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9: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3571字
- 2019-01-05 07:42:48
第一章
殺人
○殺個老百姓 都要皇帝復核 而握有重兵 關系國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龍 就這么被袁崇煥殺了 卻連個報告都沒有
在明朝,殺一個人很難嗎?
答案是不難,拍黑磚、打悶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腳利落的,也就一根煙的工夫。
但要合法地殺掉一個人,很難。
因為大明是法制社會,徹頭徹尾的法制社會。
這絕不是開玩笑,只要熟讀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殺了人),就要定罪,運氣要是不好,定了個死罪,就要殺頭。
但暫時別慌,只要你沒干造反之類的特種行當,不會馬上被推出去殺掉,一般都是秋后處決。
有人會問,秋后處決不一樣是處決嗎?不過是多活兩天而已。
確實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當,就不只是多活兩天,事實上,據記載,最高紀錄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為要處決一個人,必須經過復核,而在明朝,復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長。
唯一擁有復核權的人,是皇帝。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在哪里犯罪,市區、縣城乃至邊遠山區,無論你犯的是什么罪,殺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戶,且無論你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還是王侯將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況外,都得層層報批,縣城報省城,省城報刑部,刑部報皇帝,皇帝批準,才能把你干掉。
明朝死刑犯的復核

自古以來,人命關天。
批準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員,會把判刑定罪的人寫成名單,讓皇帝去勾,勾一個殺一個。
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單上,無非也就讓皇帝大人受累鉤一筆,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緩二十多年的奇跡,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種獨特習慣,要知道,皇帝大人在鉤人的時候,并不是全鉤,每張紙上,他只鉤一部分,經常會留幾個。
此即所謂君臨天下,慈悲為懷,皇帝大人是神龍轉世,犯不著跟你們平頭百姓計較,少殺幾個沒關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鉤上,實在太懸,萬一哪天他心情欠佳,全鉤了,你也沒轍。
所以要保證活下來,我們必須另想辦法。
不死攻略二:
相對而言,攻略二的生存幾率要高得多,當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樣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種習慣——日理萬機。
要打通攻略二,靠運氣是沒戲的,你必須買通一個人,但這個人不是地方官員(能買通早就買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買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試試看)。
而是太監。
皇帝大人從來不清理辦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單送上來,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鉤再換一張,畢竟我國幅員遼闊,犯罪分子一點兒不缺,動不動幾十張鉤決名單,今天鉤不完,放在桌上等著明天批。
參考消息 砍頭規矩多
中國自古注重禮儀規制,執行死刑也有自己的一套規程講究。秋冬行刑自西周起就已成為一種默認的習慣,到了漢朝,秋決便成為了一種制度。行刑也有諸多禁忌,比如佛教興盛后,便有了法度。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為“十齋日”,哪怕犯了謀反重罪,也要避開這幾天。明代規定,十齋日不可行刑,否則相關人等要受笞四十。而行刑的具體時間也要在下午一點到五點之間,電視劇里面常說的“午時已過,開始行刑”便是指此。
但是皇帝們絕不會想到,明天鉤的那張名單,并不是今天眼前的這張。
玄機就在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鉤,名字太多,又記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單挪到上面去,讓沒出錢的難兄難弟們先死,等過段時間,看著關系戶的那張名單又上來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復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殺,就在牢里住著,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進牢過個年,吃頓團圓飯,不亦樂乎。
而能干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邊的太監,而且這事沒啥風險,也就是把公文換個位置,又沒拿走,皇帝發現也沒話說。
明朝死刑犯的“逃命秘籍”

但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禮監,能混到司禮監的,都不是凡人,很難攀上關系,且收費也很貴,就算買通了,萬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該殺還是得殺。
無論費多大工夫,能保住命,還是值得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適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禎,工作干勁兒極大,喜歡打鉤,一鉤全鉤完,且記性極好,又比較討厭太監,遇到這種皇帝,就別再指望了。
綜上所述,在明代,要干掉一個人,是很難的。
之所以說這么多,得出這個結論,只是要告訴你,袁崇煥的行為,有多么嚴重。
殺個老百姓,都要皇帝復核,而握有重兵、關系國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就這么被袁崇煥殺了,卻連個報告都沒有。
僅此一條,即可處死袁崇煥。
更重要的是,此時已有傳言,說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與皇太極配合投敵,因為他做了皇太極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這種說法是比較扯的,整個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他要投敵,打開關寧防線就行,毛文龍只能在島上看著。
事情鬧到這步,只能說他實在太有個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個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長的。
但袁崇煥做夢也沒想到,他等來的,卻是一份嘉獎。
崇禎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禎下令,痛斥毛文龍專橫跋扈,目無軍法,稱贊袁崇煥處理及時,沒有防衛過當,加以獎勵。
這份旨意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對毛文龍的完全唾棄。
他是這樣說的,不是這樣想的。
按照史料的說法,聽說此事后,崇禎“驚惶不已”。
驚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個人收拾殘局,結果這人一上來,啥都沒整,就先干掉了幫自己撐了八年的毛總兵,腦袋進水了不成?
但崇禎同志不愧為政治家,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裝了孫子:人你殺了,就是罵你,他也活不了,索性罵他幾句,說他死得該,再吐上幾口唾沫,沒問題。
袁崇煥非常高興,殺人還殺出好了,很是歡欣鼓舞了幾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權,可以妄為,卻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這個條件的名字,叫做辦事。
要當督師,可以;要取消巡撫,可以;遼東你說了算,可以;殺掉毛文龍,也可以。但前提條件是,你得辦事,五年平遼,只要平了,什么都好辦,平不了嘛,就辦你。
袁崇煥很清楚這點,但畢竟還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樣,慢慢來。
但兩個月后,一個人的一次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順便說一句,這人不是故意的。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進攻。
雖然之前曾被袁崇煥暴打一頓,狼狽而歸,但現實是嚴峻的,上次搶回來的東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又沒有再生產能力,不搶不行啊。
可問題是,關寧防線實在太硬,連他爹算在內,都去了兩次了,連塊磚頭都沒能敲回來。
皇太極進攻的消息,袁崇煥聽到過風聲,一點兒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通往遼東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關,把這道口子一堵,鬼都進不來,所以袁崇煥很安心。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于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么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去,飛不了,卻可以繞路。
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吧,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沒轍了吧。
就這樣,皇太極率十萬軍隊(包括蒙古部落),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
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皇太極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率軍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個多月,從遼東跑到遼西,再到蒙古。
蒙古邊界沒有堅城,沒有大炮,皇太極十分輕松地跨過長城,在地圖上畫了個半圓后,于十月底到達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東北面,距離北京城僅兩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

皇太極進攻北京路線
袁崇煥終于清醒了,但大錯已經釀成,當務之急,是派人擋住皇太極。
估計是欺負皇太極上了癮,袁崇煥沒有親自上陣,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趙率教。
皇太極同志帶了十萬人,全部家當,以極為認真的態度來搶東西,竟然只派個手下,率這么點兒人(估計不到一萬)來擋,太瞧不起人了。
趙率教不愧名將之名,得令后率軍連趕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達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對于趙率教的死,許多史料上說,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揮,導致崩潰,全軍覆沒。
但我認為趙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問題,是時間問題,就那么點兒人,要對抗十萬大軍,就算手下全變成趙率教,估計也擋不住。
趙率教陣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領遵化后,后金軍按照慣例,火光沖天,鬼哭狼嚎,再講一下,不知是為了留個紀念,還是覺得風水好,清軍入關后,把遵化當成了清朝皇帝的墳地,包括所謂“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這里。
幾具有名的尸體躺在無數具無名的尸體上,所謂之霸業,如此而已。
最后說幾句,到了民國時期,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墳,據說把乾隆、慈禧等一干偉大人物的尸體亂踩一通,著實是叫他們死不瞑目。當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個別人(馮玉祥)說他是革命行為外,大家都罵;又當然,罵歸罵,從墳里掏出來的寶貝,什么乾隆的寶劍,慈禧的玉枕頭(據說是蔣介石拿了),還是該怎么收就怎么收。

幾百年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樣,對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師明白,必須出馬了。隨即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皇太極。
十一月十日,當他到達京城近郊,剛松口氣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臺,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么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板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板比較牛,撤職之后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作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著皇太極的到來,因為根據后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里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為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參考消息 孫殿英的顯貴身世
清東陵早先就有不少東西被護陵的八旗子弟伙同馬匪大肆倒賣。孫殿英從馬匪處得到消息之后,干脆假借“演習”之名,將部隊進駐清東陵,并戒嚴周圍三十里地,明目張膽大肆挖掘,倒騰墓地的值錢東西。說來也巧,這位土匪出身糟踐了清廷皇陵的孫殿英,竟是孫承宗的后人。孫承宗在清軍破城時全家覆滅,只有其四子孫鎬一支逃出一個保姆,帶出了個男嬰。這個男嬰不是別人,正是孫殿英的祖上。孫殿英掘了清陵,也算是報了祖上被滅門的大仇吧。
但袁崇煥不這么看,他始終認為,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圈子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并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為,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布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并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為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說錯了,是只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在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著他,搶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里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為什么?
當時人民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著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里沒閑著,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級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為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市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斗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著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干不出來。

崇禎二年,皇太極及袁崇煥詭異行軍路線
★書內地圖中日期皆為陰歷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戰。”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斗力而言,如果與后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占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里,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為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為依托,發動反擊。
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于掉頭,沖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為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后,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里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敵,不想誘敵深入,不想大獲全勝,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為他不但知道袁崇煥的計劃,還知道這個計劃的致命漏洞。
這個漏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里是北京。
無論理論還是實戰,這個計劃都無懈可擊,之前寧遠的勝利已經證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一次,它注定會失敗,因為這里是北京。
寧遠也好,錦州也罷,都是小城市,里面當兵的比老百姓還多,且位居前線,都是袁督師說了算,讓守就守,讓撤就撤,不用討論,不用測評。
但在京城里,說話算數的人只有一個,且絕不會是袁崇煥。
袁督師這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著敵軍跑來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轉悠,覺都睡不好,把你叫來護駕,結果你也跑來跑去,就是不動手,把皇帝當猴耍,現在連招呼也沒打,就突然沖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這一切的人,只有孫承宗。
所以謙虛的老師設置了那個無比保守,卻也是唯一可行的計劃。
然而,驕傲的學生拒絕了這個計劃,他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老師。
就在袁崇煥率軍到達北京的那一天,孫承宗派出了使者。
這位使者前往袁崇煥的軍營,只說了一段話:皇上十分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殺掉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盡力為國效力,若有差錯,后果不堪設想。
雖然在史料上,這段話是使者說的,但很明顯,這是一個老師,對他學生的最后告誡。
孫承宗的判斷一如既往,很準。
袁崇煥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剛到不久,另一個人就到了——皇太極。
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過當時的布陣方位,皇太極的軍隊在北城,而袁崇煥在南城的廣渠門,雖說比較遠,但你剛來,人家就到,實在太像帶路的,要人民群眾不懷疑你,實在很難。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規定,邊防軍隊,未經皇帝允許,不得駐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煥同志實在很有想法,誰都沒請示,就到了南城。
到這份兒上,如果還不懷疑袁崇煥,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數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賣菜的,全都認定,袁崇煥有問題。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禎。
他沒有罵袁崇煥,只是下令袁崇煥進城,他要親自召見。
召見的地點是平臺,一年前,袁崇煥在這里,得到了一切。現在,他將在這里,失去一切。
其實袁崇煥本人是有思想準備的,一年過去,寸土未復不說,還讓皇太極打到了城下,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皇帝召見,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會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進去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總兵滿桂、黑云龍、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而滿桂跟袁崇煥有矛盾,黑云龍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納悶兒,見袁崇煥,為什么要拉這三個人進去,后來才明白,其中大有奧妙。
袁崇煥的政治感覺相當好,預感今天要挨整,所以進去時脫掉了官服,穿著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調。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崇禎沒有發火,沒有訓斥,只是做了一個動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煥的身上。
袁督師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沒干,敵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還這么客氣,實在太夠意思了。
在以往眾多的史料中,對崇禎同志都有個統一的評價:急躁。
然而,這件事情充分證明,崇禎,是一個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開會,要錢給錢,要糧給糧,看誰順眼就提誰(比如祖大壽),看誰不順眼就換誰(比如滿桂),無所謂,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復,干掉了牽制后金的毛文龍;皇太極來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邊兜圈子;嚴重違反治安規定,擅自帶兵進駐城下。還是那句話,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決袁崇煥了。
崇禎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個有著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斷力的皇帝。
以他的脾氣,換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煥給剁了,現在情況緊急,必須裝孫子。
所以自打袁崇煥進來,他一直都很客氣,除了脫衣服,就是說好話,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興等。
其實千言萬語就一句話: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興,但是現在不能收拾你。
到這個份兒上,還能如此克制,實在難得,如果要給崇禎同志的表現打分的話,應該是十分。
而袁崇煥同志之后的表現,應該是負分。
說的事情沒有做到,做的事情不應該做,又讓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頭,卻得到了這樣的嘉獎,袁崇煥受寵若驚。
所謂受寵若驚,是受寵后自己吃驚,他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別人吃驚。
在感謝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煥開始了一場讓無數人匪夷所思許多年的演說:
他首先描述了敵情,按照他的說法,敵軍異常強大,且傾盡全力,準備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趕出去,連即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難抵擋。
這段話是徹頭徹尾的胡說,且是故意的胡說,皇帝大人不懂業務,或許還會亂想,袁崇煥是專業人士,明知皇太極是窮得沒辦法,才來搶一把的,搶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還要蒙領導,實在太不像話了。
袁崇煥的“七宗罪”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什么?
袁崇煥的這一表現,被當時以及后來的許多人認定,他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所謂勾結,總得有個理由,換句話說,有個價錢,但問題是,當年皇太極同志,可是很窮的。
要知道,皇太極之所以來搶,是因為家里沒錢,沒錢,怎么跟人勾結呢?
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么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說,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飯吃的,只是一個舉人而已,皇太極都給個大學士,讓他當主力參謀。
李永芳投降的時候,是地區副總兵,四品武官,努爾哈赤就搭進去一個孫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大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也是白搭。
皇太極如何籠絡人心

至于分地盤,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誰跟你干?
當然,如果你非要較真兒,說他們倆一見如故,不要錢和地盤,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沒辦法。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兩個字——心虛。
沒法不心虛,跟皇帝吹了牛,說五年平遼,不到一年,人家就帶兵來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總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經許可沖到城下,這事干得實在太糙。
不把敵人說得狠點兒,不把任務描述得艱巨點兒,怎么混過去?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糊弄,就糊弄過了。
皇帝當場傻眼不說,大臣們都嚇得不行,戶部尚書畢自嚴的舌頭伸了出來,半天都沒收回去。
客觀地講,袁督師干了一件相當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還沒完,等大家驚訝完后,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始終認為,這句話讓他最終送了命:
“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能夠進城休整。”
沒救了。
在明朝,邊防軍隊未經許可進駐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還要兵馬入城休息,實在太囂張了。
參考消息 畢自嚴
畢自嚴在黨爭中保持中立與獨立,不過他與閹黨眾人一直界限分明,和魏忠賢關系對立。天啟六年,宮中三大殿破損重修,國庫儲金不足,魏忠賢提出方案,打算賣掉南太仆寺草場。那時,剛剛升官當了戶部尚書的畢自嚴考慮到草場的存在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軍馬的草料供應,于是堅決反對。魏忠賢大怒,他不但強行賣掉了馬場,更借皇帝之口嚴詞斥責了畢自嚴。畢自嚴被氣得稱病返鄉,直到崇禎帝清除了“魏—客集團”,方回原職。
當然,這個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滿桂在城外與后金軍大戰,中途曾經進入德勝門甕城休息,按袁崇煥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滿桂高,滿桂能進甕城,他也能進。
舉動如此可疑,大家本來就猜忌你,還要帶兵入城,遼東人參吃多了。
所以,崇禎立即作出了答復:不行。
袁督師倒也不依不饒:那我自己進城。
答復:不行。
會議就此結束。
這一天是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崇禎判定,袁崇煥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還需要時間,至少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