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
-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
- 2931字
- 2019-01-03 08:18:31
四
韓國軍隊不僅缺乏訓練,而且毫無防范。也許有一天,韓國會發展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富于活力的國家,但是建國之初的韓國政府和軍隊管理不善、混亂不堪。高級軍官個個都腐敗無能,廣大士兵思想懈怠,裝備陳舊。他們使用的大都是“二戰”后已被磨損、淘汰的武器,缺少火炮,沒有裝甲車輛,只有幾架殲擊機。華盛頓始終擔心,如果他們按照李承晚開出的單子給韓國提供武器的話,那么他很可能第二天就揮師北伐。這一切都表明,喜怒無常、在所有傀儡中最有獨立性的李承晚與那些以主子自居的美國人之間的巨大分歧。李承晚有一種近乎病態的反共心理,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對北方宣戰(或者如有可能的話,誘使更加富強的美國代替自己向北方宣戰)。他的目標與金日成恰恰相反,那就是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建立起一個由他執掌大權的獨立統一的非共產主義朝鮮。在亞洲,美國已經在蔣介石身上有過一次教訓,而這次和上次一樣棘手:是他們在戰后把李承晚作為一個亞洲領導人安插在南方,因此他越是依賴美國,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越發艱難。作為一個傀儡,他渴望采取措施以證明自己有獨立性,痛恨美國人的控制。
1950年,等級鮮明、高度集中的朝鮮人民軍折射出該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同樣,一盤散沙的南方軍隊也能夠折射出韓國當時的困窘局面:一個壓抑的半封建社會,正在與殖民歷史和封建包袱作斗爭,在一個自詡為真正民主主義者的喜怒無常的獨裁者領導下,笨拙、緩慢而又無力地從歷史陰影中走出來。朝鮮現代化的進程即將到來,一開始南方要比北方慢,但北方的現代化進程盡管迅速,但空無一物,缺少某種靈魂。南方的現代化進程更困難、更復雜。實際上,正是朝鮮的這次“入侵”讓韓國突然獲得現代化的形式與目標。五十年后,當韓國發展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充滿工業活力,甚至更加民主的國家時,朝鮮依舊還是一個貧瘠呆板的國家,與朝鮮戰爭剛開始的狀況差不多。
1950年6月,南方的情況大致可以這樣形容:一支孱弱無能的軍隊正在為一個同樣孱弱無能甚至難以確定是否真正存在的國家而浴血奮戰。韓國士兵大多是青年文盲,被人從街頭或田里強拉而來,許多人在上戰場之前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在朝鮮戰爭的第一年,逃兵不計其數;戰斗一開始,韓國士兵就大量消失,還以為他們陣亡或在戰斗中失蹤了,不過幾周或幾個月之后,他們就會回來,但手中的武器肯定丟失了。韓國也有一些英勇無畏的青年軍官,但是正如科雷·布萊爾所言,軍隊竟然成為“投機分子以權謀私的避風港。在這里,偷竊、賄賂、勒索以及回扣屢見不鮮”。那年6月,韓國軍隊正如韓國這個國家一樣,距離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在1950年6月,那些負責韓國軍隊發展的人通通不關心這支隊伍的窘迫狀況。恰恰相反,韓國軍事援助與顧問團的美國顧問與高級官員對于軍隊的現狀存在相當驚人的自欺欺人現象。這個顧問團的英文縮寫是KMAG,后來很快被那些在戰場上與韓軍并肩作戰的美軍官兵語帶揶揄地,同時也是不可避免地,解讀為“Kiss My Ass Goodbye”。同樣的自欺欺人現象又出現在十年后的越南,當時許多美國高級軍官在明知南越軍隊不堪一擊的情況下,還公然宣稱這支軍隊是亞洲的常勝軍。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在越南,美國人通常會擔憂,如果他們坦承當地軍隊訓練不足,戰斗力低下,恐怕他們就與晉升無緣了。
朝鮮戰爭開始的數周前,韓國軍事顧問小組組長威廉·林恩·羅伯茨將軍剛剛結束視察工作,他是當時唯一敢于直言相告的人。早在1949年3月,他就寫了一封2300字的長信,遞交給自己的上司——參聯會的查爾斯·博爾特中將,詳細匯報了韓國軍隊的糟糕狀況。但因當時美國出于財政緊張正準備從韓國撤軍,所以公開口徑是這樣的:韓國軍隊的狀況已經好轉,武器裝備亦在朝鮮人民軍之上。這就是1949年6月博爾特在國會作證時的證言;他還說,現在美國軍隊可以從那里安全撤出。沒有一個參與訓練韓國軍隊的人相信他的話。1950年6月,也就是他即將赴國防部任職前的幾周,羅伯茨開展了一次宣傳活動,目的是告訴公眾韓國軍隊如何英勇無敵。他在韓國軍事顧問小組的大多數手下都知道,他在撒謊。1950年6月15日,也就是在朝鮮發動攻擊的十天前,該團向五角大樓遞送了一份報告,指出韓國軍隊基本沒有作戰能力,武器裝備形同虛設。他們至多只能抵抗十五天。該報告最后總結說:“韓國面臨的是一場像中國曾經遭受過的巨大災難。”由于小道消息滿天飛,部隊狀況之差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羅伯茨將軍的繼任者弗蘭克·基廷少將也因此被勒令退休。
讓羅伯茨將軍特別擔心的是朝鮮空軍,因為它擁有一百多架蘇式飛機。不過沒想到他作為一名前坦克部隊指揮官,竟然對朝鮮的裝甲部隊不怎么擔心,因為他認為在這樣一個極不適合坦克戰的國家里,坦克并不重要。他的看法沒錯,朝鮮的確是一個不適合使用坦克的地方,因此美國在坦克制造與戰術方面的優勢變得蕩然無存,不能再像他們在其他戰場上那樣僅靠坦克就能一舉定乾坤。然而,他的錯誤在于,朝鮮一開始利用自己在坦克而不是空軍方面的優勢,將沒有配備坦克、仍舊在使用老掉牙的反坦克火箭筒的韓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對于本方沒有坦克或者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普通步兵來說,沒有什么比坦克更加讓人感到可怕的了。所以說,在戰爭初期,引起韓國軍隊恐慌的不是坦克,而是朝鮮坦克部隊就要來了的傳言??评住げ既R爾寫道:“作為一名作戰經驗豐富的坦克手,羅伯茨一定知道,在‘二戰’期間的阿登反擊戰中,德軍裝甲師曾使那些沒有配備坦克的美國步兵驚恐不已。而現在他卻無視朝鮮人民軍的裝甲部隊,這可真是令人費解?!?img alt="Clay Blair,The Forgotten War,p.57."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870DC/93129835043780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58833-QrV46IYJ2TRVIATnHzFGeKGhqfv4BYIt-0-5c5a00bb9ac093ced58b8908fe0a6d58">
盡管當時“斯大林Ⅲ”已經取代T-34成為蘇聯最先進的坦克,但T-34坦克仍然威力驚人,而且朝鮮軍隊有150輛此型坦克。戰爭初起的那幾周,T-34所向披靡。大約在十年前的莫斯科保衛戰中,T-34在抗擊納粹德軍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被曾在1939年率領德國裝甲師橫掃波蘭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當它在1942年首次出現在蘇聯戰場上時,蘇聯人終于能和德國人一爭高下。這型坦克前臉低平,這樣就容易使敵方炮彈偏離目標;它結實耐用,行動迅速,最高時速可達32英里;它的履帶很寬,能在泥地或冰面上平穩行駛,100加侖的超大油箱使之能在不加油的情況下連續行進150英里;它重32噸,裝有一門85毫米口徑的主炮、兩架7.62毫米口徑的機關槍以及厚實的防彈鋼板。韓軍使用老式2.36英寸火箭筒對付它,但這種火箭筒在“二戰”的戰場上就不怎么好使。吉姆·加文準將曾經在“二戰”后對這種火箭發射筒進行過專門研究,結果對其有效性十分懷疑,認為它還沒有德國的火箭筒好用。五年后,事實證明,這種火箭彈通常會被T-34坦克的裝甲彈開,而且有些甚至不爆炸。毫無疑問,在朝鮮戰爭初期,T-34可以粉碎韓軍的一切抵抗。湊巧的是,當時美國剛剛研制出一種經過改良的新型反坦克火箭筒,并于1950年6月10日開始投入生產。6月12日,第一批新型反坦克火箭筒運抵韓國,還有專人負責指導他們如何使用。此后,朝鮮人民軍在戰場上已有的巨大優勢開始喪失。
朝鮮人民軍所打擊的是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大防御圈上最薄弱的一個點,此時美國對于什么才是其國家安全的責任依舊茫然不清。因此,在朝鮮人民軍的猛攻之下,韓軍不可避免地節節失守,并且迅速分崩離析。6月27日,即北方發動進攻兩天以后,朝鮮人民軍就占領了距離三八線以南60英里的韓國的首都漢城,而韓國守軍匆匆炸毀漢江上的橋梁,好讓自己有片刻的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