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亞洲國家節日(5)

  • 中外節日故事
  • 王欣(@反褲衩陣地)
  • 4924字
  • 2017-12-06 14:10:10

關于水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久旱無雨,太陽像火一樣曬得百花凋謝,五谷不長。人們想盡了各種方法,而老天爺根本沒下一滴雨,天下越來越干,沒有辦法的人們只好聽天由命了。一天晚上,一位神仙托夢給一位叫寶公的老人說:“龍、人和狗是親兄弟,人是老大,龍是老二,狗是老三。兄弟仨長大后,龍分家得到的家產極少,他想不通而負氣出走,不想回家。后來,龍成為了掌管風雨的神,可只要一想起分家的事就很生氣,于是故意不下雨。讓天干使人得不到好收成。你們如果想得雨,就扎一條水龍,抬上狗,敲鑼打鼓上街舞一趟,還要邊舞邊潑水,一直把龍舞到河邊,讓龍知道你們心里還有他這個兄弟,這樣他就會降雨了。”寶公喜獲此言,第二天立即去和寨老們一商量,大家都很贊成扎一條水龍來舞。于是,寶公和寨老便組織群眾編扎龍,熱熱鬧鬧地舞上街,一直舞到河邊做完祭祀儀式才回家。果然,龍見到人舞著龍,抬著狗來到河邊,想三兄弟又像當初團聚在一起,念及弟兄之情,就呼風喚雨,降下甘霖,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從那以后,每逢六月久旱無雨,群眾就擇定吉日玩水龍求雨,舞龍的隊伍所到之處,街道兩側的居民就用水潑龍,舞龍結束后將水龍投入舞陽河任其自行沉入水中。

潑水龍的水是“吉祥水”,水潑得越多,則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當年就一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如果誰要有幸被潑上吉祥水,就會事業發達,財運興隆,萬事吉祥如意。

翻鼓節的由來

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亥日)和農歷九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大興鄉、巖英鄉、凱里市青曼鄉和麻江縣銅古鄉的部分苗族同胞都要過傳統節日——翻鼓節。翻鼓節,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禱豐收的節日,也是人們聯歡娛樂、交友尋偶的節日。

翻鼓節是由鼓藏節演變而來的。每年春、秋各過一次。除了個別村寨在每年農歷正月、九月豬(亥)或狗(戌)場天過以外,都是在農歷二月、九月的豬(亥)、牛(丑)或龍(辰)場天過,節日內容為祭祖宗、宴親友,跳踩鼓舞、斗牛、唱歌等娛樂,節日要過3天。

翻鼓節跳木鼓舞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們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過節,吹蘆笙跳木鼓舞12天才回來,這樣祖宗們才快樂。后來出現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蟲作惡,人們被災禍病疫、饑荒鬧得不得安生,還發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時來吃掉小孩的悲劇。氏族長老告當向祖宗訴說請求幫助。天上的祖公就將威力無比的木制天鼓,送給他帶回凡間鎮妖驅邪。天鼓有9尺長、7抱粗,告當他們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動,他們在眾多鳥獸幫助下,想方設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鄉。等拉到寨邊的河灘上時,已是農歷二月第一個豬(亥)日了。鄉親們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來,妖魔鬼怪害蟲們立時死的死逃的逃。

人們高興得接連跳鼓唱歌歡慶了3天,還把祖宗也從天上請下來,與子孫后代們一起飲宴同樂。祖公臨走時,吩咐把鼓藏進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來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會吉祥平安。這年果然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九月秋收結束,鄉親們為了感謝祖宗保佑他們獲得了豐收,又隆重祭祀祖宗,過節一天。從此興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節。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進出山洞很不方便,后來人們就改制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

趕坳節的由來

黔東、湘西交界地區的侗族,有戊日不動工勞作的習俗。到了這一天,青年男女盛裝聚集,歡度趕坳節日,又稱“玩山”。各地時間不一。

它的起源有個傳說:原來這里的未婚青年在歡歌中互相產生感情后,姑娘就會將一塊絲巾或手帕贈與意中人,并訂下一次約會時間、地點,由此逐漸議及婚事,結成夫婦。后來有一對英俊美貌的情人,男的叫哪萬,女的叫哪艷,以歌傳情,相互愛戀。哪艷將絲帕贈給哪萬,訂了終身。但是有一個歪心眼的小伙子,曾向哪艷求婚未成,就找哪萬騙取絲帕,并將哪萬推下懸崖,公開欺騙別人說,他已得到哪艷的絲帕,所以哪艷已成為他的情人。哪艷聽說以后悲傷萬分,便也在哪萬受害的地方,跳崖自盡,為哪萬殉情。此事傳開后,青年們紛至沓來,用歌聲為他們致哀。每年的這一天,成為了趕坳的節日。在村旁的山坳里,人們對歌求偶,以歌訴情,在歡樂的歌聲中度過節日。

殺魚節的由來

每年的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貴州龍里、貴定、福泉一帶苗族人民的殺魚節。這天,人們來到河邊,從河里叉起一條條鮮魚,架起鐵鍋,燒起黃火,用河水煮著鮮魚,喝著米酒,吹起蘆笙,唱著山歌,祭天求雨,祝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關于這個節日,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天王爺有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公主,她聰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爺視若掌上明珠。一天,公主突然生了病,天王爺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將送來了天宮的仙丹妙藥,采來了昆侖山的靈芝草,挖來長白山的人參娃,撈來大海的珍珠。但是,這些藥都沒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天王爺急得飯不思,茶不飲。后來天王爺聽說“人間江河里,百魚治百病”,于是就派天神下到人間,從江河湖海里捉來100種魚,熬成湯,端給公主。公主吃了魚湯后,不幾天,病就好了。為了感謝魚的救命之恩,天王爺命令保護江河湖海里的魚類,不準任意傷害它們。天王爺還命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中,不許給人類一滴。

此時,天下大旱,草木枯黃,莊稼無法下種,苗家人十分憂愁。于是鄉親們殺豬,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爺仍一滴水也不給人類。最后,豬牛都宰殺完了,在三月初九這天,鄉親們從江河里捉來一些鯉魚、鰱魚、鮭魚、鯽魚和娃娃魚,來代替豬牛供品,敬天求雨。誰知天王爺看到人間為了雨水活活地殺死了他的恩魚,想到魚對他女兒的救命之恩,天王爺傷心得痛哭起來。他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烏云滾滾,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王爺的淚水化成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下了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滿了農田,滋潤了草木。

牛魂節的由來

牛魂節是壯、侗、么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傳說是紀念牛王誕辰,所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這一天,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評足,并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后全家人才吃節飯。

火神節的由來

索倫牧民家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來祭祀火神,稱為“火神節”。關于此節的由來,有個傳說:

從前,山里有個窮獵手。一天,他走進林子里打獵,跑了一天也沒有打到野獸。他連爬了幾座山,又困又累,真想在黃昏前打到一只黃羊,能留到晚上吃。可是,他的愿望沒有實現。當太陽下山的時候,獵手正在往前走,忽然看見一條花皮草蛇,哧溜一下鉆到大石洞里去了。獵手突然聞到一股香味,用舌頭舔舔那蛇爬過的青石,發現有一種從來沒嘗過的甜味。于是,獵手就走進大石洞,看到洞里重重疊疊盤著許許多多的蛇。這天晚上,獵手就在洞里住下,一住就是很久。

過了幾天,也許是幾年,獵手才從洞里出來。到洞口一看,自己擱在洞口的槍,槍把子已經爛掉了,槍筒滿是鐵銹。他看看四周,一個人也沒有,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聽到許多人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語,有說有笑。再仔細一聽,原來,他們說的不是凡間的話,可是他能夠聽懂。那些都是仙人,他們打了好多野獸,正在慶功祝酒呢。那個獵手努力回憶,到底是什么時候上的山,什么時候進的洞,在洞里做了什么,可是他都想不起來了。他好生奇怪,明明是剛剛進洞,怎么好像過了幾千幾百年似的?

獵人離開山洞,不管東西南北,一個人摸索著向前走。他看看身邊的樹木,密密麻麻,山道比往常都寬,天空飛鳥成群。他想,一切都變了樣。獵手走了一會兒,看到山岡上有兩座氈房,看樣子,一座房子前面停著一輛車子,是家富裕人家,另一家,門口只有一個破破爛爛的馬鞍子。獵人看看自己的衣著也挺寒酸的,就進了那個窮人家的氈房。

進屋以后,獵人問屋主:“你是索倫人嗎?”

主人是個窮牧民,他應道:“是的。”然后,取出奶茶招待獵人。獵人剛剛想喝,就聽到氈房頂上好像有人在和主人說話:“窮兄弟,你家不是連背鞍子的馬也沒有嗎?我看這倒是幸福。你看,我家飼養的羊群擠滿了木頭柵欄,可是一只也不歸我所有。”

獵人心里很奇怪,望望氈房上的人,裝出什么也沒聽見的樣子,喝喝茶。這時,氈房上的人又說話了:“我們幾世幾代都忍受過來了,可是,如今再也不能悶聲不響了,非連夜把那貪得無厭的主人弄死不可。”

聽來聽去,獵手才聽出那說話的聲音原來是從火神口里發出來的。那窮苦的牧民連半句也聽不懂。火神說完,就從氈房頂上飛走了。當時,草地的牧民不知道怎么用火。這個獵手向氈房主人要求,當晚住了下來。第二天,草地上就起了風暴,幾乎要把氈房刮跑了。獵手到外面一看,窮牧民趕著家畜躲閃風暴,聚攏到氈房后邊,又暖又避風。可是再看那富人家的氈房和牲畜早就被刮跑了,七零八落,四處都是。獵手看了,知道一定是火神的圣靈降到草地上來了,于是就把這件事告訴牧民們。可是牧民們半信半疑。后來,草地上連連生出豐盛肥美的水草,窮牧民們養起了自己的牲畜。從此,索倫人開始崇敬火神,吃飯、飲酒以前,都要先敬火神,并定下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火神節。

敬牛節的由來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苗族敬牛節。傳說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來烏米飯樹葉和楓樹葉,入石臼舂碎,用濾汁泡米蒸成烏糯飯,并殺雞宰鴨為牛祝“壽”。烏米飯是苗族民間驗方,具有強筋護骨、益精養氣的療效。苗族用烏米飯來敬牛,反映農耕社會中牛的特殊作用。

社節的由來

社節,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社節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簽決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節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由師公挨家挨戶求福,早飯后,大家齊聚社坪、社廟,殺豬蒸飯,燒香化紙,祭拜社神,祈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畢,與土地神共餐同樂。社日忌晾衣、下地勞作、上山燒火、挑柴進寨等。

仙女節的由來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流傳于貢山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3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等。

怒族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種遺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相傳人們憑吊的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明了飛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巖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阿茸姑娘的名字傳遍了怒江兩岸,人們都稱她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讓可惡的頭人起了壞心,頭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進深山,藏到高黎貢山的山洞里。頭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來嫁給他。阿茸姑娘沒有答應他。就在農歷三月十五日這一天,頭人放火將阿茸姑娘燒死在了山洞里。

農歷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聰明能干堅強的姑娘,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在每年的這一天拜祭她,逐漸形成仙女節習俗。

納頓節的由來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游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玩耍、娛樂”。

每年農歷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區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7個鄉鎮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生活在這里的土族群眾為了慶祝五谷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說,納頓在農歷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活動一直持續到農歷九月十五結束,歷時近2個月,場面隆重,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休宁县| 长白| 保德县| 胶州市| 永新县| 沙湾县| 京山县| 贡觉县| 黑龙江省| 吕梁市| 邵阳市| 罗江县| 灌云县| 泰安市| 浦北县| 万山特区| 井陉县| 浮山县| 瑞丽市| 班戈县| 南郑县| 合川市| 荔浦县| 保靖县| 晋州市| 北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驻马店市| 南城县| 横峰县| 新巴尔虎左旗| 马边| 仁布县| 潮安县| 鄂托克旗| 文安县| 金沙县| 栖霞市| 阿克| 苍南县|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