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史記:絕世英才的風范
- 張嘉驊
- 353字
- 2018-11-08 18:14:45
三分鐘讀歷史關鍵
趙孝成王作為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決策者,表現得很昏庸:輕信謠言,棄老練的良將廉頗于不顧,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就算趙括的母親提出具體的警告,也不采信。
趙孝成王之后的繼承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廉頗和李牧兩人的遭遇,反映出趙國的每況愈下都是由趙國領導者造成的。前后幾任趙王都不懂得使用人才。
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不能在國內一展長才,就可能被迫到其他國家去尋找機會,這便是所謂的“人才外流”。在《史記》里,這種現象隨處可見,但廉頗的例子不免讓人多生感慨:廉頗人在他國,卻始終懷著報效祖國的心志,而趙王竟因“讒言”就否定了他的能力。
南宋詞人辛棄疾同樣也有懷才不遇的悲憤,他在《永遇樂》一詞里寫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坦白說,這已經不只是辛棄疾才有的感嘆,而是所有懷才不遇的人都會有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