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 牟怡
- 938字
- 2019-01-03 19:57:59
作者簡介

牟怡
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學專業副教授,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康涅狄格大學獲得化學碩士、傳播學碩士和傳播學博士學位。同時擔任10種國際學術期刊的邀請審稿人,曾獲得過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會、美國傳播學會、上海交大一國際傳播學會國際新媒體論壇最佳論文獎等榮譽。長期致力于新媒體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與效應的研究,尤其在人機傳播和技術在健康傳播的應用等領域著述頗豐。
作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張從問題出發,打破既有的學科界限。近年來關注的領域跨越傳播學、心理學、公共健康、人工智能、認知科學、技術哲學等。目前的研究課題嘗試摸索人與智能機器的交流模式,并從跨文化的角度將本土文化特點融入其中。
彭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
數字時代,人機傳播是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傳播形態。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人與機器的對話,正深化到人與自我對話的層面,成為入內傳播的一種投射或處化。機器作為“人的延伸”,也是人際傳播的一種中介,而人工智能將為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機器賦予溫度與靈性,使機器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扮演更聰明的角色。人工智能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形態。本書作者將人工智能置于傳播的視野下洞察,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與傳播兩者碰撞后的耀眼光亮,也讓我們思考人工智能時代全新的人機關系及其挑戰。
龐建新
優必選科技公司(中國人工智能與服務機器人領先企業)研發副總裁
從傳播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是一個根有趣的話題。人工智能是一種通用的科學技術,通過在一個個應用場景中的應用去影響人和他所在的人群。通過讀種方式,人工智能影響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傳播就是其中一個。人工智能的進步,改變了傳統的信源(信息的源頭)、信道(信息傳輸的通道)和信宿(接受信息的終端)的表現方式,正是因為這些改變讓人們對人工智能開始有點兒凝慮和擔心,但這種疑慮和擔心何嘗不是入類本身的一個進步呢?我相信入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是美好。盡管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只能應用在一些特別的場景里,不過我們應該時刻準備好擁抱這種進步。這本書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