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理財觀念課 想明白,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樹立正確的理財觀,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進行理財,要懂得只有你一生理財,財才能理你一生的道理,要把理財進行到底;還要懂得在理財過程中,收益與風險是并存的,不要貪心,不要淪為金錢的奴隸;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判斷是自己制定理財計劃還是請教專家;面對財富一定要保持理性的頭腦,不要盲目跟風,這樣往往會吃虧,一定要看準了再下手。

你一生理財,財才能理你一生

無論你是給人打工還是自己創業,無論你是做公司白領還是管理一個企業,無論你是從事什么職業,小到生活細節,大到職業事業,你都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財務狀況,時刻注意理財并且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人們要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的理財目標,或者說是你生活的意義和生活的理想,或者說是你想達到什么樣的財務目標。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的時候,才能確定自己要怎么做,所以要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就要懂得理財,就要學會理財。

理財不是一段時期的事情,理財應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要知道只有你一生理財,財才能理你一生。根據美國生涯規劃專家雪莉博士在其名著《開創你生涯各階段的財富策略》中的建議,個人的理財生涯規劃應該是:4歲開始不早,60歲開始也不遲。

4歲至9歲——學習掌握理財的最基本知識,包括消費、儲蓄、給予,并進行嘗試。

10歲至19歲——學習掌握并開始逐漸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除了上一階段的消費、儲蓄、給予之外,還增加了學習使用信用卡和借款的課題。

20歲至29歲——建立并實踐成人的理財方式。除了消費、儲蓄、給予之外,你可能準備購買第一輛汽車、第一所房子。你應該開始把收入的4%節省下來,為養老投資。如果你已結婚并育有小寶寶,你需要購買人壽保險,并開始為孩子的教育費用進行投資。

30歲至39歲——可能準備購買一套更大的住房、一輛高級轎車與舒適的家具。繼續為子女的教育費用投資,同時把收入的10%節省下來,為養老金投資。別忘記購買人壽保險,并向孩子傳授理財的知識。

40歲至49歲——實行把收入的12%~30%節省下來為養老金投資。這時,你的孩子可能已經進入大學,正在使用你們儲蓄的教育費。

50歲至59歲——切實把收入的15%~50%節省下來為養老金投資,你可能開始更多地關心你的年老父母,開始認真地為退休作進一步決策。

60歲之后——向保本項目、收益型和增長型的項目投資。你可能會從事非全日制工作,可能繼續尋找充實自己的機會。

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內容,只有把理財進行到底,自己才能成為財富支配者。有的朋友常常誤解,認為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賺錢。然而這種狹隘的理財觀念并不能達到理財的最終目的。理財是善用錢財,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處于最佳狀態。對于錢不多的家庭來說,順利的學業、美滿的婚姻、悠閑的晚年,是多數人追求的目標。如何實現這些生活目標,金錢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會,便是理財所要解決的。理財的訣竅是開源、節流,爭取資金收入。理財不只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豐富生活內涵。成功的理財可以增加收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享有寬裕的經濟能力,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所以,從今天開始就要認識理財,讓理財伴隨你的一生。

理財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投資規劃。投資是指投資者運用自己擁有的資本,用來購買實物資產或者金融資產,或者取得這些資產的權利。目的是在一定時期內獲得資產增值和一定的收入預期。我們一般把投資分為實物投資和金融投資。

實物投資一般包括對有形資產,例如土地、機器、廠房等的投資。

金融投資包括對各種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固定收益證券、金融信托、基金產品、黃金、外匯和金融衍生品等的投資。

(2)居住規劃?!耙率匙⌒小笔侨俗罨镜乃拇笮枰渲小白 笔峭度胱畲?、周期最長的一項投資。房子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感覺自己在社會上真正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買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很多人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買房前首期的資金籌備與買房后貸款償還的負擔,對于家庭的現金流量及以后的生活水平的影響可以延長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3)教育投資規劃。一定要對人力資本、對教育進行投資,它帶來的回報是強有力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經濟學家把家庭對子女的培養看作是一種經濟行為,即在子女成長初期,家長將財富用在其成長上,使之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當子女成年以后,可獲得的收益遠大于當年家長投入的財富。1963年,舒爾茨運用美國1929~1957年的統計資料,計算出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3%,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在一般情況下,受過良好教育者,無論在收入或是地位上,確實高于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同齡人。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投資是個人財務規劃中最具有回報價值的一種,它幾乎沒有任何負面的效應。

(4)個人風險管理和保險規劃。保險是財務安全規劃的主要工具之一,因為保險在所有財務工具中最具防御性。

(5)個人稅務籌劃。個人稅務籌劃是指納稅行為發生以前,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納稅主體的經營活動或投資行為等涉稅事項作出事先安排,以達到少繳稅和遞延納稅目標的一系列籌劃活動。

(6)退休計劃。當代發達的醫療科學技術和極為豐富的物質文明帶給人類的最大好處,是人類的健康與長壽。目前中國人已經把“人生七十古來稀”變成了“七十不老,八十正好”。美國人則喜歡用“金色的年華”來形容退休后的生活。如何過一個幸福、安全和自在的晚年呢?這就需要較早地進行退休規劃??梢赃x擇銀行存款、購買債券、基金定投、購買股票或者購買保險等以獲得收益。

(7)遺產規劃。遺產規劃是將個人財產從一代人轉移給另一代人,從而實現個人為其家庭所確定的目標而進行的一種合理財產安排。

遺產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投資者高效率地管理遺產,并將遺產順利地轉移到受益人的手中。

收益與風險是孿生兄弟

說到理財投資,就要提及風險和收益。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收益是通過投資獲得的、超出投資本金的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賺來的錢。在很多情況下,比如投資股票和不動產,收益的獲得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投資的結果可能是賺錢,也可能不虧不賺,還可能虧本,這種收益獲得的不確定性我們稱之為風險。

投資的風險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的風險是投資產品本身價格的波動,如股票價格的漲跌、房價的漲跌等,如果買的股票價格高,一旦價格下跌,就可能虧錢;另一方面的風險來自投資產品本身的流動性,所謂流動性,說白了就是好不好賣出。流動性風險就是想賣出投資產品的時候可能賣不出去,必須降價出售,有時即便降價出售也可能難以成交,結果無法順利地將投資產品變現。房產就屬于流動性比較差的投資產品。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是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生,如影隨形。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產品,要想獲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擔高風險。反過來講,即便承擔了高風險,比如投資股票,卻不一定能獲得高收益,有可能虧本。因此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高風險高收益”是錯誤的,應該改成:“高風險可能高收益,還有可能虧本?!?

在投資過程中,一定要評估風險,只有對風險進行了有效的評估,才能作出正確的策略,這樣才能進行有的放矢的投資,甚至可以把風險轉化為收益。

“股神”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演講中曾經提到過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關系:“我想提出有關報酬與風險之間的重要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報酬與風險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有1支6發彈裝的左輪槍,并且填裝1發子彈。你可以任意地撥動轉輪,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機。如果你能夠逃過一劫,我就賞你100萬美元。’我將會拒絕這項提議——或許我的理由是100萬美元太少了。然后,他可能建議將獎金提高為500萬美元,但必須扣兩次扳機——這便是報酬與風險之間的正向關系!”

很多人認為投資股市是一個易暴富的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陸續加入這一行列,但是絕大多數人對這一特殊行業相當陌生。至于聽說過的“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也只是當作耳邊風而已。就像對吸煙人說“吸煙有害健康”一樣,已經沒有任何的警醒作用了。

當某一只股票價格暴漲時,聽得最多的就是“一夜暴富”的神話,什么賣羊肉湯的都賺了幾十萬元,拉三輪車的也買了奧迪等傳聞不絕于耳。不少好事者更是推波助瀾,對這種事津津樂道,激勵了不少人前赴后繼進入股市,但從“奴隸”到“將軍”的很少,多數成了“烈士”。

相信不少人也在行情暴漲中賺到了錢,這不是什么壞事,水漲船高;但更多的人是賺了錢,也沒弄明白自己為什么“賺了”。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賺了”,就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賠了”,許多人對股市風險其實是沒有任何概念的。

雖然現在包括股市信息網站,天天發布“股市有風險”的提示,但對新入行者,他們根本沒被市場風險洗禮過,風險意識極其淡薄,投機心理極其脆弱,一旦市場有風吹草動,恐怕很難做到“愿賭服輸”。

對于投資來說,一個有潛力的公司值得我們去幫助,而我們的實力也會隨著公司的起伏而起伏。這必然是有風險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拿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重要”的一部分錢去投資,風險對我們來說就會降低。

再有就是一個經過分析有潛力的公司失敗的可能并不大,所以我們的風險不是很高。

而對于投機,就好像拿10萬元去給一個乞丐,祈求上天他是個天才,然后來回報施舍的人。首先他是個天才的概率就很小,再者他來回報的概率更小,而且10萬元對投資人來說不是小數目。就好像投資中,拿出家當,跟著別人或者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讓別人幫你賺錢,這種風險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投資理財時,一定要注意在保證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拿自己的閑錢去投資風險較大的項目。如果把所有積蓄都投入的話,一旦投資失敗,就是以破產告終,這與當初投資理財的目的就相去甚遠了。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多次問鼎世界首富的寶座,與他多次避開股市風險有很大關系。1965年,巴菲特購買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的時候,每股股價大約是20美元,此后,這家公司從來沒有送過股或者配過股,巴菲特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數字游戲,由于股本沒有擴張過,使我們很容易計算50年來股價究竟上漲了多少。

1965年之后,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一路上升,50多年來大部分年份收盤價都是上漲的,下跌的極少,先過了百元大關,隨后過了千元大關,再上萬元大關;到2006年上了10萬美元大關,當年的收盤價是10.999萬美元;2007年股價更是大幅上漲,當年的收盤價為14.16萬美元,一年里股價上漲了28.7%,年中的最高價還沖到15萬美元。

2008年前兩個月是美國股市的一場災難,出現大幅下跌,金融股是重災區,很多銀行、保險股票大跌,一些股票甚至跌至5年來的低點。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波動幅度不大,2008年3月4日的股價還在14萬美元左右,與2007年收盤價相差不大,正是憑借股價穩定的表現,巴菲特才能又一次問鼎世界首富的寶座。

這一次,我們又見識了巴菲特規避風險的能力,這已經是他無數次規避這種風險。就是因為能不斷躲過災難,才使得巴菲特的財富不斷上升,一直穩居世界富豪榜的前三名。

降低風險最有效同時也是最廣泛地被采用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資。馬克·吐溫說:“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碑斎环稚r還應掌握以下原則:

(1)選擇負相關較大的投資標的。比如黃金價格的走勢與股價走勢不具正相關,且通常股價下跌時,黃金價格有上漲的傾向,是一對不錯的組合。

(2)投資標的數量不宜太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說過:“投資股票就像生小孩一樣,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就別生太多?!北M管隨著投資種類的增加,風險會下降,但當投資種類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風險下降的幅度會達到極限,而且管理成本也因此而上升。股神巴菲特管理的資產那么大,也不過投資了十幾種股票,何況是我們呢?

(3)分散投資時機。目前有兩種比較實用的方式來達到分散投資時機的目的:有錢就投資。比如,銀行的存款只要達到10萬元,便提出5萬元買股票,而且每次買的股票都不同。這樣既分散投資標的,也分散投資時機。

(4)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在每個月指定的日期,自動從指定的銀行賬戶扣除一定的金額,將其投入投資人事先指定的基金。由于基金凈值隨時都在變化,所以每期買到的基金單位數都會不同——價格高的時候自然會買得較少,而價格低的時候會買得較多。長期投資下來,不但投資報酬率相當可觀,而且具有降低價格變動風險的效果。

懂得了收益與風險是一對孿生兄弟的道理之后,在進行理財投資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進行投資分析,對風險進行預見,避免自己的投資遭受很大損失。

自己動手還是委托專家

理財與智商有關嗎?答曰,非也。著名科學家牛頓也曾炒過股票,當他認為達到高點賣出時,股票仍在繼續上漲,難忍,又買入,結果又大跌,使這位著名的科學家損失慘重。最后,他不得不發出哀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不能計算出人心是多么的瘋狂。

理財與學歷有關嗎?答曰,非也。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獲得過諾貝爾獎。其所獲獎金頗為豐厚,若用來投資,即使最保守的一只基金,那么弗里德曼也會身價過億。然而事實上,他并沒有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理財靠聽消息嗎?答曰,非也。炒股不能不提到消息,然而消息有真有假。即使是真的,作為一個普通人,獲得消息也是最后一個,所以靠消息發不了財。

有人會問:“理財到底要靠自己還是要請專家呢?”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有的人認為委托專家是明智之舉。理財不僅是一件“技術活”,也是一件“力氣活”?,F在市場上各種投資產品不斷涌現,市場行情瞬息萬變,這不僅要求投資者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投入不少的精力和時間,這對于大多數非專業的人士而言是一種苛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專家理財”應運而生。

你是否會為裝修房子而辭去工作、特地去學建筑設計,然后再親自動手呢?當然不會。你會找一個值得信賴的設計師,讓他幫你制訂出最好、最適合你的裝修計劃。投資也是一樣,專業人士的建議會讓你坐享其成。術業有專攻,理財靠專家。專家擁有更多投資渠道,個人投資者一般只能在二級市場進行投資,不能參與一級市場的發行行為,而機構既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還可以在一級市場通過承銷、包銷活動獲得豐厚的利潤;專家選用的投資方式更為靈活。機構投資者既可以進行現金交易,也可進行回購交易和套利交易,個人只能進行現金交易;專家可選擇更多的投資品種。機構投資者可以投資于一些個人無法選擇的品種。例如,國內的金融債券目前主要面對機構發行,在很多情況下個人無法購買。金融債券的利率比國債高,而且風險又比企業債券低,是比較理想的安全、高效的理財工具。機構投資者既可投資于交易所上市債券,也可投資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債券,而個人只能在交易所購買上市國債。專家理財既可投資于固定利率債券,又可以投資于浮動利率債券。

有效的投資組合需要投資者對不同的理財工具具有全面的了解,并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投資者能夠用于投資活動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又缺乏相關的投資專業知識和信息來源,不如把時間花在選擇優秀的理財機構方面,從而通過專家理財,達到資本保值、增值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樣的說法也很有道理,畢竟隔行如隔山。理財投資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靠自己似乎太麻煩,也有點困難。專家的建議是很好的參考。

提到“專家理財”,可能不少人對它的理解還比較狹窄:“專家理財是不是像海外的影視劇里那樣,專門聘請一位理財師為自己進行投資,他會定期地向投資人報告投資的進展?”其實,這只是專家理財的一種方式,在目前國內的市場上,專家理財更主要的是另外兩種方式:一是購買專業理財機構(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銀行)所出售的理財產品,將資金交由他們來進行分散投資,賺取投資收益;二是由專業的理財師根據投資者的個人情況,進行財務診斷,并制訂出理財規劃建議書,由投資者自行操作。

但是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專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專家坐于堂上,長篇大論,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很難分辨。即使有可信之專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就像國內期貨市場活躍著一批擅長行情評論的人士,其中也有不少頗有見解的專家。但這么多年以來,很多人對這種專家評論有諸多看法,甚至頗有微詞。這中間可能還是由于我們在聽取專家意見時沒定位好自己的角度。

其實,投資賺錢是自己的,評論是別人的。我們對那些專家評論應該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比如說很多人都喜歡的意甲、英超足球,真可謂高水平的競技表演,也不乏著名的足球解說員、足球專業記者。每次精彩的比賽轉播,有了他們獨到的講解和富有哲理的評論,都能使比賽更有趣,使我們對整個比賽了解得更加入木三分。

資本市場,作為一個專業的市場,也必然需要這樣的專業評論家,把每一次行情精彩、清晰地講解給我們聽,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專業知識、沒有精力了解行情的投資者,專家的評論、解盤,一定勝過自己的一知半解。但是,專家們對我們的這種幫助,只能停留在此,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手段只是了解現在的行情態勢和學習他們研究行情的合理方法以及科學態度。

然而,要作出下單的決定,你必須具體考慮自己的情況,包括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己的風格、自己感受到的行情。沒有哪個球隊是按解說員的解說來踢球的,所以,你在尋找下單依據時就要立即轉換角色,由觀眾、觀察者轉變為足球隊運動員,這樣才有可能贏得比賽。

一些投資者,盲目跟隨專家評論,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專家意見,屢有失敗。在期貨市場,投資者作為球員,當然應該根據對手,根據自己的能力、狀態制定不同戰術。對專家的解說評論,我們只能以觀眾的態度來用心聆聽,具體的下單要像球員對待、負責自己的每一次比賽一樣。

還有一些對專家評論持堅決反對的人。其實,這些人從根本上來說與盲從者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對專家意見沒正確定位的態度,不了解期貨市場專家意見只不過是著名的足球評論家的評論,而不是運動員在實戰。

另外,似乎有的投資者認為,專家評論也有類似“黑哨”的情況,但只要以觀眾心態去對待專家意見,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就行了。投資者可以聽取專家意見,但關鍵還是靠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聽取專家意見,自己更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1)必須樹立理財意識。有人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就是這個道理。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財富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莫以積累少而不為,莫以浪費少而為之。長此以往,必有厚報。

(2)理財是長期行為,不要用短期思維去做。不要有一夜暴富之心,一夜暴富是有可能的,但那是給敢于冒險的人準備的,并不適用于一般人。投資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很高的學歷,也許和去菜市場買白菜一個道理。那些自以為很聰明的人未必會獲得更好的回報。買股票就買那些知名的大企業。如果不想去操心的話,就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買入適合自己的基金,也是不錯的選擇。然后就不要再去朝夕勞神去觀察。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睊仐壞切┝钊搜刍潄y的各種各樣的工具,采用最笨拙的辦法,也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3)分清資金的性質進行分散投資。我們普通大眾沒有太多專業知識,所以投資一定要分散投資,進行風險的規避。一般來說資金可以分為三種,短期資金、中期資金和長期資金。短期資金一般用來投資變現快、比較穩定的產品,如貨幣基金;中期資金可以投資一些收益稍高一點的品種,比如債券、債券型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等;長期資金可以進行收益最高,但風險也最大的產品,比如股票、長期債券、股票型基金等。當然如果有精力的話,也可以用一定比例的錢進行股票、權證、期貨等高風險高收益產品的投資。但有個原則,就是這部分錢如果全部損失了也不至于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戒貪,財富不是天上餡餅

人都有貪婪的一面,沒有房子住的時候總是想要有個50平方米的房子就很好了,但是有了50平方米的房子之后又想有100平方米,然后又想擁有自己的別墅,很難有真正滿足的時候。貪婪容易讓人失去自己,讓人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貪婪的后果往往是要付出沉重代價。

在遙遠的古代希臘,就有一個關于財富的神話,告誡人們如何對待財富。

在米達斯國,國王想變得更有錢才能讓自己快樂,于是和神商量讓自己擁有神奇的力量。神答應了他,讓他自己的手指頭無論碰到什么東西,那東西就立即變成黃金。在擁有了“金手指”后,國王的快樂并沒有持續多久。他痛苦地發現,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里變成了黃金,最糟糕的是他親吻自己的女兒時,最愛的女兒也變成了黃金。國王這才意識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并非是金錢,神答應了他的懺悔,恢復了他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過分地追求金錢,就會失去自己原有的樂趣,在金錢的追求上要適可而止。

這是最古怪的難題之一:理財并不困難,很多人卻總是弄得一團糟。如果我們想積累財富,要做的就是養成健康的儲蓄習慣:手上握有一批互惠基金,外加有一點點時間。事實上,邁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問題也不錯綜復雜。為什么很多人還會栽跟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貪婪的心理。我們從商店滿載而歸,購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計劃。我們不愿自己做飯,所以就去下館子。我們從商品目錄上看到一樣東西,一沖動就買了下來。盡管如此,我們想成功理財至少也要有一點點自我控制,尤其是在節制欲望、為將來而存錢時。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貪婪是大忌,一旦被貪念占據了上風,就很難把握住自己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額,很容易成為投資浪潮中的犧牲品。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災難的偶然爆發會永遠在投資界出現。這種流行病的發作時間難以預料,由于他們引起的市場精神錯亂,無論是持續還是程度同樣難以預料。因此,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任何一種災難的降臨或離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適當:我們只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價值投資并不復雜。巴菲特曾將其歸結為三點: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做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于你所能承受的價位?!皬亩唐趤砜?,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事實上,掌握這些理念并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巴菲特似乎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5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么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貪婪在股市投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了解投資者心理的人都知道,只要沒有什么變故,絕大多數投資者一進入股市一般就不會再離開了,將就此與股市共生存,長相守。股市將以其獨特的魅力使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對其產生一種“戀”的情結,并反映到各自具體的操作中。

(1)當上漲行情運行完畢,轉入到調整下跌階段之后,絕大多數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仍會繼續留戀之前的上漲。因此,不管行情怎么下跌,不管行情是否已經確實轉勢,大多數投資者的操作行為仍是持股待漲;直到股票大幅下跌,與其“絕情”后,才可能會被動性地了斷。

(2)對曾經(哪怕是好幾年前)給予自己“賺過錢”的股票有一種天然的眷戀。對其行情的漲跌給予過多的關注,耗費太多的精力,并時時把該股目前股價與之前“賺錢時”的股價作比較,甚至把價格比較的結果作為買賣依據。

(3)受思維意識的影響,對自己以前操作成功的經歷念念不忘,而對之前操作失敗的經歷卻刻意回避與淡化,從而對股市的認識和在具體操作上經常會“在同一個地方摔跤”。其實,股市中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

(4)受看漲、看高心理的影響,對行情的高端價格有著極強的好感。大多數投資者都能講出中國船舶的股價是200多元,但很少有人知道目前最低價的股票是什么,股價又是多少。

(5)對分析師給予所謂的目標價往往“一見鐘情”。如果目標價是20元,即使行情到了19.90元也“打死不拋”,因為還有0.10元的目標沒實現。須知,目標是可能實現的,但也是可能實現不了的,況且分析師們的目標價會隨時修正。

(6)對過去的報表數據有著深厚的戀情,經常會出現“這個股票業績這么好,為什么不漲?為什么還跌”的疑惑。須知,報表數據總結的是過去,股市投資永遠是站在現在看未來。在投資創造價值的時代,行情更重視的是還未披露的報表數據。

(7)對市場傳聞與小道消息有著濃厚的興趣。常識告訴我們,市場的信息鏈永遠是不對稱的,當消息流傳到普通投資者層面上,此消息要么是已經滯后了的,要么是別有用心的,十有八九是虛假的。

(8)對行情的頭部價格有著深刻的記憶,總想著已經到過這個價格,后面還應該再到這個價格甚至更高,但行情的實際表現往往是“過了這個村,沒了那個店”。對股市的“戀”、對股票的“戀”、對行情上漲的“戀”是許多投資者共有的一種特征,但“戀”過了頭,就變成了“貪”。“貪婪”正是股市投資之大忌。

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投資不能過于貪心,否則將由“1%的貪婪毀壞了99%的努力”。老子在《道德經》中曾云:“不知足雖富亦貧?!笨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人的一生要有“三戒”,其第三戒是:“既及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薄暗谩本褪秦澋谩?

貪婪是投資理財的大忌,財富不是上天的餡餅。不要把投機錯當成投資,有些要靠運氣才能賺錢的行當最好不要輕易涉足,在還沒有把握一項投資的真實情況時不要輕易把錢投入。在投資的時候,一定保持理智的頭腦,不要覺得一個產品穩賺不賠,就全部投入,這樣會讓你承擔的風險變得很大,已經超出了你能夠承擔的能力,不要被一時的利益沖昏了頭腦。不要為了獲得再多一點再多一點的利益錯過了最好的賣出時機。

別跟風,不做盲目的“群羊”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不經意地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人類的智慧當然遠遠高于這些平常動物了。可事實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應”也很容易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進行投資時,很多投資者就很難排除外界的干擾,往往人云亦云,別人投資什么,自己就跟風而上;而在結伴消費時,同伴的消費行為也會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

年近40歲的賈先生在黑龍江省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夫婦二人收入穩定,又比較節省,家里漸漸有了二十幾萬元積蓄。賈先生說:“家里的錢一直存在銀行吃利息,也沒想過投資。最近兩年,周圍的朋友紛紛買房、買股票、買基金,我們也動心了,跟著跑去看房子、看股市,年初買了一套小面積公寓,也不知能不能賺錢?!?

目前,像賈先生一樣存在從眾心理盲目投資的人士不在少數,他們沒有時間、精力和專業能力來應付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環境和金融產品,又不懂得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長此以往,難免因財務問題處理不善陷入困境。

隨大流是很多人的習慣,你看人家都這樣了咱也學人家吧。這樣的觀點永遠也發不了財。

在不了解投資內情的情況下,不要盲目地跟風,我們一定要找人少的那條路走,大家都“扎堆”而去的地方未必是好地方;投資也不能跟風盲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股市是“羊群效應”的多發地。股市的財富效應,讓許多人覺得遍地是黃金,關鍵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準不準,于是“寧可犯錯,也不能錯過”成為許多散戶共有的心理,他們一是推崇身邊的投資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種來源的小道消息。

在持續上漲行情引發的“財富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個人加入到證券投資行列中。相比老股民,新入市的投資者通常對證券投資缺少清晰、全面的了解,相關知識也比較匱乏,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容易盲目地、非理性地開展投資活動。

“聽別人推薦”和“隨大流”是在新入市者投資行為中普遍存在的兩類現象。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投資知識就急于開始投資,并對周圍一些獲得較好收益的投資者、專業證券機構存在“崇拜心理”,導致他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都出現了僅聽別人推薦就購買某只股票或追隨大多數人購買同一只股票的情況。這也是投資者對自己的判斷、決策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現,而要想樹立自己對投資決策能力的自信,投資者就必須學習并掌握相關證券投資知識。

但事實上對于處在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劣勢的散戶來說,要想成功地連續跑贏機構和大盤并不那么簡單。很多在公開場合經常吹噓自己的投資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選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資的“亮點”在大家面前炫耀。有的人都有過一些成功投資的經歷,但是對于自己投資失敗或是不足的經歷,他們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們透露。

因此如果當你遇到這樣的投資高手,切勿因為他們的只言片語就覺得別人總是賺錢比自己多,賺錢比自己快,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心態。

而現在坊間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樣值得投資者戒備。隨著網絡的普及,“消息”正以我們不曾覺察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那些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新股民,最喜歡的就是從各種網站的股票、基金論壇上捕風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價格購買“機密信息”。結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碼和簡稱”的誤區,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二不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只是憑借一些似有似無的小道消息就敢撲下自己的數十萬資金,犯錯不怕,只擔心錯過,誤了賺錢的好時機。對于這種小道消息帶來的“羊群效應”,投資者還是遠而避之為好。

要記住,任何投資行為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場的基礎上作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任何盲目聽從他人意見或“隨大流”的行為,非但不能降低投資風險,反而會給自己的投資帶來更大的損失。

要想成為理財高手,必須要克服自己的從眾心理,不能盲目跟風,不僅在投資時要克服從眾心理,在日常消費中也要克服這樣的“小毛病”,讓自己的理財能力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大余县| 博爱县| 色达县| 邢台市| 固安县| 冀州市| 阜南县| 无棣县| 霸州市| 怀仁县| 桐庐县| 林西县| 温宿县| 天门市| 新建县| 淄博市| 尚义县| 额敏县| 和田县| 湘阴县| 根河市| 唐河县| 牡丹江市| 常州市| 深泽县| 龙山县| 科技| 蕲春县| 樟树市| 大竹县| 夏津县| 甘德县| 云霄县| 河南省| 广元市| 峨边| 谷城县| 基隆市| 漳州市|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