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恒星是這樣誕生的
為了更加了解我們面對的東西,讓我簡單地回顧一下前面關于恒星的知識吧。當恒星之間氣體、塵埃和冰所構成的云狀物遭到某種沖擊波沖擊時——比如附近的超新星爆炸而產生的沖擊波——這云狀物的某些部分會變得密度比較大,然后在自身的引力下開始坍縮。沖擊波也很有可能會引起那個團塊的一點點旋轉,當它們收縮時,它們就會自轉得更快,形成由炙熱和塌陷的氣體構成的中央球體,外圍則環繞著盤狀物質,這些物質最終會形成行星。很快地,這個中央氣體球變得非常致密和灼熱,以至于能啟動核聚變反應,氫聚變合成氦,并且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顆嬰兒恒星就此誕生了。
當物質熱到一定地步,它就會釋放出可見光。大多數物質在達到1000K(大約700℃)時,都會發出紅光,這就是我們說“火紅”的原因,而且我指的是所有東西:不管是一塊煤炭還是一個香蕉,若一直把它加熱到6000K,它就會開始發出白光,繼續加熱到10000K時,它的光就會變成藍色。這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畢竟,當我們在壁爐里生火時,我們幾乎都會本能地知道,亮白色的灰燼要比暗紅色的燙,而藍色火苗則會比白色的溫度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