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學速記歌訣
- 李興廣 張珊 姜昭妍
- 136字
- 2019-01-03 11:52:58
第四章 和解劑
【含義】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的方劑。
【功用】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證、腸胃不和證、表里同病等證。根據病證的病機和方劑功用特點,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表里雙解。
第一節 和解少陽
和解少陽劑,適用于邪在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常用柴胡或青蒿與黃芩相配為主組方,兼有氣虛者,佐以益氣扶正之品,并防邪陷入里;兼有濕邪者,佐以通利濕濁之品,導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等。
1.小柴胡湯 ★ 《傷寒論》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組成用量】柴胡半斤(24克) 黃芩三兩(9克) 人參三兩(9克) 甘草炙,三兩(9克) 半夏洗,半升(9克) 生姜切,三兩(9克) 大棗擘,十二枚(4枚)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組方特點】本方柴胡、黃芩相合,乃和解少陽法之基本配伍;且升降并用,邪正兼顧。
【使用注意】原方“去滓再煎”,使湯液之量更少,藥性更為醇和。小柴胡湯為和劑,服藥后或不經汗出而病解,或見汗而愈?!秱摗吩疲骸吧辖沟猛ǎ蛞旱孟拢笟庖蚝停頋缛缓钩龆狻!比羯訇柌∽C經誤治損傷正氣,或患者素體正氣不足,服用本方后,可見先寒戰后發熱而汗出之“戰汗”,屬正氣來復,祛邪外出之征。
2.蒿芩清膽湯 ★ 《通俗傷寒論》
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殼兼碧玉,濕熱輕宣此方良。
【組成用量】青蒿腦錢半至二錢(4.5~6克) 淡竹茹三錢(9克) 仙半夏錢半(4.5克) 赤茯苓三錢(9克) 青子芩錢半至三錢(4.5~9克) 生枳殼錢半(4.5克) 陳廣皮錢半(4.5克)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錢(9克)
【功效】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組方特點】本方以清透為主,降利共施,暢少陽之樞機,化濕郁之痰濁。
【鑒別】蒿芩清膽湯與小柴胡湯均能和解少陽,用于邪在少陽,癥見往來寒熱、胸脅不適者。但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配人參、大棗、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氣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陽、膽胃不和、胃虛氣逆者;蒿芩清膽湯以青蒿、黃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之效,宜于少陽膽熱偏重,兼有濕邪痰濁者。
3.截瘧七寶飲 ☆ 《楊氏家藏方》
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樸草青陳,
瘧發頻頻邪氣盛,截痰燥濕此方珍。
【組成用量】常山 陳橘皮白不去 青橘皮白不去 檳榔 草果子仁 甘草炙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各等分(各6克)
【功效】燥濕祛痰,理氣截瘧。
【主治】痰濕瘧疾。癥見寒熱往來,數發不止,舌苔白膩,脈弦滑浮大。并治食瘧,不服水土,山嵐瘴氣,寒熱如瘧等。
【組方特點】本方集截瘧、祛痰、燥濕、行氣之品于一方,屬祛邪之劑,邪去則正安。
第二節 調和肝脾
調和肝脾劑,適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證。其證多由肝氣郁結,橫犯脾土,或因脾虛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手足不溫等。常用疏肝理氣藥如柴胡、枳殼、陳皮等,與健脾藥如白術、茯苓、甘草等配伍組方。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等。
1.四逆散 ★ 《傷寒論》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組成用量】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克)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2)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等。
【組方特點】本方調和肝脾,舒暢氣機,且升降同用,氣血并調。
【鑒別】四逆散與小柴胡湯同為和解劑,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解表清熱之力較強;四逆散則柴胡配枳實,升清降濁、舒肝理脾作用較著。故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四逆散則為調和肝脾的基礎方。
2.逍遙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甘草姜薄偕,
疏肝養血兼理脾,丹梔加入熱能排。
【組成用量】甘草微炙赤,半兩(4.5克) 當歸去苗,銼,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藥 白術 柴胡去苗,各一兩(各9克)
【功效】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癥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組方特點】本方肝脾同調,以疏肝為主;氣血兼顧,以理氣為重。如此配伍,可使木郁達之,則脾弱得復,血虛得養。
3.痛瀉要方 ☆ 《丹溪心法》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又腹痛,治在抑肝與扶脾。
【組成用量】白術炒,三兩(9克) 芍藥炒,二兩(6克) 炒陳皮兩半(4.5克) 防風一兩(3克)
【功效】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郁之痛瀉證。癥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者。
【組方特點】本方補脾燥濕為主,柔肝止痛為輔,藥性平和,共調肝脾。
第三節 調和寒熱劑
調和寒熱劑,主治寒熱互結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腸鳴下利等癥。常以半夏、干姜、黃連、黃芩等辛開苦降藥為主組成方劑,兼佐人參、大棗、甘草等益氣和中之品而成。代表方有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 《傷寒論》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組成用量】半夏洗,半升(12克)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克) 黃連一兩(3克) 大棗擘,十二枚(4枚) 甘草炙,三兩(9克)
【功效】寒熱平調,散結除痞。
【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癥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組方特點】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