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6:增補版
- 當(dāng)年明月
- 4726字
- 2019-01-03 09:02:48
◆青天在上
作為一位有著極高知名度的歷史人物,海瑞先生有一個非同尋常的榮譽稱號——明代第一清官。
但在我看來,另一個稱呼更適合他——明代第一奇人。
在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明朝,要想功成名就,青史流芳,一般說來都是要有點本錢的,如果不是特別聰明(張居正),就是運氣特別好(張璁),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而海瑞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他既不聰明,連進士都沒中,運氣也不怎么好,每到一個工作崗位,總是被上級整得死去活來,最終卻升到了正部級,還成為了萬人景仰的傳奇人物。
正德九年(1514),海瑞出生在海南瓊山的一個干部家庭。說來這位兄臺的身世倒也不差,他的幾個叔叔不是進士就是舉人,還算混得不錯,可偏偏他爹海翰腦袋不開竅,到死也只中了個秀才,而且死得還挺早。
父親死的時候,海瑞只有四歲,家里再沒有其他人,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
雖然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分析,海瑞的那幾位叔叔伯伯實在不怎么厚道,明明家里有人當(dāng)官,海瑞卻沒沾過一點光,童年的生活十分困苦,以至于母親每天都要做針線活貼補家用。
很明顯,在海氏家族中,海瑞家大概是很沒地位的,大家都看死這對母子鬧不出什么名堂。實際情況似乎也差不多,海瑞同學(xué)從小既不會做詩,也不會作文,沒有一點兒神童的征兆,看情形,將來頂了天也就能混個秀才。
雖說境況不太樂觀,但海瑞的母親認(rèn)準(zhǔn)了一條死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管家里多窮多苦,她都保證海瑞吃好喝好,并日夜督促他用心學(xué)習(xí)。

影響海瑞性格的因素

這就是海瑞的童年生活,每天不是學(xué)堂,就是他娘,周圍的小朋友們也不找他玩,當(dāng)然海瑞同學(xué)也不在乎,他的唯一志向就是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
很多史料都對海瑞的這段經(jīng)歷津津樂道,不是夸他刻苦用功,就是表揚他媽教子有方。而在我看來,這全是扯淡,一個好孩子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孤僻,沒人和他玩,天天只讀那些上千年前的老古董,加上腦袋也不太好使,于是在學(xué)業(yè)進步的同時,海瑞的性格開始滑向一個危險的極端——偏激。從此以后,在他的世界里,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黑,就是白,沒有第三種選擇。
此外,小時候的艱苦生活還培養(yǎng)了他的頑強個性,以及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輕易認(rèn)輸?shù)木瘢瑫r也產(chǎn)生了一個副作用:雖然在他此后的一生中曾經(jīng)歷過無數(shù)風(fēng)波,遇到過許多人,他卻始終信任,并只信任一個人——母親。
在困苦的歲月里,是母親陪伴他、撫養(yǎng)他,并教育他,所以之后雖然他娶過老婆,有過孩子,卻都只是他生命中的過客,說句寒心的話,他壓根兒就不在乎。
孤僻而偏激的海瑞就這樣成長起來,他努力讀書,刻苦學(xué)習(xí),希望有一天能金榜題名,至少能超越自己的父親。
然而,他的智商實在有限,水平就擺在那里,屢考屢不中,考到二十多歲,連個秀才都混不上,沒辦法,人和人不一樣。
但海瑞先生是頑強的,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繼續(xù)考!就這么一直磨下去,終于在二十八歲那年,他光榮地考入了縣學(xué),成了生員。
說來慚愧,和我們之前提到的楊廷和、徐階相比,海瑞先生的業(yè)績實在太差,人家在他這個年紀(jì)都進翰林院抄了幾年文件了。就目前看來,將來海瑞能混個縣令就已經(jīng)是奇跡了,說他能干部長,那真是鬼才信。
當(dāng)然,海瑞自己從沒有任何幻想,對他而言,目前的最大理想是考中舉人。
那就接著考吧。不出意外,依然是屢考不中,一直到他三十六歲,終于柳暗花明了,他光榮地考中舉人。
下一步自然是再接再厲,去京城考進士,海瑞同學(xué),奮斗!努力!
進京,考試,落榜,回家;再進京,再考試,再不中,再回家。一眨眼六年過去了。
奮斗過了,努力過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實力,不考了,啥也不說了,去吏部報到吧。
之前我們曾經(jīng)講過,在明朝,舉人也是可以做官的,不過要等,等現(xiàn)任官死得多了,空缺多了,機會就來了。但許多舉人寧可屢考不中,考到胡子一大把,也不愿意去吏部報到。有官做偏不去,絕不是吃飽了撐的,要知道,人家是有苦衷的。
參考消息 不近人情的海瑞
海瑞對待家人的嚴(yán)苛程度有時駭人聽聞。有一天,他看見五歲的女兒手里抓著一塊糕餅吃,于是問:“這糕餅?zāi)睦飦淼模俊迸畠夯卮穑骸笆且粋€男仆給的。”海瑞立刻勃然大怒,大罵道:“女孩子怎么可以隨便接受男人給的東西?這樣還配當(dāng)我的女兒嗎,我要是你都沒臉活下去!”可憐五歲的小女孩因此嚇得不輕,餓了七天七夜就死了。當(dāng)時就有人評價:“如果他的女兒真的有被逼死的道理,那么海瑞也不失為賢人。但他現(xiàn)在的做法,只能說是不近人情。”
出身決定仕途

首先這官要等,從幾年到幾十年,就看你運氣如何、壽命長短,如果任職命令下來的時候,正趕上你的追悼會,那也不能說你倒霉。
其次這官不好,但凡分給舉人的官,大都是些清水衙門的閑差、小官,什么主簿、典史、教授(從九品,不是今天的教授)之類的,最多也就是個八九品,要能混到個七品縣令,那就是祖墳起了火,記得一定回去拜拜。
再次這官要挑,別以為官小就委屈了你,想要還不給你呢!你還得去吏部面試,大家排好隊站成一排,讓考官去挑,文章才學(xué)都不考,也沒時間考,這里講究的是以貌取人,長得帥的晉級,一般的待定,歪瓜裂棗的直接淘汰。順便說一句,相貌考核有統(tǒng)一規(guī)范,國字臉最上等,寬臉第二,尖嘴猴腮者,趕回家種紅薯。
最后這官窩囊,在明代最重視出身,進士是合格品,庶吉士是精品,至于舉人,自然不是次品,而是廢品。
有一位明代官僚曾經(jīng)總結(jié)過,但凡進士出身,立了功有人記,出了事有人保,從七品官做起,幾十年下來,哪怕災(zāi)荒水旱全碰上,也能混個從五品副廳級。
但要是舉人,功勞總是別人領(lǐng),黑鍋總是自己背,就算你不惹事,上級都要時不時找你的麻煩。從九品干起,年年豐收安泰,能混到七品退休,就算你小子命好。
海瑞面對的就是這么一個局面,好在他運氣還不錯,只等了五年,就等來了一個職位——福建南平縣的教諭。
所謂教諭,是教育系統(tǒng)的官員,通俗地說,就是福建南平縣的教育局長,這么看起來,海瑞的這個官還不錯。
如果這么想,那就錯了。當(dāng)年的教育系統(tǒng)可沒什么油水,沒有擴招,也沒有擇校費,更不用采購教材,四書五經(jīng)就那么幾本,習(xí)題集、模擬題、密卷之類的可以拿去當(dāng)手紙,什么重點大學(xué)、重點中學(xué)、重點小學(xué)、重點幼兒園,考不中科舉全他娘的白費。
而縣學(xué)教諭的上級,是府學(xué)的教授,前面說過,教授是從九品,教諭比教授還低,那該怎么定級別呢?這個不用你急,朝廷早就想好了,這種職務(wù)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不入流。
也就是說你還算是政府公務(wù)員,但級別上沒你這一級,不要牢騷,不要埋怨,畢竟朝廷每月還是發(fā)工資給你的嘛。
就這樣,海瑞帶著老母去了南平,當(dāng)上了這個不入流的官,這年他四十一歲。
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官場的青春期已過,就算要造反也過了黃金年齡,海瑞卻躊躇滿志、蓄勢待發(fā),換句話說,那是相當(dāng)有戰(zhàn)斗力,把這個不入流的官做得相當(dāng)入流。
縣學(xué)嘛,就是個讀書的地方,只要你能考上舉人,上多久課、上不上課其實都無所謂,所以一直以來,學(xué)生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但現(xiàn)在不同了,既然海瑞來了,大家就都別走了。
他規(guī)范了考勤制度,規(guī)定但凡不來,就要請假,有敢擅自缺課者,必定嚴(yán)懲,而且他說到做到,每天都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一個都不能少。
這下學(xué)生們慘了,本來每天早退曠課都是家常便飯,現(xiàn)在突然被抓得死死的,這位局長大人臉上又總是一副你欠他錢的表情,于是不久后,海瑞先生就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綽號——海閻王。
難熬歸難熬,但學(xué)生們很快也發(fā)現(xiàn),這位海閻王倒有個好處——從不收禮金。

所謂禮金,就是學(xué)生家長送給老師的東西,不一定是錢,什么雞鴨魚肉海鮮特產(chǎn),一應(yīng)俱全。說實話,這玩意兒誰也不想送,但如果不送,難保老師不會特意關(guān)照你的兒女:置之不理、罰搞清潔、罰坐后排等,那都是手到擒來。
但海閻王不收,不但不收禮金,也不為難學(xué)生,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雖然他很嚴(yán)厲,卻從不因個人好惡懲罰學(xué)生。所以在恐懼之余,學(xué)生們也很尊敬他。
其實總體說來,這個職業(yè)是很適合海瑞的,就憑他那個脾氣,哪個上級也受不了,干個小教諭,也沒什么應(yīng)酬,可謂是得心應(yīng)手。
但人在江湖漂,總要見領(lǐng)導(dǎo),該來的還是要來。
一天,延平知府下南平縣視察,按例要看看學(xué)堂,海瑞便帶著助手和學(xué)生出外迎接。等人一到,兩個助手立馬下跪行禮,知府同志卻還是很不高興,因為海瑞沒跪。
不但不跪,他還正面直視上級,眼睛都不眨。
知府五品,海瑞沒品,沒品的和五品較勁兒,這個反差太大,知府心理實在接受不了,但在這么多人面前,發(fā)火又成何體統(tǒng),于是知府大人郁悶地走了,走前還咕嘟了一句:
“這是哪里來的筆架山!”
兩個人跪在兩邊,中間的海瑞屹立不倒,確實很像個筆架,比喻也真是恰如其分。
雖然他說話聲音不大,但大家都聽到了,由于這個比喻實在太過形象,所以自此以后,海瑞先生就有了第二外號——海筆架,兩個外號排名不分先后,可隨意使用。
大家都慌了,海瑞卻若無其事,他還有自己的理論依據(jù):教育官員不下跪,那是圣賢規(guī)定的(哪個圣賢待查),我聽圣賢的話,有什么錯?
知府大人不爽了,但讓他更不爽的還在后面。不久之后,一位巡按御史前來拜訪了,前面提過,所謂巡按御史,雖說才六七品,卻能量極大,能干涉巡撫總督的職權(quán),何況是小小的知府。
知府誠惶誠恐,鞍前馬后地服侍。御史大人摸著撐飽的肚皮,邊打嗝邊說:下去看看吧。
這一去,就去了南平。消息傳下來,知縣也緊張了,御史說到底是中央干部,說幾句話、寫幾個字就能要人命,于是他帶領(lǐng)縣城的全部官員,早早地迎候在門口,等著御史大人光臨。
御史來了,知縣一聲令下,大家聽從指揮,整齊劃一、動作規(guī)范地跪了下來,除了海瑞以外。
這回知縣麻煩大了,上次不過是三個人,筆架就筆架,也沒啥,這次有幾百個人,大家都跪了,你一個人鶴立雞群,想要老子的命啊!
參考消息 為師者不跪
其實,所謂“為師者不跪”這個概念,還是在孔子身后傳下的。孔子周游列國時,最講求一個“禮”字,行禮跪拜那是免不了的。盡管如此,在漫漫后世對儒家學(xué)說進行系統(tǒng)化的同時,孔子及其學(xué)生們的個人形象也難免產(chǎn)生了一定的變化。到了宋代,由于程朱理學(xué)的發(fā)展,孔廟前凡有拜祭者,無論王爵均到墓前跪叩,有了“王拜圣人”的美談,而后又發(fā)展成為“老師不下跪”的說法。
御史大人也吃了一驚,心里琢磨著,這南平縣應(yīng)該沒有比自己官大的,好像也沒有退休高干,這位哥們是哪根蔥?
等他弄清情況,頓時火冒三丈,但當(dāng)著這么多人也不好發(fā)火,只好當(dāng)沒看見,隨便轉(zhuǎn)了轉(zhuǎn),連飯都沒吃就走人了。
知縣擦干了冷汗,就去找海瑞算賬,破口大罵他故意搗亂。可海瑞同志臉不紅氣不喘,聽著他罵也不頂嘴,等知縣大人罵得沒力氣了,便行了個禮,回家吃飯去了。
軟硬不吃,既不圖升官,也不圖發(fā)財,你能拿他怎么樣?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因為無欲,所以剛強。
海瑞確實沒有什么欲望,他唯一的工作動力就是工作。在他看來,自己既然拿朝廷的工錢,就要給朝廷干活,升官發(fā)財與他毫無關(guān)系。
這樣的一個人,要想升遷自然是天方夜譚,但老天爺就是喜歡開玩笑,最不想升官的,偏偏就升了,還是破格提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調(diào)他去浙江淳安擔(dān)任知縣。
這是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此之前,海瑞不過是個不入流的小官,花名冊上能不能找到名字都難說,現(xiàn)在竟然連升六個品級,成為了七品知縣!
無數(shù)舉人拼命鉆營送禮拍馬屁,幾十年如一日,無非是想撈個知縣退休。海瑞干了四年,別說禮物,蒼蠅都沒送一只,上級對他恨得咬牙切齒,這么一個人,怎么就升官了?
原因比較復(fù)雜,據(jù)說是福建的學(xué)政十分欣賞海瑞,向上著力推薦了他,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教諭,他的工作十分認(rèn)真,而且干出了成效,這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他的能力。對于帝國而言,馬屁精固然需要,但那些人是拿來消遣的,該干活的時候還得找有能力的人。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朝廷大員們心里都有數(shù)。
于是海瑞揣著這份任命狀,離開了福建,前往浙江淳安,在那里,他將開始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