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財富創造課 不光節流,更要學會開源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水災僅僅靠堵是不能治理成功的,倘若換一個思路,進行水渠疏導反倒能夠解決上輩人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個歷史經驗同樣在經濟領域得到了驗證。要想通過合理理財、正確投資成為富人,僅僅依靠節省、儲蓄等“節流行為”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利用各種工具,多開通幾道金錢流通的“渠道”才能成功。在這一章,就讓我們詳細看看如何“開源”理財。

最大的財富是你自己

當問及你最大的財富是什么時,你或許說是智慧,或許說是經濟頭腦,或許說是投資手腕,然而你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所有這些都是人所具備的能力。所以,你最大的財富不是別的,就是你自己。

即使你現在沒有事業,沒有財富,但是你人還在,你要是能夠運用你的智慧,發揮你的經濟頭腦,動用你的投資手腕,那么不出幾年,恐怕你就是叱咤風云的經濟人物了。

首先,肯定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爭奪一番天下,而不要妄想依靠父母的遺產或者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很多人或許總在抱怨,自己沒有生在一個好家庭,所以沒有那么多財富,更談不上理財了。他們總在羨慕那些能夠繼承巨額家產的人,于是他們埋怨命運,埋怨父母,從不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其實他們不明白,父母生下了我們,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這就是給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愚昧的人總是意識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總是覺得是一種神奇的外力在引導我們走向富裕,而忽視了自身的價值。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財富天使,關鍵是你是否承認它的存在,是否給它成長的機會,肯定它并開發它,才能創造出成功的人生。

窮人和富人在生下來時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個單純的、無知的個體,隨著不一樣的成長過程,他們才逐漸被分為兩類:一類對自身充滿了自信,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投資,就能把自身財富轉化為實物資產;另一類則目光短淺,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邊懶惰、頹廢,埋怨著命運不公,怨恨著父母無能,一邊眼睜睜地看著錢“嘩嘩”地往別人家的院子里掉,卻看不到別人的汗水。差距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所以要好好利用自己這筆財富,自己去創造和主宰自己的幸福。具體來講,就是善于利用自己的頭腦,完成符合自己特色的理財計劃,當然還要維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讓你掙來的錢有地方可花。記住,錢永遠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掙的,錢自身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為了錢而放棄生活,那實在是愚蠢的行為。

有一位溫州商人,他是一個普通的商人,然而他的一舉一動卻有著投資大師的氣魄。自從下海以來,他遭遇過數次的風風雨雨,可是哪一次他都堅強地挺過去了。他告訴自己只要自己不放棄,那么就有希望。當問及誰是當地最有錢的人時,他總是幽默地說,我啊,世界上只有我能有我自己,所以我自然是最有錢的人了。

最開始的時候,他經營了一家小小的文具商品店,后來由于地理位置不好,競爭激烈,他轉行經營音像制品,趁著流行歌曲的火暴以及電影業的發展,他的音像制品商店開得紅紅火火。后來,科技迅速發展,DVD、MP3、MP4等電子產品突然之間大批涌入國內,磁帶、碟片的銷售量大大不如往年。他看到行情的轉變,沒有悲觀喪氣,也沒有得過且過,而是迅速地轉讓他的音像制品店,開了一家小電子商品店。他也是當地第一批從事電子商品經營的人,第一批開網吧的人,第一批做電子商務的人。當很多人趨之若鶩時,他已經在這行站穩了腳跟。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人,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運,每一步都是他自己穩穩地走下來的。他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地把自身財富轉化為實際財富。

如今,還是有很多人無法重視自己的價值。他們的時間大多數浪費在自怨自艾、羨慕他人中,而恰恰忘記了自食其力。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自己才是最有潛力的優良股,正確地挖掘自己的潛力,才能財源廣進。

當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掙錢后,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財務特點,為自己理財。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在經濟領域也是同樣道理:掙錢是容易的,理財才是困難的,提高自己的理財技能才是保住財富的當務之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理財大師劉彥斌曾打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理財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合理地管理自身財務資源的一個過程,是貫穿一生的過程。通俗地說,理財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增值,使得自己兜里什么時候都有錢花。倘若把收入比作河流,那么財富就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開源節流,管好自家水庫。”

這位理財大師的理財核心是這樣的:他認為個人財富應該分為三類,各類有各類的用途和時期。這三類分別是應急錢、保命錢和閑錢。應急錢主要是應對突然事件,例如生病、失業等不在計劃內的花銷,它一般可以表現為儲蓄或者一些短期債券;保命錢應該負責全家5年內的生活費,由于不斷累積存儲,當年老退休時,這個錢應該能攢到20年的生活費,他強調,這些保命錢是不能隨便動的;對于閑錢而言,就是那些幾年內可以自由支配的錢,這些可以用來進行投資,去買一些股票或者基金。

無論走什么樣的理財道路,我們都是金錢的主人,不能淪落為金錢的奴隸。什么是理財高手?就是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地支配金錢的去向,把財富最大化的人。作為一個理財高手,自然不能忽略本身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錢沒命花”大概是最為可悲的事件了,你辛辛苦苦掙錢,認認真真理財,結果當所有的一切都柳暗花明時,你卻倒下了,那不僅僅是對財富的諷刺,也是對人生的諷刺。所以說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如果自己無法發揮這些金錢的作用,那么這些財富還有什么意義呢?

對于一些“財迷”或“工作狂”而言,他們的本意或許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人自身才是最大的財富。他們肆意地使用自己的身體資源,卻不懂如何休息,如何享受生活。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你的儲蓄占一個0位,你的股票占一個0位,你的基金占一個0位,你的房子占一個0位,然而你的生命和健康卻占最前面的一個1位,如果你擁有了這個1,那么后面的0位越多說明你的資產越多;然而,你失去了這個1,后面即使有再多的0位,整體也還是一個0。

所以要善待自己,當你知道自己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時,你就不會浪費生命,不會失去希望,你要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來最大化你的財富。

工作質量決定生活質量

工作對你意味著什么,是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還是一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業?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一同到一個公司工作的人,同樣的工作條件,同樣的起點,幾年后卻產生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成為公司里的核心員工甚至是中、高層領導,在該工作領域內舉足輕重;有的人卻一直碌碌無為,工作總是不見起色,眼睛整天盯著剛夠糊口的工資,同那些優秀的人一樣早起晚歸,生活的質量卻千差萬別。

誠如我們所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距呢?是對工作的態度。

一個將工作當成生存需求的人,也就是靠工作來“養家糊口”的人,用工作來滿足日常之需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沒有任何主動性、迫于無奈去工作的人,其力所能及之處只是做多少事拿多少回報,很難在工作中有長遠打算,因此永遠都是一個平庸者。

一個將工作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也就是想通過工作使自己成為“有所作為”的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別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更希望在工作中通過不斷的挑戰自我,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潛質。只有這種視工作為一生的事業的人才能避免流于平庸,也只有這種人,能夠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在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某段時間時,都是賭徒。他必須用自己的歲月做賭注。”其實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像是一場賭博,而且賭注無一例外的都是自己的生命,只不過正確的選擇會在損耗生命的同時收獲生命以外的東西,錯誤的選擇則只是在耗費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選擇怎樣去工作,其實也就是選擇了怎樣去生活。因為生活得好壞與工作的得失向來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所能得到的“獎賞”自然可以大大提高他生活的質量和人生追求;一個在工作中抱著“養家糊口”或者只想有個“鐵飯碗”的人,所能得到的薪水,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現狀和基本生計。何況,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去了人一天中1/3的時間,假使一個人24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工作至少將占去他生命的1/3。那么在這占去生命1/3的工作時間里如果始終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工作態度,從工作中只得到厭倦、緊張與失望,生活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說:“無論在什么地方工作,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現狀還是積極進取。態度越積極,決心就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相應地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

1872年,一個醫科大學畢業的應屆生面臨擇業問題,心中煩惱不堪:像自己這樣一個學醫學專業的人,一年有好幾千人,殘酷的擇業競爭,該怎么辦?

爭取到一個好的醫院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上加難。這個年輕人沒有如愿地被當時著名的醫院錄用,而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自然也不怎么出名的醫院。可這沒有阻止他成為一個著名的醫生,并創立了世界馳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他就是威廉·奧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學聘為醫學教授時說:“其實我很平凡,但我總是積極地工作,腳踏實地地在干活。從一個小醫生開始我就把醫學當成了我畢生的事業。”

對工作有崇高態度的人可以把“卑微”的工作做成偉大,缺乏事業心的人把崇高的工作做成卑下,影響一個人的因素是什么?是這個人的學歷還是這個人的工作經驗?是人對工作的態度。

任何一家有理想和目標的公司,都會有一種競爭的機制,不會讓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長期在自己的公司混日子。任何有事業心、責任感的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也不會讓自己長期待在某個平庸的角落。

《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會為了要求加薪而罷工。這種人不論要求任何事物都會獲得。他在每個城市、鄉鎮、村莊,每個辦公室、公司、商店、工廠,都會受到歡迎。”

不要以為事業都是偉大的、讓人津津樂道的壯舉。正確地認識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輝煌的開始,也是你成為出色雇員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在平凡崗位上的我們,以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每天被動地、機械地工作,同時不停地抱怨工作的勞碌辛苦,沒有任何趣味,那我們的環境會自己變好嗎?收入會增加嗎?會有很好的前程嗎?

當然不會!只能永遠做等待下班、等待工資、等待被淘汰的那種為工作而工作的人。

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心態。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假如你非常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因為在你的生活當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工作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工作。你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你對人生的態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現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現,你工作中的成就決定了你人生中的成就,你的工作質量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所以,如果你不愿意自己的生活慘淡無味,那就從改變你工作的態度開始吧。

賺點外快,多多益善

在物價上漲的今天,如果僅僅靠一份工作來積累財富恐怕是天方夜譚了,各種消費都在掏空我們的錢包,不要說積累財富了,可能連當月的基本消費都承擔不起,即使面對這種困境,生活還得繼續,不是嗎?所以僅僅一份工作,靠著“鐵飯碗”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了,當今,身兼多職才是我們的時代主題。

無數投資大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賺外快的機會,外快可以讓你如虎添翼。

彼得·林奇,麥哲倫基金的創始人,現任美國富達公司第一副總裁,他被稱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基金經理和投資奇才。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數學教授。他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

為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林奇在一個高爾夫球場當球童,那時候很多大企業的老板都有打高爾夫球的愛好,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經濟和投資問題,于是小林奇就在他們的談話中,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每一次的兼職,他不僅僅掙到了錢,還學到了無價的知識和經驗。

彼得·林奇讀完中學后,順利考進波士頓學院,即使在學習期間,他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大學一年級時,林奇獲得了球童獎學金,加上積累的小費,他不僅可以自己支付昂貴的學費,而且還剩下一筆不小的積蓄。

大二那年,他聽完證券學教授講授的美國空運公司的未來前景后,立刻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漲。林奇憑借這筆資金狠狠地賺了一筆外快,這筆錢供他讀完了大學,還讀完了研究生。

彼得·林奇攻讀研究生時也沒有閑著,他早已深深體會到各種兼職給他帶來的金錢和知識收獲。他利用暑假時間,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

那時候富達公司在美國發行共同基金的工作中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彼得·林奇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對他而言,機會是非常寶貴的。在富達公司,彼得·林奇被分派做企業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除了比較可觀的實習費外,他還通過深入接觸股票,認識到了股票的真實面目。

后來,他正式進入了富達公司工作,1974年,彼得·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1977年,彼得·林奇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從此他擁有了一番可以展翅高飛的天空。

回想他以前走過的兼職生涯,不僅僅給他積累了生活所需的資金,還給他帶來了很多在日后倍加受用的知識。

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狹隘地認為:兼職只是窮人才去做的苦力活。這種想法嚴重地毒害著他們的求富思維。于是,即便是賺外快的機會幸運地找上了他們,他們因為好面子、怕丟人,或者害怕辛苦也不肯去接受它們。他們依然靠著那點微薄的薪水,勒緊腰帶度日。當他們看到別人在享受生活,叱咤股市的時候,他們只有羨慕的份兒。

事實上,賺外快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因為是沒錢花而需要去做的年代了,能夠賺到外快不僅僅是財源的一種,更或許是把握機會、獲得知識的一種。身兼多職會讓你認識更多的人,接觸更多的工作,體會更多的生活。人生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果被一項工作遮住了全部的視線,你不覺得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狹窄的人生嗎?

金融天才喬治·索羅斯說,現在所有人的收入只有一個來源,就是工作。這種財務結構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你只有一份工作,那相當于你的風險就高達50%,如果你擁有很多份兼職,那么你的財務風險就會根據兼職的增多而大大降低。所以想擁有穩健的財務結構,就要不斷地努力工作,還要辛勤地身兼多職。

索羅斯一直堅持“穩健經濟理論”,他和美國第一理財大師蘇茜·歐曼的理論恰有同工異曲之處。所謂穩健經濟就是個人的資產來源不要期望于一個目標上。道理很簡單,用交通工具做個比喻吧,四個輪子的汽車永遠比兩個輪子的自行車跑得穩當,而且速度快。對于財富累積也是同樣道理:僅僅靠一個工作來掙錢,錢永遠不會來得穩健而且高速;必須懂得尋找兼職,通過各種外快提高自己的財富積累速度。

蘇茜·歐曼說,金錢并不是骯臟和邪惡的東西,只是看待它的人心有善有惡罷了。金錢永遠是多多益善的,這不是拜金,而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生活中,蘇茜·歐曼也執行她的“金錢論”,據說如果想和她共進晚餐,那么請先付1萬美元的預約費。或許這個昂貴的預約費也只有這個精明的理財大師才敢要。

蘇茜·歐曼絲毫不掩飾她對金錢的追求,她兒時的一些記憶以及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都讓她覺得對金錢的追逐,是每一個智慧的人都迫切想去做的。這種原始的欲望如果被壓抑,那就是虛偽的。通過正當手段追求金錢,不僅是光明正大的,而且是應該被推崇的。

蘇茜·歐曼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面包房里做了7年的女招待。后來得到了一個老主顧的支援,她用借來的5萬美元購買了石油股票,結果她有了5000美元的贏利。然而,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她的積蓄又被卷進去了。她受到很大的打擊,她認識到如果不把握其中的規律是永遠無法獲得主動權的,于是她潛心學習,決定當一名專業的理財師。

從一個女招待到富翁的理財顧問,而她自己也成為身價億萬的女性,她不僅僅成為全世界女性的榜樣,也讓很多男人都望塵莫及。蘇茜·歐曼被譽為“全球最出色,最富有激情,也是最美麗的個人理財師”,這位傳奇的職業女性在講授理財之道時,最喜歡強調的是,錢就是一件非常好的東西,多多益善,為什么我們要壓抑自己對它的狂熱呢,積極地行動起來,不放過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這樣你才有成為億萬富翁的可能。她認為,金錢是不分國度的,雖然各國文化對金錢的理解有差異,各國的個人財務制度,以及金融機構的個人產品也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講,投資原則是一致的,金錢的意義是一致的,對財富的追求是一致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金錢的積累不是一日而成的,它應該是一個越來越多的過程。除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外,我們還需要盡量身兼數職,這些兼職不僅僅能加速我們的財富積累,同時也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投資,獲取收益

如今,全世界的人致富有三條途徑:一是打工,二是創業,三是投資。這三條途徑各自有各自的背景。

如果你現在一窮二白,那么打工是你必須選擇的途徑;如果你現在小有積蓄,同時又富有機靈的頭腦,那么創業則是很有一番前途的路;如果你現在已經創業成功,而你也有了寬裕的“閑錢”,那么投資則是你一定要關注的方面,像股票、房地產、基金、國債等都不失為一些好的投資方向。

儲蓄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全部放在銀行里,那么太可惜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風險越大的投資,會讓你的收益越大。

當你手中有了一些積蓄,你就可以拿出一部分所謂的“閑錢”來投資了。不要小看投資的意義,投資能讓你在40歲時實現創富。因為我們走過青春以后,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都無法和那些初涉社會的年輕人抗衡了,這時候我們擁有的只是時間贈予的經驗,但這就已經足夠了,經驗和適當的聰明,你就可以通過投資而獲取收益了。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

第一,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學會理財,這是投資的基礎;正確理財才能留出一些用來“投資”。要想實現科學理財,首先是學習一下金融理財的相關知識,然后通過一些實際的理財活動總結經驗,這樣不但可以讓你的消費更加科學,減少鋪張和浪費現象,而且還能大大減少你的負債金額。

第二,投資就要拋棄“過度享樂”的思想。掙錢確實是和消費掛鉤的,可是如果全部用來享受,而不進行一些辛苦的投資活動,那么金錢早晚都會花盡的,以后怎么辦呢?所以要想持續地消費,就必須得花心思進行投資活動。

第三,冷靜面對“熱股”,不要頭腦發熱,人云亦云。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當大部分人都瘋狂購買所謂的“熱股”時,那么不要再跟著去投資了,因為下一步的趨勢就是變冷。很多人喜歡盲目地跟風隨大流,因此導致了投資失敗。要想在投資行業取得成功,必須先把基本功練好,學會利用市場信息去買進或者賣出,而不是隨“風向而動”。

第四,投資切記莫貪。貪心往往讓人迷失心智,從而看不清真實的市場情景。錢自然是越多越好,然而在掙錢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不能被貪心左右本該清醒的頭腦,該拋就拋,該買就買,不要在猶豫中喪失良機。

第五,投資要結合政治、經濟走向來決定,不要自以為是,盲目投資。眾多成功的投資經驗告訴投資者——關注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可以有助于制定優良的投資策略。比如國家在利率、稅收等方面做出的調整,或對某一產業實行的優惠政策等都會對個人理財、投資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運用信息進行投資,是能實現投資收益的前提和保障。

第六,學會合作。投資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有時候或許牽動著你們一個小小的集體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要妄想自己一個人就能掌握投資大浪,必須有合作意識,眾志成城。有時候很多人的意志或許能扭轉事態,創造奇跡。

第七,向投資大師學習。一個剛走入投資圈的人無論知識還是經驗都是少得可憐的,如果你單憑勇氣而闖入,只能是傷痕累累,甚至連命都沒有了。所以在投資過程中向那些投資大師學習是必要的,當然我們不是提倡完全效仿,我們強調的是學習,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是不科學的。通過投資大師的推薦或培訓,你或許能夠找到一條最近的通往財富的道路。

第八,投資的時間要盡量拉長。很多人或許對于投資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投資就是見效快、收益大的一條財富通路,于是他們投入錢,恨不得當天就有好幾倍的收益。當日子一長,而他們的投資沒有回報時,便開始埋怨,開始懷疑,認為自己被蒙騙了。這是非常可笑的。投資本來就是一個長期見效的過程,很多人或許因為運氣好,所以短時間就收到了巨大的收益,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偶然現象。從大部分投資大師的發家之路看到,那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要穩住心態,把投資的時間拉長,才能得到投資的收益。

總之,投資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掌握它的技巧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速成的,一方面要有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果斷地投資,當然這就需要經驗的指導。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想在投資上有收益,還要慢慢來,投資是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的。

創業致富的三條發家路

美國有不少白手起家的富翁年齡都不超過40歲,其致富方式可大致歸為三類。

第一條:勤勤懇懇型

雖然也有一些百萬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滿傳奇色彩,但最多的還是靠勤勞的雙手和多年的苦干。

比利·斯達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93年,23歲的比利出于對冬季運動的熱愛開了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將經營范圍從滑雪設備一步步擴展到少女時裝、運動器材。誰知“9·11”給他們帶來了沉重打擊,公司連續三年虧損,險些破產。他們歷盡艱辛重整旗鼓,去年終于迎來了600萬美元的贏利。

為等待機會,老練的企業家都需要臥薪嘗膽,白手起家的年輕人更不例外。亞美-凱茲和德納-斯拉維特在紐約摸爬滾打多年,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商機。一個偶然的機會,微軟公司向他們訂購一批禮品包裝袋,這使他們瞄準了跨國公司禮品市場。在各個跨國公司之間周旋多年后,2004年他們與法國專營包裝的行業大王達成合作協議,這次機會使他們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900萬美元。

第二條:另辟蹊徑型

有人喜歡埋頭苦干,有人卻喜歡尋找別人不曾注意的市場盲點。但能夠另辟蹊徑干成一番事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克薩斯州36歲的維耐·巴阿特的賺錢思路就與眾不同。美國各行業的競爭都很殘酷,讓維耐很不適應,為躲避競爭,他把注意力轉向了那些非營利組織:專為不善經營的非營利組織提供管理服務,幫助他們改善與商業客戶的關系。他的公司為幾千家非營利組織服務,僅去年就贏得了2000萬美元的豐厚利潤。

第三條: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創業之初就立志建功立業,但有些人的成功卻是無心插柳。

1983年,年幼的約瑟夫·薩姆皮維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過多的冰激凌。為了解饞,他為自己做了個不含糖的冰激凌。15歲時,他已經研制出好幾種不含糖的甜點。

在美國,胖人很多,這種無糖食品非常受歡迎,約瑟夫嘗試著把自己研制的甜點拿去賣,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這位34歲的企業家已開發了40多種無糖食品,暢銷全美,僅去年的銷售額已超過1億美元。

說起利人利己,33歲的安德魯·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輕時最熱衷的就是出入紐約高檔俱樂部,為省錢,他想方設法去蹭票。有一天,他突然問自己:為什么不直接與俱樂部老板協商,給那些熱衷于過夜生活又想省錢的消費者優惠待遇呢?沒想到這一簡單的主意給他帶來了巨額財富。現在通過他的網站不僅可以享受到美國各大俱樂部的優惠服務,還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2005年的營業額已達到2200萬美元。

年輕的你,現在就設定一個創富目標,有了自己心之所向的目標并付出切實的努力,在創業中許多事情將會變得容易許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托里县| 武威市| 正阳县| 安多县| 张家川| 民和| 射阳县| 漠河县| 韶关市| 巩义市| 九龙城区| 化德县| 稷山县| 高雄县| 青海省| 柞水县| 新宾| 鲁甸县| 开江县| 九台市| 伊通| 武宣县| 丰台区| 梅州市| 松阳县| 卓尼县| 大庆市| 青神县| 繁昌县| 贞丰县| 精河县| 电白县| 崇明县| 楚雄市| 江口县| 新宾| 太康县| 沙坪坝区| 孙吴县|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