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金剛經(jīng)
- 施青石
- 1321字
- 2019-01-03 16:39:19
編者序 通向無上智慧的方便之門
《金剛經(jīng)》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在傳播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jīng)典中,《金剛經(jīng)》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jīng)典之一。這部經(jīng)似乎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念經(jīng)者,喜歡念《金剛經(jīng)》;講經(jīng)者,喜歡講《金剛經(jīng)》;注經(jīng)者,喜歡注《金剛經(jīng)》。自從公元401年,鳩摩羅什法師將其翻譯成漢字以來,歷經(jīng)各朝代,《金剛經(jīng)》所衍生出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已成了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把《金剛經(jīng)》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jīng)》并列為釋儒道三家的寶典。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剛經(jīng)》,為其進行注疏。唐宋以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金剛經(jīng)》更是結(jié)有深厚的因緣。禪宗大德六祖惠能禪師,因在街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jīng)》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激發(fā)了佛性,隨后,他遠赴千里之外去親近五祖,五祖專為他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于是,他便豁然大悟了。本來禪宗是依據(jù)《楞伽經(jīng)》修行,但自惠能大師以后,就依據(jù)《金剛經(jīng)》了。
《金剛經(jīng)》之所以受重視,是由于中國佛教自身的特點:一是重實行,如臺、賢、禪、凈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由靜定思慮生發(fā)智慧的體悟;二是好簡易,中國人的習性有好簡潔的一面,卷帙浩繁的經(jīng)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鑒于這部《金剛經(jīng)》既重般若的悟證,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又不繁復艱澀,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特別流行。
《金剛經(jīng)》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因其探討解脫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為“佛門的智慧之母”。同時,不學佛的人也能夠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所以通常意義上,它也是一部人生哲理典籍。
《金剛經(jīng)》主張,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一開始先提到發(fā)“成佛”的心,然后是降伏虛妄之心,而后又是清凈心,等到證入涅槃之后,心不再迷茫,連一絲絲的煩惱都沒有了。助人脫苦離難,不生煩惱,這就是《金剛經(jīng)》所要達到的目的。同樣,這也是佛法的目的。
《金剛經(jīng)》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nèi)心中不安定的煩惱因素。
“心”的健康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人的幸福與否。現(xiàn)代的心理醫(yī)生解決的只能是個別人的問題,而一種千年背景的哲學思想,則能夠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有識之士,已經(jīng)將眼光投向了這樣的經(jīng)典,比如探討《論語》與人生智慧,研究《老子》與人生幸福。而實際上,最直接針對煩惱、欲望的“心靈雞湯”則是這部曠世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雖然只有五千多字,讀起來也很容易上口,但要參透卻很難,甚至入門都不容易。因此,千百年來無數(shù)高僧大德、國學大師都殫精竭慮,注疏詳釋,試圖為世人開啟這扇通向人生無上智慧的“金剛之門”。也正是因為闡釋太多,理解殊異,導致對同一概念有諸多版本的解釋,這使得許多初習《金剛經(jīng)》的人常常陷于更大的迷惑,致使《金剛經(jīng)》成為著名的“難讀之經(jīng)”。
我們編著這本書的目的,是以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圖解方式,讓這部經(jīng)典的要義逐一呈現(xiàn)出來:將煩瑣敘述以圖表方式簡潔表述,將抽象概念以形象可視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并配以相關(guān)佛教事物的精確圖繪,同時輔以大量相關(guān)背景知識介紹,以使對一部佛經(jīng)的閱讀,變成一次生動有趣、富于智慧與啟發(fā)的探索。我們衷心希望,您手上這本書能成為一扇通向人生無上智慧的方便之門。您在閱讀中,有一時的精神體悟,在這個紛繁嘈雜的浮世上能獲得片刻的寧靜,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