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9: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669字
- 2019-01-05 07:42:54
第五章
投降?
○其實從一開始 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 堂堂大明總兵 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 所以他決定 投個降 先出去
換句話說,崇禎上臺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這么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后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七十多了,但實在很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了一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錦防線非常穩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擴大地盤,穩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了孫承宗同志卓越的戰略思想。七年前,他穩固山海關,恢復了寧遠,穩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在,他穩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么個搞法,估計是想穩固沈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愿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愿殺此三人,然后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后自殺。
這句話比較準,卻也不太準。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這個諾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
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凌河筑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凌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凌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吁吁地趕到大凌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扎營,然后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待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凌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鑒于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于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后,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并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凌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后,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凌河奔,據說后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里。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余人,奔襲大凌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么出名,卻有點兒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趕到大凌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于自殺。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斗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志很有水平,陣勢擺得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后金軍隊損失慘重。

大凌河之戰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后,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后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后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愿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并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后,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后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于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后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斗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里的兵(并非關寧軍)往死里沖,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兒不答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連夜跑到皇太極那里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干脆,把莽古爾泰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后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臺,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并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盡心機,先是往城里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干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參考消息 四大貝勒
一、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受封和碩大貝勒,因功獲封“古英巴圖魯”稱號。對順治帝福臨及孝莊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襲罔替的八個“鐵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孫就占了三個;二、阿敏,舒爾哈奇與那其亞之子,努爾哈赤之侄,受封和碩二貝勒。因為作戰勇猛,脾性剛硬,不怎么聽話,皇太極后來把他給關了禁閉,十年后郁郁死去;三、莽古爾泰,努爾哈赤五子,受封和碩三貝勒,因為死得早(崇禎五年),死后被奪爵;四、皇太極,努爾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碩四貝勒。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史稱清太宗。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火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后金軍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系。
聯系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里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于是,經過審慎的思考,祖大壽作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愿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一個人——何可綱反對。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詞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參考消息 壯烈的何可綱
袁崇煥對何可綱的評價是這樣的:“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軍被圍,祖大壽在清軍勸降軍將的面前將何可綱斬殺,棄尸街頭,尸體隨即被饑民分食干凈。祖大壽更在奏疏上如是寫道:“副總兵何可綱,因體恤部屬民眾城困糧貧,主動把自己送給他們吃(獻身為食)。”此事后來由直隸巡按王道直查明并上奏朝廷,何可綱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后來又有多次異議,也有一說認為,何可綱是知道祖大壽的意思而不能說,主動找死一是為了盡忠義,二是為了祖大壽取信清軍,以便再次逃回明廷范圍。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何可綱死前,并不驚慌,也不憤怒,只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或許在他看來,這是最后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個,堅持的方式,除死外,還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殺死何可綱后,祖大壽出城投降。
對于祖大壽同志,皇太極顯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對兄弟還客氣,帶著所有高級官員出營迎接,連跪拜禮都免了,拉進大營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產,安排休息。
祖大壽很感動,隨即提出,希望為后金立功,并擬出了一個方案:
錦州的守將,都是自己的手下,雖然現在有巡撫丘禾嘉坐鎮,但只要能潛入城內,召集部下,就能殺掉丘禾嘉,攻陷錦州。
皇太極同意了他的方案,給祖大壽湊了幾百人,假裝大凌河逃兵,護送他進入錦州,并派出多爾袞率領軍隊,隱藏在錦州附近,等待祖大壽的信號。
信號是炮聲,按照約定,祖大壽如順利入城,應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動手,殺掉丘禾嘉,如一切順利,就鳴炮通知城外后金軍,里應外合,攻克錦州。
兩天后,在皇太極的注視下,祖大壽率領隨從,出發前往錦州。
事情非常順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軍的暗中護送下,祖大壽順利入城。
從某個角度看,皇太極是個生意人。
其實他并不相信祖大壽,所以勸降又放走,還客客氣氣地請客送禮,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
十一月二日,當他聽到錦州城內傳來炮聲時,他終于放心了,祖大壽傳出入城信號,這次生意不會虧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沒有聽到炮聲,很明顯,祖大壽還沒有動手。
第三天,也沒有炮聲。
就在他極度懷疑之際,卻收到了祖大壽的密信。
這封信是祖大壽從城中送出的,大致內容是說,由于出發倉促,且錦州軍隊很多,身邊的人又少,暫時無法動手,過兩天再說。
既然如此,就多等兩天。
兩天,沒信。
又兩天,還沒信。
到第三個兩天,終于有信了。
皇太極又收到了祖大壽的信,寫得相當客氣,首先感謝皇太極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訴苦,說錦州城內防布森嚴,難以動手,希望皇太極繼續等著,估計到來年,就能辦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實從一開始,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堂堂大明總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決定,投個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綱反對。
此時,祖大壽有兩種選擇,第一,當著大家的面告訴何可綱,我們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極的,等出去后,我們就找個機會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這么干,難保不被人舉報,保密起見最好別講。且何可綱本是個二桿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殺了他。
只能這樣。
于是何可綱死去了,祖大壽活下來,為了同一個目標。
事實上,祖大壽回到錦州后,啥都沒干,就說自己跑回來了,繼續一心一意地鎮守錦州,堅決打擊皇太極。
但剛涮完人家,就不認賬,實在太過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時候,還是按約定放了幾炮,就當是給皇太極同志留個紀念,說聲拜拜。
至于送信解釋情況,說自己暫時無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氣,實在是沒辦法,因為他的許多部下和親屬,還在皇太極那邊,自己跑了,還不客氣客氣,就扯淡了。所以這幾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雖然騙了你,但你也消消氣,別把事情做絕,將來沒準兒還能合作。
當然,關于這件事,也有爭議說祖大壽同志不是詐降,是真降,只不過回錦州后人手不足沒法下手,所以才沒干。
這種說法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很快,他就接受了錦州防務,鎮守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沒干。
袁崇煥終究沒有看錯人。
但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壽忽悠,也不是皇太極被忽悠,而是崇禎。
錦州守將,巡撫丘禾嘉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雖然祖大壽沒說實話,但他已多方查證,確認了祖大壽的投降,并且寫成了報告,上報崇禎。
奇怪的是,報告送上去了,崇禎也看了,卻沒有任何反應,壓根兒就沒理這事,依然委任祖大壽鎮守錦州。
在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睜只眼閉只眼算了吧。
孫承宗的歷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孫承宗,他開始砌墻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服氣,現在墻沒砌好,就給人拆了,還收拾了施工隊,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鋪天蓋地而來,孫承宗比較識趣,一個月后就辭職走人了。
歷經三朝風云,關寧防線的構建者,袁崇煥、祖大壽的提拔者,忠誠的愛國者,力挽狂瀾的偉大戰略家孫承宗,就這么不干了。
但這并不是他的終點,七年之后,他將在另一個舞臺上,演出他人生最輝煌的一刻,以最壯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