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金融貨幣體系的黃金演變史

黃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屬性,當被人們賦予了社會屬性時,也就有了貨幣功能。黃金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黃金的稀缺性使得黃金的價格較高,被人們作為財富儲備的主要媒介。黃金作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財富計量標準有幾千年的歷史。要認識黃金在現代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先了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黃金在金融領域特殊地位的演變史。

一、皇權壟斷時期(19世紀以前)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統治者先后對努比亞(尼羅河上游一個小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進行了四次掠奪性戰爭,占領了努比亞全部金礦。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后發動了兩次戰爭,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大量金銀。大量金銀流入埃及,埃及財富大增,使他們有能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業,興建豪華宮殿和陵園,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廟遺跡和金字塔。僅圖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達110公斤。

郢爰(楚國貨幣)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羅馬帝國占領,羅馬大帝凱撒凱旋時,展示了從埃及掠奪的2822個金冠,每個金冠重8公斤,共計22.58噸;還展示了白銀1815噸。抬著游行的金銀重達65000塔蘭特,約1950噸。金銀的積累使羅馬帝國的國力大增,使其至今仍在文學、史學、法學、哲學諸方面給人類以深刻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黃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

公元前5世紀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出現名為“郢爰”的金幣,這是迄今發現的人類社會最早的流通金幣。約公元前1世紀,一種鑄有安東尼頭像的古羅馬金幣出現。公元1世紀,古印度也鑄造出帶有佛祖釋迦牟尼頭像的金幣。歐洲和亞洲各國在封建社會普遍實行銀本位制。13世紀后,法、意等國的商業城市開始鑄造金幣,1489年,英國首次鑄成“金鎊”,與銀幣一起流通。資本主義初期,大量黃金進入貨幣流通領域,歐美各國貨幣制度從銀本位制變成金銀復本位制,并在18世紀末向金本位制過渡。

在19世紀之前,黃金不僅成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的象征,還是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材料。雖然公元前5世紀就出現了金幣,但一般平民很難擁有黃金。黃金礦山也屬皇家所有,當時黃金是由奴隸、犯人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開采出來的。殖民者為了掠奪黃金而殺戮當地民族,毀滅文化遺產,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頁。搶掠與賞賜成為黃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場交換方式難以發展,黃金的交易規模也很小。

二、金本位制時期(19世紀~20世紀30年代)

(一)金本位制的產生

金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貨幣制度。

19世紀初,在俄國、美國、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加拿大等地先后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資源,黃金生產力迅速發展。僅19世紀后半葉,人類生產的黃金就超過了過去5000年的產量總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人類的黃金需求才有了物質條件,以黃金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人類進入了一個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的建立,意味著黃金從帝王專有走向了廣闊的社會,從狹窄的宮廷范疇進入了平常的經濟生活,從特權華貴的象征演變為資產富有的象征。

金本位制首先誕生在工業革命浪潮的歐洲國家,1717年英國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在制度上給予確定,成為英國貨幣制度的基礎。19世紀,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

金本位制規定黃金就是貨幣,在國際上是硬通貨。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用黃金來規定所發行貨幣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單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形成一定的比價關系。

(2)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按法定的含金量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磚。

(3)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

(4)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當國際貿易出現赤字時,可以用黃金支付。

從以上內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入/輸出三大特點。隨著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

從美國內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50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類似宗教的地位。因為它把自古以來人類對這種閃耀金屬的原始信賴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段時期黃金充分配合工業和金融發展需求的高度復雜動態,這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全世界共有59個國家實行過金本位制。金本位制雖時有間斷,但仍延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由于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長達二百多年,有的國家僅實行幾十年。中國一直沒有施行過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對當時第一金融帝國—英國最為有利。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樣,英鎊是當時人們最先選擇的貨幣。由于黃金儲備是不產生收益的,英格蘭銀行以其最佳信譽降低黃金儲備標準。1913年,該銀行持有黃金1.65億美元,而法蘭西銀行是6.78億美元,美國財政部則是13億美元。

(三)金本位制結束的原因

從19世紀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確實是金本位制運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歐洲政治經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金本位制功莫大焉,可是事后來看,國際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各國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金幣與紙幣之間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和輸入,這些行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20世紀30年代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被迫關閉。這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后重新開放。在這期間一些國家實行“金塊本位”或“金匯兌本位制”,大大壓縮了黃金的貨幣功能,使之退出了國內流通支付領域,但在國際儲備資產中,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能,黃金仍受到各個國家的嚴格管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滿目瘡痍,人們以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使其走上復生之路。所以英國在1925年又恢復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國的1929年股市大崩潰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很快讓英國不得不在1931年再次結束了金本位制。一年后,只有美國、法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仍采用金本位制。1936年以后,已沒有國家允許人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美國羅斯??偨y1933年上臺后,為了緩和黃金大量外流的危機,宣布民眾持有金幣不再合法,必須全數上交銀行,并用行政命令把金價釘牢在1盎司35美元上,這個價格維持了37年之久。

隨著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作為商品社會的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媒介,黃金的流動性增加。黃金市場的發展有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和經濟需求。在金本位制時期,各國中央銀行雖都可以按各國貨幣平價規定的金價無限制地買賣黃金,但實際上仍是通過市場吞吐黃金,因此黃金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蛇@是一個受到嚴格控制的官方市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國倫敦黃金市場是國際性市場。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20世紀40年代~70年代初)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產生的背景

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此后對黃金的管理雖有所松動,但長期人為地確定官價,而且國與國之間貿易森嚴,使黃金的流動性仍然很差,市場機制被嚴重抑制,黃金市場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過數年的戰爭后人們發現,美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全世界3/4的黃金因為戰爭的原因流到了美國。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各方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后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發生關系,美元處于中心地位,起到了世界貨幣的作用。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容如下。

(1)美元是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2)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承擔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

(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的1%幅度內上下波動,因此黃金也實行固定價格制,如波動過大,各國央行有義務進行必要的干預,恢復到規定的范圍內。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貨幣流通功能還是在國際儲備功能方面的作用都被限制了,因為世界上的黃金幾乎都被美國政府所控制,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黃金。沒有黃金儲備,就沒有發行紙幣的準備金,只能依賴美元。于是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主角,但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黃金的兌換價格及流動仍受到各國政府非常嚴格的控制,各國基本上都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黃金的市場定價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制從另一個角度看,黃金實際上是被美元囚禁在牢籠里,該貨幣制度將世界黃金控制在自己手中,用發行的紙幣—美元取代過去黃金的作用。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為了保持美元匯率,抑制金價上漲,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共八個國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并采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但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支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美元危機再度爆發。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

但雙價制也僅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有兩點:一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一己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于是歐洲一些國家采取了“請君入甕”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后,美國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到1971年年底,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了60%以上。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美國政府被迫放棄按固定官價美元兌換黃金的政策,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黃金進入由市場自由浮動定價的時期,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徹底崩潰,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

四、黃金非貨幣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

(一)黃金非貨幣化的歷史背景

黃金非貨幣化是指取消黃金的貨幣職能,使其與貨幣完全脫離聯系,重新成為單純商品的趨勢。

黃金非貨幣化問題是在美元危機頻繁爆發,以美元—黃金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后產生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國竭力主張削弱乃至取消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貫徹實行黃金非貨幣化。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黃金去收回國際市場上數千億美元游資,而是繞開黃金,直接憑借其經濟實力,重建美元霸權地位。自從黃金官價取消后,國際金融市場上就不再有一個固定價格作為定值標準,原先反對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國等西歐國家,也被迫同意取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黃金條款。在各國的匯率決定過程中,黃金不再發揮作用,黃金價格也隨即劇烈波動,黃金儲備也不再作為支付手段來平衡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收支差額。

(二)黃金非貨幣化的爭議

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準了修改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又稱《牙買加協議》。該協議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準,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于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但由于其只是一種記賬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于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特別提款權定值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不是固定的。代替黃金用于會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某些支付等。

《牙買加協議》宣布廢除黃金的世界貨幣職能后,黃金非貨幣化遂成為西方國家有關黃金貨幣作用理論問題的主流。盡管主張黃金再貨幣化的觀點仍時有反映,主要是擔心國際儲備多元化與分散化失去了黃金的自動約束,會導致世界貨幣無限制增長,從而引起世界性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頻繁變動;但同時也考慮到恢復金本位制的現實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再度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國家學術界,黃金非貨幣化已成定論。

20世紀70年代后,金價與西方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仍保持一定的關系。同時,出于對浮動匯率的頻繁波動及難以實施有效的國際貨幣合作等問題的擔心,西歐一些國家又重提恢復黃金的貨幣作用,以固定匯率制重新取代浮動匯率制的主張。20世紀80年代初,黃金再貨幣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由于黃金產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要,黃金已不大可能再恢復金本位制時代所具有的那種作用,加之各國對此爭議很大,因而黃金非貨幣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趨勢。

在中國,學術界關于黃金非貨幣化問題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已不再是世界貨幣,而且不再是決定貨幣匯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實際上只是被人為地非貨幣化,盡管如此,它仍然維持其世界貨幣地位,在不遠的將來還有可能發生黃金再貨幣化。

(三)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

國際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從國家金庫走向了尋常百姓家,其流動性大大增強,黃金交易規模增加,因此為黃金市場的發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經濟環境。黃金非貨幣化后的30多年,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迅猛發展的時期??梢哉f,黃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放松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國際貨幣體制黃金非貨幣化的條件下,市場機制在黃金流通及黃金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日益增強的作用。但黃金仍是一種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論是商品性黃金市場,還是金融性黃金市場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牙買加體系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之后,黃金開始由貨幣屬性主導的階段向商品屬性回歸的階段發展,黃金作為世界流通貨幣的職能降低了。但是黃金的金融屬性并沒有降低,黃金仍然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資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身。黃金的非貨幣化發展過程并沒有使黃金完全退出貨幣領域。黃金的許多貨幣職能依然留存:仍有多種法定面值的金幣發行、流通;黃金價格的變化仍然是衡量貨幣的有效工具,是人們評價經濟運行狀態的參照物;黃金仍然是重要的資產儲備手段,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仍在增加;用黃金進行清償結算實際上仍然是公認的可以代替貨幣進行往來結算的方式。

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人們對黃金的癡迷和執著依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长兴县| 咸阳市| 宁蒗| 锡林郭勒盟| 静安区| 怀集县| 临澧县| 盐津县| 哈密市| 察哈| 杂多县| 穆棱市| 呼伦贝尔市| 曲阜市| 合肥市| 松阳县| 沁水县| 靖江市| 杭锦后旗| 巴马| 宁阳县| 永清县| 香格里拉县| 永寿县| 阜阳市| 阿克陶县| 凌云县| 望都县| 锡林郭勒盟| 四川省| 东台市| 绥阳县| 辰溪县| 土默特右旗| 偃师市| 咸阳市| 承德市| 舒兰市| 县级市|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