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夫妻溝通是育兒的必修課

關鍵詞:婚姻 家庭 育兒矛盾 夫妻關系 爸爸參與 夫妻溝通

擁有好的夫妻關系,家庭教育就成功了大半。牢固的夫妻感情、和諧的家庭關系,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為人父母第一步,就是積極處理好婚姻、家庭關系,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幸福的成長生活環境,也將有助于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也為孩子未來的婚姻、家庭幸福帶來積極的示范作用。

01 育兒理念不一致,根源多半在夫妻關系上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位心理咨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在育兒方面,她可以說是一個專業媽媽。然而,最近她也遇到了育兒方面的苦惱,寫信給我:

靜,我最近比較郁悶。昨天和老公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回家時兒子拿著鑰匙想自己開門。不過,開了一兩分鐘還沒能打開。你知道,我老公是個急性子,他見兒子打不開門,就快步走上去擰鑰匙。

門開了,可是兒子認為爸爸不應該剝奪自己玩“開門游戲”的機會,進屋就躺在地上大哭起來。我只好把兒子抱起來,安慰他。可是,老公見兒子發脾氣耍性子,也生氣了,責怪我平時老是“慣著他”,才導致孩子碰上不順心的事就躺在地上發脾氣……

我跟老公理論說,“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正是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做卻又做不好的時候,這很正常。反而是你剝奪了他探索的機會,這對他的成長不好,你讓他受傷了”。

我老公卻說是我的問題,平時什么事兒都依著孩子,才讓孩子變得任性不已。還說我育兒理念一點都不正確,還是老方法管用——調皮的時候就該打。他說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現在不是照樣挺好的。

……

就這樣,我們一整天都沒說話。

有時,育兒理念不一致的根源是夫妻關系

看完朋友的來信,我也替她難過。如果養育者和家里其他人的育兒理念不一致,那么在育兒過程中難免會與家人產生矛盾,整個育兒過程也會變得十分艱難。

我問朋友:最近和老公關系怎么樣?除了在育兒問題上有分歧外,遇到其他問題也會爭吵嗎?

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我知道,她生完孩子之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用她的話說,就是“我現在眼里就只有孩子,只要有孩子陪我就可以了,老公陪不陪我,都不太重要”。因為擔心老公睡覺時不小心壓著孩子,她就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睡,而讓老公睡沙發。三年來,每天如此。周末的活動也都是圍繞著孩子轉。

果然不出我所料,她說:“這幾年我壓根兒就沒想過夫妻關系,滿腦子想的都是孩子。”她也知道這種情況下的夫妻關系可能會出現問題,可她自己就是走不出來。

很多學習心理學的媽媽都曾給過我類似的反饋:從起點出發的時候以為,到了終點就會蛻變成另外一個自己。但很多時候卻發現,終點仍是起點,自己比別人多做的,就是繞了個圈而已。除了心境不一樣外,問題還是原來的問題,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所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并沒有用,只有去做、去行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譬如我的朋友,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她其實十分清楚,但是卻沒有采取相應的行動,最后是自己將自己困住了。

一個家庭中,若妻子視親子關系高過夫妻關系,丈夫內心多少是會有所埋怨的。也許這次好友的丈夫生氣,并不是因為雙方的教子理念不同,而是以孩子的教育為借口,更多的是在埋怨妻子對他的忽視,是在吃孩子的醋呢。因此,我建議好友和孩子爸敞開心扉聊一聊,越快越好。

要知道,夫妻關系處理好了,育兒理念就好溝通了。其實,夫妻之間吵架,誰先低頭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更好地解決問題。

那天晚上,好友等孩子睡覺后,主動和老公聊天,結束了這場冷戰。她后來告訴我:“自從生了寶寶,這還是我們第一次促膝長談。最后的結果是,老公認同了我的教育理念,我們也決定不再分床睡。”

其實,男人無論年齡多大,內心都會有孩子氣,他們渴望被老婆關注、崇拜、表揚和照顧。若妻子忽視他們的渴望和感受,他們的脾氣便會越來越大。可是生活中,妻子對丈夫的情緒難免有所忽視,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后,這讓許多男人難以接受。時間一長,男人就可能會和孩子吃醋爭寵了。再如,很多男人婚后會抱怨妻子變得邋遢、不注重打扮了等,究其深層原因,也都是男人沒有感受到女人的關注,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落差和失落感所致。

別讓分床淡漠了夫妻關系

生活中因為生了孩子而分床的夫妻不在少數。有的是因為想要孩子睡得更好,或者是因為孩子晚上哭鬧而影響爸爸休息,或者是因為家里床有點小睡不下,等等。有些夫妻會等孩子稍大一點,再一家三口睡;更多的夫妻會困在這個畸形的習慣中出不來——妻子早已習慣了和孩子溫暖地睡在一起,而如果丈夫再睡回來,感覺哪兒都不對。久而久之,夫妻關系就會變得淡漠。

所以我建議分床睡的夫妻一定要盡快結束這種“分居”狀態。至于媽媽們諸如“爸爸會壓著孩子”或者“呼嚕聲會影響到孩子”等擔心,其實根本不成問題。我家即使是在月子里也是一家三口一起睡的,開心爸不僅不會壓著孩子,反而會睡得更小心。我晚上給開心喂奶、把尿,也讓他體會到了我照顧孩子的艱辛,周末他也會主動給開心沖奶、把尿。

所有父母必須要知道的一點,即美滿的婚姻關系是健康家庭關系的基礎。家庭由夫妻之愛構成,父母將愛傳遞給孩子,再由孩子傳遞下去。因此,在家庭中,排在第一位的應是夫妻關系。

相反,若親子(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丈夫與婆婆、妻子與岳母)關系超越了夫妻關系,整個家庭關系也就不在健康的軌道上了,最直接也最常見的后果是夫妻矛盾、隔代教養沖突、婆媳或丈母娘與女婿關系緊張。最終,這些不良的影響都會反饋到孩子身上。特別是夫妻感情不和的副作用,會長期且嚴重地阻礙孩子的身心發育,導致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緊張、壓力大、反應遲鈍、缺乏安全感、窩里橫、橫行霸道、有攻擊性、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強、叛逆期長,等等。

因此,夫妻關系是其他關系的基石。只有夫妻關系和諧了,其他關系才能走上正軌。對孩子來說,父母之間感情深厚,他/她內心才會有安全感,其智商和情商才能得到極大的激發。牢固的父母感情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有助于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會太自我,同時也對孩子未來的婚姻幸福起了正面積極的示范作用。

Tips

孩子在三歲之前都可以和父母睡在一起,這是為了建立安全感。不過三歲之后,就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睡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夫妻需要更多的二人世界。

02 用育兒方法改善夫妻關系

一份關于家庭關系的問卷調查就新媽媽的情感側重點做過統計,結果發現,68%的新媽媽勾選了“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多”,32%的新媽媽勾選了“生活重心放在丈夫身上多”。

孩子出生后,大多數媽媽的世界被孩子填滿,視線不再停留在另一半身上了,而是時刻關注著孩子。以下幾條,媽媽們不妨自查一下,你是不是也經常這么做:

另一半感冒了,不是立即關心對方而是馬上警告對方別接近孩子;

好吃的永遠留給孩子;

去哪兒玩由孩子決定;

孩子的一個小噴嚏就可能引發夫妻間的相互指責和爭吵,甚至孩子發生一點小意外就指責對方:要是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我就跟你離婚。

如果你們家經常上演這樣的情景,則表示你重視孩子遠遠超過了重視另一半。要知道,如果親子關系高于夫妻關系,夫妻關系很容易出問題。其實,這種情形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媽媽們不妨嘗試將學到的一些育兒知識用到丈夫身上,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像哄孩子一樣哄老公

在一次媽媽沙龍上,一位30多歲的年輕媽媽說:“我的寶貝兒子剛過三歲生日,正是淘氣惹人嫌的時候。但是我不嫌他,而且很會哄他,常常逗得他咯咯大笑。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公。他常常像孩子似的,一不順心就使性子。我要和他硬來,他會針尖對麥芒,與我沒完。可是,我將他當孩子看待,柔柔地哄他,便也讓他哈哈大笑。”

那么,她是怎樣把老公當孩子哄的呢?

這位媽媽繼續說:“其實,很簡單。比如,他出門時,替他撫平衣角的皺褶,還提醒他,過馬路時要小心;中間不妨打打電話,告訴他該喝點水了,要不會上火的;下班回家了,聽到腳步聲就為他開門,替他攏攏頭發,溫柔地說‘溫水打好了,洗洗手吃飯啦’;飯畢,再替他擦去嘴角的飯粒。一次晚上看電視,他在沙發上睡著了,我為他輕輕擦去嘴角的口水。醒來后,他好感動啊!把我的嘴都吻疼了!你們別笑,就這么順手即成的小事,便把老公哄得乖乖的、美美的、暖暖的!一句話,把老公當做孩子,沒錯,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得給老公留面子

發展心理學一直強調要尊重孩子。許多媽媽也一直朝著這個方面努力,去維護孩子體內那個小小的“我”。可是到了老公身上,就全扔掉了,這個很可惜。

比如,很多女性在外人面前不給老公留面子,當著同事、朋友甚至是長輩的面,把自己的老公當孩子一樣批,心理學上將她們稱為“母性特質”顯著的人。這些女性尤其是到了30歲之后,更傾向于管理家務、相夫教子,在婚姻、孩子、家庭方面比男人投注的精力更多,因此也就更加在意老公在家里的一舉一動:襪子有沒有按時換,看過的報刊有沒有歸回原處,幾天沒洗澡了,甚至于指甲多少天沒有剪等。倘若男人們對女人的提醒不當回事,女人的抱怨就開始了,并蔓延到與朋友的交談之中。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她們混淆了家庭里自己所扮演的兩種角色:媽媽和妻子。母性特質顯著的女人往往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孩子健康、老公卓越,而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位妻子。若無法分清這兩種角色,她們就可能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提前在老公身上演練一番。這種把老公當兒子對待的直接表現,就是任意批評老公,不給老公留面子,把老公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好“兒子”,不分時間場合、不留情面地給予“家長式”的教育。

我們在育兒中常常強調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去看待。這個方法媽媽們也可以用在老公身上。要把老公看成獨立的、可以對自己負責以及有著自己未來目標的“大孩子”,盡管他仍不知道襪子該洗了、雜志要放好、指甲該剪了,你還是一樣地愛他。相信他為了美好的未來,會從現在開始努力。接受老公的現在,學會放大老公的優點,忽視他的缺點,學會用母親般包容的愛鼓勵他,相信他會慢慢改進。

像夸獎孩子一樣夸老公

夸獎是我們常常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兒辦法,其實用在老公身上同樣會有很神奇的效果。

一位女士的老公經商有道,婚后她就在家里做了全職太太,照顧家庭和孩子。她在微信上向我抱怨過很多次,每次發來的文字都很長,看得出她已心力交瘁:

清不盡的垃圾,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一日三餐,天天忙得像個陀螺,照顧家里、老公、兒子,一點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可以說,我為這個家操碎了心,可結果換來的是什么?14歲的兒子嫌我嘮叨,叫我“看守”;老公嫌我脾氣大,叫我“潑婦”!操碎了心卻落得眾叛親離,我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后來,我跟她溝通過很多次,讓她換種方式去跟丈夫交流。我建議她換個思路想:她面對的是“兩個孩子”。而且,男性的生理決定了他們對女人的啰唆尤其抗拒,因為他們是“視覺動物”而不是“聽覺動物”。

后來,這位媽媽跟我反饋說:羅老師,我明白了,好老公和好孩子一樣,都是夸出來的。下面這些話,都是她發過來的:

這是我這一個多月來的心得和轉變,希望跟羅老師以及媽媽們分享:

1.學會“欣賞”老公

我試著去理解老公,幫他分憂解難,多看他的優點,隨之自己的心境也慢慢開闊起來。有一天,老公突然一本正經地跟我說:“老婆,你不是潑婦了,你正在慢慢蛻變成天使。”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婚后很長時間,老公都沒跟我說過“甜言蜜語”了。

2.改變自己,努力做孩子的好媽媽

我組織了家庭會議,坦誠地跟老公和孩子說出了自己的困境,以及自己內心的轉變,還公布了自己的努力目標:第一步,不做“看守”,給孩子自由;第二步,不做“河東獅吼”,學會微笑;第三步,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關注孩子的情緒;第四步,學會由衷地贊美;第五步,永遠不指責、不抱怨,要以商量或建議的口氣引導孩子。當場,我就得到了兩個男人發自內心的擁抱。

3.老公和孩子的反饋讓我感動

兒子在家庭會議上跟我說:“媽,我最怕您用失望的眼神看我,您一用這種眼神看我,我頓時就覺得自己比人矮了半截。如果您能用以我為豪的目光看我,我終有一天能讓您為我驕傲的!”聽了兒子的話,我十分震撼,并發誓一定要學會欣賞孩子。

這之后,原來氣氛壓抑的家變得溫馨、和睦了:受到我的欣賞,兒子開始爭做好孩子;老公變得越來越體貼。其實,家還是那個家,老公還是那個老公,兒子還是那個兒子,唯一變化的就是我自己。我轉變了觀念——以前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現在能處處發現別人的優點。得到的效果是顯著的,我的“欣賞”讓老公和孩子開心,也帶來了老公和孩子的成長!

03 夫妻溝通中的四大雷區

夫妻溝通是一門藝術,擁有好的夫妻關系,家庭教育就成功了大半。可惜,在中國家庭中,親子關系普遍高過夫妻關系,這樣不僅會傷害夫妻感情,同時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解析“你怎么老是這樣”的潛臺詞

一位媽媽曾在微信上困惑地問我:“我家孩子很愛吃‘垃圾’食品。一般我在家,都不會給他吃。可是我老公耳根子軟,經不起孩子磨。孩子纏著他嚷嚷幾下,他就會給孩子買。為這個我沒少跟他吵,他也認同小孩應該少吃‘垃圾’食品的觀點,但仍一次又一次地喪失原則。現在,我幾乎要放棄,隨他們父子倆了。我不想為了一個‘垃圾’食品而影響夫妻感情,可是內心里又有止不住的火想要往外冒。羅老師,我想知道,這個事情我到底該如何處理?”

我問她:“每次看到丈夫給孩子買了‘垃圾’食品,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她回答說:“我當即就想質問我老公‘你怎么老是這樣啊!’以前我就會這樣脫口而出,不過現在我開始學著忍住不提。我就想,‘好吧,就這樣吧,我什么都不管了。’只是我的心里還是特別糾結,一方面認為孩子不該吃零食,另一方面又害怕因此導致我和老公的關系不和。這樣太壓抑了。”

我們注意一下這位媽媽的用詞。

“你怎么老是這樣”中的“你”和“老”是媽媽的評判。首先“你”是與“我”相對立的,它直接把自己的老公、愛人、孩子他爸,即把親密關系中的伴侶,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并且帶有批判的意味。同樣,“老”字也是一個有著“敵意”的詞。它實際上已給孩子爸爸的行為定了性。“怎么”表達的是媽媽的情緒,這個詞里充滿了負性內容。“這樣”指的是丈夫的行為,而且是處于被指責位置的行為。丈夫被指責的同時,就意味著媽媽把自己放在了監督、管教、控制的位置上。

這樣一句話說出來,折射出的是媽媽的控制欲,以及控而不能的抱怨和挫敗感。每當看到孩子爸給孩子買了“垃圾”食品,媽媽就像一個自動點火裝置,開關瞬時自動打開,開始向老公和孩子發起“火力攻擊”。

之所以描述得這么形象,是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情緒失控時候的狀態。我們為何這么容易失控,源于一個執念,即“我的”:“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的孩子不應該……”“我老公怎么這樣……”“你們都……”于是,問題就出現了。

面對自己的失控情緒,媽媽選擇壓抑它——“好吧,就這樣吧,我什么都不管了。”情緒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疏導。這么做,當下也許能夠避免夫妻之間的正面沖突,但是被壓抑的情緒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迸發出來。比如,若孩子因為吃“垃圾”食品而出現身體不適,那么,夫妻間必定會爆發一場大的爭吵,以及產生對對方的怨恨等。

我的建議是:平復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嗜好,接納丈夫的做法。如何接納?在看到孩子吃著爸爸買給他的“垃圾”食品時,媽媽不妨告訴自己:“哦,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那就這樣吧。”這句話,可以幫我們以平靜、客觀的態度面對問題。客觀,是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最難做到的。客觀不是冷漠,而是必要的距離,目的是幫助我們以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與對方相處。

不要讓日常瑣事影響夫妻關系

其實,關于吃“垃圾”食品這件事,媽媽完全可以放輕松。一味硬性制止的結果,只能是孩子的內心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你不能滿足他,他就會找別人、別的方法去滿足。

我不反對給孩子吃零食。一般的零食,可以買上一堆備在家里。擔心孩子因為吃零食不吃正餐,那就立好規矩,比如飯前一小時不允許吃,或者只有飯后才能吃。

至于“垃圾”食品,還可以借鑒“厭惡療法”。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帶著孩子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快餐店吃完漢堡后多買了一份帶回家,以觀察食物的變化過程,一直到食物霉變為止。這之后,孩子再也不愿意靠近快餐店半步了。

也有一位爸爸的做法異曲同工。他每次給孩子買漢堡,都會一次性買上十個。而且他會故意把漢堡壓扁——我相信口感肯定會差很多。吃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再看到這類快餐就想吐。

我想說的是,對于因日常瑣碎而引發的夫妻關系問題,尤其是因孩子而起的夫妻沖突,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此大動干戈。孩子的“問題”好解決,前提是要保證和諧的夫妻關系。

不要讓你的話語中傷了夫妻之間的感情

上面的案例教會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嘗試把我們平日會話中的某個詞換個說法,溝通效果會大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措辭可能會“出賣”我們自己,它會向溝通中的另一方傳達出所有信息,甚至包括你沒有意識到的。

譬如你對另一半有所不滿,若你說“你這個人一貫如此”“你總是這樣”,其實并未就事論事與對方討論如何解決問題,而只是表達了你內心的不滿。這樣只會激起對方的防御,讓沖突加劇,事情變得更糟。

同樣,也許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你的嗓門在某個時刻突然變得很大,腔調里透著諷刺,臉拉長了,并且自己的手指正指向對方。面對這樣的姿勢,相信沒有任何人可以泰然處之。

相反,如果把“你”換成“我”,事情就會有所變化。比如,你在向對方提要求時,不說“你就不能……”而是說“我知道你很累,但是否能先陪一下寶寶呢?”;想要表達對丈夫晚回家的不滿,不說“這都幾點了,你才回來。”,而是說“我等了你很久,很擔心你,希望下次起碼能等到你一個電話,事先通知家里一聲。”這樣,就會把埋怨變成希望。

若你坦誠地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了,對方很生氣,態度也很惡劣,也不要立馬“反擊”。要是兩個人都大吼,溝通根本無從談起。

是什么導致夫妻溝而不通

總而言之,要想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我們首先要改變溝通時的心態。以下這四不要,就是夫妻溝通中的忌諱:

1.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經常能聽到兩口子說話的時候使用“你應該”“本來就是要”“你給我”等詞語,這些詞在任何人聽來都帶有很強烈的主觀意識,并且傳遞出強硬、不妥協的態度。如果一方常常用這樣的口氣說話,另一方會覺得自己在家里一點地位也沒有,絲毫不被對方尊重,因而在心里就會產生抵觸情緒,雙方之間也會產生隔閡。所以,喜歡發號施令的一方要慎重選擇字眼,試著用商量的口吻代替強制性的要求。

2.不要片面、武斷地看問題

“見微知著”很有道理,但是并不代表一切事物都適用,尤其是在處理夫妻問題上。比如丈夫因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疏忽了對妻子的體貼關懷,妻子抓住這一點不放,很“理所當然”地推斷出“丈夫之所以不關心自己是因為他已不愛自己了”這樣的結論。這就屬于典型的庸人自擾了,大多數男人都是很粗線條的,不像女人那樣心思細膩又敏感。

其實很多事情冷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我們很多的爭吵都起源于一些再正常不過的瑣碎小事,但如果一方鉆了牛角尖,非要給小錯誤扣個大帽子,就可能給自己和對方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3.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

女人經常不自覺地扮演“情感偵探”的角色,一旦丈夫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她就會像偵探一樣推斷“丈夫為什么這樣做”,然后把自己單方面的想法認定為對方真實的想法。而男人們下意識的反應是,覺得女人不可理喻,要么懶得解釋,要么干脆順著她的話說:“對,我就是這樣想的,怎么樣吧!”

這對于解開兩個人的誤會著實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火上澆油。建議這時,兩個人都能夠心平氣和地說出心里的想法,而不是胡亂去揣測對方的心思、妄下結論。

4.不要波及長輩

“你跟你爸一副德行!”“你就向著你媽!”這種話語絕對是夫妻之間的禁忌。再大度、再冷靜的人聽到如此不尊重自己父母的話都難免會動怒。夫妻吵架是常有的事,都說吵吵鬧鬧才是兩口子,床頭打架床尾和,只要負面的情緒宣泄完了自然就和好如初了。但是一旦把旁人尤其是長輩牽扯進來,問題就嚴重了。對方會認為你根本就不尊重長輩,也許會由此對你心存芥蒂,甚至因為心寒而逐漸疏遠你。

有些夫妻也經常溝通,但常常是溝而不通。想要確保溝通順暢,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比如,可以有爭論,但不要有爭吵;溝通中的雙方都需要坦誠,只有一方努力很難達到效果;彼此一定要互相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統一的可能,等等。

04 婚姻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別拿孩子做擋箭牌

人們將婚姻比作圍城。我覺得這更像是一種暗示,會把婚姻里的很多問題都合理化。其實,婚姻是我們人生的另一個重要起點,它像育兒之旅一樣,對婚姻里的每個人都是一種歷練。

就溝通來說,許多小細節都被人們忽視掉了,但恰恰就是這些細節在消磨著我們在婚姻中的熱情。譬如,面對另一方讓自己不舒服的行為,與其用指責的口吻說:“我討厭你現在這個樣子,你怎么……?”不如說:“我覺得很難受,需要你的支持。”

比如爸爸不參與育兒這件事,媽媽先不要急于指責爸爸,而要把目光聚焦在你們的夫妻關系的改善上。

夫妻之間的問題,基本不會是突然出現的問題。兩個人相處,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獨特模式。所以,每次我們在婚姻里遇到問題,陷入困境/僵局的時候,都需要問問自己:

我們以前的相處模式如何?每次發生沖突后,都是如何解決的?當然,也會發生一些事情悄悄改變夫妻關系。就可以問自己,最近有沒有發生一些事情,讓你們出現矛盾了?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早教工作者,我特別想要每一位父母明白的是:夫妻關系的問題,一定是屬于夫妻之間的問題,跟孩子無關。一方面,我們不要因為自己未解決好的問題誤傷到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不要有意無意地拿孩子做擋箭牌,比如“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這種想法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并且很容易給孩子帶去內疚感。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是因為我才這么受苦的,我要對他/她負責。

這時,親子關系就會出現倒置:父母變成了孩子,孩子變成了父母。這種家庭系統的混亂,一定會給孩子的成長帶去傷害。

為了討好媽媽,孩子無意識地說了“違心”話

孩子快七歲了,從孩子一歲起我和老公的感情就開始不好,總是克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現在平時總是愛觀察我的情緒,討好我,這些都不該是他這么大的孩子該操的心……我挺心酸的。

有時想干脆離婚算了,但又擔心孩子沒了完整的家對心理發育不好。羅老師,我該怎么救我的孩子,他常常以他的能力想補償爸爸該給我的愛和溫暖。

“媽媽我愛你”是他嘴邊最常講的話,他還常說“媽媽你討厭爸爸嗎?我也討厭他。”這樣的話。這樣下去我不知道孩子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父母不和,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敏感、羞愧或自責。他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過錯造成了父母關系的不和諧,會將錯誤歸因為自己的不可愛。如這位媽媽所講,孩子總會小心翼翼觀察大人的情緒,努力去討好。因為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更多而更依賴媽媽,所以他總想努力地討好媽媽、關心媽媽,證明自己的可愛,來維系自己的安全感。

另外,可能因為在夫妻爭吵或日常行為過程中媽媽表現出了對爸爸的否定。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這樣的信息,為了討好媽媽,他說出“我也討厭爸爸”這樣的話。其實對孩子來說,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最愛的人。爸爸和媽媽加在一起,才構成了孩子完整的安全感。現在,最愛的一個否定、排斥另外一個,對孩子來說就像是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排斥另一半,孩子心理可能充滿痛苦和分裂。

甚至可以說,孩子對父親的“厭惡”,實際是另一種深刻的愛。這種復雜的情感會讓孩子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讓他糾結萬分的人身上。他甚至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他所討厭的人的行為方式,在未來的日子里不知不覺地復制父親的模式。

因此,如果不想給孩子造成這種困境,建議媽媽在孩子面前克制自己對爸爸的反感和怨惱,盡量不要表達或表露對爸爸的否定。婚姻能否維系下去要看雙方意愿,但若想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就一定要盡快清除婚姻里雙方的幽怨、憎恨等負面情緒。如果能修復到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固然最好,但如果做不到,即便彼此分開,雙方也需要共同努力,不要阻斷任何一方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你對另一半的恨意,只會囚禁住你和孩子

我的孩子不到一歲,是我跟前夫離婚后懷孕生下的,可前夫不愿意為了孩子重新開始,我現在一方面痛恨前夫,一方面又為孩子將來擔心,不知道像我這樣離異家庭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是什么?

既然婚姻不可挽回,不如讓這段婚姻盡快成為過往,不要再糾結和留戀,更不要沉浸在怨恨中。對孩子爸爸的怨恨不僅不利于媽媽調整心態重新開始新生活,無形中對孩子也是極大的傷害。盡管孩子小,但媽媽對爸爸的怨恨孩子一定會有所感知,對他的安全感建立和之后的人格養成都有不良影響。所以媽媽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盡快成長起來,讓自己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至于離異家庭帶給孩子的缺失如何補救。媽媽不要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不要想著既要當媽又要當爸,要在缺失的父愛中如何彌補孩子等。其實即使在單親家庭中,媽媽盡量做好媽媽的角色就夠了,給孩子科學的愛,敏感地關注到他的需求,給他安全而溫暖的港灣。對于爸爸角色的缺失,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你的焦慮會給孩子負面情緒;不需要逞強包攬,因為媽媽就是媽媽,媽媽非要包攬爸爸角色,反而可能造成孩子性別認同的混亂。可以做的,一是找一個合適的人重新組建一個家庭,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完整的愛,二是可以在他生活中補充一些男性角色,比如叔叔、舅舅、爺爺、姥爺,這也是彌補男性角色缺失的一個方法。

不平等的夫妻關系,雙方都負有責任

羅靜博士您好!我是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從孩子懷孕到現在四年的時間,我都在家里沒工作。現在我丈夫罵人和侮辱人的惡習越來越讓人擔心和痛苦,我的婚姻也面臨危機。舉個例子,兒子吃完東西跑到沙發蹭了一下嘴,爸爸就會憎惡地說蠢豬。對我也是常因各種小事(比如,廚房排風忘開了,電腦沒關,煤氣的火開大了,沒按他的心意過夫妻生活諸如此類),都會被罵得狗血噴頭。我想離婚又擔心孩子,想請您給分析一下,這樣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危害是不是很大。我一個人帶著他過,對他來說是不是更好?

可以看出這位媽媽的婚姻關系中,雙方是不平等的。丈夫覺得自己在家中的權利和地位很高,可以隨意辱罵、不尊重妻子和孩子。

雖然我不太清楚造成這樣不平等夫妻關系的具體原因。但猜想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媽媽沒有工作,丈夫覺得是自己在賺錢養家,所以自己理應地位最高,妻子和孩子只有順從的份。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建議這位媽媽找一份工作。孩子已經三歲,可以上幼兒園,媽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收入,至少在經濟上不會形成對丈夫全然的依賴,自己的人格會更加獨立一些。

另外,媽媽可以開誠布公地跟丈夫做一次認真深入的溝通,要表明你的態度和意愿,認真地告訴對方這樣隨意羞辱的行為已讓你和孩子受到了很深的傷害,絕對不能再容忍。雙方溝通一下家庭這種現狀怎么解決。當然如果能消除侮辱謾罵和委屈怨恨,修復到平等、有愛的夫妻關系更好,這樣也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如果丈夫惡習不改,或者他從心底對妻子和孩子充滿厭惡,那么這段婚姻也沒有繼續的必要了。

相對于成長在一個父親與母親冷暴力或熱暴力的家庭而言,平靜和諧的單親家庭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傷害更小些。

這位媽媽提到丈夫對孩子時常隨意辱罵。這會對孩子內心“自我系統”的建立極為不利。會導致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影響到他正常的自尊、自信的人格建立。也許這位爸爸并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會有如此嚴重的后果,或者爸爸本身心理上也有自己的傷痛導致了他的惡劣行為。但無論如何,即使無力改變,雙方也應達成共識:孩子應該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目前至少要做到的,一是爸爸不能再隨意辱罵孩子;二是雙方都要盡量克制在孩子面前不要互相辱罵和發生肢體沖突。

最后,我們還能看到,關系里的不平等,往往跟經濟上的不平等有很大關系。很多女性會為了孩子和家庭犧牲很多,殊不知,一個不在意自己的人,往往會誘使他人,同樣不尊重你。聽起來很殘酷,但這的確是事實。

我們不說“一切為了孩子”,我們說“一切為了成長”。因為只有成長的父母,才能帶出健康成長的孩子。

首先,不要把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攪和在一起。夫妻關系的問題要先于親子關系的問題。凡是為了孩子產生的爭吵,先別總拿孩子說事,要想想,我們自己的關系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問題?

其次,要明白,任何關系出了問題,關系中的雙方都擔負有責任。比如夫妻關系中,如果一方過于暴力,是不是另一方一直把自己放置在受害者的角色上而不自知?如果感受到一方過于抱怨啰唆,那么另一方是不是過于冷漠殘酷?

簡言之,關系一定是相互的。每個人都有主動權。關鍵還要我們自己想清楚: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該如何為自己負責?先把我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家庭氛圍才會更健康。這樣,孩子也才能健康成長。

05 很容易毀掉婚姻的三個陷阱

夫妻關系是很復雜、微妙而又難以處理的一種關系。夫妻關系也是在心理咨詢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夫妻關系不和諧,在三四十歲的人群中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通過“靜觀育兒”微信上與父母們的溝通,我發現有三類常見的夫妻關系問題。或者說,夫妻之間有這三類陷阱,一旦走不出來,就很容易給我們的婚姻帶來極大危害。

陷阱一: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提示:夫妻關系出問題,丈夫和妻子一般都有責任。

前幾天,“靜觀育兒”微信收到了一位媽媽留言。她剛跟丈夫吵完架,跟我抱怨了丈夫的很多不是,并且懷疑丈夫有外遇。聽起來,那就是個一無是處、忘恩負義的男人。

我問:他這么不好,你結婚前沒發現嗎?

她很快給了我回應:他也不是都不好,就是不像以前那樣照顧我的感受了,工作也越來越忙。當初為了跟他在一起,我付出了多少啊!現在我不年輕了,他就……

整體了解下來得知:倆人之前感情都很好。妻子是北京姑娘,家庭條件不錯。丈夫是外地人,純粹靠自己的努力在外打拼。一開始家庭雙方均不同意倆人在一塊兒。最后為了愛情,好歹突破重重阻礙結婚了。所以,不是沒有感情。甚至能說,好多年來,丈夫都是把妻子捧在手心里,對妻子百依百順的那種。

那后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初結婚時,夫妻雙方的需求是平等、契合的。妻子需要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丈夫需要一個喜歡的女人,并獲得基本的物質安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丈夫有了成長,事業上小有成就。物質不再是羈絆他的因素。在外面打拼累了,他需要感情上的支持、慰藉,而此時,妻子仍然停留在“索取”階段——她已習慣了最初倆人相處的那種模式:丈夫努力付出,竭力照顧、討好妻子,而妻子則心安理得地接受。于是,最后的結果就是,丈夫在家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溫暖,回家越來越晚,借口越來越多……

人都會成長的。夫妻關系也會悄悄發生變化。夫妻中的一方出錯,另一方一般都有責任,絕對不能武斷地把責任推給單方承受。任何評判、埋怨都只能加重矛盾、彼此刺傷,且于事無補。唯有一起去尋找夫妻關系中的癥結,才能更好地解救婚姻。

作為女人,無論何時,都不能丟掉自己。請保持自己人格、經濟上的獨立,保持自我的成長。這些必要因素,才賦予一個人真正的愛的能力。一直沉浸在浪漫主義的夢中,最后很容易淪為愛的犧牲品。

陷阱二:作為我的丈夫/妻子,你就“應該”“必須”“不能”……

提示:婚姻里保持一顆平等心,至關重要。

有人說,一段關系里,一般存在六個人:你,你所認為的你,你所認為的他;他,他所認為的他,他所認為的你。

別去猜測、臆斷或者想當然地評判對方。婚姻里,有一顆平等心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去認識、去靠近、去接納真實的對方。

很多人不是跟自己的另一半結婚,而是跟自己想象中的另一半結婚。他們常常對另一半說:你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如何如何,你怎么能如何如何……

一定記得,“你必須”“你就應該”“你不能”都是陷阱。首先它的語氣本身就充滿了指責。以“你”為主語的指責的話,一出口就是錯。因為它把婚姻中的另一半輕松打入被評判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它違背了平等心的原則,缺乏對他人起碼的尊重。這樣的態度下,再多的溝通也將是徒勞、無效的。

想要有效溝通,那記得把句子的主語從“你”換成“我”。當你對丈夫晚歸很生氣的時候,不要說“你怎么又回來這么晚,一點兒都不考慮我的感受,也不想想家里……”靜下來,告訴自己,我現在很憤怒,但憤怒背后,我真正的心理需求是:我很累,我需要我的丈夫,需要他的陪伴和支持。然后,就把你內心的真正需求說出來就好了:我覺得很失落,也很累,本來希望你能早點回來,可是等到這么晚,才等到你回家。

指責的話說出來,對方的本能反應就會是防御、為自己辯護;而真誠的話說出來,才可能換回真誠的回復。

陷阱三:老夫老妻了,就這樣過吧

提示:適時制造點浪漫,這是中國夫妻最缺的。

婚姻之所以成為圍城,一大原因是婚前的浪漫在婚后往往絕跡。“過日子嘛”,婚姻里的老夫老妻們往往會輕描淡寫地說道。

浪漫未必是鮮花、美酒或必須以金錢為代價,其形式豐富多彩,主要內涵就是:為伴侶做他/她喜歡的事。比如,妻子喜歡看電影,丈夫能耐著性子陪她看完,就是浪漫;丈夫夜班回家,妻子開著臥室的燈等待,并端上一碗熱乎乎的粥,也是浪漫。

日本愛妻家協會就發起過一個擁抱妻子計劃,要求丈夫每天給妻子幾個擁抱,包括每天出門時的常規擁抱,在等車、等紅綠燈時的伺機擁抱,從背后擁抱,摟著腰緊貼在一起的溫情擁抱。有研究表明,夫妻間每天至少需要說三句情話,如“我愛你”“我想你”等。美國休斯敦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對著愛人的左耳說甜言蜜語,更能打動對方。

當孩子這個“第三者”闖進夫妻倆的二人世界以后,多數丈夫就開始覺得,自己就要被排擠出原本與妻子相依相守的幸福生活之外了。所以現狀就變成了:孩子需要母親的照顧,丈夫也需要妻子的關注。這個時期的女人普遍會低估丈夫的能力,而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給孩子最好的照顧,所以會有意無意地排斥丈夫。

夫妻雙方對彼此的世界保持興趣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給愛情保鮮。當丈夫下班走進家門的時候,妻子一定迫切地想要向丈夫匯報這一天中關于孩子的趣事,丈夫也一定想要告訴妻子在這一天的工作中發生了多少新鮮事。這是增進夫妻雙方關注度和了解度的黃金時間。

周末,媽媽還可以將孩子暫時托由父母照顧,要相信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對孩子的愛并不比媽媽少,他們同樣不會疏于對孩子的照顧。而夫妻這時候就應該抓緊難得的假日,彌補平日對彼此的疏忽和冷落。

最后,一些關鍵點,給媽媽們額外再啰唆一遍:

適當夸夸你的丈夫。都說男人有些像小孩。這句話沒錯。好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懂得夸他的聰明女人。尤其記得多當著外人的面夸他們,當然更要牢記,別在外人的面前貶損他們。后果很嚴重,要記得。

信任你的丈夫,適度放手。很多媽媽有了孩子以后,往往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總擔心丈夫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對。結果造成丈夫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且內心充滿失落:妻子完全忽略了自己,一心撲在了孩子身上。所以,不如媽媽們放松些,分配些家務活給丈夫。有時候,完全可以偷個懶,把孩子丟給丈夫,自己出去透透氣,好好享受下一個人的自由時光。

把抱怨換成請求。如上文所說,少指責、少埋怨。不要被你的憤怒淹沒。把你心底最真實的需求說出來就好:我需要你的幫助,我很累。這樣就夠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西乡县| 日照市| 陇南市| 巴楚县| 赫章县| 余江县| 宜章县| 印江| 曲阳县| 齐齐哈尔市| 岳阳县| 广饶县| 台南市| 新河县| 汝南县| 京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化州市| 合江县| 闵行区| 武强县| 元阳县| 光泽县| 凤阳县| 义马市| 青浦区| 蓬溪县| 从江县| 张家界市| 大连市| 墨竹工卡县| 兴和县| 曲麻莱县| 安陆市| 新龙县| 偏关县| 资源县| 霍林郭勒市| 黄陵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