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人文性表達的服裝流派外化設計

服裝作為單門的設計學科是20世紀才逐漸發展產生的。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服裝的發展一直與特定的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相聯系,這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同時,它與特定社會的政治、文化、藝術之間也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聯系,因此也具有特殊的藝術形態色彩。由于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特點,服裝設計可以看為是一種物質文化行為。因此,服裝設計學可視為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色彩的綜合性專門學科。

1.2.1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復興(renaissance)為再生,它指的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古典文化的推崇與模仿,這一時期藝術最重要的創作核心就是對人文主義的詮釋。人文主義者不接受研究神學和邏輯學的經院哲學,他們追求一種流暢而優美的風格,這種風格能更多地從人體中體驗美感。古希臘和古羅馬服裝正是這種歷史傳承和美學觀古典主義服裝風格呈現的重要載體,它啟迪著古典主義服裝的藝術創作。

就古典主義的服裝設計特征而言,它通常意味著對簡潔、明朗、高雅形式的追求,規避繁瑣與過度的裝飾,強調理性與節制,追求服裝風格的單純與清晰性。

(1)伏契尼裙裝(圖1-12)

圖1-12 伏契尼裙裝

褶裥的方法幾乎是身為畫家的伏契尼的一項專利,用此工藝技術制作的典型款式是1908年創作的特爾裴裙裝。特爾裴是希臘古城,因城內的阿波羅神殿而出名,伏契尼的設計靈感來自古希臘特爾裴人的服飾,故采用這個名字。左圖所示為其裙裝。伏契尼作品,采用一如既往的褶皺面料和H形的圓柱廓型;古典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于其簡單、對稱、單純的形式,以及對服裝掩蓋下的優美人體形態和姿態的強調。

(2)格蕾晚裝(圖1-13)

圖1-13 格蕾晚裝

單肩式晚禮服設計充滿著古典主義的意味。它的具體款式是前后衣身在一側肩部鏈接,多用一根或幾根肩帶。這種單肩式晚裝自然聯想到古希臘的希瑪申,包纏形成的褶裥從肩峰一側瀉流下來,形成富有節奏感的“波浪”,充滿了古代希臘服裝的意味。

Madame Grès(格蕾夫人)在服裝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高級時裝定制的先驅。她標志性的希臘褶皺設計美學以及她的同名服裝屋是那個時代的潮流風向標。她可以隨手拿過一大塊布料,打上幾個靈動的褶皺,然后直接在模特身上調整固定,成為一件美妙絕倫的禮服裙。

(3)托加(圖1-14)

圖1-14 古羅馬托加式服裝

對于古典主義風格的托加主要詮釋在于單純與樸素的服裝外觀意象,單純指的是服裝設計技法褶裥的運用,樸素在面料色彩的選擇與裝飾呈現于肅穆的風格中。托加主要用于儀式性的場合,用以體現穿著者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標識。所以托加的服裝設計技法常常用于當代的禮服設計。

(4)新古典主義薄衣時代(圖1-15)

圖1-15 新古典主義薄衣

薄、棉、紗、羅的運用一改古希臘古典主義風格服裝的雕塑感,貼體、柔軟的面料將褶皺更為細化,蕾絲、花邊與刺繡的運用與薄型織物相得益彰。新古典主義風格服裝呈現出柔美、精致與纖細的女性特征。薄衣時代的另一個特征就是裙長非常長。行路的裙尾長達3米,社交場合的裙子長到8~9米。

(5)帝政樣式(圖1-16)

圖1-16 帝政樣式的服裝

其特點是腰節線提高至胸下,這條橫向分割線在當代服裝結構中稱為帝政分割線,它將人體胸部的省量轉化到這條橫向分割線中。帝政樣式的服裝以無領為主,領口的邊緣常常飾有兩層或三層的細褶花邊,使胸部更為突出。衣身與裙長分割線的上移,在視覺上產生拉長下身的修長比例效果,由于不再使用緊身胸衣,裙裝隨人體曲線自然下垂,形成了自然的垂褶。

1.2.2 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

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是指從17世紀初期到18世紀中后期流行于歐洲的藝術風格。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服裝共同構建了近世紀服裝的審美標準,即以倒三角為美的男性巴洛克風格,和以正三角為美的女性洛可可服裝風格。服裝不再以人體的自然體型為依托,而是強調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別差的夸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

從裝飾技法上來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服裝將浪漫主義推向頂峰,花卉、緞帶、裙撐、褶皺等裝飾元素堆砌疊加,雕琢裝飾達到了奢華和人工造作的頂峰,繁縟程度甚至有礙于日常生活。這一度使得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服裝成為奢華的代表詞,引得無數的當代設計師將其作為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

(1)巴洛克服裝設計作品(圖1-17、圖1-18)

圖1-17 巴洛克服裝設計作品

巴洛克風格服裝具有極強的裝飾性,為了體現權貴與財富,大量地使用貴重的材料。人們對服裝的視覺重心在于衣服表面的裝飾,特別是男性服飾中到處濫用蕾絲、緞帶、刺繡等進行非常女性化的過剩的華美裝飾。巴洛克風格強調服裝圖案的變化和動感,追求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

圖1-18 后巴洛克服裝設計作品

20世紀80年代,巴洛克風格的服裝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部分服裝史學家和時裝評論學家將西方服裝史中的80年代稱為“后巴洛克時代”,它是指代具有巴洛克藝術因素體現與借鑒的服裝設計作品。曲線對稱圖案的運用、層層疊疊的拉夫領、羊腿袖的各種變異、與眾不同的裝飾方式都是后巴洛克風格提取設計的重要元素。

(2)洛可可服裝設計作品(圖1-19、圖1-20)

圖1-19 洛可可風格服裝

洛可可風格的服裝又被稱為“移動的花園”。為了博取男性的青睞和歡欣,女人們極力塑造正三角形的體態,將花卉運用到極致,從頭到腳裝扮,仿佛是一朵朵盛開的花朵。整體來說,洛可可風格服裝凸顯了女性如花的審美特質。

圖1-20 洛可可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洛可可風格常常是高級定制的常用主題。洛可可風格除了拓展在女裝中的花卉造型風格之外,在服裝的面料、圖案的選用與設計上也頗具特色,細膩的裝飾、精雕細琢的工藝、鑲金嵌銀的豪華,恰恰吻合了高級定制一貫的追求。

1.2.3 新藝術與裝飾藝術

(1)新藝術服裝設計作品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初創于19世紀末的法國,是一次影響面相當大的藝術運動,其發展涉及到歐洲、美洲甚至亞洲。總體來看,新藝術以色彩、不對稱的動態構圖和流暢的線條為特征,強調裝飾、結構和功能的一體性。

工業革命之后設計界出現了很多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的表現方式,使得當時從事創作設計的工作者們認為在新的時代必須創造新的式樣,而這些式樣很多取自大自然,如蔓草、花卉、鳥獸、藤枝等。“曲線”作為新藝術表達方法以區別于傳統式樣的設計語言,非對稱自由流暢的連續曲線以及其他優美的波狀形體,形成了一種注意線條和色彩、強調平面裝飾的美學觀。與此同時,日本浮世繪的木刻畫曲線的圖案外觀、強烈對比的空間和平坦的畫面,同樣啟發了新藝術風格的設計師們。

新藝術風格的服裝推崇具有成熟、圓潤、甜美的女性化的傾向,大量采用植物般的和自然的曲線主題,且較為繁雜。

S形女性體型的塑造:20世紀最初的10年是新樣式藝術風格服裝的鼎盛期,從側面看呈優美的S形曲線的女裝充分反映出新樣式藝術的曲線裝飾特征。這種側S形外觀的裙裝盡管在外觀上與19世紀70~80年代強調后臀部的巴斯爾式樣有發展上的聯系,但是已經放棄了裙撐以及用緊身胸衣收束腰部。

(2)吉布森女郎(圖1-21)

圖1-21 吉布森女郎的S形

摒棄了巴斯爾裙裝樣式,用緊身胸衣和包臀的、呈喇叭形的長拖擺裙子將身體塑造成優美而流暢的S形曲線。肘部以下收緊的羊腿袖,極高的衣領,以及精心卷曲的發型、裝飾過剩的帽子,整個女性群體就像一個裝飾品。與傳統作為男性附屬品不同,吉布森女郎性格倔強獨立,活潑好動又自信,是華麗高貴“新女性”的代言人。

所謂吉布森女郎是1902~1908年間在美國年輕女性中十分流行的女性形象,由美國畫家吉布森在其繪畫作品中創作出來,其造型更為強調纖細的腰肢和豐滿的胸臀,線條成夸張的S形。

(3)裝飾藝術服裝設計作品(圖1-22)

圖1-22 裝飾藝術風格服裝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在埃及發現一個完全沒有被驚擾過的古代帝王墓——圖坦卡蒙墓,那些3300年前的古物震驚了歐洲的裝飾設計師們,特別是圖坦卡蒙的金面具,具有簡單的幾何圖形,使用金屬色系列和黑白色系列,卻達到了高度裝飾的效果,給予裝飾設計師們以啟示。

“Art Deco”也有人將其按發音直譯為“迪考藝術”。裝飾藝術起源于1925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現代工業裝飾藝術國際博覽會,這次博覽會的展品主要集中在豪華和奢侈的產品與藝術品設計上,從這次設計產品展中可以看出20世紀20年代因工業文化的大力發展而廣泛興起了機械美學風格的流行。裝飾藝術正是與其美學風格相呼應,它以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粹裝飾的線條來表現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并以明亮且強對比的彩繪來裝飾。

(4)小野禽風貌(圖1-23、圖1-24)

圖1-23 20世紀20年代的“Flapper Look”造型

這一潮流源于美國電影《小太妹(the Flapper)》。隨著電影的風靡,影片中女孩們那種男孩般的裝束也隨之被大眾所效仿。它強調的是一種“男童式女裝”。短發、平胸、直腰是這一造型的三要素,小野禽風貌更為青春、花哨、輕松,衣著形象略有輕浮之感。其基本款式是:寬松的無袖直身裙,胳膊外露,腰線降低至臀圍線,吊帶襪,高跟鞋。此外,她們的化妝也十分另類,涂黑眼圈,用“防吻口紅”塑造出像被蜜蜂蜇過般的豐盈嘴唇。為了打造這種直線造型,一種全新的長達臀部的塑形內衣出現,與之前曲線形緊身衣不同,這種塑形內衣的作用是盡量使胸部平整,使女人呈現男孩般的外形。

圖1-24 20世紀20年代布瓦列特裝飾藝術風格服裝

布瓦列特裝飾風格體現在直身廓型的探索設計中,更為值得稱贊的是這位歐洲設計師將東方風格進行了成功的移植。布瓦列特另外一個重大的創造是他在服裝設計中借鑒了日本、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具有東方韻味的服裝特點和風格,如采用帶腰帶的長袖衣衫(caftans)、日本式樣的和服(ki monos)、東方寬大的女子長褲(pantaloon)、阿拉伯風格的女子束腰外衣(tunic)、面紗、穆斯林式樣的頭巾(turban)。

1.2.4 波普藝術與歐普藝術

波普藝術與歐普藝術在服裝的應用上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其他藝術形式在服裝上的呈現形式不同,它們同屬于視覺藝術,即通過圖案的精心設計構建服裝的風格與款式,而不是通過對人體體型的結構性塑造。服裝面料的圖案設計常常是它們藝術風格的主要詮釋方式,與此同時,這種精心的視覺效果常常為廓型帶來意想不到的塑形效果。

(1)波普藝術服裝設計作品(圖1-25、圖1-26)

圖1-25 波普藝術風格作品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波普藝術家沃霍爾的作品就是波普藝術服裝風格的標示性體現。沃霍爾的作品一方面著重于創造商品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將注意力投向廣告、連環畫、電影宣傳以及美國當代明星,他所創作的《瑪麗蓮·夢露》、《坎貝爾的罐頭》、《可口可樂的瓶子》等都是波普風格周而復始重復的經典主題。這正如沃霍爾所提倡的關于波普風格的理念——重復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再現,這里存在著一定的精神價值和思想內容。

圖1-26 波普藝術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波普藝術風格的服裝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流行與信息時代的文化,它大膽嘗試新的主題、材料和形式,打破了傳統審美的格局。波普藝術的形式在大批量規格化成衣中也同樣適用,它常常在簡單的服裝廓型上傳遞風格理念,因而降低了服裝工業生產的成本消耗,拉近了波普藝術與公眾的距離,成為觸手可及的服裝藝術形式。

波普藝術(Pop art)又稱為“新寫實主義”或“新達達主義”,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60年代成為風行于美國和英國的主要藝術流派之一。所謂Pop的解釋更多人認為它是popular(流行的、時髦的)一詞的縮寫。從中可見,波普藝術同時具有流行和前衛的雙重性。波普藝術顛覆傳統藝術所崇尚的——偉大的藝術必須是高深的藝術。波普藝術認為藝術等同于生活。

波普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法則,它的表現手法是將社會上流行的形象,諸如從音樂、電影、繪畫、街頭藝術等各種風尚文化和社會熱點中尋找靈感,提取設計要點應用到美術結構中去,將提取的圖案進行變形和各類創意的表達,并以戲劇化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波普藝術風格的服裝設計作品常常采用拼貼或者批量復制等看起來比較容易的手法,來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2)歐普藝術服裝設計作品(圖1-27、圖1-28)

圖1-27 歐普藝術服裝設計作品——單色幾何形黑白棋格紋

單色幾何形黑白棋格紋是歐普圖案中的經典。歐普圖案最初以黑白單調形式出現,在純粹色彩或幾何形態中,以強烈的刺激來沖擊人們的視覺,令視覺產生錯視效果或空間變形,使其作品有波動和變化之感。它通過大小、位置和形態的變化,在二維空間中尋求一種漸強或漸弱的空間調度、傾斜的部位、偏離原始水平軸線的位置以及變化中深度的強弱,體現出內在的一種張力。

圖1-28 歐普藝術服裝設計作品——復合圖形

圓、橢圓、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是一種規則化了的抽象,也是歐普圖案常用的表現方式,除了棋格紋之外,不斷延伸重復的圓形、方形幾何圖案和條紋也是歐普藝術常見的手法,具有典型的20世紀60年代意味。

歐普藝術(Optical art)最初是一種繪畫的創作方式,它摒棄了傳統繪畫中的自然再現,使用幾何抽象體,“選取黑白對比或純粹的色彩制造出各種光學效應,以強烈的刺激引起運動幻覺沖擊人們的視覺,產生出空間的變形和錯視的效果,是視知覺幻覺的一種抽象派藝術”。它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對歐美等國的藝術門類產生巨大的影響,它獨特的表現形式,很快被服裝界所接受并加以應用,得到“化錯為美”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于歐普藝術而言,服裝是一個非常棒的載體,它由圖畫變為服飾,由平面轉為立體,所產生的立體視錯覺因人體的運動變得更為明顯。

1.2.5 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

(1)結構服裝設計作品(圖1-29)

圖1-29 皮爾·卡丹結構主義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20世紀20年代,結構主義藝術曾影響當時的服裝設計,表現為大膽的幾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運用。這點后來就變成了“建筑風”時裝的主要特征之一,很多“建筑風”式的服裝均有結構主義風格特點。20世紀60年代,人類豪情萬丈地走出地球進入太空之旅,這也給人類生活帶來無限驚喜和懸念,被視為“未來意念”的銀色連身“宇航員”服飾,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和服裝的臆想。皮爾·卡丹有鋒刃派繪畫般的結構主義服裝,充滿未來感,他擅長以布料斜裁、鏤空的方式帶出未來風格,常采用圓形、方形幾何圖形的重組排列,或者是在腰間、裙擺做大膽鏤空。

結構主義亦稱構成主義,其發源為“立方主義”。結構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最常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結構主義1913~1917年間在俄國形成,是現代西方流行的一種藝術流派。它排斥藝術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民族傳統,大多表現為對絕對抽象形式和非寫實化的追求。憑長方形、圓形和直線構成抽象的造型,突出表現某種形式結構。先出現于雕塑方面,后影響到繪畫、戲曲、音樂與建筑藝術,并應用在實用美術設計方面。

在服裝設計中,結構主義設計師關心人體各個部位的起伏與轉折變化,但真正關心的是服裝在穿著時的立體層次與空間感。他們把人體的基本形作為服裝設計的出發點,通過各種服裝語言,將人體不斷立體化,與此同時也賦予了服裝一種獨立的空間結構。這種注重精巧結構的時裝能完全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服裝的立體效果是結構主義服裝設計風格的最終目標。

(2)解構服裝設計作品(圖1-30、圖1-31)

圖1-30 三宅一生解構主義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日本籍設計師三宅一生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推出題為“A Piece of Cloth”(一塊布)的作品,三宅非常注重服裝的流動感,注重面料的“靈魂”,整套服裝像一塊披在肩上的毯子,只有極少的開剪銜接,沒有一處省道。PLEATS PLEASE(給我褶皺)系列是三宅一生的另一解構服裝風格系列。PLEATS PLEASE以簡單的結構、流暢的造型、多褶的面料與若隱若現的人體完美結合,那種最大限度釋放女性身體的做法,與其說它是一種服裝,不如說是一種解構主義式的新概念。

圖1-31 川久保玲解構主義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川久保玲在打破西方傳統服裝結構方式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時裝對服裝創作目標的理解。形式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夸張的立體層次所帶來的外觀效果,而是注重了人的外在和內在精神。在服裝創作中,力求自由的解構主義賦予了川久保玲不同于他人的另類創作思想,她將傳統設計的固定模式摒棄,總體的創作風格趨向于對傳統的顛覆。“體型造就服裝,服裝改變體型”,是川久保玲重新為服裝視覺空間下的定義。她打破了時裝界的一貫模式,這些創意使人們感受到她的設計具有對傳統的反叛和對常規的破壞、肢解。

解構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正統原則和標準批判地加以繼承,從邏輯上否定傳統的基本設計原則(美學、力學、功能),由此產生新的意義。用分解的觀念,強調打碎、疊加、重組,重視個體、部件本身,反對總體統一而創造出支離破碎和不確定感。

解構主義的服裝是后現代風格的重要組成之一,其總體風格可以用反常規、反對稱、反完整來加以形容,它已經或者嘗試超脫服裝設計的已有程式和秩序。

解構主義服裝在形狀、色彩、比例的處理上極度自由,或者說是力求這種自由。有的地方做殘損狀、缺落狀、不了了之狀,令人愕然又耐人尋味。另外,解構主義風格的服裝留給穿著者發揮自我想象力以及進行二度創造的機會。穿著者會在游戲心情中體會穿衣新概念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解構主義風格帶給人的快感已不僅是服裝本身的好看與難看,而是讓人們在探索中有新的發現。與此同時,在服裝業中一群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們也在不約而同地從事著“解構”的造型設計。

1.2.6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種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先在瑞士出現達達主義,繼而在法國演變為超現實主義,由法國作家布雷東(Andre Breton,1896—1966)1924年在巴黎發表了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而得名。其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直覺主義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說,認為“下意識的領域”、夢境、幻覺、本能是比現實更能反映精神深處的真實,因而要求發掘久受壓抑的潛意識世界,使它具有主宰地位的理性統一而使人性臻于完美。

從藝術設計角度看,現實主義風格的服裝屬于及物的設計,即通過服裝設計創造出一個時代的典型形象。而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服裝屬于不及物設計,它的服裝設計常常脫離時間空間的思維限制,完全沉浸在對服裝本身的欣賞上。它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強調典型性的塑造,通常在一個時代或是一定區域有穩定性,是真實反映現實;而后者卻旨在打破典型事例,強調不穩定性,是創造新的現實。

超現實主義的設計師們同樣否認藝術是生活的真實再現,通常將一些平時沒有關系的事物非理性地結合在一起并體現在服裝之中,創造出一種生活中沒有的新的服裝現實,于是在服裝設計上,有用骷髏紋等驚世駭俗圖案,有用刺目鮮艷的色調,有高跟鞋式的帽子,有內衣外穿的款式等,很多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也參與了這種設計。

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堪稱超現實主義風格服裝設計的第一人,她是20世紀30年代巴黎服裝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她的藝術素養和現代審美趣味使她在巴黎時裝界中聲名鵲起,她的設計(圖1-32)重在色彩和與眾不同的裝飾手法,衣冠主張新奇、刺激,“語不驚人誓不休”。

圖1-32 夏帕瑞麗超現實主義風格服裝設計作品

她用超現實的設計打破了服裝與設計之間的隔閡,讓服裝具有頑皮、勇敢和趣味的因素,并對以后的服裝藝術有著持久的影響。她的服裝設計作品大多廓型簡單,易于穿著,唯有裝飾細節以及服飾品具有趣味橫生的超現實主義特征:衣身的繡繪有龍蝦、骷髏或人形等各種奇特圖案,腰部的口袋如女性的紅唇,胸部的西裝袋像是箱子的抽屜,羊毛衫上繡有假的領子、克夫或領線,紐扣是蝴蝶、花生、羊頭、金魚或人型,手套狀若一雙有著指甲的手或者一直沿向肩部的袖子,提包如同一只鳥籠。夏帕瑞麗的設計遵循了最基本的運動法則:把周圍那些熟悉的尋常東西徹底清除,然后給它們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

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服裝在形式特征上通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服裝不僅僅是一個穿用物,其本身也是超現實主義藝術的載體。服裝的穿用意義與思想意義相比已經退居其次。超現實主義風格服裝的設計素材通常是一些現實中存在的但是原本沒有必然關聯的對象,通過款式、面料、色彩、圖案和配伍等服裝設計手段將他們整合于服裝之中,構成一個新的服裝現實。

本章小結

服裝設計作品不同于其他藝術設計形式創作,它既需要符合造型設計審美的通用規律,又受限于人體,這就使得服裝設計圍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每位服裝設計創作者對于服裝“以人為本”都有獨特的見解,并用與其見解相適應的獨特手法表現作品的面貌特征。同所有造型藝術形式一樣,服裝設計作品通過色、形、質的組合而表現出一定的藝術韻味,服裝造型風格就是這種韻味的表現形式。好的服裝作品就是一件造型藝術品,有自己的風格傾向和含義,這正是鑒賞服裝設計作品所需要領會的藝術核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武鸣县| 康平县| 师宗县| 邳州市| 南平市| 凤冈县| 鄂州市| 翁牛特旗| 左云县| 武冈市| 洱源县| 仙居县| 韶关市| 普兰县| 策勒县| 包头市| 依安县| 黄骅市| 临潭县| 柞水县| 徐汇区| 灵丘县| 普陀区| 博白县| 仪陇县| 大英县| 丹江口市| 津市市| 慈溪市| 四会市| 平顶山市| 桃园市| 昌图县| 额尔古纳市| 介休市| 桃源县| 乌拉特中旗| 万荣县| 凤翔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