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蘇聯/俄羅斯坦克

(一)俄羅斯T-95主戰坦克

T-95主戰坦克的研制工作開始于2003年3月,幾經波折,至今仍未見其真容。從各種信息來分析,T-95坦克可能是一款外觀極其低矮的40噸級的坦克,安裝有小型無人炮塔。主炮為145毫米的大口徑滑膛炮。配備了自動裝彈裝置。乘員配置2人,可能采用的是1100千瓦級別的高功率發動機。

(二)T-90坦克

T-90主戰坦克是在T-80和T-7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采用了T-72BM坦克的裝甲防護系統和T-80坦克先進的火控系統。T-90主戰坦克于1994年開始生產,戰斗全重46.5噸,乘員3人,裝1門125毫米滑膛炮,既可發射常規炮彈,又可發射炮射導彈;采用自動裝填機,彈藥基數43發(含4枚導彈)。坦克采用618千瓦的四沖程12缸多種燃料發動機和機械式傳動裝置,最大速度6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50千米。T-90主戰坦克引入了最新生產型T-80坦克的一些先進技術——特別體現在防護系統、火控系統和爆破反應裝甲系統上。T-90坦克的指揮通信系統主要是靠2部無線電臺來保證,沒有安裝車際信息系統、GPS定位及導航系統等,在指揮控制能力上與西方最新進的主戰坦克有較大差距。

圖4-12 俄羅斯T-95坦克

俄羅斯為維和和反恐作戰需要,推出了一種“城市戰坦克”T-90MS,在火力配量機動性和防護等方面均超過現用T-90坦克系列。

T-90MS“塔吉爾”坦克安裝有功率為833千瓦的V-92S2-2發動機(又稱V-93)、自動傳動裝置、全方位防護新結構炮塔、高度現代化的火控系統、新型自動裝彈機、改善了彈道性能的坦克炮、更佳的滅火抑爆系統、通信與導航系統、“化石”反應裝甲、增強型車體正面復合裝甲、“凱夫拉”防火防破片材料,配備了一體化指揮自動化系統。有資料稱,T-90MS坦克是T-90AM坦克的外銷型號。

烏拉爾運輸車輛設計局在不斷對T-90坦克進行改進的同時,還力圖在T-90坦克的基礎上發展出用途不同但主要部件通用的戰車車族。先后推出的T-90坦克改型車有:T-90K和T-90SK指揮坦克(分別為T-90和T-90S的改型車)、HMP-2MA清障工程車(又被稱為HMP-3M)、BMP-3M裝甲掃雷車(2001年在烏拉爾國際防務裝備展上展出)、MTY-90坦克架橋車(由鄂木斯克運輸車輛設計局研制)等多款車型。

表4-7 T-90MS坦克性能數據

圖4-13 俄羅斯T-90MS城市型

(三)T-80主戰坦克

T-80主戰坦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1976年定型,1983年正式投產,1984年完成首批定型坦克的生產。與T-72相比,T-80最突出的特征是采取了燃氣輪機,是蘇聯第一種采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裝置的主戰坦克;可發射AT-8“鳴禽”反坦克導彈。

T-80的總體布局與蘇聯/俄羅斯其他型號主戰坦克類似。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雙人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炮長位于炮塔左側,車長在右側,車長同時負責操控炮塔頂部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動力裝置采用燃氣輪機,位于車體后部。除TJ-64之外,所有蘇聯/俄羅斯二戰后的主戰坦克原來一直都將發動機排氣口安裝于車體左側車尾附近,而T-80的長方形發動機排氣口則安裝于車尾中央。

T-80的主武器為一門125毫米滑膛炮,配置自動裝彈機,可發射預制碎片榴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外,還可發射“鳴禽”反坦克導彈。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俯仰范圍為-5°~+4°。火炮裝備雙向穩定器。

1.改型車

T-80,基準車型,產量很少。

T-80B,首批量產車型。

T-80BK,T-80B的指揮車版本,裝備附加通信設備。

T-80BV,安裝了爆破反應裝甲的T-80,戰斗全重42500千克。

T-80BVK,T-80BV的指揮車版本,裝備附加通信設備。

T-80U,1989年首次亮相。北約稱其為M1989。沒有裝備燃氣輪機,而是采用柴油發動機;采用了與T-80不同的發動機上裝甲板。安裝了新型車長指揮塔;炮塔兩側各有四具煙霧幕彈發射器;采用了新型瞄準設備和新型防護裝甲,包括側裙板裝甲。

T-80UD,用809千瓦柴油機替代燃氣輪機。

T-80UK,T-80U的指揮車版本。

T-80UE,T-80UK去掉指揮部件,加裝“施托拉-1”輔助防御系統。

T-80UM,采用919千瓦的燃氣輪機和新型火控系統。

T-80UM1,又名“雪豹”(Bars),加裝“施托拉-1”(Shtora-1)輔助防御系統和大功率發動機。

圖4-14 俄羅斯T-80U主戰坦克

T-80UM2,采用新型鑄造炮塔。

BREM-80,裝甲搶救車。

T-84,由烏克蘭改進的T-80。

2.現狀

生產中。裝備白俄羅斯、塞浦路斯、巴基斯坦、俄羅斯、韓國、烏克蘭和烏茲別克斯坦。

3.制造商

俄羅斯基洛夫工廠等。

4.識別特征

①車體上裝甲傾斜明顯,裝有明顯“V”形防浪板,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車尾通常裝有自救木和附加油箱,并有一外觀特別的方形排氣口(T-64系列坦克無此排氣口)。

②半球形炮塔,機槍彈匣位于炮塔左側,儲物箱在右側。潛渡通氣管水平放置于炮塔尾部。125毫米火炮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炮塔頂部右側裝有一挺12.7毫來高射機槍。主炮兩側裝有煙幕彈發射器。主炮右側還裝有紅外線探照燈。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裙板。與T-64和T-72不同,動力艙左側無發動機排氣口,負重輪比T-64的負重輪大,第二個和第三個以及第四個和第五個負重輪之同的間隙明顯。

表4-8 T-80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四)T-72主戰坦克

其于1973年裝備部隊,共生產2萬輛左右,還出口波蘭等28個國家,參加過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其戰斗全重41噸,乘員3人。主要武器為1門125毫米滑膛炮,配自動裝填機,彈藥為分裝式,采用半可燃藥筒。輔助武器有7.62毫米并列機槍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各一挺。車體首上裝甲采用復合裝甲,有三層,內層和外層為鋼質裝甲,厚度分別為20毫米和80毫米,中間層為玻璃纖維,厚度為104毫米;車體首下、側部、后部裝甲的厚度分別為80毫米、150毫米和100毫米。炮塔前部、側部、后部裝甲的厚度分別為400毫米、200毫米和150毫米;采用573.69千瓦水冷多種燃料發動機和有7個前進擋、1個倒擋的機械傳動裝置。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借助潛渡設備可潛水5米深。其改進型有T-72A、T-72B、T-72BM等,其中,T-72B采用125毫米兩用炮和安裝爆炸反應裝甲;出口型有T-72M、T-72C等。

(五)T-64主戰坦克

T-64主戰坦克于1966年投產,1970年首次公開亮相。

T-64外形與T-72相似,不同的是在125毫米火炮左側安裝了紅外線探照燈,并采用了不同的動力和懸掛裝置,履帶更窄,炮塔也略有不同。總體布置也類似于T-72,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炮塔居中,車長在炮塔左側,炮長在右,動力和傳動裝置后置。

圖4-15 T-72主戰坦克

主武器為一門125毫米滑膛炮,火炮電動俯仰范圍為-6°~+14°,炮塔旋轉范圍為360°。與T-72相同,T-64也安裝了自動裝彈機,每分鐘裝填八發,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破甲彈、碎片破甲彈和尾翼穩定碎片破甲彈。主炮右側有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炮長炮塔上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

1.改型車

T-64,基準車型,無熱護套。

T-64A,第一個量產車型,火炮兩側裝有煙幕彈發射器,有裙板。

T-64AK,指揮車。

T-64B,可發射AT-8“鳴禽”反坦克導彈。

T-64BK,指揮車。

T-64BM,配備735千瓦發動機。

T-64BV,加裝了爆破反應裝甲。

T-64R,普遍認為該型號安裝了T-72/T-80式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

BREM-64,使用T-64底盤的裝甲搶救車。

駕駛員訓練車,用駕駛艙代替T-64原有炮塔。

圖4-16 T-64主戰坦克結構圖

2.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駕駛員位于頂部中央。車體前上裝甲有明顯“V”形防浪板,炮塔居中,動力和傳輸裝置后置。與T-72不同,車體左側無發動機排氣口。

②半球形炮塔,炮塔頂部右側旋轉塔突出,塔上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共有三個儲物箱,兩個在炮塔右側,一個在炮塔尾部(潛渡通氣筒在該儲物箱上方)。炮塔左側有三個機槍彈匣。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負重輪型號遠遠小于T-72),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四個托帶輪。行動裝置上部通常裝有裙板和腮形裝甲板。車體尾部通常裝有自救木和附加油箱。

表4-9 T-64坦克性能數據

(六)T-62主戰坦克

T-62主戰坦克是T-54/T-55的改進車型,1961年投產,1963年起裝備蘇軍,生產一直持續到1975年。總生產量達4萬輛。T-62曾出口至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捷克斯洛伐克曾獲準生產小批量T-62主戰坦克。其參加過第三、第四次中東戰爭。

T-62采用常規總體布局,駕駛員在車體左前部,其右存放部分彈藥,炮塔居中,動力和傳動裝置后置。車長和炮長位于炮塔左,裝填手在右。裝填手同時操控頂部12.7毫米高射機槍。

T-62主戰坦克可通過向發動機排氣口噴射柴油設置煙幕屏障。為擴大坦克最大行程,還可在車體后部安裝輔助燃料箱。車尾還通常攜帶自救木。

1.改型車

T-62K,命名中的“K”代表指揮車版本。

T-62D,加裝“鶇”(Drozd)式反坦克防御系統和附加裝甲。

T-62D-1,與T-62D類似,但發動機不同。

T-62M,眾多改進,可發射激光制導導彈,采用被動裝甲。

T-62M-1,與T-62M類似。

T-62M1,采用被動裝甲和不同的發動機。

T-62M1-1,改進車型,但不具備發射激光制導導彈能力,也無附加裝甲。

T-62M1-2,與T-62M1-1類似。

T-62M1-2-1,與T-62M1-1類似。

T-62MV,升級車型,可發射激光制導導彈并采用爆破反應裝甲。

T-62,噴火坦克(現役),安裝與115毫米火炮同軸盼噴火槍。

2.現狀

停產。裝備安哥拉、阿爾及利亞、白俄羅斯、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亞(數量有限)、伊朗、哈薩克斯坦、朝鮮、利比亞、俄羅斯、敘利亞、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和也門。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中部裝有防浪板,車體頂部水平,駕駛艙位于車體左前部,炮塔居中,動力和傳輸裝置后置。

②半球形炮塔,裝填手艙室右側一般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機槍彈盒一般位于炮塔后部右側。通氣筒在炮塔后部左側。火炮右側裝有紅外線探照燈。

③車體兩側各有五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無托帶輪,無裙板。發動機排氣口位于左側第四和第五個負重輪履帶上方。

圖4-17 T-62主戰坦克三視圖

表4-10 T-62坦克性能數據

(七)T-54/T-55主戰坦克

T-54主戰坦克是T-44的改進車型,而T-44又是在T-34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首輛T-54樣車于1946年完成,1949年完成首批生產車型,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81年。后來,又在T-54基礎上研制成了裝備115毫米火炮的T-62。

T-54采用常規總體布局,駕駛員位于車體左前部,其右側存放部分100毫米火炮所用彈藥,炮塔居中,動力和傳動裝置后置。車長和炮長位于炮塔左,裝填手在右。裝填手同時操控頂部12.7毫米高射機槍。

主炮為一門100毫米線膛炮。火炮電動俯仰范圍為-5°~+17°,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可發射穿甲彈、被帽穿甲彈、榴彈、預制破片榴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曳光高速脫殼穿甲彈,發射速度為4發/分。火炮右側裝備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車體前上還裝有一挺駕駛員操控的同型號前機槍。裝填手艙蓋裝備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T-54主戰坦克能夠通過向發動機排氣口噴射燃料設置煙幕屏障。其可安裝推土鏟和多種型號的掃雷系統。

圖4-18 T-54坦克

T-54坦克于1949年裝備蘇軍。戰斗全重36噸,裝1門100毫米線膛炮,采用功率為388千瓦的柴油機,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均質裝甲厚度100毫米。

T-55坦克,1961年裝備蘇軍。戰斗全重36噸,裝1門100毫米線膛炮,采用功率為426千瓦的柴油機,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均質裝甲厚度100毫米。

T-54/55系列坦克生產總數達到了70000輛,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裝備國家最多的一種坦克。

1.改型車

T-54/T-55主戰坦克的改型車眾多,下面列出的是由蘇聯生產的車型演變而來的改型車。

T-54,早期T-54車型和后期車型有很大區別,后期車型防盾較寬,炮塔后部明顯呈半球形。該系列有時分別被稱為T-54(1949)、T-54(1951)和T-54(1953)。

T-54A,100毫米火炮裝有抽氣裝置和穩定器,安裝了潛渡設備。

T-54AK,指揮坦克(波蘭制型號為T-54D)。

T-54M,升級到T-55M標準的T-54。

T-54B,第一種安裝紅外夜視設備的車型。

T-55M,采用426千瓦發動機、無裝填手艙蓋、火炮配穩定器,增加了彈藥基數。

T-54指揮車型有如下命名:T-54K、T-54BK和T-54MK。T-55指揮車型的命名有T-55K、T-55AK、T-55MK和T-55MVK。

T-55,采用新型炮塔并做了眾多改進,后期車型安裝12.7毫米高射機槍。

T-55A,安裝了防輻射襯層并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

T-55K,指揮車型,如T-55K1和T-55K2。

T-55M,T-55的改進型,有眾多改進,火炮可發射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T-55M-1,同T-55M類似,但有更多改進,包括被動式裝甲。

T-55MV,同T-55M類似,但采用爆破反應裝甲。

T-55AM-1,T-55A的改進型,可發射AT-10 Stabber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并采用被動式裝甲。此外,前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型號稱為T-55AM2B,波蘭制造的型號稱為T-55AM2P,俄羅斯制造的型號稱為T-55AM2PB。

T-55AD,加裝“鶇”(Drozd)式反坦克防御系統的T-55M。

T-55AD-1與T-55AD相似,但采用不同的發動機。在生產出的車型中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如波蘭制造的車型通常在炮塔左側裝有較大的儲物箱。再近一點的車型在100毫米火炮上裝有激光測距儀。

T-54裝甲搶救車,車型眾多。

T-54裝甲架橋車,車型眾多。

IMR戰斗工程車。

很多國家對其擁有的T-54進行了改造,如埃及(105毫米火炮和新型夜視設備)、以色列TI-67(105毫米火炮,新型火控系統)。羅馬尼亞在很多T-54上加裝了側裙板,采用六個負重輪和改進的發動機冷卻系統。斯洛文尼亞將本國擁有的主戰坦克安裝新型裝甲和105毫米火炮。伊拉克部分T-54/T-55主戰坦克裝有附加被動式裝甲。

2.現狀

停產。裝備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波黑、保加利亞、柬埔寨、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克羅地亞、古巴、捷克、厄瓜多爾、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格魯吉亞、幾內亞、匈牙利、印度、伊朗、朝鮮、老撾、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拉維、毛里塔尼亞、蒙古、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加拉瓜、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秘魯、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盧旺達、塞爾維亞、黑山、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敘利亞、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烏克蘭、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和贊比亞。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中部有防浪板,車體頂部水平,駕駛艙位于車體前部左側,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車尾豎直。

②半球形炮塔,裝填手艙蓋上通常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100毫米火炮無熱護套。主炮右側裝有紅外線探照燈。

③車體兩側各有五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無托帶輪,無裙板,發動機排氣口位于左側第四個和第五個負重輪上方,第一個和第二個負重輪之間空隙明顯。扁平的燃料箱位于車尾右上方。

圖4-19 T-55A的結構圖

表4-11 T-54坦克性能數據

(八)PT-76兩棲輕型坦克

PT-76兩棲輕型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久研制的,1950年完成首批車型,生產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末,俄羅斯陸軍使用的PT-76已經被主戰坦克或BMP-1/BMP-2的特別版本所代替。

PT-76的很多推進部件被BTR-50P兩棲裝甲運兵車繼承,兩者的底盤也非常類似。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雙人炮塔居中,動力和傳動裝置后置。該坦克具備完全水路能力,在水中靠履帶推進。入水前,豎起車前防浪板,開啟艙底排水泵。

主武器為一門76.2毫米D-56T型坦克炮,俯仰范圍為-4°~+30°,炮塔旋轉范圍為360°,可發射曳光穿甲彈、曳光穿甲燃燒彈、預制破片流彈、破甲彈和曳光高速穿甲彈等多種彈藥。部分PT-76坦克頂部裝有12.7毫米DSH-K機槍。

1.改型車

圖4-20 美國陸軍裝備博物館內存放的PT-76兩棲輕型坦克

該坦克的第一批生產車型安裝帶多室炮口制退器的D-56T火炮,但最常見的則是安裝帶雙室炮口制退器的D-56T火炮(排氣口朝向炮口)。

PT-76B裝備的D-56TM坦克炮有雙向穩定器。

2.現狀

停產。裝備貝寧、波黑、剛果、克羅地亞、古巴、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達加斯加、尼加拉瓜、朝鮮、俄羅斯、烏干達、越南和贊比亞。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部側面呈箭頭形,側面垂直,炮塔位于底盤前、駕駛員后。

②半球形炮塔,但頂部水平,體型較大的頂蓋呈橢圓形,向前開啟。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帶棱紋的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無托帶輪。

表4-12 PT-76性能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天峨县| 格尔木市| 盖州市| 南木林县| 慈溪市| 华容县| 个旧市| 五原县| 南安市| 安仁县| 兴义市| 渭源县| 盐山县| 阜宁县| 涞源县| 崇信县| 黄陵县| 晋宁县| 始兴县| 周至县| 安陆市| 双城市| 博湖县| 望谟县| 邵东县| 乐安县| 湟源县| 邳州市| 聂拉木县| 诸城市| 兴海县| 铜山县| 封丘县| 定兴县| 来安县| 鄯善县| 梅河口市| 个旧市| 永胜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