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英格蘭簡史(6)
- 英國簡史
- (美)瑪麗·普拉特·帕米利
- 4964字
- 2017-11-23 14:36:38
伊麗莎白之所以轉(zhuǎn)變?yōu)樽杂山y(tǒng)治的態(tài)度,是由于民眾意愿,而她也機敏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她的本意其實是專制統(tǒng)治。她之所以向下議院低頭,為了抵制下議院的態(tài)度而道歉,并不是因為出于同情,而是由于她的政治本能提醒了她,她的王國完全是依賴下層人士的努力才得以打下的,要排斥他們是很危險的。她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她的前輩們所遺忘的真理,即王室和中產(chǎn)階級一定要友好相處。她可以反對或辱罵爵士貴族和教士,將爵士和寵臣們送進監(jiān)牢,但是,她和她的“下議院”和人民之間不能有任何阻礙。詩人斯賓塞在《仙后》中對仙后的奉承之辭表達了對女王伊麗莎白的無限忠誠。
也許是因為她知道,教會完全要按照議會頒布的法律而行動,而她自己登上王位也是由議會選舉產(chǎn)生的,議會的權(quán)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之前都由王室決定的事務(wù)都放權(quán)給了議會處理,比如經(jīng)王室特允,由議會發(fā)起的反對貿(mào)易壟斷的行動。一開始,女王并不同意議會的行動。但是,發(fā)現(xiàn)了大眾情緒的力量之后,她很得體地做出了讓步,公然宣布,她“以前從不知道如此(貿(mào)易壟斷)之壞處”。
弗吉尼亞殖民
事實上,她的美德就體現(xiàn)在獨立的人格之中,而外交上的一些重大勝利都多虧了她個性中的美德。赤裸裸的謊言完全被揭露出來,她沒有一點點的羞愧,卻因為那些臣子們頭腦簡單地將她說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而覺得可笑。
她天性節(jié)儉,熱愛和平,自然也不會去參與歐洲新教徒和羅馬天主教之間的斗爭。圣巴塞洛繆的大屠殺[44]并沒有讓她恐慌不安,她仍然向法國派遣了軍隊,借錢給法國政府以幫助那里的胡格諾派教徒[45],阻止菲利普二世在瑞士迫害卡文派新教徒,女王舉英格蘭全國之力,參與了一場她本人并不感興趣的爭端。她鼓勵工業(yè)和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也鼓勵一切能夠促進繁榮昌盛的行業(yè)發(fā)展。聽取了羅利[46]在美洲開拓殖民地的計劃,允諾將新的殖民地以她童貞女王的名號命名為“弗吉尼亞”[47]。她特許成立了“商人冒險公司”,意在與印度開展新的貿(mào)易(1600年),并逐漸發(fā)展成為英屬印度。
瑪麗·斯圖亞特的誕生
盡管這一切都很成功,但坐在英格蘭王位上的女人是悲傷的,孤獨的。在這世上,她唯一的親人就是表親瑪麗·斯圖亞特,她一直都在策劃取代伊麗莎白成為英格蘭女王。
伊麗莎白身份的合法性一直遭到質(zhì)疑,這個問題也給了反對者們一絲可乘之機,他們聲稱,伊麗莎白的母親與亨利八世的婚姻遭到教皇拒絕,因此,這次婚姻是無效的。瑪麗·斯圖亞特,繼承順序上僅次于伊麗莎白,在女王身邊編織了一張由陰謀詭計所編織的大網(wǎng),就算沒有讓女王有性命和失去王位的憂慮,卻總能干擾女王安寧的生活。
蘇格蘭國王布魯斯沒有留下后裔,他死后,蘇格蘭便由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由于部族不和,加上不斷反抗英格蘭入侵,瑪麗·斯圖亞特被迫與法國結(jié)下友誼,而法國一直利用她來擾亂英格蘭秩序,因此,每次英法一開吵,主要的問題就是蘇格蘭邊境線。
1502年,亨利八世讓姐姐瑪格麗特嫁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于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結(jié)成了友好的聯(lián)盟。然而不久,英格蘭跟法國開戰(zhàn),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轉(zhuǎn)而扶持自己的舊盟友。隨后的弗洛登[48]之戰(zhàn)中,詹姆斯遭遇慘敗,并且被殺。他的繼承者詹姆斯五世,迎娶了瑪麗·吉斯。吉斯家族是法國天主教派的極端主義者之首,她的勸告很可能使詹姆斯一直對新教徒亨利有敵意,盡管亨利是他的叔叔。詹姆斯之女瑪麗·斯圖亞特出生后不久(1542年),詹姆斯在“索爾威·摩斯”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身亡。
瑪麗·斯圖亞特之死
這個不幸的孩子馬上就變成了一系列陰謀詭計的眾矢之的;亨利八世希望將這個小女王許配給自己的兒子,隨后,愛德華六世使英格蘭和蘇格蘭這兩個對頭結(jié)合到一起。但是,吉斯家族絕不向新教徒妥協(xié)!時任法國攝政王的瑪麗·吉斯可不希望跟信仰新教的英格蘭打交道,而是更希望能與法國親近。瑪麗·斯圖亞特被指婚給了法國老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皇太子孫子,并被送往了法國王庭,由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49]調(diào)教,讓她足以匹配王后這一尊貴的稱號。
1561年,瑪麗·斯圖亞特回到了英格蘭。她年輕的丈夫僅執(zhí)政兩年就死了。當時她才十九歲,貌美如花,聰明絕頂,又大權(quán)在握,足以迷倒眾生。她短暫的一生都在奢侈荒淫的王廷中度過,調(diào)教她的是歐洲品行最壞的女人凱瑟琳·德·美第奇,而吉斯家的長輩,她的兩個叔叔也不是什么好人。自出生以來,她一直都活在陰謀詭計和罪惡的陰云之中。但她是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于是也就成為了英格蘭天主教的中心和希望。
瑪麗·斯圖亞特認為,伊麗莎白用自己一半的才智才能換得她的美貌。無疑,瑪麗·斯圖亞特嫉妒她才貌雙全的對手,她非常自負,一直覬覦伊麗莎白的王位,還試圖謀害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對此惱怒不已,這一點也不奇怪。事實上,伊麗莎白如此專橫,我們懷疑她為什么要猶豫給對手致命的一擊。
瑪麗是否跟謀害伊麗莎白的犯罪行動有關(guān),這一點我們不清楚。但我們知道,謀殺了她再婚的可憐的丈夫達恩利公爵[50]以后,她就迅速嫁給了這場謀殺案的主謀。不久,她宣布與博斯維爾的婚姻無效。這件事讓蘇格蘭民憤四起,于是她逃亡到英格蘭來避難,卻恰好落入了伊麗莎白手中。
瑪麗曾經(jīng)大膽地說過,“她的表姑伊麗莎白之所以沒有結(jié)婚,是因為不想失去讓男人們向她求愛的機會”。也許正是由于記起了這句戲言,1587年,伊麗莎白才簽署了賜死瑪麗的文件。
西班牙“無敵”艦隊
我們現(xiàn)在了解了瑪麗的迷人之處,知道她膽大,有心機,也了解了她在外交和治國方面的才能,知道她的才能遠遠勝過伊麗莎白——當我們讀到這一切,就會知道,她是吉斯家的女兒,是由凱瑟琳·德·美第奇教導(dǎo)出來的,我們也明白了她篡奪王位對英格蘭而言意味著什么,伊麗莎白認為她就是對英格蘭的威脅,于是,讓她走上了斷頭臺。回首從前,她在長期的監(jiān)禁中耐心等待,她虔誠地祈禱,穿過英國佛澤林蓋堡大廳,將她美麗的頭顱枕在石頭上,讀到這里,我們的心中充滿了遺憾,幾乎要為這一幕而動容了。對待這樣一位可愛的囚徒,我們很難秉持公正處死她,除非有約翰·諾克斯[51]那樣的鐵石心腸。瑪麗與亨利·斯圖亞特的兒子就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他對英格蘭王位的覬覦卻已經(jīng)完全消失殆盡了。而那時,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卻認為,此時正是征服英格蘭的好機會,于是派遣了一支“無敵”艦隊抵達英國海岸,呈新月形,排成一英里長。英國的小戰(zhàn)艦,并不比小游艇大多少,由弗朗西斯·德瑞克[52]率領(lǐng)。英國軍隊很害怕這些西班牙巨無霸船,于是派遣了火船出海,很快就燒毀了新月形的艦隊。“無敵”艦隊的船被驅(qū)散在英格蘭北部海域,后遭遇了一場令人膽戰(zhàn)的風暴,風浪助英軍贏得勝利,幾乎摧毀了整個“無敵”艦隊。
弗朗西斯·培根
英格蘭偉大而且光榮。英格蘭的土壤因為吸收了新知識而變得十分肥沃,而宗教、社會和政治變革就相當于在土壤的表層耕耘了一番,成果也是很豐碩的。整個歐洲都陷入了宗教戰(zhàn)爭之中時,新教的英格蘭卻出現(xiàn)了繁榮昌盛之景象,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夢想似乎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到處都是新文化的蹤跡。英格蘭戴上了詩歌的花環(huán),點上了精神之光,這樣的景象世所未見,而且很可能不會再見到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字足以照亮一個時代,而莎士比亞的光輝足以照亮那一個世紀。伊麗莎白女王沒有創(chuàng)造“伊麗莎白時代”的光榮,但她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平盛世,英帝國就在此孕育而成。
如果說伊麗莎白女王一生曾愛上過某人,那這人就是萊斯特郡[53]公爵,這個人因為無望攀上女王而殺害了自己的愛妻艾米·洛布薩特。我們實在不愿意相信,伊麗莎白女王是這個謀殺案的同謀,但我們也無法忘記,她可是亨利八世的女兒!——有時候我們猜測,對這次謀殺案的記憶就跟殺死瑪麗的記憶一樣,讓她在充實而歡樂的暮年悔恨。這時再沒有男人在她耳旁甜言蜜語,她也不再對鏡帖花黃,只是靜靜地等待著生命的結(jié)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過世,過世前,也許是為了補償1587年簽署讓瑪麗上斷頭臺的文件,她任命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為她的繼任者,也就是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這真是命運弄人啊!
【第八章】
詹姆士一世
斯圖亞特家族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英格蘭王冠,然而戴上王冠的人卻是最不適合國王這個身份的詹姆士。他長相平平,舉止粗俗,可沒有一點母親那樣的尊貴氣質(zhì)。這個人思想狹隘,卻被迫塞進了很多知識。他自高自大,自負而迂腐,剛愎自用,他還沒有透徹地了解這些新知識,卻用它去處理政務(wù),顛覆了幾乎所有伊麗莎白所制定的政策。她曾經(jīng)很機智地放松了王權(quán),使貴族不再凌駕于人民之上,但他卻握緊了王權(quán)。她讓自己服從于下議院的意志,而這個沒有才干的暴君卻公然反抗,只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宣揚“君權(quán)神授”,并稱,人民應(yīng)該相信“君王不會犯錯”“質(zhì)疑君王的權(quán)威就是質(zhì)疑上帝”。如果他真心支持過英格蘭國教會,那也是因為國王本來就是教會之首。那些意圖將教會的主權(quán)交還羅馬教皇的天主教徒,以及反對改革后的英格蘭教會履行天主教教義的清教徒們,對他而言都是同樣的可憎,而這理由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志在反抗他的權(quán)威。
新英格蘭第一個殖民地
新教教徒們向國王詹姆士提交了一份800位教士簽名的請愿書,請求讓他們不再穿白色的法衣,施洗禮的時候也不再畫十字——他卻說他們“毒如蛇蝎”,如果在這樣的事情上,他們不再屈從主教國王的意愿,那么“他們將被驅(qū)逐出境”。受此威脅迫害,大量新教教徒攜同家人逃亡到了荷蘭,隨后,英雄般的新教教徒們登上了“五月花”號船,在美國海岸的一處地點登陸,他們稱之為“普利茅斯”(1620年)。1607年,另有一些英國人在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頓定居。這兩個殖民地后來發(fā)展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領(lǐng)土。
火藥陰謀
新教與天主教的不和導(dǎo)致了一場議會革命,國王在上議院召開會議時,以蓋伊·福克斯為首的天主教反叛分子試圖炸毀議院,推翻國王的殘暴統(tǒng)治,除掉逐漸新教化的下議院,但是沒有成功,卻引起了清教徒更強烈的不滿。
伊麗莎白對堅信天主教的西班牙一直是敵意的態(tài)度,并堅定維護歐洲的新教。詹姆士發(fā)現(xiàn),西班牙政府也是專制統(tǒng)治,而如他自己一樣偉大的西班牙國王,則是再合適不過的朋友。于是,他安排自己的兒子查理與西班牙國王的女兒聯(lián)姻,并定下法規(guī),讓英格蘭改信天主教,這真是不幸;而下議院為此憤憤不平,反對這場婚事,因此,國王因他們參與這與己無關(guān)的婚事而解散了議會,直到國王需要用錢時才再次召集起來。
詹姆士統(tǒng)治初期,人們似乎對他的虛榮做作很無語,被他驚呆了。溜須拍馬的人在他腳下?lián)u尾以示忠心,聽著他迂腐的言論,并稱他“君權(quán)神授”的理論真是絕對的真理。唉,我們不得不承認,弗朗西斯·培根[54],盡管他的才智之光足以照亮那一個世紀,盡管他不止一次抗議過君權(quán)壓迫了人們的自由,但也不過是國王詹姆士忠實的奴仆和工具!
然而,與西班牙的這次聯(lián)姻卻喚醒了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面前,詹姆士若是聰明一點,就會瑟瑟發(fā)抖。詹姆士是站在兩座斷頭臺之間,一座是母親的(1587年),一座是兒子的(1649年)。他每加一次對英格蘭自由的打擊,他的王位的危險性也增加一分。他未經(jīng)議會同意,增加賦稅以反抗土地法,就已經(jīng)種下了惡果,最終導(dǎo)致了兒子被砍頭這一無可避免的結(jié)果。民憤四起,而下議院里的清教徒們開始說三道四,其含義不言而喻。培根遭到了貶謫,他的罪行——盡管表面上是“賄賂”,而事實上,他就是國王的奴仆和工具。
《圣經(jīng)》的翻譯
再次回顧詹姆士統(tǒng)治期的事件,我們發(fā)現(xiàn),他并不會統(tǒng)治王國,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冒險家,還封了寵臣為白金漢郡公爵。我們看到,他試圖將英格蘭的命運與歐洲天主教聯(lián)系起來,卻徒勞無功。他的將領(lǐng)沃爾特·雷利因事冒犯西班牙而被他處死,原本詹姆士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西班牙的友誼。我們發(fā)現(xiàn),他犯過無數(shù)錯誤,然而有三件事還是值得頌揚的。其一,詹姆斯批準了《圣經(jīng)》的翻譯,并將譯本推而廣之,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二,他將所統(tǒng)治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統(tǒng)稱為“大不列顛”。這兩件事,以及1625年他的過世,是我們拍手稱快的。
查理一世
詹姆士的兒子查理一世,至少就跟父親不一樣。他是個紳士。如果不是他不幸繼承了王位,他的儒雅高貴,以及高尚的品味,無可挑剔的人品和操守,都會給他帶來無盡的聲譽和榮耀。然而,這些品質(zhì)只屬于紳士查理·斯圖亞特。國王查理則飛揚跋扈,狡詐虛偽,固執(zhí)己見,無視他那個時代的大局,也罔顧他的子民的本性。他統(tǒng)治期間所做的一切都加速了他的統(tǒng)治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