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皮膚病效驗秘方(第2版)作者名: 李廣瑞本章字數: 9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13:06:14
第一章 病毒性皮膚病
第一節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炎癥性皮膚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患處初起出現紅斑,繼而出現成群簇集的粟粒與綠豆大的丘皰疹,很快變成水皰。皮損多出現于人體的一側,沿周圍神經呈群集帶狀分布,伴有明顯的神經痛,一般不超越身體的前后中線。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后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動,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發生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患者一般可獲得對該病毒的終身免疫,但亦有反復發作者。
中醫稱其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蛇串瘡”。民間俗稱“蛇丹”、“蜘蛛瘡”。其病因病機是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肝經火毒蘊積,夾風邪上竄頭面而發;或夾濕邪下注,發于陰部及下肢;火毒熾盛者多發于軀干。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蘊,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傊?,本病初期以濕熱火毒為主,后期是正虛血瘀兼夾濕邪為患。所以初期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后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并用。
一、治療方
(一)內治處方
1.龍膽瀉肝湯
【組方】 龍膽6g,黃芩、地黃各15g,梔子、板藍根、柴胡、赤芍、牡丹皮、當歸、車前子、澤瀉各10g,生甘草6g。
【方解】 方中龍膽瀉肝膽之濕熱,柴胡為肝之使,甘草緩肝之急;佐以黃芩清三焦濕熱,梔子苦寒瀉火,板藍根清熱解毒;熱盛必竭陰液,故以地黃滋陰養血;車前子、澤瀉清熱利濕;當歸、赤芍、牡丹皮涼血、活血、止痛。
【功效主治】 清利肝膽濕熱。主治帶狀皰疹,癥見皮膚紅斑,水皰明顯。多發生于肝膽經脈循行的部位,患處灼熱疼痛,伴有口苦咽干,煩渴納呆,小便黃赤,大便干結或稀爛不暢,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加減】 疼痛嚴重者,加延胡索、徐長卿各10g,乳香、沒藥各6g,蜈蚣2條。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7劑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驗方。
2.排毒活血湯
【組方】 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當歸、紫草、茯神各15g,龍膽9g,蓼大青葉20g,柏子仁、制沒藥、制乳香各10g,赤芍20g,板藍根50g,穿山甲6g,太子參30g,甘草15g。
【方解】 板藍根、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龍膽、蓼大青葉、紫草、甘草清熱、瀉火、解毒;用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穿山甲活血化瘀、涼血;不通則痛,絡干而澀亦痛,故佐以柏子仁潤絡通絡,茯神養心寧神;邪火久郁必耗氣,乃加太子參益元氣以護諸臟之津液。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止痛。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劉慕松,劉學義.排毒活血湯治療帶狀皰疹82例療效觀察.四川中醫,2005,23(10):84-85.
3.加味三黃湯
【組方】 黃連、柴胡、梔子、黃芩各15g,黃柏、蛇床子、延胡索各30g,苦參、七葉一枝花(重樓)各20g,龍膽、白花蛇舌草、川芎各18g,車前草、丹參各30g,土茯苓15g,甘草6g,細辛3g,冰片2g。
【方解】 方中黃柏、黃連、黃芩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連尤其善于療疔毒,黃芩兼可涼血、止血;梔子清熱瀉火;龍膽瀉火除濕;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車前草清熱利濕;蛇床子性辛溫味苦,能燥濕殺蟲;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川芎活血行氣;丹參活血化瘀、安神寧心;柴胡疏肝解郁行氣;土茯苓利濕解毒;冰片清熱止痛、解毒;延胡索、細辛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功效主治】 清除肝膽濕熱,疏達肝膽經氣,輔以活血行氣止痛。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水煎,取頭汁口服,二汁溫敷外洗。每日1劑。
【處方來源】 王全勝,程長有.加味三黃湯治療帶狀皰疹108例.中國中醫急癥,2009,18(7):1173.
4.升降散加味
【組方】 僵蠶、蟬蛻、姜黃各10g,大黃5g。
【功效主治】 表里雙解,清肝瀉火。主治帶狀皰疹。
【加減】 病發于頭面者,加菊花10g,金銀花20g,連翹、蓼大青葉各15g;發于下肢者,加薏苡仁20g,牛膝、赤芍各15g;發于胸脅腹背者,加柴胡10g,川楝子15g,丹參20g;疼痛劇者,加全蝎10g,延胡索15g。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7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處方來源】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王鴻根醫師經驗方。
5.瓜蔞紅花甘草湯
【組方】 瓜蔞45~60g,紅花(后下)3g,生甘草3~6g,板藍根30g。
【方解】 瓜蔞性寒味甘,清熱而不傷陰,潤燥而不滯氣機,故方中重用瓜蔞以疏理宣通氣機,潤肝緩急止痛;配以紅花活血止痛,燥潤互用,以增強瓜蔞活血止痛之功;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加用板藍根以增強涼血解毒之力。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潤燥止痛。主治帶狀皰疹,療效卓著。
【制法用法】 每天1劑,水煎服。重者可每天服2劑。
【處方來源】 梁玉瑛,張淑娥.瓜蔞紅花甘草湯治療帶狀皰疹31例.新中醫,2005,37(4):79.
6.當歸飲子加味
【組方】 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川芎、黃芪各12g,當歸、何首烏、蒺藜15g,荊芥、防風、甘草各3g,延胡索9g,乳香、沒藥、全蝎各6g。
【方解】 方中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熟地黃、何首烏補益腎氣;黃芪益氣固表;蒺藜平肝疏肝;延胡索、乳香、沒藥、全蝎活血通絡止痛;由于血虛日久風燥,用荊芥、防風以疏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既可活血,又可養血補腎,與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病機甚為切合。
【功效主治】 養血,通絡,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
【驗案】 某男,74歲,2001年11月2日初診。半年前,因患“帶狀皰疹”而在西安某醫院住院治療,皮疹消退后,患處仍劇烈疼痛難忍,經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F患者除患處劇烈疼痛外,還伴夜臥難安、身疲乏力。舌淡苔少,脈細無力。診斷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辨證屬于陰血虧損,氣血失和。治以養血、通絡、止痛為大法。方予當歸飲子加減方,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4劑后疼痛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守方續服1個月后諸癥皆愈。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驗方。
7.黃精秦艽湯
【組方】 黃精、秦艽各30g,玄參、地黃、菊花、地骨皮各15g,紅花、蒺藜、僵蠶各9g,延胡索12g。
【功效主治】 滋陰,通絡,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
【總結】 考慮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為老年患者,而老年人相對是陰血虧虛、血脈凝滯,故以滋陰、通絡、止痛立法。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驗方。
8.芍甘通絡湯
【組方】 白芍30~60g,赤第芍15~30g,甘草12g,蜈蚣1條,全蝎5g,乳香、沒藥、川楝子、枳殼各9g。
【功效主治】 通絡,緩急,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
【處方來源】 鄒桃生.芍甘通絡湯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36例.廣西中醫藥,1990,13(3):19.
9.全蝎粉
【組方】 全蝎30g。
【功效主治】 剔解毒邪,通絡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癥。
【制法用法】 上藥共研為末,分為10包,早晚各服1包。
【處方來源】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朱仁康老中醫經驗方。
10.重鎮止痛法
【組方】 忍冬藤、板藍根、生薏苡仁各30g,黃芩、白術、川芎、川楝子各10g,當歸15g,延胡索、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赭石(先煎)、紫貝齒(先煎)各30g。
【功效主治】 重鎮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總結】 重鎮止痛法具有鎮驚安神、降逆止嘔及平肝息風的作用。北宋徐之才歸納為“重可鎮怯”。夏少農老中醫最早將重鎮止痛法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顯著療效。編著者經驗:重鎮止痛法與活血通絡法合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比單用重鎮止痛法更顯著。
【處方來源】 王興.重鎮止痛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0例.江蘇中醫藥,2006,27(7):48.
11.止痛湯
【組方】 丹參、當歸、木瓜各15g,白芍60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大血藤30g,伸筋草30g,甘草6g。
【方解】 白芍、當歸、丹參、大血藤、甘草酸甘化陰,養血活血,解痙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活血止痛;木瓜、伸筋草舒筋止痛。
【加減】 熱盛者,加板藍根、黃芩;上部皰疹者,加川芎、白芷;胸脅部皰疹者,加柴胡、香附;下部皰疹者,加川牛膝、土茯苓;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功效主治】 柔肝緩急,理氣治氣,通絡解痙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總結】 用此方治療60例中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結果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48例、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9例、無效(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3例。
【處方來源】 四川省簡陽市中醫醫院陳邦強醫師經驗方。
(二)外治處方
1.地龍糖漿
【組方】 新鮮地龍數條,白糖適量。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取新鮮地龍數條,用清水洗凈體外臟泥,擦干水分,置清潔容器內,加適量白糖(2份地龍、1份白糖)。由于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漸自溶分泌出白黃色黏液。然后用筷子向一個方向用力攪拌,即成糊狀蚯蚓糖漿,裝瓶備用。用時用棉簽蘸此糖漿直接涂于皰疹創面上,面積應大于皰疹部位,再用紗布覆蓋固定。每2~3h換1次,以保持患處濕潤為度。每次換藥前須先用冷鹽開水清洗皮膚,一般5~10天可愈。
【處方來源】 丁麗麗.地龍糖漿治療帶狀皰疹.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2):73.
2.馬齒莧膏
【組方】 新鮮馬齒莧1000g,冰片6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將馬齒莧洗凈切碎,與冰片共搗成糊狀,涂敷患處,外用塑料薄膜覆蓋,每日換藥2次,每次用藥膏150g。
【處方來源】 劉艷.馬齒莧膏外敷治療帶狀皰疹.中國民間療法,2000,8(12):17.
3.紫草油
【組方】 紫草、魚肝油各適量。
【功效主治】 涼血活血。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將適量紫草加入魚肝油中浸透,冬季7天,夏季3天,備用。使用時以紫草油外敷,每日換藥1次。
【處方來源】 王麗新,佟志剛.紫草油治療帶狀皰疹30例臨床觀察.吉林中醫藥,2007,27(12):33.
4.青黛外敷
【組方】 青黛粉適量,新鮮雞蛋(取蛋清)。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痛,解瘡毒。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將適量青黛粉加入新鮮雞蛋清中,再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數次。
【處方來源】 肖桂芹,邢念麗.青黛外敷治療帶狀皰疹23例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4):343.
5.蜈蚣敗毒散
【組方】 蜈蚣1條,白礬5g,冰片1g,雄黃3g,香油適量。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早期帶狀皰疹,熱毒灼盛痛癢,或丘皰疹或水皰疹未破,或水皰破裂后結痂而痛癢劇者。
【制法用法】 共研細末,用香油調勻涂敷患處。
【處方來源】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王鴻根醫師經驗方。
6.解毒止痛膏
【組方】 藤黃45g,乳香、沒藥各15g,花椒10g,蜂蠟120g,香油(或菜油)500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用油將前4味藥炸枯后,去藥渣,加入蜂蠟熔化成膏。外用,每日換藥1次。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驗方。
7.紅升丹
【組方】 紅升丹。
【功效主治】 拔毒。主治早期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常規消毒患處,刺破皰疹,取少許成藥紅升丹涂搽。
【總結】 帶狀皰疹初發的簇集成群水皰常規消毒后,將水皰一一挑破,再涂搽紅升丹粉末,其止痛效果好,水皰干縮結痂快。
【處方來源】 湖南省中醫院歐陽恒老中醫經驗方。
8.雄黃冰片酊
【組成】 雄黃10g,蜈蚣1條,冰片1.5g,75%乙醇(酒精)100ml。
【功效主治】 解毒止痛。用于治療帶狀皰疹。
【制法用法】 將前3味藥共研碎后溶于75%乙醇內,即成雄黃冰片酊。用生理鹽水洗患處后,外涂雄黃冰片酊,每日4~6次。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驗方。
(三)針灸處方
1.針刺配合棉花灸
【取穴】 皰疹局部、夾脊、合谷、曲池為主穴;肝膽火盛者,配太沖、支溝;脾胃濕盛者,配血海、三陰交。
【操作】 皰疹局部用圍刺法,用1寸毫針朝皰疹方向斜刺,每針間距1~1.5寸;夾脊穴取皰疹皮損同側夾脊,以1寸毫針斜向脊柱刺入約0.8寸,使針感沿神經線路傳導;其余穴位均采用瀉法;每天1次,每次留針30min,7次為1個療程。將消毒藥棉撕成均勻菲薄的棉花網,將其覆蓋在皰疹處,用手輕壓使其與皰疹貼緊,用火柴點燃,每次針刺后灸2貼。
【主治】 帶狀皰疹。
【總結】 針刺和棉花灸有協同作用,可縮短療程。
【處方來源】 張宏榮.針刺配合棉花灸治療帶狀皰疹32例療效觀察.新中醫,2004,36(1):50.
2.蘆薈汁外擦配合火針
【取穴】 皰疹局部。
【操作】 把多頭火針放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待紅中發亮,迅速刺入皰疹中央,立即出針。將洗凈的新鮮蘆薈剖開,用棉簽取中間黏膠汁液涂搽患處,每日2~3次,一般2~3天或5次后評定療效。
【主治】 帶狀皰疹。
【總結】 共治療25例,其中22例治愈,2例有效,1例無效。外用蘆薈時一定要剝去外皮,利用膠狀部分,因生葉的表面有刺激素,會引起皮膚發癢。使用多年生的蘆薈比1年生植物的蘆薈效果更佳。火針操作時必須掌握“紅、準、快”三要素?!凹t”是指燒針時針體一定要燒至通紅;“準”是指對準預刺部位;“快”指進針要快,這樣才能提高療效。治療5天內禁用煙酒,避免辛辣刺激性及色素類食物,避免洗澡。結痂脫落時,局部避免搔抓。
【處方來源】 錢月萍.蘆薈汁外擦配合火針治療帶狀皰疹25例.海峽藥學,2005,17(5):154.
3.盤龍三頭針
【取穴】 皰疹局部。
【操作】 取盤龍三頭針1支,三針頭同時在酒精燈火焰峰點上燒至通紅發亮,對準帶狀皰疹的水皰高點或皰疹高出皮膚之處及皰疹硬結之處,以雀啄方式迅速下針,點到即止,迅速收回,水皰潰破處以棉簽吸干滲出液。如此反復操作,直至帶狀皰疹所發之處均勻布滿盤龍三頭針的針頭點痕跡。操作結束后,以棉簽蘸取聚維酮碘(碘伏)在盤龍三頭針行針之處進行消毒。每日1次,潰破處結痂及皮膚紅腫處皮色退紅并消腫即可停止治療。
【主治】 帶狀皰疹。
【總結】 帶狀皰疹大多屬于火毒,亦有屬于陰毒者,以盤龍三頭針攻之,有以毒攻毒之意,無論陽毒、陰毒均可實行。
【處方來源】 唐勝修,徐祖豪,唐萍,等.盤龍三頭針治療帶狀皰疹臨床觀察.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2):1294.
4.刺絡拔罐法
【取穴】 皰疹局部及阿是穴。
【操作】 選取水皰間正常皮膚,即阿是穴,用三棱針叩刺加以閃火拔罐,令放血6~8ml,留罐4~6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持續2個療程。
【主治】 帶狀皰疹。
【處方來源】 王岫巖,張佳賓,邢國利.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42例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2,18(9):29.
5.電針
【取穴】 病變在頭面部,取患側風池、太陽、攢竹、下關、合谷、外關;病變在胸脅部,取該脅間同側相應之夾脊或背俞、支溝、陽陵泉、太沖;病變在腰腹部,取腰部同側相應之夾脊或背俞、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疼痛甚者,再在局部取阿是穴。
【操作】 患者平臥或側臥,進針得氣后,接上電針儀,用疏密波,刺激30min,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
【主治】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處方來源】 劉巖紅.電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6例.四川中醫,2003,21(4):78.
6.刺血拔罐加耳穴點刺
【取穴】 患處周圍、耳部風溪和相應部位敏感點。
【操作】 先針刺患處周圍,后針刺耳穴。充分暴露患處皮膚,聚維酮碘(碘伏)消毒后,術者左手拇指、示指繃緊患處周圍皮膚,若局部小紅點(水皰)散在且少,可提捏局部皮膚,右手握七星針后端,示指壓在針柄上,使用手腕之力,快速叩刺患部周圍皮膚,使皮膚隱隱出血。術后視叩刺面積大小選適當型號的玻璃火罐,用閃火法以患處為中心吸附于叩刺部位,使罐內出血數毫升至十幾毫升不等。起罐后用紗布將污血擦凈。再用按壓法找出耳部相應部位敏感點和風溪(該穴位于耳輪結節前方指區和腕區之間),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部穴位,右手持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血液,用干棉球拭去。每日1次,耳部穴位左右輪換。
【主治】 帶狀皰疹初期。
【總結】 共治療31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1次治愈7例,3次治愈22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
【處方來源】 江蘇無錫中國人民解放軍73031部隊醫院丁向榮醫師經驗方。
二、調理方
1.胡青粥
【組成】 蓼大青葉15g,柴胡12g,粳米30g,白糖適量。
【制法用法】 先把蓼大青葉、柴胡加入1500ml水中,煎至約1000ml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白糖調味。每日1劑,早晚分食,可連服數日。
【說明】 有清瀉肝火之功,可作為早期帶狀皰疹的調理方。
2.柴歸陳皮蛋
【組成】柴胡10g,當歸15g,陳皮9g,雞蛋1個。
【制法用法】 以上四味加適量水,一同煮至蛋熟。吃蛋飲湯,每日1劑,連用7日。
【說明】 有行氣活血、健脾和胃之功,可作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調理方。
3.馬齒莧薏苡仁湯
【組成】 薏苡仁、馬齒莧各30g,紅糖適量。
【制法用法】 先將薏苡仁和馬齒莧加中水煎、煮,再加紅糖調味。每日1劑,連用7日。
【說明】 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之功??勺鳛閹畎捳畹恼{理方。
4.解毒飲
【組成】 豨薟草6g,野菊花6g,蒲公英6g,金銀花6g。
【制法用法】 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
【說明】 用于治療早期帶狀皰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