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管理革命:知識經濟如何重塑組織和管理
- (美)戴維·布爾庫什
- 2字
- 2019-01-03 08:46:24
前言
管理的本質
1898年,伯利恒鋼鐵公司遇到了麻煩。公司面臨激烈的競爭,很快失去領先地位。伯利恒作為鐵路工業的供應商,其市場份額迅速被一批快速成長的公司瓜分,這些公司大部分來自匹茲堡,其中包括卡內基鋼鐵公司。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伯利恒的管理層聘用了一位中年知識分子,他過去的經歷很耐人尋味。他曾就讀于著名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ips Exeter Academy)預科學院,準備去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但當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哈佛大學入學考試之后,他決定放棄入學。令旁人不可思議的是,他成了一名機械工人,并一路升職,成為工廠的工頭。晚上他自學機械工程知識,白天則繼續既當工人又當工頭。1898年,當他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之后,他決定成為一名咨詢師。
這個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泰勒為伯利恒引進了一系列全新的方法,用以最大化鋼鐵廠的工作效率。他的方法是,系統研究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任務,刪除其中不重要的,并訓練工人采取注重細節的特定方法來執行任務。在完善了系統和任務之后,泰勒嘗試讓工人的效率進一步提高,他取消了小時薪資,改為每一項作業指定一份報酬,每一項作業指派給特定的工人負責。
這種“計件制”系統旨在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工人的偷懶時間。泰勒本人反復強調,那種“沒有努力反省自己的工作效率有多低,卻仍然能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狀態良好”的工人已不復存在。而泰勒作為咨詢師的職責,就是研究良好的工作節奏應該是什么樣的。
泰勒會研究生產工具。比如,他有一個著名的主張,一個工人一鐵鍬挖的最優重量是21.5磅,但是不論要挖什么東西,工人總是用同一把鐵鍬(所以每一鍬東西的重量也不盡相同)。因此泰勒為每一種材料都發明設計了一種鐵鍬,保證每一鍬都是21.5磅的重量。泰勒認為這種效率水準遠遠超出普通工人的智力水平。在他眼中,最理想的工人就是大型機器上的小小螺絲釘,不需要有什么一技之長,只需要被訓練完成一項任務,一旦任務完成得不錯,就給予獎勵。泰勒主張“只有在強制的標準化下,強制實施工作條件下,強制的合作下,才能保證工作以最快速度完成。而這種強制實施標準和強制合作,只需靠管理就能完成”。簡而言之,泰勒不需要征求勞動者的意見,他只需要勞動者的肉體。
可想而知,這種理念很難被勞動者所接受。泰勒這種僵化的方法確實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也與工人以及習慣過去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起了沖突。1901年,在和管理層的爭吵聲中,泰勒被迫離開伯利恒。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科學管理法”。他開始盡可能地傳播自己的理念,并堅信最終這些理念會得到迅速而廣泛的應用。
泰勒的“科學管理法”生逢其時。18世紀末,幾乎不需要什么有智慧的管理層來監督大批不熟練的工人。1790年,美國有90%的勞動人口住在農村,糧食上自給自足,也生產一些衣服、家具、肥皂和蠟燭等物品。小型商業生產只存在于那些技藝高超的手藝人之間,他們通常自己經營一些小商鋪,一般也以這些商鋪為家。
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隨著新機器的發明,以及讓這些新機器更為強大的方法的發現,不同任務的生產速度迅速提高。從1890年,即泰勒開始在伯利恒工作那一年,到1958年幾十年間,美國每工時的產出增加了5倍(并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單個手藝人的生產演變成大型工廠的批量生產。這些工廠需要工人。工人們需要管理者。管理者們需要管理方法。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為這些工廠的管理提供了方法。他的理念顯著提高了生產速度和效率,并且幫助企業成長。甚至有人說整個20世紀的驚人的經濟增長大部分都可以歸功于泰勒的管理思想,以及其激發產生的思想。隨著大部分勞動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工廠,應運而生的管理模式變成了毋庸置疑的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百寶箱。時間慢慢推移,其他人在泰勒的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的理論,這些理論往往是泰勒思想的延伸(有時也會被認為是泰勒思想的替代品),這些理論都成為理論百寶箱的一部分,用于管理大型工業企業。即便是那些幾乎完全與泰勒思想背道而馳的理論,都被大型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采用,大部分都應用在工業領域。
泰勒的公開演講最終都出版成書。其中最為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于1911年出版,并在美國以及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暢銷,甚至遠銷日本。泰勒的孫子訪問日本時,曾經提到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堅持要和他合影。泰勒還鼓舞了一批效率至上的管理者,他們創立了一份月刊——《系統》(System),該雜志刊登關于各行各業中效率最大化的文章。
《系統》雜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更名為《商業周刊》。
各大院校開始開設商學院,旨在培訓領導者或未來的領導者如何利用科學管理的方法,達到生產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泰勒本人也加入了其中一所商學院——享有盛譽的達特茅斯學院的塔克商學院,并擔任教授。企業開始將自身戰略和之前的領導者們的管理方法做比較,并開發出標準的工作程序。令人驚訝的是,時至今日,這些基本的管理方法仍然被當作商學院的必授課程,仍然被許多領導者視為標桿。畢竟,正是這些方法成就了今天的商業格局。
但事實的真相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局勢,和19世紀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第一次跨入伯利恒的工廠相比,早已大相徑庭。
20世紀的后半葉,對于很多人來說,工作的本質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手工勞動(完成批量生產的日常任務)已不是必需,企業越來越需要其勞動力參與到腦力勞動——重新設計產品、市場營銷、設計計算機系統、尋找新資本等。腦力勞動需求——或者稱之為更廣為人知的“知識型工作”——正持續增長。但長時間以來,管理者還在堅持使用過去的方法——這好比工人們還在用同一把鐵鍬挖東西,而不管挖的是什么。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泰勒式管理法”已越來越不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1956年,《財富》雜志記者威廉·懷特出版了一部頗具諷刺的評論性著作——《組織人》(The Organization Man)。在懷特看來,從泰勒理論發展而來的管理工人的方法,完全遏制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和知識型人才的創造性。如泰勒對流水線的管理一樣,管理層仍然要求員工的統一和服從。結果,不論企業還是整個社會,都慢慢受制于“從眾思維”——該名詞由懷特首先提出,之后美國心理學家歐文·賈納斯引用該名詞,并定義其概念為團體傾向于服從,從而摧毀創造力,并損害正確抉擇的悲劇。
盡管讀者認為懷特的觀察非常具有說服力,管理者也對書中描繪的工人遭遇深表同情,但一切依然如故。畢竟,他們找不到做出改變的方法。
“從整個社會角度來看,我們在管理工業工廠方面,已經積累了數百年的經驗,”備受爭議的網飛(Netfix)創始人里德·哈斯廷斯如是說,“我們才剛開始學習如何管理創造型公司,這和以前完全不同。”哈斯廷斯意識到傳統管理方法已經過時。他不是第一個意識到問題的領導者,很久以來,研究人類行為和組織的學者已經認識到,科學告訴我們的最佳管理方法,和實踐表現出來的有著巨大差異。“我們從工業時代繼承而來的工作模式,讓自己成了囚徒,”倫敦商學院戰略和企業家精神課程教授朱利安·伯金肖說,“我們要捫心自問,是不是能找到適應未來的更好的方法。”
幸運的是,答案是能。
尋找更好的管理方法
本書所提出的理念勢必會引起爭議,因為其中大部分理念都是全新的、顛覆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如果讀者覺得其中的某些方法太過前衛,可以隨時摒棄。
但是關鍵點在于,如讀者在每章可以了解到的,這些“革命性”的概念已經在很多著名和先鋒的公司中得到應用和實踐,其結果是這些概念不僅十分有效,而且幫助公司蓬勃發展。
本書旨在挑戰讀者和公司的固定思維,讓讀者思索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基本的管理概念。請謹記,管理的本質在于不斷改變,以順應最新趨勢。現在正是審視該進行什么樣的管理改變的時機。
一直以來,企業領導者、企業家和組織心理學家們都致力于研究新的管理方法——管理者真正需要的新方法。他們挑戰定式,質疑傳統,拋棄所謂最佳策略。盡管不是所有的新嘗試都行之有效,但是很多新理念開始顯現潛力,本書所呈現的新方法也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這些方法看上去也許有些獨特,但是卓有成效。而人類心理學上數十年的研究表明了其原因所在: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突破過去,并且更為優秀。確實,這些另辟的蹊徑在需要創新的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一章瞄準了提高效率的最大阻礙之一:電子郵件。盡管電子郵件讓人感覺很有效率,但是全球企業領導者們已經發現,取締或限制電子郵件會讓員工更為高效。他們的經驗和最新研究正相吻合:和大眾共識相反,電子郵件弊大于利。
第二章研究了另一項同具革命性的舉措,該舉措得到一批全球領導者的擁護:為了讓客戶得到最好的服務,領導者們把客戶需求放在第二位,把員工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顛覆了傳統原則,即客戶需求總是第一,而是采用了經過精心研究的模式,即通過提升員工幸福感達到令客戶滿意。
第三章研究了傳統的休假制度。在工業時代,管理者需要限制員工的休假,從而可以隨時滿足工廠有足夠的工人在工作。但是隨著工業型工作讓位于知識型工作,許多領導者開始質疑這種對休假的限制是否還有必要。可以肯定,這種說法深具革命性,但是我們對如何成功實行該全新的休假制度拭目以待。
第四章展現了如何幫助員工離職(換言之就是支付離職補償金),這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實是很值得的投資。像Zappos (美國一家賣鞋的網站)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已經讓這種實踐得到施行。但就算是在這些公司以前,研究者已經在關注如沉沒成本、確認偏誤等現象,并得出有償離職行之有效的結論,不論員工是否接受該補償金。
第五章就員工薪資是否應該公開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盡管公開薪資會帶來隱私方面的擔心,但薪資保密對員工的傷害也許會更大。研究顯示,相對于薪資透明化,薪資保密從整體程度上拉低了員工薪資水平,也在工作環境中造成更大的紛爭和困擾。走過一段彎路后,一些大公司的領導者,比如美國全食超市公司和SumAll公司(一家提供數據和報表服務的美國公司),已經公開薪資等級,供全體員工參考。
第六章研究了另一傳統的制度:保密協議。一般人看來該協議很重要,但實際上對公司來講可能代價更大:讓員工簽署一份同行競業條款。各行各業的經驗表明,該條款不僅傷害即將離職的員工,也傷害留在公司的員工,甚至會傷害公司本身。敬請讀者閱讀本章,關于競業條款是否有用得出自己的結論。
第七章主張取消另一傳統的、可能弊大于利的實踐。績效考評一直都被認為是管理者的重要方法。但是越來越多的公司發現,嚴苛的績效考評正在阻礙公司的發展。比如,很多著名公司,如微軟、奧多比(Adobe)和摩托羅拉,都已經摒棄了傳統年度績效考核和評估,而建立了更基于表現的系統,既提高了員工的績效也提高了公司的績效。
第八章闡述了公司如何對招聘過程進行重組和革命。大多數公司的招聘過程是,管理者從簡歷中挑選候選人,然后對其進行一系列面試。但管理者在實踐中發現,很大一部分新員工都不如面試時表現得優秀。因此,很多領導者發現,最好的方法是讓整個團隊參與招聘過程,并做出最終決定,因為畢竟候選者最終將會和整個團隊合作。利用集體智慧,團隊同事才能更好地決定新員工是否能融入團隊。
第九章對另一傳統認為“最佳”的管理方法進行了重新思考——所謂公司組織結構。建立一個刻板的員工職位等級表,以固定結構進行羅列,這種方法對一些傳統產業比如鐵路業也許曾經有效,但面對今天不斷變化的職位,企業更需要一個能隨之進行迅速調節的組織結構。現如今最優秀的領導者只用一支鉛筆寫下組織結構,他們會讓其最優秀的團隊保持流動——無論按照傳統方式,這些人會被安排到哪個“部門”——并按照問題和產品組成團隊。并且,最新證據顯示,我們在不斷變化的團隊中工作表現最為出色。
第十章重新思考了團隊工作環境。管理者總是在鼓吹開放式工作空間更能激勵合作,但最新研究和實驗顯示,任何開放式工作空間想要激勵合作的初衷,都會被注意力分散所抵消。工作場所確實能夠影響工作效率,而最優秀的領導者們在開放式和封閉式工作空間的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答案。
第十一章研究了另一種不同的答案,這次針對的是過勞問題。優秀的領導者們會想盡辦法給自己和員工長期假期,或者公休假。他們發現,長久保持高效的最佳方法是,刻意花費一段時間放松。很多研究人員(很大一部分正處于大學的公休假中)的研究結果印證了這些領導者的安排。
第十二章對當代最為吸引人的管理問題進行了沉思:管理者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一些領導者傾向于消除整個管理層,而有些領導者則把管理者的職責下放到曾經的被管理者身上。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當員工可以自己掌控命運時,是最為高效和投入的,不論他們所處的企業里有多少管理者。
第十三章研究了常常被人忽視的個人管理——離職。隨著公司內部(甚至行業范圍內)個人留下的時間越來越短,領導者們與其最好的團隊說再見的頻率越來越高。如何道別,是慶祝還是回避,不僅影響離開的人,也影響留下的人。
乍看之下,本書所描述的管理理念和傳統企業相比,顯得不同尋常,但事實是,企業本來就已不同尋常。
我們的方法也許已經過時,但希望仍在。過去10年最為著名的管理學思想學者加里·哈默說:“如果人類可以發明現代工業組織,那人類也有能力重新定義之。”在心理學家們進行組織研究的過程中,以及領導者們自身的實踐中,可以看到管理真正需要重新定義的意義。
這些方法也許不合常理或不可思議,但我再次說明,想象一下當年泰勒的想法在伯利恒公司的人看來,會是多么奇怪。或者想象一下,大型工廠將會如何看待17世紀的手藝人和農民。過去的管理方法帶領企業一路走來,新的管理革命會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世界里繼續前行。
戴維·布爾庫什
2015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