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
- 敬坤
- 7692字
- 2019-01-03 20:03:25
二、研究現狀述評
(一)國內研究現狀
1.研究的基本情況
(1)基本內容。
縱觀我國學者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表現出數量總體不多卻日益增長的態勢。以“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為題名,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進行檢索,截至2014年6月,共計有155篇、碩士學位論文26篇,并未見以此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
以此為主題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為數也較少,并且大多是在研究其他相關的問題領域如生活教育、生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將大學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管理作為環境滲透育人的影響要素來研究)以及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具體工作研究中有所涉獵。而在大學生日常管理領域展開的日常生活管理研究,拘泥于大學生日常管理的邊界限制,對其概念的理解相對狹隘,其育人功能的延展范圍也就十分有限。
雖然研究的篇數較少,但研究的歷史較長,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之前的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比較零散,數目較少,每年在2篇以下,未形成較大規模的研究。這一時期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主要處于起步階段,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研究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點和特色。蘇朝善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辯證思考——記二系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色》(1994年),就具體工作的吉林電子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概括總結,并提出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三項基本要求。這可以看作國內最早的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實踐研究。第二,學者們帶著強烈的時代意識,探討新形勢下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開展的迫切性和改變的必然性。如向遵湘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探討》(1995年)一文中就指出:“在新形勢下,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這種不適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思想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分離。”“日常思想教育要發揮其差礎性的功能,一定要與學生管理相結合。”
這應該是探討大學生日常管理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的開山之作。另外,高文潔在《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日常管理》(1998年)一文中倡導,面對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教育體制的改革正在向深層發展新的形勢,高校大學生的管理工作也應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并提出兩點完善建議:①面向市場經濟,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②面向市場經濟,建立宿舍社區化管理模式。
第二階段:2000年至2010年。這10年每年的研究篇數有所增加,但總數仍然未能突破兩位數。具體而言,這10年的研究建樹頗多,為后續的研究高潮的到來做了很好的鋪墊。這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生日常管理的策略研究上,從具體的剛性方法上升為藝術,如王時龍、沙雷在《如何加強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2000年)一文中提出,要正確把握日常管理中的嚴與寬的“度”、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使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工作人員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與學生溝通,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到默契的配合”等切實可行的具體工作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朱蘭芝、趙強在《談大學生日常管理》(2005年)一文中,則是分析歸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及不同特點,在明確學生管理主體的基礎上,提出了做好學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加強學生紀律管理和學生幾種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高婷婷、劉慧卿《淺讀大學生的日常管理藝術》(2010年)一文指出:“真正上檔次的管理是一門藝術。管理說到底就是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達到和諧的統一,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應該充滿管理的藝術和智慧。”
李曉蕾、張恬在《淺談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求同存異”》(2010年)一文中也對日常管理的藝術進行了原則性的歸納。第二,此階段的研究明確提出了以輔導員為大學生日常管理的主體和骨干力量的認知,并針對這一群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開展工作的方式進行了探討。如閆向東《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輔導員的角色定位》(2002年)一文提出,“作為一名學生輔導員,只有有了清晰的角色觀念,才能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才能在工作中真正遵循輔導員的工作原則,履行輔導員的職責,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全面負責,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如上觀點首次較為全面地概述了輔導員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語境。徐曉霞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及素質要求》(2005年)一文中對輔導員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具體應該掌握的工作方法做了深入闡述,希望通過這些研究能夠使日常管理工作更有效果,最終把學生培養成能做到知行相統一、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綜合素質高的現代人才。同類的文章還有秦良斌《論輔導員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具體做法》(2007年)等。
第三階段:2011年至今。這一階段是真正研究高潮,近3年年均發表文章的篇數均突破20篇,研究的視野、維度和方法等均有所創新,反映出學者們極大的研究熱情和多元化的研究視野。具體研究涉及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創新性做了一系列探索,并十分重視日常管理的實效性。代表文章有武月明《淺議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與途徑》(2011年);陳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實效性探究》;蘇久青《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關于思政課教師參與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1年)一文,則是跳出原有研究的束縛,將日常管理的主體多元化;鄭建鋒《解析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項》等文章從具體的管理實踐的經驗中抽取獲得管理實效的真知灼見;張艷在《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日常創新管理》(2011年)一文中提出要改變以往不適應現有大學生的管理模式,要在日常管理中有所創新,讓大學生在新的模式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袁云崗在《新時期大學生日常管理理念創新淺析》(2012年)一文中提出,需要從學生自我管理入手,建立長效機制,利用現代化技術等手段創新學生日常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發揮思想上的導向作用,并充分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周宏波《創新大學生日常管理理論及實踐的幾點思考》(2014年)一文,則在分析日常管理創新的重要價值基礎上,側重從完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創新管理途徑,構建大學生日常管理網絡新陣地和創新大學生日常管理理論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和探討。同類文章還有岳磊的《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日常管理理念的創新》(2012年)。第二,從整體上審視了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價值定位和理念定位。如左超《論“立德樹人”理念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運用》(2014年)指出:“輔導員應該在工作中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始終堅持把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采取多種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從而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提高新時期大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做出自己的努力。”首次明確將日常管理的理念高度提升到“立德樹人”的制度層面。高博在《論大學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體現》(2012年)一文中,首先分析了大學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對策。謝慶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管理的探討》(2012年)等文章也體現了這方面研究的趨勢。第三,對大學生日常管理較大力度地開展了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李云龍《博弈論視角下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新思考》、《非認知能力培養與大學生日常管理的關聯分析》(2012年)、張慶華《馬克思交往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日常管理探析》(2012年)、《儒家“禮”文化與大學生日常管理及人格塑造關系探析》(2012年)、柯思璇《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在大學生日常管理常見問題中的探索應用》(2012年);陶芳蕊、劉洋、馬爽《無意識教育滲透下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2年);朱文琰、張光勤《生態學知識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應用》(2013年)。這些研究的貢獻讓大學生日常管理變得豐滿且具備極強的可塑性。第四,探討現代傳播媒介和新興技術手段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作用和影響。孔玲玲等《淺談即時通訊工具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周杰《即時通訊軟件在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運用——以QQ群為例》(2011年)都集中探討了如何利用QQ的即時通信功能建立學生工作的綜合服務平臺,并列舉了利用即時通信軟件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項;于紀航《創新微時代環境下的輔導員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學生日常管理與網絡輿情干預中的應用》(2014年);徐秀云、王孝琴《物聯網在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周靜《大學生綜合測評系統對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推進作用》等均從各自的嶄新視角對大學生日常管理添加了新鮮資源和內容。以上研究為本課題的展開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
(2)基本特征。
①從研究視角上看,具備一定跨學科研究成果,如從生態學維度、博弈論維度、心理學維度、管理學維度、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維度、傳統的儒家禮學維度等都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體現了比較深刻的對于完善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理論的積極思考。尤其在管理學科上普遍開始運用各種現代管理理論模型去檢視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個環節,觀照日常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如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
②從研究內容上看,圍繞如何開展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維度的研究較多,探討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的文章居首,較大數目的文獻集中探討日常管理的具體方法和細節管理的藝術,如宿舍文化培養、班級模式建設、管理實效性的發揮等;同時一些學者還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的多元新興媒體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管理的影響展開研究,如微信、微博、物聯網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的使用;還有學者結合社會轉型期等新的時代背景,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理念創新進行了一定探索。整體上遵循了從實踐問題出發開展理論研究的深入再升華指導當下具體管理工作實踐活動的基本過程。
③從研究主體上看,大部分研究者的身份都是高校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其他學生管理部門的一線工作者,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心得體會最真實,因而研究的成果往往反映了當前我國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中最新的動向、最真實的寫照、最亟待解決的困境。
④從研究方法上看,采取對策性研究和歸納演繹研究的較多,歷史研究較少,理論支點和科學范式的研究較少;大量的研究都是跟著流行趨勢,在喊口號、表決心、談感想、述經驗,很難說有實質性的理論突破,即使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基本經驗的系統總結也還做得很不夠,從而使得現有研究缺乏應有的深度。
2.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1)跨學科的研究成果仍然較少。
目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學與管理學領域,個別研究有所涉獵其他交叉學科,雖有一定創新,但都較為淺層,不能深入,無法開展可持續、能銜接的后續研究。然而,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該領域的研究必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比如,政治學、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只有不斷借鑒各學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研究的視角,才能有新的創新和發現。與此同時,我們在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時應注意結合大學生管理研究領域的特點。如目前本領域的研究大量借鑒了管理學領域的諸多研究成果,管理學領域一旦有新的理論動向和理念創新,學者們就迫不及待并不加選擇地應用到本領域中來。這樣的做法有時未必注意到大學生日常管理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往往可能會水土不服,在實踐應用中自說自話,與實際的大學生生存和成長狀況不能完全匹配,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和分歧。
(2)實證性的研究較為欠缺。
目前,國內學界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仍以理論探討為主,實證性研究較少。社會科學的研究,只有對實際情況進行考察之后,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而具體的數據分析、定量分析是當下急需開展的空白研究領域。同時要建立有效的大學生日常管理機制,對以往事實及案例的分析與總結,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現有研究雖然從一線管理工作中來,但研究的話語體系均集中于淺嘗輒止,介紹性、總結性、口號性的較多,系統性、學理性的思考以及有推廣價值的案例經驗總結較少。
(3)宏觀性的理論層次研究較少,針對性的對策研究相對欠缺。
如果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體系做一個完整的概括,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層次:①宏觀的理論研究(如概念、基礎理論、整體框架與政策研究等);②中層的理論研究(如各種子理論的深入研究與探討等);③微觀的對策研究(如各類學校的日常管理計劃、具體管理方案、管理行為的選擇等)。從對現有資料的整理來看,國內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中層理論的研究,而宏觀理論和微觀對策的研究比較欠缺。宏觀理論方面,缺少一個明確統一的對日常管理基本概念的界定,進而就沒有全國性的日常管理的基本框架,使得各類各級學校的日常管理機制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網絡體系。而在微觀領域,各類學校具體的、操作性的對策研究與制定的進程比較緩慢,因此,對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宏觀理論和微觀對策的研究是以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4)研究主體力量過于薄弱和單一。
從事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的大家對此課題的研究參與較少,骨干的研究力量僅為高校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其他學生管理部門的一線工作者,他們中的大部分具體從事實際的學生管理事務工作,工作經驗豐富,但理論基礎薄弱。這有可能導致現有研究的整體理論水平不高,多呈現就事論事的事務性和對策性的探討,這不利于大學生日常管理研究的理論化和科學化。同時,由于圍繞輔導員如何開展學生工作維度的研究較多,研究者將日常管理的主體默認為廣大基層輔導員。這也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產生了極大的困擾,如何將大學生日常管理主體多元化并且合理化,也處于理論的空白境地,不利于其他主體的共同參與日常管理模式的形成。
(5)情境依附的研究較多,獨立研究較少。
情境依附研究尤其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載體出發進行研究較多,認為大學生日常管理就等同于針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管理,片面研究較多,整體綜合梳理研究較少,想當然拿來使用較多,出現了日常管理領域內容“大雜燴”,缺少科學性和系統性,如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定大學生日常管理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具體研究時多遵從狹義的定義,回歸其相對于課堂生活之外的思想和行為的管理。由于概念界定的性質,大多研究均集中于這一事務性的維度,而沒有其他突破。文章發表的規格不高,大多集中于一般省級期刊,而在北大或者南大等核心期刊上基本沒有建樹。
(二)國外研究現狀
由于國外研究未運用“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這一名詞,而本研究界定的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與國外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學生服務”,即“student affairs”或“student sevices”擁有較多的研究交叉領域,具備一定意義上的共同覆蓋性,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做文獻綜述,以整理其中的優秀成果為我國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所借鑒。
目前,國外關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比較成熟,其中研究最全面、最系統的是美國。美國作為高等教育強國,在其發展的200多年里,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方面進行了認真持續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為一系列協會和組織報告。美國教育委員會于1937年發表了《學生人事宣言》,該宣言對學生事務的各個方面都給予了解釋和說明,使美國高等學校同意并且確立了文化學習的理念,同時它還要求老師盡可能地幫助學生發展,激發其內在的潛能,為國家以及社會做貢獻。在該宣言中,還提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要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學生。這意味著學生觀的轉變:要把過去只注重學生智力的觀點轉變為注重智力、情感、品德以及社會關系等全面發展的觀點。1972年,美國學者布朗發表了自己的專著《明日高等教育的發展——回歸學術》,該專著是美國大學人事協會(ACPA)實施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成果之一。在專著中,布朗對高校行政人員以及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提出了要求,要求他們重新思考教育目標的設定,要求他們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時,該專著還對所實施的工程的目的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后,該專著也對學生事務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對學生事務的各方面進行了新的界定。美國全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協會(NASPA)于1987年發表了《學生事務觀點》報告。該報告包含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報告梳理了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歷程,總結了影響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發展的理論類型及其內容;其次,報告明確了學生事務管理的責任以及地位,提出了對其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最后,報告通過調查和系統的研究,為學生事務管理輸入了新的核心價值和理念,以促進它的長足發展。美國大學人事協會和美國全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協會于1997年發表了《優質學生事務實踐原則》報告。該報告詳細地闡述了優質學生事務實踐原則的內容以及理論依據,并且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其宣揚的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氣氛;其次,充分利用學生事務的咨詢功能,使得學生與學校之間形成良好的、積極的互動關系;最后,要為學生建構一個具有支持系統和包容系統的校園環境。美國校園活動標準改進委員會(CAS)于2001年對學生活動發表了看法,指出:學生活動是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活動的內容應是多元化的,其最終目標應是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全面體驗。同時,它也要求學校應把學生活動的范圍由校園擴大到社會,以更多地促進在校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增加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關于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論文和著作,包括《為學生事務注入靈魂:組織理論和模型》(Infusing Soul into Student Affairs: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Models)、《從學生發展的視角看加利福尼亞大學》(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在學生事務實踐監督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Supervised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利用娛樂媒體將學生事務教學與實踐和學生發展理論相結合》(Using Entertainment Media to Inform Student Affairs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lated to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是誰在推動學生事務前景的改變》(Who Is Driving the Changing Landscape in Student Affairs)、《應用理論和研究提高學生事務實踐:最近的一些事例》(Us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Some Current Examples)、《全球視角下塑造學生事務領導者》(Shaping Student Affairs Leadership through Global Perspectives)、《學生事務專業人士多元文化能力的報告:理解意識,知識和技能》(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 Self-report of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Skills)、《從事42年學生事務工作的個人的一點看法》(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after 42 Years in Student Affairs),這些文獻促使我們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
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呈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特點:①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模式多樣化;②學生事務管理法制化;③學生事務管理人性化;④學生事務管理專業化;⑤學生事務管理隱性意識形態化。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從定位模糊到定位清晰,先后經歷了形成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最新發展四個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學生事務管理模式經歷了從“替代父母制”到“學生人事工作”、由“學生服務”到“學生發展”再到“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演變過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逐漸專業化、學術化,其職能由單一轉變為多樣化,人員由兼職轉變為職業化,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管理之間的關系則經歷了由合到分,再到協作與融合發展的過程。因此,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發展的歷史,也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根本宗旨、理念、具體使命和角色定位等深刻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