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糾結的人難成大事(1)

在如今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糾結的窘境,各種各樣的糾結如同一張大網,牢牢地鎖住人們的思緒,不斷累積的消極心理也讓人們離成功越來越遙遠。

1.自我否定:心理暗示

古人經常強調,一件事情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配合才能成功。

這里的“人和”不只強調外部的人事協調,更包括我們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不是他們缺乏天時和地利,也不是他們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是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一直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抱有一種否定的態度。

自我否定其實就是沖自身發泄怒氣,經常性自我否定的人內心充滿了敵對情緒,但是因為太過憂慮糾結,太沒有安全感,所以不敢把這種情緒發泄出來。還有一些人自我否定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負罪感或羞辱感。

國外一位醫生和他的同事發現,無休止的自我否定通常會帶來沮喪和焦慮,甚至會導致抑郁癥。經過研究發現,那些有自我否定傾向的人在幾年后最容易產生抑郁癥及人際交往障礙,即便他們一開始時并不抑郁。而且這種自我否定的意識并不是成年后才出現的,很多人在幼年時期便有了自我否定的傾向,這種心里的聲音常伴他們左右,成了他們性格的一個部分。

心理專家還發現,自我否定的現象并不一定出現在生活和工作失意的人身上,有些成功的人身上也會有過多的自我否定傾向,這在那種成功突如其來的人身上尤為普遍。沒有成功時,他們努力去追求成功,當成功突然降臨時,他們潛在的自我否定傾向更容易爆發——感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配不上這突然的成功,并且以為其他人都會因此更看不起自己。

自我否定是沖擊力最大的負面情緒,它會使人對自己的信念產生動搖,會漸漸缺乏自信,甚至一蹶不振。自責會妨礙自我修復,而不接納自己的人是很少會感覺幸福的。

2.選擇恐懼癥:魚和熊掌兼得

《孟子》中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魚與熊掌”的確是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經常遇到的兩難選擇。之所以難,難在舍不得,難在不可兼得的東西都是“我所欲也”,這就是兩難中的糾結。這種糾結讓人感到痛苦煎熬,甚至產生極端的恐懼感,這種癥狀往往被稱為“選擇恐懼癥”。

當你需要對一件事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否會猶豫不決,瞻前顧后,遲遲做不出最后的決定?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的機會多了,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對有選擇恐懼癥的人來說,選擇就是一種痛苦,一種折磨。生活中讓他們糾結的事情太多了,小到“今天吃什么”“哪件衣服好看”等瑣事,大到“我要去哪個大學上學”“我該不該跳槽”等人生規劃。仔細觀察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有選擇恐懼癥的人一般分3種類型:

什么都想要型

這類人在生活中想要的或對自身有利的東西太多,每一個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的,每一個都舍不得放棄。因為無法取舍,所以糾結。

這種糾結讓選擇者陷入無限的焦慮之中,更害怕承擔抉擇所導致的責任和后果,所以寧愿不去做選擇。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凡事求完美,賦予所選事物太多意義,無法輕易做抉擇。

幾個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選擇的真諦。蘇格拉底沒說什么,而是把他們帶到一片蘋果林里,當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枝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蘋果。

蘇格拉底對這幾個學生說:“你們每個人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個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看的蘋果,不許走回頭路。”聽完老師的話,學生們紛紛躍躍欲試,都想摘到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

剛走進果林時,學生們就發現了很多又大、又好的蘋果。每次要摘時,他們又想前面也許會有一個更大、更好的。就這樣,他們邊走邊挑,等他們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發現老師已經站在那里等候著他們。可是果林盡頭再沒有更大、更好的蘋果。

“你們都選擇到自己滿意的蘋果了吧?”蘇格拉底問,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一個人回答。

忽然,一個學生請求說:“老師,讓我回頭再選擇一次吧!”其他學生也紛紛請求再選擇一次。

蘇格拉底搖頭:“孩子們,沒有第二次選擇,人生就是如此。”

什么都想要型的選擇者就像故事中的學生一樣,最終會因為無法取舍而什么也得不到。人生時時刻刻都面臨著選擇,不要讓貪婪和恐懼左右你的選擇,這樣才能擺脫糾結的煩惱。

恐懼未來型

這種恐懼來源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是對未來的一種迷茫。這種不確定性,讓人們固執地深信末世與獨裁的存在。未來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憧憬與美好的體驗,而是對自身現狀的焦慮。恐懼未來也揭示了這類人對現在生活的不滿,但又對未來有一種既渴望又恐懼的心理。

他們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無法享受當下的生活,也不能放松地期待美好的事情發生。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美國國民尊稱他為“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林肯并列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華盛頓很早熟,16歲時,他放棄了悠閑舒適的生活,選擇參加勘探隊,要到弗吉尼亞的大河谷去進行勘探。臨走之前,親朋好友都告訴他勘探隊的生活很艱苦,而且很危險,希望他能放棄這個愚蠢的決定。但是,華盛頓依然跟著勘探隊踏上了征程。

白天,他和勘探隊員們頂著烈日,在河谷、叢林里穿行測量;晚上,只能在荒野里燃起篝火,裹著爬滿臭蟲的破毯子露宿。

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之后華盛頓又潛心研讀軍事著作,學習武器的使用和戰術的運籌。19歲的時候,他就當上了少校級的副官長。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率領的軍隊傷亡慘重,他所在的地區經濟匱乏,沒有軍費。明知道沒有薪餉,稍有不慎,還會送命,可是華盛頓依然志愿參戰,甚至還自己負擔了一大筆開支。

最后,他的隊伍終于打敗了敵人,而他本人也贏得人們的愛戴,被推舉為抗英獨立戰爭的總司令,成為改變美國歷史的第一個重要人物。

華盛頓無疑是一個勇敢的人,面對充滿荊棘的未來,即使失敗,他也能果斷做出選擇。所以即使未來充滿艱辛我們也要勇敢出擊,而不是出于對未來的恐懼裹足不前。

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型

其實就是不能確定自己內心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或者討厭什么;考慮問題太多,盲目做出選擇卻又無法讓自己滿意,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或者帶來不利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深了選擇恐懼的程度。

愛因斯坦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出生在德國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而且小學、中學的學習成績平平,和其他同學相比也是相差甚遠。

雖然渴望能夠出人頭地,但是愛因斯坦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須量力而行。他客觀地進行了自我分析:自己雖然總的成績平平,但對物理和數學有興趣,成績也相對比其他科目好。如果在數學和物理方面設立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會更大。所以讀大學時,愛因斯坦選擇了物理學作為主攻專業。

由于奮斗目標選得準確,愛因斯坦的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26歲時,他就發表了科研論文《分子尺度的新測定》。

之后幾年,他又相繼發表了4篇重要科學論文,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南安市| 丹东市| 茂名市| 宜兰市| 瑞昌市| 乐安县| 家居| 中阳县| 永定县| 海安县| 拉孜县| 苏尼特左旗| 尤溪县| 军事| 麦盖提县| 韶关市| 丰城市| 两当县| 新源县| 英超| 资兴市| 英山县| 东安县| 阳泉市| 邢台县| 获嘉县| 吉水县| 闻喜县| 临猗县| 麦盖提县| 宽甸| 宾阳县| 沅陵县| 沾化县| 绥德县| 鲁山县| 青冈县| 高雄县| 海兴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