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畢業五年,富人窮人的分水嶺(4)
- 富人富腦袋,窮人富口袋
- 李雯
- 4561字
- 2017-12-05 17:11:20
張少云,是新東方學校最受歡迎、最優秀的講師之一。他來自貧窮的農村,在新東方讀“非正式”的大專英語時,便暗下決心以后要留在這所優秀的機構就業。為了這個目標,他制定的第一步規劃居然是畢業后就在新東方看教室、打掃衛生!掃地也能立志,他發誓“掃地也一定要掃出出息來,掃出前途來!”于是,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為進入新東方工作而努力。第二步規劃便是在家里掛了一個小黑板,模擬課堂講課。他一遍一遍地講、一遍一遍地寫,硬是堅持了一年多。終于,到了2002年初,他胸有成竹地把這小黑板帶到招聘主管老師那里模擬講課,一舉成功。依靠著自己一步一步的規劃,張少云的夢想實現了,慢慢地成為優秀的講師。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規劃,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沒有規劃。有些人有規劃,但又不切實際。雖然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但富人總是能聰明地把握好一個“度”,讓短期的規劃能見效,并通過它的實現照亮夢想,照亮人生。
投資人生,規劃財富——讓“錢”生“錢”
一位窮人開了一家面館,收益率是100%,投入2萬元,一年就凈賺2萬元。這對他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年復一年,窮人富了,但是他舍不得拿錢出來投資,即使終于下定決心投資,也不愿冒風險,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步,他的財富并沒有迅速地增加。
另一位窮人同樣開了一家面館,同樣的收益率,但他賺錢后的思維驟變:一年2萬元,平常維持一家面館承載的資本是多少,剩余資金還有多少,把它投資到哪里,能夠再從中收取更多的利潤。
這便是窮人與富人的巨大鴻溝,這道鴻溝,可能并不是財富的差距,而是思維和習慣的不同。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富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那即使現在他一文不名,他的未來也完全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他一定能夠步入富人的行列。
財富就像滾雪球,只要開了個好頭,就會越滾越大。學會規劃財富,就能讓“錢”生“錢”,“利”滾“利”,雪球變得越來越大。
宋淵博居住在上海,從事房地產事業,八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獲得高薪,但他卻在公司前景看好之際放棄了高薪的工作,賣掉自己的房子,用這筆錢來開辦了名為“棗子樹”的素食店。短短一年,“棗子樹”不僅成為上海知名的素食餐廳,營運也開始獲利。
作為一個經營者,他是如何看待這項投資的呢?他的回答是:“如果說這是投資,那么我投資的是自己的人生。”他的投資思維很簡單:他愛素食,一方面想方便自己,另一方面他發現上海很少正宗的素食餐廳,何不把兩者結合起來?于是,他拋下了高薪工作,果斷地把積蓄取出來,變賣房產作為創業資本,開始策劃經營“棗子樹”素食餐廳。
如今“棗子樹”餐廳在上海已非常紅火,果斷的投資,規劃自己手上的財富也改寫了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說的那樣:“我已經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也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更知道現在該做的是什么。”
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一直規劃著自己的財富,為未來做更好的打算。就好比一套房子,我們可以自住、出租,也可以轉賣,不同的處理方法決定了它的性質。同樣的房子,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不同用途,它可能是資產,也可能是負債,就看錢是流向我們的口袋,還是從我們的口袋里流出去。富人往往總是盡量地把一切價值變成資產,但是窮人卻容易因循守舊,最終把有限的價值變成負債——這就決定了我們保險箱里的黃金有多少。
1.6 窮人,富人可以轉變
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后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元錢,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后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如今,王永慶本人的資產將近54億美元,被譽為“經營之神”。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成功,給無數的窮人們帶來了希望和鼓勵:一時窮,不代表一輩子窮,命運轉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里。跨越了窮與富的臨界點,成為了真正的富人的那些人的經歷,是彌足珍貴、值得學習的。他們的成功,不能說只是比其他窮人更幸運,也要看到他們比窮人多了堅如磐石的意志,赴湯蹈火的氣魄,滴水穿石的精神,榮辱不驚的姿態。
為什么你還是窮人?
畢業幾年后,大街上時不時碰見開著香車寶馬的老同學意氣風發的背影,然后望望背著公文包狼狽擠公車的自己,不時哀嘆搖頭;常常聽人嘮叨這位同學那位同學的房子買了一套又換一套,而自己卻住在破舊的出租屋里,還要擔心一不小心會花掉下個月的房租。
這是窮人常常遇到的尷尬,明明滿腔嫉妒無奈,卻硬扯出笑臉對周圍的同事辯解:“這有什么?我精神比他們富裕多了!”既欺騙了別人,也麻痹了自己。為什么有人每月收入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腰包鼓鼓,有人不過幾千元?為什么別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這一切,困擾了無數活在困境中的窮人,他們迷茫、不甘,卻找不到原由。
你將來到底會是窮人還是富人?互聯網上流傳著被奉為經典的“能夠決定你是富人還是窮人的12條‘秘訣’”:
一是自我認知:窮人很少想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富人則骨子里就深信自己不是窮人,強烈的賺錢欲望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變富。
二是休閑:窮人只在家里看電視,利用劇情來慰藉自己;富人卻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
三是交際圈子: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形成窮人的心態思維,做事遵循窮人的模式;富人拓展人脈,利用一切資源為成功開疆拓土。
四是學習:窮人學手藝;富人學管理。
五是時間:窮人認為時間不值錢,懶惰的不僅是身子,還有思想;富人的空閑的時間也是一種工作方式,閑在身體,而不是腦袋。
六是歸屬感:窮人具有螺絲釘觀念,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并依賴于一個團體,希望以此終老;富人則相信自己是核心,是支配他人的領導者。
七是投資及運用財富:窮人的經濟觀點就是少用等于多賺,缺乏投資的勇氣;富人則認為一本萬利,無時無刻不思考著如何讓“錢”生“錢”。
八是激情:窮人通常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對不會做到最好;富人則鴻鵠之志常在,天生具有冒險、追求的欲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九是自信:窮人的自信靠武裝,似乎一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置才能帶給他們自信;富人的自信不被外力所左右,光景好與壞,都阻擋不了他一定會成功的認知。
十是習慣:窮人著重眼前利益,往往把能開墾土地的老牛屠宰掉換錢;富人習慣長遠思維,不動用保本積蓄,不斷尋找賺錢的新方法。
十一是上網:窮人上網為聊天,看八卦新聞,渾身沾滿了雞毛蒜皮的味道,隨處找人發泄;富人則尋找投資機會,將網絡的低成本高效率,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之中。
十二是消費花錢:窮人消費是為了體驗滿足感,攥著不多的錢東逛西逛;富人消費是為了創造財富,選最節省的消費投資方式達到最大的效益。
所有的人都對貧窮有著無比的厭倦,對富裕有著無限的渴望。十二條標準無一不揭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大部分窮人最缺的不是財富,而是創造財富的能力。只有拋棄本身的種種性格弱點與窮人思維,用富人思維的閃光點去發展自己,才會進步,獲得想要的成功。
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猶太圣典《塔木德》言: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這并非鼓勵窮人去“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唆使窮人盲目地跟在富人身后,供人差遣,而是鼓勵窮人多與富人接觸,要汲取他們的思想,調整狀態,以嶄新的視角快速進入致富的入海口。
每個人生活環境和命運是互為因果的,窮人多生活在窮人中間,周圍都是同樣思維模式的人,每天討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賺取蠅頭小利,這對要想成為富人的窮人來說,并不明智。多與富人接觸,先跟自己的環境說“拜拜”,這絕不是背叛,而是一種自我改造。
著名日本學者手島佑郎到一間大學講授《猶太商法的32種智慧》時,向同學們提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果有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而另一個卻很干凈,那么他們誰會去洗澡?
“當然是那個身上臟的人!”
“錯!那個被弄臟的人看到身上干凈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干凈的,而干凈的人看到臟人,認為自己和他一樣臟,所以是干凈的人去洗澡。”
第二個問題:他們后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干凈的人!”
“又錯了!干凈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并不臟,而那個臟人則明白了干凈的人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這次臟人去了。”
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臟人。不,是那個干凈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干凈、一個臟的事情嗎?”
黑壓壓的聽眾一時寂靜,手島佑郎的聲音在回蕩著:“這就是猶太商法,這就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靈魂!窮是一種切膚沒齒的感受,富是一種矜持倨傲的狀態。窮人贊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
由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只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只是慨嘆命運不濟,而要站在富人堆里,與他們有一個對比,然后要學會富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習慣,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與他結交了什么樣的朋友,生活在什么樣一個環境當中有著莫大關聯。如果他的朋友是經商的,或許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商人;如果他的周圍的朋友都是小菜販,或許他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員。
窮是極地,極地起大鵬
未來的世界肯定不是富人代代相傳的天下,因為最先圖變的往往是窮人。“多有者為富,少有者為貧,至無者為窮。”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窮而不起,窮而不奮,窮得沒志氣,窮得沒本事。
窮猶如一個擁有魔力的瓶子,它可以賜給我們智慧和力量,也可能吞噬掉我們的身心,俘虜我們的靈魂。要實現貧富轉換,最好的辦法就是善用思維,善用貧窮,從而讓貧窮成為自己的財富。
日本的兵庫縣,有一個叫丹波的村子。當整個日本都普遍富裕起來的時候,那里依然貧窮——土地貧瘠、物產貧乏、交通落后、信息閉塞。那里的人們心情焦灼,可又苦于脫貧乏術。于是,向全社會征集致富良方。一些有識之士形成的一致意見是:出售物產和資源換回生活所需。可問題是,這個村子除了貧窮和落后,無以出售。
最后,一位專家動起了貧窮的點子:既然村民只剩下貧窮落后,無可出售,何不出售貧窮和落后?如何出售貧窮?于是,他向村民建議:今后村民們不要住在現在的房子里,要住到樹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穿樹皮、獸皮,像幾千年前尚處于蒙昧時代的老祖宗那樣生活。這樣城里人會來觀光、旅游,從而給村民帶來豐厚的旅游收入。
村民們聽從了專家的建議,他們的“另類生活”引起了城里人的極大好奇。一時,游人如織,不到一年時間,丹波村的村民們都富裕起來。
“貧窮”一直作為缺點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可是,丹波村的人們擺脫貧窮利用的恰恰是貧窮。
窮無恒窮,富無恒富,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變的。窮人只要敢想、敢做,肯思考、肯反省,就不會白白錯失許多成為富人的機會。富人總是能看到窮人看不到的商機,想到窮人達不到的高度——這便是窮與富差別最大的根源。但是,這一切,都可以“乾坤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