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皇帝的秘密,一個比一個奇葩(4)

當時,朝廷上上下下都不知道皇帝禁獻如意究竟是為什么。而如此寓意吉祥的物件,嘉慶帝為什么就不喜歡?其實,這其中確有奧秘。

雍正皇帝在位時,乾隆的第二子出生,這個嬰兒是乾隆嫡福晉所生。由于清代建國以來的皇帝沒有一位是嫡長子,所以雍正對這個嫡孫十分重視,并親自賜名永璉,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為皇帝。于是乾隆即位后,就馬上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可是永璉只活了九年就離開了人世。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想完成祖先遺愿的乾隆,馬上決定立這位嫡子為太子。誰知傳位的詔書剛放到正大光明匾后,兩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

連喪兩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為太子,更不敢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邊了。對于立儲一事,皇室里談虎色變。到乾隆晚年,他的諸皇子中,有的已經死去,有的對當皇位根本不感興趣,還有的生怕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大都對皇位敬而遠之。于是乾隆皇帝就在庶出的皇子中選擇了忠厚老實的颙琰作為繼位者。為了不讓老天奪走他這個兒子,乾隆帝對立颙琰為太子一事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即將禪位前一年,才正式公之于眾。

可是如此絕密之事,真的只有乾隆一人知道?不,還有一人知道,那就是和珅。當和珅覺察到乾隆帝要立颙琰為太子后,立刻選了一只上好的如意送給了颙琰,以取悅這位未來的皇帝。誰知颙琰聽到自己被暗中選為太子后大為驚恐,加之他對和珅這樣的大貪官本身就十分忌恨,所以對和珅所送的如意十分反感。

嘉慶繼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決定。嘉慶四年乾隆病死后,他親政。親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珅,抄出家財約值白銀八億兩,相當于清政府20年的財政收入,和珅隨即被處死。之后,嘉慶就下諭旨禁獻如意。

如此,不明真相的人們還以為嘉慶下諭禁獻如意是要崇尚節儉,杜絕奢侈,其實只是他對如意的一種厭惡罷了。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道光帝

古代帝王中,商紂這樣豪奢縱欲之徒并不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力倡節儉”的吝嗇鬼,道光皇帝就是這樣一位另類皇帝。

漢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也曾倡導節儉,得到后人的極力贊揚,可是節儉起來,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比漢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道光皇帝卻并未因此獲得史家的稱譽,反而,人們在談起他的節儉時,往往彼此會心地揶揄他的吝嗇、摳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說起來,道光的節儉,有他個人經歷的原因,也有出于對整個時局和國家財政狀況的考慮。

盛京,也就是今日的沈陽,乃是滿人在入關之前的首都,被滿人稱為所謂“龍興之地”,到現在仍有沈陽故宮作為歷史景點向游人開放。嘉慶二十三年(1818),時為皇太子的道光隨著父親嘉慶一同去盛京祭祖。同是皇宮,但無論是外在的氣度還是內里的舒適,沈陽故宮較之北京的紫禁城不知差了多少。一心教子的嘉慶還特地領著道光來到清寧宮東暖閣,將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極其簡陋的舊時用物拿出來給他看,讓他“憶苦思甜”。早已被人們遺棄不用的糠燈,蠢笨的牛皮烏拉,光禿禿的粗糙拐杖……這些祖先遺物在道光并不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回到北京后,道光與妻子將情況一說,擁護丈夫的妻子立即找人清空了家里床鋪桌椅之外的家具,以示將戒奢從簡進行到底。這還不夠,夫妻兩個又從飲食上算計起來:他們每天只吃太監從宮外一路小跑買回來的燒餅。雖然時間一久,燒餅已然是又冷又硬,但道光夫婦仍然就著熱茶將之吃下肚去,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事實上,大清朝走到道光這一步,確乎是“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乾隆時期雖然敗家奢侈,但國庫內也有個八千萬兩白銀;而到了道光時候,卻只有不到兩千萬兩白銀。而這也不過是好看的賬面數字,真情到底如何,道光皇帝恐怕根本沒勇氣認真核查一番。

登基之后,道光又將他的“節儉模式”推廣到四海之內,他發了一道《御制聲色貨利諭》,號召全國上下官員一起認真學習。孔圣人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話被道光引為至理名言。他認為,只要自己省著點,就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下令叫各省督撫停止每年的進貢。按說,進貢的貢品很多不過是些土特產,比如閩南的荔枝、湘贛的春筍、云南的藥材之類,并不值多少錢,可是這些地方離京城太遠,來回運送所需的人力與財力就不是一筆小數。所以道光的這個命令是有些道理的。

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協調。道光的命令雖然下去了,各省督撫卻猶疑起來:皇帝這回是玩真的,還是說給老百姓聽的?更何況,給皇帝進貢,自己也可以撈點油水——廟里的和尚,其吃穿用度不就是出自信徒供給佛祖、菩薩的香油錢嗎?于是貢品接著送,只不過改名為“孝敬”,叫道光皇帝不好意思不收。而且這“孝敬”也不能責令其送回,因為這樣一來,運費自會翻番,變成“省事適足以滋事”了。于是停止進貢之事就此作罷。

當時,中國仍是農業社會,又值幾千年來人口頂峰,土地資源有限,而生產能力停滯,所以欲求富足,只能從節儉上下功夫。不過,道光雖然節儉,卻擋不住各級官吏的豪奢,所以實際上他的節儉運動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若他肯睜眼看看這個世界,當他自己在啃窩頭的時候,他的下屬“奴才”卻山珍海味地胡吃海喝,不知會做何感想。

更諷刺的是,道光皇帝不光沒有管理好臣子,也未曾管理好家門,他的兒子咸豐與兒媳慈禧都比著賽地奢華縱欲。

“人力有時而窮”,道光帝身處清王朝的下坡路上,總想竭盡全力地延緩其衰落,又豈可得?在他黑夜里借著月光縫補衣服上的補丁時,英國人架著利炮的“堅船”的馬達正轟隆隆地發動,就要強行闖入這個老大帝國的港口了。

清末三帝為什么連續無子

同治皇帝載淳,19歲死去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兒半女,雖然野史曾提到過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龍種,但正史中得不到任何依據,便無法作數。

光緒皇帝死的時候38歲,居然身后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光緒皇帝于光緒十四年(1888)大婚,雖然他在政治上難以有所動作,是慈禧控制下的傀儡皇帝,但在婚姻中,還是有一些自主權的,慈禧并不會去干涉他的私生活。而且作為一國之君,他起碼有著皇后妃子,幾名女子陪伴,而且還有寵愛的珍妃常伴身旁,但膝下無子,卻是讓人費解的。

而作為光緒帝的繼承人宣統帝溥儀,這位末代皇帝活了61歲,卻也是沒有子嗣留下。晚清接連三任皇帝都沒有留下子嗣,讓人很是疑惑。

接連三朝皇帝都沒有留下一男半女,這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對于平常人家來說如此,對于帝王家更是如此。一個沒有子嗣的皇帝,是要被天下人恥笑的。

三朝皇帝個個絕后,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么了?對此人們紛紛展開探討,但因為當時的有關史書、傳記并未對此事記載過多,而且時隔太久,研究起來很難下手,這三位皇帝不生育,成為一團疑云,后人只能憑借猜測分析,通過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當時的情形。

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兒育女,與滿洲皇族的婚姻習俗有關。按照滿洲皇室的婚姻習俗,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嫁給小叔子,或者丈夫家其他的男性,這種原始的婚俗,將女人當作玩物。而也正是這種習俗,令大清的皇室血統發生了變化。

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前曾囑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他是要將自己的妻子交給自己的兒子。不止努爾哈赤這樣,其他皇室成員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

皇太極時代,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皇太極的親弟弟,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錦氏,卻是多爾袞妻子的妹妹,在豪格死后,這位嫡妻博爾濟錦氏又被多爾袞納為妻子。

之后為了對付明朝,皇太極積極推進滿蒙聯姻,想要強強聯合,攻入中原大地。在大清朝建立后,皇太極便冊封妃嬪,其中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錦家族,還有三位后妃的輩分算起來是姑侄。有人統計,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洲貴族僅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就達18次之多。

順治與皇太極一樣,也是多次近親結婚,順治的皇后和淑惠妃,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為了政治,滿族與蒙古族部落的聯姻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金國大汗、大清國皇帝、貝勒等貴族不僅娶蒙古女子為妻,還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這些混亂的婚姻是導致后來大清帝王不孕的一個原因。

當然因為近親結婚而導致后來帝王的身體病變,只不過是一個猜測而已,至于這三位帝王為何絕后的真正原因,還有待考究。

中國古代的皇帝如何攢“私房錢”

《詩經》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很好地表達出了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對國家的絕對主宰地位。但縱然如此,在清朝以前,皇帝們為了存“私房錢”,也都會設一個私密的小金庫。

先從漢朝皇帝的小金庫說起。漢朝時,國家規定的稅目非常繁多,有田賦、人頭稅、關稅、酒稅,等等。人們不堪重負,許多剛出生的嬰兒都死在了人頭稅上。漢朝律例規定,3歲到14歲之間的小孩每年要交23文被稱為“口錢”的人頭稅。對于許多窮人家這是很大的一筆錢。因為交不起口錢,很多嬰兒一生下來就被掐死了。而這每個小孩每年所交的23文錢里,有20文都流向了皇帝的小金庫。本來每年的這筆口錢就已經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了,由于地方政府的腐敗,一年往往又會征收好幾次,而且不是3歲開始征收,而是一落地就開始征收了。這讓更多出生在貧寒家庭的孩子無法存活了。由于小孩人頭稅的問題,漢朝民間殺嬰的現象非常嚴重。漢朝皇帝的小金庫沾滿了嬰兒的鮮血。

到了宋朝以后,開始出現了名字叫作“封樁庫”的內庫,“封樁庫”是從宋太祖趙匡胤時開始設立的。每年皇帝都會把國家財政節余的部分拿出來,藏到“封樁庫”里。起初,皇帝設立此庫的目的是為了存下一些錢,用來應付突發事件。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封樁庫”并不能算作皇帝私有的。但是,后來慢慢地,皇帝開始把它據為己有,最終,“封樁庫”變成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后來,國家遇到緊急情況時,官員們向皇帝借錢,皇帝甚至表現得極不情愿。雖然政府總是會及時歸還皇帝的私房錢,但是,皇帝還是很不愿意把錢借給政府。宋真宗甚至還下過這樣的詔書,“切戒三司,毋得復有假貸”。

相對于宋朝皇帝的不情愿,明朝皇帝的表現更讓人無語。明朝皇帝不僅明確地表示不會從自己口袋里掏錢給政府,還時常想方設法地把手伸進國庫中去撈錢,甚至經常把數額巨大的錢款從國庫挪到內庫。政府沒有錢支付軍餉時,皇帝卻說:“諭廷臣足國長策,不得請發內弩。”可見在皇帝眼中,國家安危都沒有保住私房錢重要了。

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以后,發現崇禎的小金庫里竟有3700萬兩的私房錢,而之前,由于政府沒錢支付軍餉,大臣們只好想出諸多名目向老百姓增加稅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對政府非常怨恨,各種社會矛盾都被激化了。這也是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軍隊沒有糧餉,人民在各種各樣稅收的重壓之下怨聲載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崇禎居然還抓著那么多的私房錢不肯放手,這個時候,明王朝如果不滅亡才是一個奇跡。

而明朝的滅亡,除了崇禎個人的原因之外,整個龐大的皇室對國家財政的沖擊也不可忽視。明代立國之初,皇室不過幾十口人,但是,發展到萬歷年間,這個數字就成了近20萬。龐大的皇族宗室成了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嘉靖年間,宗室祿米超過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軍糧,財政問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使明王朝在后期內外交困。

明朝的財務問題對清朝的建制起了很強的警示作用。到了清朝以后,皇帝不再設立“小金庫”了,并且開始讓皇室財政獨立于國家財政。為了避免皇室財政對國家財政造成損害,清代皇帝成立了內務府。內務府是專門負責管理皇室財政的機構,與管理國家財政的戶部相互獨立。戶部每年會給內務府撥一定數額的錢,作為皇室的花銷,而其他情況下,皇帝沒有權力向戶部提出撥款的要求。這樣的制度對清朝財政機構的正常運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敦煌市| 巴楚县| 松溪县| 克东县| 屏东县| 喜德县| 贡山| 西充县| 霍州市| 锡林郭勒盟| 兴安县| 泰顺县| 合肥市| 手游| 广东省| 乌审旗| 新绛县| 石嘴山市| 平顺县| 凤城市| 民和| 泸州市| 五指山市| 汉源县| 南阳市| 金秀| 益阳市| 土默特右旗| 吐鲁番市| 株洲市| 安平县| 建始县| 突泉县| 梁河县| 南通市| 商河县| 甘孜县| 互助| 绥中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