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宋 遼 金 元的間諜活動(3)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下)
- 趙英
- 4955字
- 2017-11-27 14:10:51
李允則派到遼國的間諜向他報告了一件遼國達官顯貴的“趣聞”。遼國某一達官顯貴派間諜到宋京師購買茶具和酒具。李允則也派人到京師以倍于常人的價格定做了精美茶具、酒具,而且比遼國達官貴人所訂的先運到榷場。李允則故意讓一些倒茶賣酒的奴仆到外面夸耀這套茶具、酒具如何巧奪天工。這樣一來遼國商人都想看,李允則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商人們你來我往,三四天中絡繹不絕。李允則估計那個遼國達官顯貴訂購的茶具、酒具已過了邊卡,就把茶具、酒具收藏起來了。這時遼國傳開了謠言,說李允則把那套茶具、酒具賄賂了那個遼國達官顯貴,雙方可能有勾結。那個遼國達官顯貴的確從宋國弄來了茶具、酒具,無以自明,終于被遼國當權者殺掉了。
還有一次,李允則在軍中舉行宴會,軍械庫突然著火。李允則照例飲酒作樂。他的副手請救火,李允則不予理睬。過一會兒火熄了李允則命人把被燒的軍械埋起來,同時從鄰州秘密調撥軍械,很快補充了庫存。有人到宋真宗面前告他的狀。他說:“軍械所藏之處防火甚嚴,此必北方間諜所為。如果停宴而救火,正好讓他知道大功告成,那就難免有別的事發生。”
對抓到的間諜,李允則往往予以厚待,并放其回去。有一次一名被抓到的間諜對李允則說:“燕京大王派我來探聽邊界駐軍金、谷、兵馬之情況。”并取出了自己搜集到的情報。李允則看了后說:“你探聽的這些消息不對。”叫主簿按照實際情況告訴間諜。間諜請加封印,李允則答應了,并賜以金,放其回去。幾天后間諜又回來了,其上次帶回的情報封印如故,這名間諜反而以遼國邊境的金、谷、兵馬數告訴了李允則。
一天李允則防區內一名百姓來訴苦,說是被契丹人打傷,要求抓住此人。李允則只給告狀人一些錢治傷,沒有派人去找那個契丹人。過了幾天對面邊境上的遼國軍官派人來問,有無擊傷北宋百姓之事。李允則命部下回答:“沒有此事。”原來是契丹間諜在北宋境內活動,故意打傷人作為自己已執行命令的驗證。遼軍長官一聽無此事,認為間諜虛報成績,就把那個間諜殺了。
宋朝士兵有逃入遼國的。李允則以公文向遼國要人。遼國官員說:“查無此人。”李允則明確指出,此人現在某處。遼人大驚,只好把人交了出來。
公元1018年,李允則以客省使知鎮州,全面負責河北全線防務。李允則在邊界以游觀亭傳為掩護,建立了一套情報、防務系統,為后任所遵循。李允則晚年居住京師,契丹的叛逃者,朝廷都安置于李允則家居住。李允則亡故后,才安置于樞密院。可見其全盤負責對遼之間諜工作。
北宋對遼的情報工作,除官吏為之外,邊界的地方豪強大姓,有時也主動進行這方面活動。雄州北關城巡檢趙延祚就是這么一個人。他自太宗時起就結交敵國邊境的豪杰,掌握敵人動靜,由此做了宋朝官員。宋真宗親自召見他。他向宋真宗反映了遼朝廷上層人物因分配宋朝金帛不公引起的矛盾,希望真宗在榷場貿易時能加以優待,以拉攏人心。他還向真宗反映了遼國風俗,“山川曲折、地理遠近”,得到了真宗的褒獎。看來在宋真宗時,皇帝是親自過問邊境上的間諜事務的。
北宋以李允則為代表的邊疆大吏的間諜工作有如下特點:
其一,把民事工作與軍事工作、間諜工作結合起來,以前兩方面工作為掩護,開展間諜情報工作。在邊界無險可守,雙方眼睛對著眼睛的情況下,只有以民事活動、正常的軍事活動為掩護,才能既不引起敵人疑心,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開展間諜活動。李允則以民間設施為掩護,組織、設立了邊境情報傳遞的系統和設施,在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鑒之處。尤其在思路上對人很有啟發。
其二,李允則的邊境商業管理是一種開放型的管理,顯示出其自信心與能力。實際上當時邊境貿易,在“商戰”中北宋處于有利態勢。李允則集財權、軍權、民政權于一身,這對于指揮開展間諜戰是十分有利的。居于有利的經濟地位,自然可以從中大做文章。
其三,李允則的反間諜工作不是簡單地將間諜抓起來了事,而是通過對敵方間諜進行懷柔,引起敵方對其間諜的懷疑來實現的。這樣比簡單地抓獲奸細效果要好。另外,李允則在發現敵人間諜活動后,不動聲色地消滅痕跡,也為反間諜活動提供了一種思路。在敵人間諜已經給我方造成損失后,一種反應是簡單地變更部署;另一種反應是不露聲色,甚至散布假情報。第二種反應無疑可以使敵人無法估量出其間諜活動的真正成果,甚至對其間諜產生懷疑。
李允則的間諜活動反映了“文臣守邊”時進行間諜活動的個人風格。
從李允則指揮的北宋間諜活動,可以看到北宋在宋遼邊境建立了一整套防諜、情報系統。
第六節 李元昊的密謀
宋初,西夏與宋在政治維持著一層表面上的從屬關系。李元昊即位后,首先去掉了唐、宋兩朝為籠絡西夏所賜的李、趙二姓,自號“嵬名烏珠”(青天子),積極準備在政治上打出公開與宋對抗的旗號。為了弄清一旦公開與宋對抗,宋軍可能采取的行動,李元昊開展了大規模的間諜活動。
公元1038年初,李元昊以前往五臺山供佛為名,上奏宋朝,請求發給通行公文,實際上是派人偵察鄰近西夏的河東一帶地形和宋軍防務。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1063年)不但同意,還允許使者住在館驛中。
李元昊還利用宋、西夏間通商,派化裝成商人的間諜深入內地,廣泛了解山川之險,虛實之處。
李元昊還廣泛招攬內地失意文人,不法豪強為自己出謀劃策。宋朝華州士人張元、吳昊,漫游塞上,遍覽山川風俗,“有志于經略”,但不為宋朝邊帥所識。二人聽說西夏有公開造反之心,于是欣然而往,成為李元昊的重要謀士。
李元昊的間諜活動無孔不入。最為獨出心裁的是,他把主意打到了宋朝后宮的宮女身上。當時宋朝時常把一些宮女放出深宮,隨其自找出路。李元昊派人以重金納之,放在身邊。這樣北宋的軍機大事和深宮秘事自然全部為李元昊所知。
當然李元昊也不放過利用使節公開出使的機會,大搞情報,其選擇使節專選“勇悍難制、強辨自高者”。
經過充分準備,李元昊已全面掌握宋朝的底牌。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大夏。走上了與宋朝公開對抗的道路。
李元昊對北宋的間諜活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一切合法渠道,包括外交、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來往。通過幾方面合法渠道的相互配合,李元昊對北宋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現在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宗教、外交、體育等諸多方面的來往日趨增多,以合法手段不費吹灰之力搜集情報的機會大增。問題在于從什么角度對這些情報加以綜合、利用。
李元昊除上面這一方面外,還大量招攬北宋了解內情的人,尤其是深知內情的宮女。這的確是獨出心裁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對知曉內情的人予以適當控制的問題。從另一角度看,對敵人方面知曉內情的出境者的詢問,也是重要的情報來源。
第七節 斷敵烽火
李元昊稱帝后,北宋朝廷即發布詔書:“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賞錢十萬。”北宋與西夏邊境上的間諜戰加劇了。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北宋涌現出不少善于用間的將領。
公元1041年九月,負責麟、府一帶防務的宋將張亢,準備率軍攻占李元昊軍駐扎的琉璃堡。他派出間諜,潛伏在敵寨旁的深草中。只見一個敵軍老兵用燒羊腿骨占卜吉兇。老兵忙活了一陣,很吃驚地說:“要有奇兵急速來襲,趕快想辦法逃避吧。”這句話引起周圍士兵的哄堂大笑:“漢兒正藏頭膝間,哪兒敢到這里來!”張亢從這一情報中得知西夏軍輕敵無備,率軍奇襲,攻占了琉璃堡。
張亢在運用間諜時,厚給金帛,無所吝惜。琉璃堡之戰后三四年,有一人自稱其外甥女被遼國騎兵掠去,但因能歌善舞得到遼國高官的寵幸,現在派人到宋境買東西,如果能滿足她的要求,遼國情況可了如指掌。張亢問:“需要買什么東西?”那人回答:“某大王納女婚,須紫竹鞭,您所用的可以給她。當然還要買一些別的東西。”張亢全部滿足了所需之物。從那之后,遼國動靜張亢一清二楚,他鎮守的地區也日趨平靜。
宋將曹瑋是名將曹彬的小兒子。曹瑋喜讀書,尤以謀略見長,治軍亦甚嚴。曹瑋很重視情報。李元昊未公開亮出與宋對抗的旗號時,他就對一位有可能執樞柄的大臣說:“我曾派人去觀察元昊,相貌異常,他日必為邊患。”曹瑋鎮守邊關,朝廷軍機大事,往往要不遠千里征求他的意見而后定。有一次渭州守將向他報告:防邊士兵有叛入西夏者。曹瑋正在與來賓下棋,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回答:“那是我讓他去的。”西夏官員聽到這個消息,以為叛卒是曹瑋派去的間諜,就把他殺掉了,并把人頭投于邊境,表示“我們沒有讓你們的間諜得逞。”殊不知已上了大當。曹瑋在邊界還大膽地命羌將指揮羌族本部落的軍隊,阻止羌族間相互攻斗。這樣以熟知當地“羌情地利”的羌族軍隊戍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宋哲宗趙煦(公元1077—1100年)在位時的將領折可適得知西夏和羌族各部落聯軍十萬人入侵邊境。他先命人偵察到了敵軍看守烽火的士兵之姓名,然后冒充首領把這些看守烽火的士兵騙出來殺了。由于切斷了敵人的報警和情報傳遞系統,折可適乘機迅速出兵,大破敵軍。西夏兩名主要將領以放牧牲畜為名,在邊境上聚會。這一消息被折可適派出去的間諜打聽到了。折可適派宋軍夜襲這兩人聚會時駐扎之所,俘獲其部族三千人,并攻取了天都山。
宋軍將領在對西夏羌人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用間經驗,對敵方間諜活動的判斷也顯示了一定的火候。宋軍將領折可行接到間諜報告,敵人已經入侵了。軍中戒嚴,氣氛緊張。折可行制止了部隊進一步進行戰斗準備:“這不過是敵人自己在制造緊張罷了。”果如其言。
宋神宗趙頊(公元1048—1085年)在位時的邊境守臣蔡延慶得知羌人二十九人來降,命間諜查實情況。原來羌人已伏兵于關外,偽降的這些人想乘元宵節張燈之際,舉火為號,里應外合。蔡延慶命令把這些間諜全部殺掉了。第二天清晨,埋伏關外的敵兵也悄悄溜走了。蔡延慶的一個部下報告,敵人大將來降,需守關將領親迎。蔡延慶命令:不得出迎,否則有功亦斬。那個部下不服,親往迎降,果然中了敵人詐降之計,為敵所殺。西夏間諜以賣馬為名入境偵察,為宋軍所獲。蔡延慶說:“他們懷疑我們在做戰爭準備,所以來偵察。把間諜抓起來,正好加劇了敵人的懷疑。”命人給間諜賣馬的錢,釋放了間諜。由于蔡延慶處置得當,及時熄滅了邊境上的一場戰爭之火。
宋將林廣保護朝廷使節臨邊巡視。行至烏雞川,突然改道率眾迅速沿山道前進。途中遇到羌人,告以山道險峻。林廣不聽,依舊率眾走山道前進。后來發現夏人果然伏兵于烏雞川,前來告以山道險峻的羌人乃西夏之間諜。類似的伏擊事件屢見于史書,宋將常能幸免于難。
李元昊以書信、錦袍、銀帶置于邊境,并以金贈給宋將李士彬,信中約李士彬叛歸西夏。書信、錦袍、銀帶為邊境的“候人”得到,上交給當地長官隨君正。隨君正認為,李士彬與羌世仇,如有密約,豈能讓眾人所知。對李士彬厚加安撫。李士彬很感動,在戰斗中奮勇殺敵,立了功。
在邊境的守將,如何判斷敵人的意圖,的確是個頗費腦筋的問題。敵對兩國,或潛在的兩個敵國間,間諜往來是免不了的。問題在于如何判斷,并適當地做出反應。折可行、蔡延慶兩人的反應,可謂恰如其分。邊境守將的反應,往往牽涉國家全局,因此邊境將領應當熟知敵人的風俗習慣、政治情況、軍事情況及敵人守將情況,這樣才能對敵人間諜活動所反映出的真實含義做出正確判斷。
第八節 智除敵權臣
仲世衡字仲平,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1063年)在位時負責清澗城(今陜西清澗)的防務。他在城周圍開營田二千頃,招募商賈貸給本錢,使清澗成了一個小小的繁榮之地。仲世衡有了錢財,就對羌族酋長加以拉攏,來往商人、酋長、百姓,如有以敵情來報者,即獎以酒器。
黨項明珠部首領常侵略邊境,仲世衡想除掉他。聽說此人好擊鼓。仲世衡就命人制造了一面極精致的可在馬上敲的戰鼓,戰鼓上還飾以白銀。他命間諜裝成商人,帶著鼓到明珠部去賣。銀鼓售出后,仲世衡挑選了勇敢善戰的士兵數百人對他們說:“只要見到背銀鼓者,務必合力將其擒住!”這個首領背著鼓出動了,果然被宋軍所擒。
有一天仲世衡因為一名少數民族軍官違紀,不顧眾軍官求情,對其處以重刑。此人逃到了李元昊處。因其受刑的事已傳開了,李元昊對他很信任。不久,這人可以自由出入掌管西夏軍事行動的樞密院了。過了一年多,這人又回到了仲世衡手下。眾將這才知道是一出“苦肉計”。
公元1042年,與西夏相鄰地區的宋鄜延經略使龐籍等官員,通過寫信、贈予金錢等辦法試圖瓦解西夏邊境防務,誘其大將歸降。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有浪理、賞乞、媚娘三人到仲世衡處請降。仲世衡知道這三人是西夏權臣野利兄弟派來詐降的,但仍委以監督商稅之要職,并與之一同騎馬出入,甚是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