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坦克的構造與布置
為了實現現代主戰坦克的戰術技術性能指標,通常要考慮主要部件、裝置的研制或采購情況,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系統的威力和推進系統的效能,裝拆時的快速與可達性,乘員操作時的舒適與方便性,對乘員和各種裝置的保護性,以及本國交通規則、歷史經驗、習慣等方面的問題。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型號的主戰坦克構造,從車首向后被劃分為駕駛室、戰斗室和動力傳動室三部分。只有瑞典的S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型主戰坦克例外。S坦克動力傳動室在前,戰斗駕駛室居中,而后部是彈藥和自動裝填裝置。“梅卡瓦”坦克駕駛室、動力傳動室同在車體前部,戰斗室位于車體的中后部。
1.駕駛室
駕駛室位于坦克前部,便于駕駛員觀察道路和駕駛車輛。駕駛室內一般布置有:各種駕駛操縱裝置、檢測及指示儀表、報警信號裝置、蓄電池組、彈架油箱、炮彈或燃油箱等。駕駛員的操作位置各國差異較大。駕駛員位置在車首左前部的車型有:法國“勒克萊爾”、日本90式、以色列“梅卡瓦”等。駕駛員在車首右前部的車型有:德國“豹”2、意大利Cl、巴西EE-T1。駕駛員位置在車首中央的車型有:美國M1、俄羅斯T-95、英國“挑戰者”。駕駛員位于車首中央,兩側布置形式通常為燃油箱,其優點在于:由于坦克裝有性能優異的滅火抑爆裝置,燃料已具有在裝甲之后的第二道防護功能。
炮彈最好不要布置在駕駛室內,以避免坦克被命中后產生的第二次爆炸效應。

圖5-1 坦克的總體構成
2.戰斗室
戰斗室位于坦克中部,內有2~3名乘員。當坦克內安裝自動裝彈機時為2名乘員。通常,戰斗室中裝有火炮、火控、觀瞄、通信、自動裝彈、三防、滅火抑爆、煙幕發射、彈藥、電子對抗等設備和裝置。戰斗室有3名乘員時,他們的分工是:車長負責指揮、搜索、聯絡;炮長(又稱一炮手)負責跟蹤、瞄準、火炮射擊;裝填手(又稱二炮手)負責裝填炮彈和車外高射機槍的射擊。
3.動力傳動室
動力傳動室位于坦克后部,通常安裝有:動力和傳動裝置、進氣和排氣道、燃料和機油油箱、空氣濾清器、冷卻風扇及其傳動裝置、機油和水散熱器、發動機啟動裝置、滅火抑爆裝置操縱機件和支架、進出風百葉窗等。
除此以外,在坦克外部還裝有工具、備品、自救和潛渡設備、各種燈具、副油箱或油桶、炮塔上安裝高射機槍和煙幕彈發射裝置、觀瞄裝置、主動防護系統或防護裝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