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機電設備接地基本知識

1.1 接地的由來

所謂接地就是在機電設備和大地之間實現確定的電氣連接。這看起來似乎是一項簡單的技術,實際中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接地技術在英式英語中稱為Earthing,美式英語中稱為Grounding。接地的由來要從避雷針談起。

1.1.1 接地的原創

1754年富蘭克林設計了避雷針,用避雷針為設備和設施防雷電災害,得到了確實的效果而為世人認可,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廣。

富蘭克林最初發明的避雷針,如圖1-1所示。即把鐵棒連接并立在建筑物上,其下端埋入地下,恰好相當于現在的所謂接地電極。由于避雷針是把雷電的能量完全釋放入大地的設備,它的足部與大地確保被短接是必要的,這樣就產生了接地技術。

圖1-1 富蘭克林的避雷針和最早的接地

接地技術的發明,一直以來都認為是富蘭克林在進行雷電試驗時,在大地上安裝了接線端子,即實施了人類的第一次所謂的接地技術。其實,接地和“引雷入地”技術發明的真正鼻祖,應追溯到300年前,來華傳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斯(1609—1677)在《中國的十二大奇跡》一書中,對中國建筑的特點和淵源的述說。他在書中介紹,屋頂脊吻龍上的金屬條一端插入地里,這樣,當閃電落在屋頂或皇宮時,閃電就被龍舌引向金屬條通路,并且直奔地下消散,因而不致傷害人。

他的記述比起富蘭克林要早一個世紀。由此可見,接地技術真正的發明者應該是在中國。

1.1.2 接地的拓展

1835年,莫爾斯對有線電信采取了接地技術,將用于有線電信架起來的兩根往復電線除去一根,即只將一根發出信號的電線架起來,而利用大地返回信號,這叫做大地回路(earthreturn),如圖1-2所示。在實現大地回路時,發信點及受信點必須接地,這種接地是把大地認為是電路的一部分,也稱為設備功能的接地。

圖1-2 莫爾斯有線通信電路——大地回路

1.1.3 接地的發展

1876年,貝爾研究成功了電話,電話用的架空線網廣泛地在大地上覆蓋起來。這些線路更容易受到雷的直接或間接的攻擊,造成雷電沖擊電壓的陡波前沖擊波在線路上疾走,甚至雷電沖擊電壓到達住宅內的電話機,帶來災害。

為此在電話網采用避雷器,如圖1-3所示,也就是現在的電話保安器。用兩個避雷器與保險絲接在一起再接入線路并接地,電話線就不需要采用大地回路了。

圖1-3 電話的保安器

避雷器與避雷針同樣都是為了把雷電能量釋放入大地的設備,所以一定要把避雷器的一端接地。由此可見,電話的接地,比起后發達起來的電力用的接地技術歷史更早。

1.1.4 接地的突破

1889年,日本出現了交流配電技術,在大阪以1kV電壓開始。初始時期,電力系統的變壓器二次側是不接地的,是以非接地方式供電的,即在配電用變壓器的二次側以下,電路任何地方都不與大地連接的一種方式。

在這種非接地方式中,如果變壓器的一、二次側間的絕緣破壞,一次側的高電壓就會侵入二次側,把二次側電路的電位提升得異常高,造成危險。這種現象稱為高低壓混觸事故,如圖1-4所示。這種混觸事故不只產生觸電事故,也發生火災事故,所以,作為對策,把變壓器二次側的電路進行接地,把非接地方式轉換為接地方式,如圖1-5所示,就能防止二次側電路的電位異常上升。因此,低壓配電系統都采用接地方式。

圖1-4 高低壓混觸事故

圖1-5 接地方式的配電系統

配電用變壓器二次側電路接地,也稱為第二種接地方式。另外,也有依然采用非接地方式的電力系統,如醫院的集中治療室(ICU)的配線和游泳池有些設備的配線。

在電力系統中,將機電設備的某些部位、電力系統的某點與大地用導體做良好的電氣連接,叫做接地。通常,“接地”術語中的“地”就是指大地。接地可看作是建造一個導體系統,使電子按照指定路徑流入大地,沿這條路徑傳輸的電子可以是靜電、漏電流、雷電、浪涌或故障電流。

接地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電氣安全措施。直至今天,接地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電氣安全措施之一,對防雷電至關重要,對機電設備的正常使用和保護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確保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及其設備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漾濞| 汶川县| 汝南县| 永川市| 扶风县| 保定市| 扎兰屯市| 久治县| 鱼台县| 涿鹿县| 南漳县| 唐河县| 永年县| 如东县| 常宁市| 鸡西市| 大同市| 缙云县| 岳阳市| 外汇| 托里县| 莒南县| 宝鸡市| 福州市| 曲沃县| 柳江县| 无极县| 富阳市| 德昌县| 类乌齐县| 志丹县| 邢台市| 方城县| 高邮市| 宁津县| 长泰县| 凉山| 响水县| 大新县|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