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場無人:機器人的較量
- 白海軍等
- 9字
- 2019-01-03 12:32:01
第1章 未來作戰系統
1.1 阿爾法項目與“未來作戰系統”
美軍聯合部隊司令部機器人項目部主任、智能機器人作戰主要領導者戈登·約翰遜曾說:“1993年,美軍士兵在索馬里摩加迪沙遭武裝民兵伏擊,戰死后被剝光衣服拖著游街的情景,令我震驚不已。那一刻,我突然有了讓智能機器人代替美國人去打仗的設想,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發生類似的悲劇。”
2002年,在戈登·約翰遜的游說下,美國國防部終于同意進行機器人作戰研究,項目名稱是“無人戰爭效應:讓人類避開戰爭怪圈”,這也就是后來著名的阿爾法項目(Project Alpha)。國防部同時委任戈登·約翰遜負責領導該項目。
2003年8月1日,據美國聯合部隊司令部(JFCOM)透露,負責阿爾法項目的阿爾法小組是一個快速概念分析小組,旨在探索機器人作戰,研究如何研制和在未來戰場上使用機器人。該小組希望在2025年之前,這項研究能夠規劃出大量可用于機器人的有效能力。
根據阿爾法小組當時的研究,預計在10年之內(即到2015年),未來的“自動戰士”(TAC)(機器人)將形成成建制的機器人部隊,能夠在陸、海、空、天、水下以及其他各種險惡環境中作戰,能夠經受極冷或極熱以及化學等惡劣環境的考驗,可以替代人類在生物或輻射污染等環境中執行任務,高級智慧機器人還可以與人類交互。盡管這一預言在今天并未真正實現,但美軍機器人部隊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美國各軍種都在大力研發各種軍用機器人,距離阿爾法小組的預言已經指日可待。
以美國陸軍為例,其未來作戰項目“未來作戰系統”(Future Combat Systems,FCS)正在形成系統化的作戰機器人部隊,該系統共有14個單獨的子系統,主要包括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Unattended Ground Sensors,UGS)、非瞄準線發射系統(Non-Line-of-Sight Launch System,NLOS-LS)、無人飛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小型無人地面車(Small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UGV)、多功能功用/后勤和裝備載具(Multifunctional Utility Logistics Equipment,MULE)以及所有聯系這些子系統的網絡。整個項目雖然在2009年4月宣布取消,但已經將取得的研究成果轉為“旅級戰斗隊現代化計劃”(Brigade Combat Teams Modernization Plan),因此實際上該項目只是換了一個名稱和方式,仍在繼續研制中。而且,原計劃中的“未來作戰系統”指揮中心也在繼續建設。

“未來作戰系統”指揮中心(一)

“未來作戰系統”指揮中心(二)

“未來作戰系統”指揮中心(三)

“未來作戰系統”中的無人駕駛通用車和后勤車

美軍正在對“未來戰斗系統”指揮中心進行測試

美國陸軍“未來作戰系統”中的無人地面偵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