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地尖刀:全球特種部隊百科圖鑒
- 軍情視點
- 1638字
- 2019-01-03 11:05:26
3.2 發展歷史
“海豹”突擊隊最早的雛形出現在二戰時期,即當時的偵察與突擊部隊和海軍戰斗爆破隊(NCDUs)。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美國正式參與二戰。由于美國本土遠離主戰場,若想與敵軍交火,勢必要進行兩棲登陸作戰。因此,為了適應搶灘登陸戰斗的需要,美國于1942年夏季成立了一個由陸軍和海軍人員組成的兩棲訓練基地,開始進行兩棲偵察和偷襲訓練。這支部隊被稱為偵察與突擊部隊,主要任務是在大部隊登陸前,提前摸清指定的海灘和相關地點的情況,以引導進攻部隊的登陸。二戰時期的另一支海軍特種作戰單位就是海軍戰斗爆破隊。該部隊主要任務是清除敵軍設在歐洲各海岸的障礙物。該部隊首任指揮官是當時知名的拆彈專家卡夫曼。卡夫曼在佛羅里達州的皮爾斯堡建立了一所培訓學校,用來訓練海軍戰斗爆破隊的隊員。該部隊以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聞名,其目的是檢驗隊員在極度疲勞狀態下的心理素質及應變能力,這種訓練方式至今仍是很多特種部隊的必選科目。
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海軍戰斗爆破隊被派往猶他海岸和奧馬哈海岸,前去破壞德軍設在海灘上的各種障礙物。盡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該部隊還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與歐洲戰場相比,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海軍并沒有意識到特種作戰的重要性。也正是如此,美國海軍在戰爭中吃了不小的虧。所以美國海軍太平洋戰區司令官在一次失敗之后當即下令組建水下爆破隊,主要負責水下爆破任務。在太平洋戰場上,水下爆破隊以夜以繼日的偵察、爆破、清障行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但“海豹”突擊隊真正得到重視是在約翰·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后,由于他積極主張海軍建立一支專門用來進行滲透、偵察及反恐任務的部隊,所以美國海軍正式組建了兩支“海豹”突擊隊,即一隊和二隊,隊員多來自偵察與突擊部隊和海軍戰斗爆破隊。一隊隸屬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駐扎在美國西海岸;二隊隸屬于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駐扎在美國東海岸。組建之初,“海豹”突擊隊的任務主要是進行非傳統戰爭、反游擊戰以及各種海上和岸邊秘密軍事行動。“海豹”突擊隊成立后僅一個月便被派往越南戰場,他們不僅參與各種特種作戰,還多次前去營救戰俘,并和地面部隊一樣參加激烈的巷戰。在越南戰爭期間,有3名“海豹”隊員獲得了海軍榮譽勛章。

諾曼底登陸戰中的美國海軍特種部隊

美國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徽章

海軍戰斗爆破隊的隊員正在設置炸藥
由于越南戰爭失利,美軍戰略也發生了改變,所以美國特種部隊的日子并不好過。在這個時期,“海豹”突擊隊的訓練模式和作戰方式都缺乏創新與突破。而此時美軍更多的是依靠航空母艦和核潛艇等來打天下。不過1975年的一次事件讓美國海軍再次對特種部隊的作用認識發生了改變。當時一艘美國的集裝箱貨輪被一伙柬埔寨武裝部隊劫持,而前往營救的美國特種部隊卻損失慘重,無功而返。這次事件后,美國海軍特種作戰部開始廣泛征求各個艦隊指揮官對海軍特種部隊的建議。結果,大多數艦隊指揮官都認為海軍特種部隊尤其是“海豹”突擊隊的訓練方式和作戰理念極其陳舊,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因此建議將其轉入后備役部隊甚至解散。幸運的是,美國海軍特種作戰部并沒有因為這些不利的反饋而解散“海豹”突擊隊,而是暫時保留,以觀后效。之后,“海豹”突擊隊開始將訓練的重點轉向支援艦隊作戰,并加強了河流、湖泊、叢林、雪地和沙漠等地理條件下的作戰訓練。

“海豹”隊員在極寒環境中訓練
此后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改變了美國的國家戰略,美國特種部隊的地位也發生了改變。1983年,美國海軍所屬的水下爆破隊被全面編入“海豹”突擊隊。1988年,直屬于海軍部的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宣告成立,負責統一指揮海軍所有現役和后備役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便是其中的主要力量。
20世紀80年代以后,“海豹”突擊隊逐漸得到了軍方的青睞,它曾經參加過1983年格林納達行動、1990年海灣戰爭、1989年巴拿馬沖突等較大規模的戰爭。另外,在索馬里、海地、利比亞都曾經出現過他們的身影。而最近最為出名的行動則是在2011年,“海豹”突擊隊擊斃了基地組織首領本·拉登。

越南戰場上的“海豹”隊員

“海豹”突擊隊通過潛艇快速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