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在上一章里,我說到,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中的兩個主要流派,這是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從公元前5世紀到前3世紀末,儒道兩家只是許多互相競爭的學派中的兩派。在這時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3.1 司馬談與六家

后代史家試圖對“百家”進行分類。首先進行這種嘗試的是司馬談(卒于公元前110年),他是作《史記》的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年)的父親。在《史記》最后一篇,司馬遷援引了他的父親司馬談的一篇文章《論六家要旨》,其中,司馬談把在他之前幾個世紀中的哲學家分為六家。

首先是陰陽家。它是講宇宙論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歸結為陰陽兩個主要原則,因此被稱為陰陽家。陰是代表女性的原則,陽是代表男性的原則,兩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由此產生了中國人心目中所見的宇宙一切現象。

第二個學派是儒家。儒字的本義是讀書人(儒生)或思想者。在西方稱之為“孔子學派”,這個名字沒有指出,它的隊伍主要是由學者和思想家所組成。他們講授古代的經書,因此是古代文化的傳承者。孔子無疑是這一學派的領袖人物,也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但這一學派之稱為“儒”,還有更廣的含義。

第三個學派是墨家。這一學派在墨子領導下,內部有嚴格的紀律和組織。這一派已經自稱是“墨者”,所以,它的名稱不像其他某些學派的名稱,是司馬談的發明;“墨者”的名稱是原來就有的。

第四個學派是名家。這一派的興趣是分辨名實,究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第五個學派是法家。在漢語里,“法”的含義是規范或法律。這一學派源自一些政治家,不贊成當時一些儒生強調政府要以德治國,他們認為,一個好的政府必須建立在一部成文法典的基礎之上。

第六個學派是道德家或稱道家。這一派人的形而上學和社會思想都“尚無”, “無”也就是“道”,并認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內的具體化,成為事物內含的能力,如果把它譯成英文,或許譯作“能力”較妥。司馬談把這一派稱為道德家,后來簡稱為“道家”。在第一章里,我曾指出,道家和道教必須加以區別。

3-1 青銅壺習射采桑宴樂攻戰紋展開圖,四川成都百花潭戰國墓出土

該展開圖分三層橫向展開,上層為習射采桑圖,中層為貴族宴樂弋射圖,下層為水陸攻戰圖。人物造型簡練生動,場面開闊熱烈,過渡自然巧妙,很好地展現了“諸子百家”活躍時期的生活風貌。

3.2 劉歆及其諸子由來的學說

試圖對“百家”進行分類的第二位史家是劉歆(約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和他的父親劉向一起,對宮廷所藏圖書進行整理,分類編目。這個附有說明的分類編目名為《七略》。后來,另一位漢代歷史家班固(公元32—92年)便用《七略》作為《漢書 ·藝文志》的基礎。從《藝文志》中可以看出,劉歆把諸子百家分為十類,其中六家同于司馬談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為:縱橫家,這是當時的外交家;雜家,這是當時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還有農家和小說家。劉歆在結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說,小說家不如其他九家重要。

在這個分類中,劉歆并沒有比司馬談深入多少,但他系統追溯了各家的起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劉歆的理論經后來的學者,特別是章學誠(1738—1801年)、章炳麟(1869—1936年)予以發展。劉歆的理論主要是說,在周朝(公元前1122[1046——譯者注]—前256年)禮崩樂壞(即社會動亂、政制解體)之前,即周朝前期,吏與師不分。換句話說,政府各個部門的官員便負責把有關這一部門的知識傳下去。這些官吏和貴族諸侯一樣,是世襲的。因此,當時只有“官學”,沒有“私學”。這就是說,當時沒有任何私人教師,擔任教師的都是政府的官吏。

按照這個理論,當后來周朝皇室失去權力時,官吏們也失去了原來的優裕地位,散落民間,他們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學生,傳授他們的知識。這時,他們已經不是“官”,而成為“師”。就在教師與官吏分化的過程中,興起了諸子百家。

劉歆這段分析的原文是: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長也。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漢書 ·藝文志》)

以上是劉歆關于十家來源的陳述。他對于各家意義的闡述并不充分,對有些流派所由來的官職,也有任意牽強之處,例如:關于道家,他只說到老子的思想,對莊子竟全未涉及。尤其是說到名家時,沒有注意到它的主張與禮官職司并無相近之處,只不過他們都注意各種名分的區別。

3.3 對劉歆學說的修正

劉歆理論的某些細節雖可能有錯誤,但他從政治和社會環境去探求各家的由來,無疑是一種正確的觀點。上面較多地引述了他的見解,因為他對各家的描述已成為中國史料學在這方面的一種經典式見解。

當代以來,尤其是1937年日本入侵的前幾年,中國史學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我對諸子百家的起源形成了自己的見解。我的理論在精神上和劉歆是一致的,但需要換一種方式來說明,這就是說,對這問題要用一個新的角度來考察。

讓我們來想象一下,公元前10世紀中國的政治和社會是什么樣子。在政治社會結構頂端的是國君和周王室,后者是列國的“共主”。在周王室下面是數以百計的小國,分別由這些小國的國君統治。其中有些是周王朝開國時所封給皇族貴胄的;還有一些是由原與周王室爭霸的諸侯所統治,這些諸侯后來尊周為“共主”,因而受冊封的。

在每一個小國里,國君又把國土分為若干采邑,封給他的家族成員,使這些家族成員成為諸侯。當時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是不分的。擁有采邑的諸侯,既是土地的領主,成為經濟的主人,又是采邑百姓的主人。他們被稱為“君子”,意思是“國君之子”,這也成為封建諸侯的共同名稱。

3-2 西周時期的宗法繼承關系

另一個社會階級是“小人”或“庶民”,意思是普通百姓。他們是封建諸侯的農奴,平時為君子(諸侯)種田服勞役,戰時為君子作戰服兵役。

3-3 蓮鶴方壺,河南新鄭春秋墓出土

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諸侯稱霸,青銅器開始從王室壟斷中解放出來。器形亦突破西周的傳統開始向輕薄靈便和工整細膩方向發展。該壺造型極為靈動,反映了春秋大變革時期的時代風貌。

貴族不僅是政治統治者、地主,而且是唯一有機會受教育的階級。因此,諸侯的家宅不僅是政治和經濟權力的中心,還是文化的中心;各種各樣有專長、有某項知識的人,都要投靠諸侯,指望為諸侯所用。至于普通百姓,既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自然也沒有文化知識,因此在他們中間也沒有出現什么學者。這就是劉歆所說西周時期“吏師不分”的歷史背景。

中國的這種封建制度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被廢除。在它被正式廢除前幾百年間,這種制度已經逐漸瓦解,而兩千年后,這種封建制度的殘余,還保留在地主階級的權勢之中。

現代的歷史學家對于中國封建制度何以瓦解的原因,迄今沒有一致意見。這里由于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探討這些原因,但我們只要記住一點就夠了,即:公元前7世紀到前3世紀——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政治大轉變的時期。

中國早期的政治封建制度,究竟幾時開始瓦解,現在還難以斷定。但可以說,公元前7世紀時,已經有貴族由于戰爭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號,降為庶民。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技有專長或其他原因,獲得諸侯的寵信,成為高官。這是周朝禮崩樂壞的真正意義,不僅周室的政治權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制度瓦解了。

在社會政治瓦解過程之中,各種知識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間。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貴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長服侍君王諸侯、獲得世襲官職的官吏。在上面援引的劉歆的《藝文志》中,他還援引了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一句話:“禮失而求諸野”,也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這樣,先前的貴族官吏散落民間后,憑他們的專門知識或技能,開館招收生徒,以維持生計。這些傳授知識、發揮議論的私人教師,就成為“師”。這是“師”與“吏”分離的開始。

在漢語里,“家”首先是指家庭或住家,它表明是個人的或私人的事情。在有教師以私人身份講學、發表個人的意見之前,談不上有思想家。

既然這些教師各有自己的專長,又是各人發揮自己的思想見解,于是有些教師以講授經書、禮樂見長,他們被稱為“儒”或“士”;有些教師精通兵法或武藝,他們被稱為“俠”;還有些教師擅長辯論,被稱為“辯者”;另有一些人以巫醫、星相、占卜、術數見長,他們的知識被稱為“方術”,這些人被稱為“方士”;還有一些人憑對政治的實際知識,獻縱橫捭闔之策,成為諸侯王公的顧問或官員,被稱為“法術之士”;最后,還有些人,具有學識才干,而對當時的現實政治失望,遁入山林,被稱為“隱者”。

按照我的理論,從這六種人里面,形成了司馬談所稱的六家。套用劉歆的說法,我們可以說:

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蓋出于游俠之士;

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

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

以下各章將對上述見解逐一進行解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井研县| 锦州市| 精河县| 曲松县| 吴旗县| 信丰县| 九江县| 镇巴县| 湟源县| 山西省| 固阳县| 兴山县| 呼伦贝尔市| 元朗区| 五台县| 阿荣旗| 霞浦县| 黑龙江省| 徐水县| 金湖县| 绩溪县| 延津县| 昭苏县| 公主岭市| 合江县| 定安县| 和静县| 霍林郭勒市| 定安县| 奉贤区| 海原县| 满洲里市| 故城县| 三门峡市| 佳木斯市| 隆子县| 高青县| 阿拉尔市| 桂东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