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修行與圓滿 《金剛經》中的人生觀
《金剛經》發起是緣于一句提問:如果有人下決心修行無上菩提,應當怎樣修行?不修佛的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要修行,又為什么要修行無上菩提,還要發很大的誓愿?這就是《金剛經》中所涉及的“人生觀”問題了。
當年釋迦牟尼貴為俗世的王子,按常理思考應該天天幸福、快樂,為什么會出家修行呢?這牽扯到幸福的標準問題,幸福與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幸福標準取決于各人的“人生觀”。釋迦牟尼雖貴為王子,但看到生老病死,聽見嘆息哀號,自己卻想不出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痛苦的情感不由得涌上心頭。釋迦牟尼的出家修行,也正是要立志找一個永遠解脫痛苦的方法,不僅為自己,也為天下蒼生。
佛經中常提的一句箴言就是“人生是苦”。佛教說苦,不是消極厭世,而是為了解脫痛苦,化苦為樂。所以佛法修行的實質,就是怎樣正確對待痛苦,消除產生痛苦的根源。這一目的,釋迦牟尼經過艱苦修行,終于在菩提樹下證悟實現。這種大智慧境界被稱為“無上菩提”,它超越所有狹隘、有限的對象,將個體生命與無限宇宙互相融通,斬除了煩惱、痛苦的根源。而《金剛經》正是佛向眾生介紹修行“無上菩提”的心得。
確定了最高目標,具體的修行就有了實踐原則,為了達到佛的境界,《金剛經》勸令眾生學習菩薩的精神,入世普度眾生。普度眾生既是利益他人,也是利益自己。越是利益他人,就越否定“自我”“小我”,但同時卻是對“無我”“超我”的逐步肯定。只有不斷地積累這種善行,才會越來越接近圓滿。“自我”“小我”是私欲橫生的不安心狀態,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催生煩惱;而“無我”“超我”卻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一種穩定的心態,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雖然真正成佛的并不多見,但能夠發愿修行“無上菩提”就足以改變人生的際遇。例如做事會漸趨專注;待人接物變得心平氣和;還可以使人生不再隨波逐流,在世俗的名利追求中能夠主導自己、知足常樂。
總之,《金剛經》教人立志追求幸福,但對“自我”不可以執著。最簡單的人生法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p>
人生與幸福
人生的幸福原理
① 越是舍棄“自我”、利益他人,積累的福德就越多。
② 當“自我”施舍到一無所有,與萬物通達的時候,沉甸甸的福德就會把他推到幸福的那一端。
“我”的兩種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