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Part 1 工作的基本法則

Lesson 1 價值觀引導你的職場方向

一個焦慮的時代

凡是當過招聘負責人的,基本上都收到過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簡歷。比如,一些行業(yè)經(jīng)驗及崗位經(jīng)驗明顯都比較淺的人申請資深或者高級崗位,一年經(jīng)驗的人就申請總監(jiān)崗位,應屆生一口叫價月薪一萬五不能少。這種人企業(yè)是肯定不敢用的,但HR有時候會問問為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因為我的同學都掙這個數(shù)”“有這個數(shù)才能保證我的生活質(zhì)量”……

雖然這種糟糕案例的發(fā)生大部分是因為申請人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但這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焦慮的表現(xiàn)。職場中的焦慮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現(xiàn)象,焦慮自己找不到好工作,焦慮自己沒有提升,焦慮自己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焦慮“別人家的孩子”掙得多、職位高,焦慮買不起房……

其實現(xiàn)在這一代年輕人的焦慮跟之前并不完全一樣。對他們來說,“掙錢養(yǎng)活自己、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養(yǎng)妻活兒”并不是會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曾經(jīng)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孩子更像孩子,甚至在他們已經(jīng)成年之后。所以年輕人更可能的關注點是:“我”能從這個世上獲得什么樣的經(jīng)驗、感受以及成就。

我們較少從“家族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很多痛苦與疑慮正是因此而生。如果講“家族整體”,那么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奮斗、考公務員還是去企業(yè)、該與什么樣的人結婚,基本上都是有原則可循的,在原則范圍內(nèi)可以講講個性。但如果只關注“我”,那么大多數(shù)的煩惱都來自我們依據(jù)的原則是否有足夠的合理性。

可是即使一直焦慮“能不能過上好日子”或者“我會不會成功”,也是無濟于事的,這只會讓自己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選擇變得更麻煩。“只有目標堅定,才能內(nèi)心寧靜”,如果你不能及時厘清自己的原則是什么,只是隨著感受而波動的話,只會感覺越來越累,并不斷地為自己做出了錯誤選擇而后悔。

選擇職業(yè)OR被職業(yè)選擇

在職場中奮斗,無論如何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所以遲早要面對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什么而奮斗”。曾經(jīng)有一位女生問我:“你在發(fā)展前景、自由、金錢三者中,首先選擇什么?”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以我個人經(jīng)驗來看,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機會進行選擇。職場中個人的選擇權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我早年的經(jīng)歷并不十分愉快——年輕時因為實力不足,只能任憑市場開價,并沒有太多挑選余地。后來還算幸運,我在30歲之后找到了自己喜歡并擅長的工作,自然會希望能夠一直在這樣的領域好好工作下去,最好還能成為行業(yè)里有聲望的人。在這個階段公司給予我平臺,我以自身經(jīng)驗服務公司及客戶。此時,我最好的選擇就成了“在公司平臺上和公司一起發(fā)展,擴大影響,提升為客戶服務的能力”。在職場中希望實現(xiàn)一般人理解中的自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無論是經(jīng)營、管理還是其他工作,一定是在各種約束和資源限制下達成目標的過程:比如時間是有限的,見客戶的時間就不能寫文章;比如成本和回報是必須考慮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是上帝。有些人因為渴望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以成為自由職業(yè)者為目標,有些人因為渴望財務自由而迫切希望找到快速發(fā)達的道路。這些其實也是很好的理想,然而最后很可能發(fā)生的是,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慢慢放棄了這個理想,因為最后也許不得不認清,我們想要時間,就得用金錢來換,于是我們要先花很多時間去掙錢;我們迫切想獲得金錢,但急功近利往往會讓我們失去更多。

而發(fā)展前景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基本上是一個很難看明白的事情,曾經(jīng)的巨頭會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轟然倒下,看起來欣欣向榮的好產(chǎn)品還沒有發(fā)展起來就被新的產(chǎn)品完全取代——這都是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情。也許在這個時代,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量筑好自己的護城河——儲存積蓄、積累經(jīng)驗、保持對發(fā)展的好奇心、保持健康的身體,讓自己發(fā)展的曲線盡可以延伸到最遠。

而職場中用來衡量人的其實無非幾個指標:經(jīng)營能力、管理能力或者專業(yè)能力。所以一個人在工作中的追求和選擇,也不太能脫離這個范疇。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評價一個人難道不俗嗎?不市儈嗎?豐富的心靈、美好的品德、高雅的趣味、讓人喜歡的性情難道不是一個人更好的品質(zhì)嗎?然也,就像《白馬嘯西風》的女主角李文秀說的,“這些都是極好極好的”,但對于工作或職場,卻是無所謂的錦上添花。

從旁觀別人的發(fā)展以及自己的經(jīng)驗來看,妨礙人成功的首先是絕對的能力不足,其次就是價值觀導向的不正確。因為缺少足夠的工作技能、經(jīng)驗或者知識儲備而不能在工作中得到發(fā)展,這是其他軟性改善都解決不了的,但反過來說,缺少自我驅(qū)動的動力、缺少自律、缺少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些同樣也并不是加強工作經(jīng)驗與技能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付出是不是一定會有回報?確實不一定。付出和回報之間是一個復雜的關系——付出的方向要正確,原則上來說你希望得到誰的回報,你就需要按照他的理想付出。這個“他”有可能是你的父母、領導、客戶、戀人等。

厘清你的職場原則

職場中的問題永遠無法窮舉,比如“我應該跟同事做朋友嗎?”“我不希望加班會有問題嗎?”“領導更喜歡另一個同事而不是我怎么辦?”……這種種矛盾會貫穿整個工作生涯,讓人苦惱不堪。我們總希望有一個辦法可以讓我們擺脫所有困擾和迷惑。

有人會用一種“宮斗”的心態(tài)去對待職場,秉持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態(tài),但坦率地說,其一,如果存著這樣的心思,那么在與人交往時便很容易讓人看出虛偽;其二,“宮斗”一般都發(fā)生在某些事件和環(huán)節(jié)上,辦公室政治也好,宮斗也好,不會是職場的常態(tài),常態(tài)其實還是通過做事創(chuàng)造效益;其三,辦公室里并沒有明確目標指向的“擠兌”,互相看不順眼的小幫派之類的基本上還不算辦公室政治的范疇,不要想多了;其四,斗爭有輸有贏,誰能保證自己一路贏到底呢?贏得起、輸不起是斗不動的。

我們之所以會困惑和迷惘,往往是因為想要的太多。很多人想要的是既在工作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又在生活中過得余裕優(yōu)雅,類似時尚雜志里描述的標準成功人士。

我個人理解的工作目標是:成為行業(yè)里略有名望并且受人尊重的專業(yè)人士。于是根據(jù)這個目標便有了原則:如果我不能服務好客戶,那么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服務好了客戶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那么還是我的問題。有了這樣的原則作為指導,在選擇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領導、同事和客戶以及談自己的薪酬時就有了基準態(tài)度。

具體說來,就是在公司內(nèi)接活永遠沖在前頭,不過于講條件、講待遇;在商業(yè)利益(客戶要求)和專業(yè)判斷之間盡可能平衡,讓客戶滿意然后給錢;積極配合領導工作,以實際工作成果來交換報酬。

在這樣的目標、原則和態(tài)度的基礎上,我得到的是:相對來說在公司內(nèi)有一定發(fā)言權,即使在公司內(nèi)部溝通中我有時候是比較激進的那一方,事情也可以談,不至于讓領導厭煩。我樂意付出的代價是:長期出差、項目中沒有休息日、偶爾接受不理想的金錢回報、被其他同事視為領導狗腿等。雖然厘清自己的價值觀并不會讓我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種人生贏家,但我至少不會因年歲漸長或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焦慮糾結。在這個過程中,我愈發(fā)看出自己是技術工作者、幕僚人才而不是管理與決策人才,因此自立門戶、開公司之類的計劃,現(xiàn)階段也就不在我的職業(yè)選項里。

投入到具體的事情中去

現(xiàn)在有一種風氣是對人總要寬宥他的“無奈之處”,然而這種寬宥往往是從宏觀上來的,比如不能單純地認為“窮=懶”,但對于具體個體來說,資源也好,機會也好,總不會是無限供給的,不努力總是會被擠壓的。即使贏了所有的同情,也無法改變現(xiàn)實中的煩苦。

理論上說,年輕的時候過苦日子比較容易忍受,因為往往還能感覺到今天比昨天更熟練了一些、接收到了更多的新知識、有了新的感悟,還能希望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其實這是一件好事。但現(xiàn)在年輕人對“苦日子”的理解不同了,對于有些人來說用不上最新款的i Phone大約就是一種苦日子。現(xiàn)在社會輿論總說年輕人浮躁,其實何止年輕人浮躁,企業(yè)也很浮躁,而輿論助長著這些浮躁。

誰都知道學本事有意義,可是跟房價一比,似乎也不知道這種意義能著落在哪兒,倒是消費似乎能立即帶來撫慰和快感。消費主義的社會總會讓我們覺得擁有更多的物質(zhì)是一種幸福安寧的表現(xiàn),我覺得這也并沒有什么不對,但用花費來證明我們的存在價值卻是很難的,因為消費帶來的滿足感稍縱即逝,且永無止境。花費帶來的快感確實比奮斗帶來的快感起效更快,但不幸的是維持時間很短,且容易讓人上癮,戒斷“買買買”而從艱苦磨煉自己中獲得快樂,需要極大的毅力。

抱怨消費能力的不公平對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應該沒有太大益處。吃好、穿好、用好這種事并沒有盡頭,買了普品想買輕奢,有了輕奢又想要大牌……要做到吃過、用過以后的云淡風輕談何容易。想著多弄一些錢來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是人之常情,花點錢來治愈一下心情也很正常,但一直依賴這個,很容易讓自己陷入一種“悲慘”的惡性循環(huán)中——會覺得自己為了掙一份生活而不得不忍受工作,而辛苦工作得來的錢又輕易花在短暫的樂趣中,反過來更覺得“錢太不夠用”而不得不繼續(xù)“忍受工作”。

然而要解開這種困局的最好辦法并不是“安于貧窮,縮減欲望”,而是需要建立自己的“獨特客戶價值”——直白地說,就是“你應該得到更好生活的理由”。

對于我來說,也曾經(jīng)體會到作為個人沒有“獨特客戶價值”的痛苦——普通家庭出身,在很基層的崗位上工作,掙得少,心情郁悶,也沒有太多的費用可以用來交際和進修,衣著修飾也不能太講究。攤開各種招聘啟事,要么只能換到和自己當前差不多的職位,沒有意義;而所有看起來好一點的機會,基本都很難達到要求。這個時候如果想請其他人給一些意見,恐怕很難,在外人看來,這也是個死局。通常來說,如果你是女生,別人多半會給你的一個建議是“找個有錢的男朋友就好了”,問題是有點錢的男生為什么要找這么個沒有優(yōu)勢的女生,并且有點錢的男生往往與這個時候的我們出沒在不同的領域里。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更好的經(jīng)驗,但我的經(jīng)驗是,這個時候并沒有其他捷徑,也不能想太多,任何內(nèi)心戲多半也只能增加“未來到底在哪里”的痛苦。這個時候所有的資源基本都沾不上邊,只能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去換取基本的生活。這個時候能做的,大概就是咬著牙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明天,以及努力投入到具體的事情上去。這件具體的事情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工作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某些技能或者業(yè)余愛好。回想當年,我讀過的很多管理書籍都為我今天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持續(xù)有意識的鍛煉也讓我這樣一個內(nèi)向的人成為通過“較為強大的溝通能力”在工作中發(fā)揮優(yōu)勢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徑,但起始資源不豐富的人大抵離不開“堅持”二字。在我的經(jīng)歷中也有一位朋友,一個中專畢業(yè)的女生,立志要去日本學插畫做插畫師,所以用了4~5年堅持自學日語和繪畫,最后確實得以成行。我想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無非是有心和堅持。

即使現(xiàn)在我都會不斷經(jīng)歷迷茫的過程,雖然我已經(jīng)在技術和閱歷上有一定基礎了,但還是經(jīng)常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猶豫“這種方法對不對”以及“怎樣會更好”——在我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開始糾結在各種細節(jié)問題上的時候,我會回歸到最初的需求和計劃表上,如果跟客戶相關,那么就返回去看客戶最初的需求,去觀察客戶的日常工作和工作效果,請客戶一起來談談他們的感受和想法。比起自己悶在那里想,做點具體的事情還是要容易一些的。如果只跟自己相關,那么反復追問自己“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一條條地具體寫下來也有些用處。而且,往往在做這些具體工作的時候可以觸類旁通,或者激發(fā)新的靈感。

在選擇自己要努力的“具體事情”的時候,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真的要投入時間精力去做,自己投入過的事情,特別是撐過那一段看得見、做不到的階段之后,就會格外有感情;二是要在“對工作來說很重要”和“我有興趣”之間找到平衡,不能只憑興趣——比如在上海,有一門外語過得去幾乎是找到像樣白領工作的必要條件,總歸要努力學個過得去的技能。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觸摸工作之道

對我來說,喜歡管理咨詢工作的一個原因是:我的工作可以在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管理行為的痕跡,從文件中去感受管理者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從一根脈絡摸向另外一根脈絡,最后貫通成一幅圖景——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其實這個過程很難為人所道,因為咨詢顧問明面上拼的是對方法論、專業(yè)知識、技能、工具、數(shù)據(jù)的使用。我們談的是科學的管理之道,至于“體會到管理之美”,這種說法聽起來非常像一種不著調(diào)的忽悠——管理難道不是應該量化、制度化這樣嚴謹而冰冷嗎?但隨著我在本行經(jīng)驗的深入,我覺得大家在工作到一定年限之后,知識層面的差距就不是特別大了,而我們所謂的技術,很多時候取決于如何理解企業(yè)、理解管理之道以及理解人,這需要一個人感性的一面。當然,愛忽悠的管理者們反而不會談這種美,他們會談人性的負面、會談成功可以復制、會談如何掌控人心……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能有這種“我做的事情很有美感”的感覺的人,大概各行各業(yè),從“動腦的”到“動手的”都有能感受到這種狀態(tài)的人。如果僅僅是停留在對技術、崗位和收入的追求上,大概會更容易在具體的工作中感覺到痛苦吧,因為會需要不停地對“這件事我做了合算不合算”“外界對我的對待是否合理”“未來的方向在哪里”進行揣摩和抉擇,從而消耗掉更多的精力與能量。正如茶道、花道、香道之美并不僅僅在于那些規(guī)范動作,也不在于那片刻入口、入目、入鼻之享受,而在于身心與規(guī)律融為一體的通透感覺。只會做規(guī)范動作,不過匠氣;只會享受,僅止欲望;而那種從表象沉浸入規(guī)律而感覺到通透,或許才是對道的初步體驗。

有一類文章,大意是“當你掙錢不多的時候也要有掙高薪的工作態(tài)度”,這種文章往往既會流傳很廣,也會被罵得很慘,而我其實既能理解贊的一方,也能理解罵的一方。贊的一方很好理解——肯定有站在老板和領導的角度覺得員工就應該有這種覺悟的,我相信也有人是因為體會到了積極工作的實際樂趣與好處而贊的。罵的一方其實更好理解——有些人的工作起點太低,并沒有機會去做那些價值8000塊錢的事情,對于這樣的人來說,這樣的要求確實過于“雞湯”甚至“雞血”了。

工作也好,生活也罷,純粹的理性或者感性都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該感性的時候理性,該理性的時候卻感性了。拿工作來說,在考察自己想去的公司時,需要理性分析的是,這家公司是否正規(guī)、提供的崗位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待遇是否合理等;而需要感性體會的部分是,需要去體會公司的目標、氛圍和領導的工作風格是否適合自己。僅僅被公司或者創(chuàng)始人所鼓吹的“情懷”或“創(chuàng)業(yè)”所感召,而忽略了理性部分,大概會終成怨恨;而只是憑感覺就覺得這家公司錢太少、活兒太多、沒有前途,而不以理性去考量相對于自己的能力與產(chǎn)出、市場上的平均水平在哪里,很可能難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而如果想做好一份工作,首先需要的是足夠好的工作方法。就我所見,能做到中層及以上領導的,絕大部分都屬于思路非常清晰的人,能比較清晰地通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是做好工作對理性的基本要求。工作中對于理性的要求還包括:足夠的紀律性、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而加以控制、學習能力等;而感性的要求是:在工作中對人際有足夠的敏感度,以及培養(yǎng)出對于工作的樂趣。我們的經(jīng)驗是,一個人總得在工作中有一定的技術、經(jīng)驗和對人的閱歷積累之后,才能培養(yǎng)出正面的“感覺”。

如果我寫文章沒有人看,又或者有幾個人看卻沒有任何反饋,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寫、喜歡寫,那么即使沒有幾個人來看,也沒有人反饋,我也會堅持寫下去,這就是感性的一面。但我應該去分析一下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好,或者我的觀點本身是否出了問題,又或許我需要在自己想偷懶的時候繼續(xù)練習,這說的是理性的一面。只有這兩者平衡起來,我在“寫”這件事上才能做得越來越好。

其實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從來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理性,在這一點上并不分男女。比如,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心如鐵”,如果在這個企業(yè)得不到想要的,我就會走。但我們看過更多的人的經(jīng)驗是,只有在很年輕并且在企業(yè)待的時間不長的時候才會這樣,一旦在一家企業(yè)工作了一段時間,付出了我們的精力,與同事有了交集和感情上的羈絆,我們就會對這個企業(yè)產(chǎn)生感情,做很多事情時都會開始有顧慮,并且逐漸考慮更多的“平衡”。接受并面對這一點,反而更容易保持開放和解脫。

而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理性也不能鉆牛角尖。一個不通人情的技術專家也許可以掙得高薪和一些榮譽,但最多也只能做到勉強被人容忍,除非是喬布斯那樣誰也無法掩蓋的天縱奇才,否則會遇到各種人為因素阻礙發(fā)展,喪失很多發(fā)展機會,也失去進一步豐富人生的可能性。

我覺得工作與生活中不存在始終不變的平衡,也不存在長期有效的竅門。雖然有時令人疲倦,但人生的趣味一定程度上正來自這種復雜性。也許“自在悠游”就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而為了這個目標,我需要有足夠的能力來工作。我在工作時又能夠感覺到足夠的樂趣,這樣我與工作才是一體而非對立的,并不需要再通過生活的其他方面來平衡精神。也許每個人的平衡點不同,但我還是想祝愿每一個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夠成為感覺到并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人,成為豐富而快樂的人,并找到自己的“自在悠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乡宁县| 龙口市| 乌拉特中旗| 阿拉尔市| 武义县| 丰城市| 桂阳县| 游戏| 宝应县| 泸州市| 兰坪| 波密县| 石泉县| 拉孜县| 陇西县| 启东市| 北宁市| 屏边| 揭西县| 平度市| 宁晋县| 孟村| 焉耆| 乌兰察布市| 香河县| 新野县| 陇西县| 邢台县| 密山市| 那曲县| 吉木乃县| 琼结县| 宁都县| 澎湖县| 晋中市| 桐梓县| 利津县| 儋州市| 平乡县|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