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上)
-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 10825字
- 2019-01-05 10:00:58
導論:一部現代創世神話嗎?
“大歷史”:以各種時間尺度考察過去
研究歷史的方法就是要從漫長的綿延中去觀察它,我稱之為長時段(long durée)。這不僅僅只是一種方法,而且還能引發涉及古今各種社會結構的重大問題。它是唯一能夠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語言。
普遍歷史理解人類過去的生活,不是從其特殊關系和潮流,而是從其完滿性和整體性去理解它。
一刻的羈停——瞬時的吟味,
吟味這荒漠中的泉水——
哦!快飲喲!——幻影的商隊
才從“無”中來,已經到了“無”際。
就好像一支龐大沙漠商隊中的商人,我們想要知道我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支旅行隊伍極其龐大繁雜,從夸克到星系,我們的旅伴包括了許許多多奇異之物。關于這次旅行的起點和行進方向,我們所知道的并不算少。在這些方面,現代科學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關于我們自身的存在以及關于我們旅行期間的宇宙的最深奧的問題。科學有助于我們在人和宇宙之間劃一條連線。
“我是誰?我的歸屬何在?我所屬的那個整體又是什么?”任何人類社會都會以某種形式提出這些問題。在大多數社會,其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體系都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而答案又常常體現為創世神話故事。通過講述令人難忘而權威的關于萬事萬物——從人類社會,到動物、植物以及我們周圍的環境,再到地球、月球、天空甚至整個宇宙——如何起源,創世神話提供了一個普遍坐標,通過這個坐標,人們就能夠在一個更大的框架里想象自身的存在,并且扮演自己的角色。創世神話是強有力的,因為我們在精神上、心理上,以及社會上有一種深層次的需要,那就是要有一種定位感、一種歸屬感,而創世神話正好滿足了這種深層次需要。正因為它們提供了基本的定位,所以經常被深深整合進最深層的宗教思想,就像創世記的故事被整合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一樣。現代社會眾多奇怪的特點之一就是,盡管現代社會所擁有的信息比早期社會更為可靠,那些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人一般是不會講授這樣的創世傳說的。相反,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機構,我們只教授一些關于起源的支離破碎的知識。至于事物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似乎不能提供一個統一的描述。
我寫這本書,因為我相信這種學術自謙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無益的。之所以說是不必要的,是因為我們周圍已經充斥著現代創世神話的種種要素。之所以說它是有害的,是因為它造成了現代人生活中微妙而普遍的方向感缺失狀態,即法國社會學先驅涂爾干所說的“失范”:一種無所歸屬的感覺,也就是對于自身應歸于何處毫無概念的人們所無法擺脫的狀態。
《時間地圖》力圖成為一部關于起源問題的前后連貫的、明白易懂的著述,一篇現代的創世神話。該書起始于我在悉尼麥考瑞大學教授的一門實驗性歷史課程上的系列演講。我開設這門課有一個想法,就是要看一看,從許多不同范圍講述一個自真正的宇宙起源開始,直到現今為止,有關過去歷史的前后一貫的故事,在當今世界是不是還有這個可能。我希望每一個尺度都能對整個圖景增添一些新內容,從而使其他各個范圍能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按照現代史學界的慣例,這是一個極其傲慢的想法。但令人驚訝的是,它又具有驚人的可行性,甚至比我起初設想的更讓人感興趣。本導論的任務之一,就是證明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思考和講授歷史的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開始講授“大歷史”是在1989年。兩年之后,我發表了一篇文章,試圖為這一研究方法做一次正式的辯白。盡管意識到這項計劃有些怪異,但沒過多久,我們這些企圖講授大歷史的人就深信,這些大問題有助于提高課堂興趣,鼓勵人們對歷史的性質進行富有成效的思索。講授這些大故事使我們確信,在令人驚嘆的紛繁復雜的現代知識之下,深藏著一種統一性和連貫性,確保在不同時間范圍之間可以進行某些方面的對話。如果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就完全擁有和傳統的創世神話故事一樣的豐富性和感染力。它們構成了澳大利亞原住民所說的現代“夢幻”——有關我們如何被創造,又如何被納入事物整體框架的一套連貫的說法。
我們還注意到某些在前現代社會就為人所知的道理:倘若一個故事試圖將現實世界作為整體來闡釋,那么它的力量將是非常驚人的。這種力量與任何特定的故事本身的成敗無關,這項計劃本身就是有強力的,能夠滿足深層次的需要。在我看來,試圖從總體上觀察過去的歷史,就像使用一張世界地圖。沒有一個地理學家會在講課的時候僅僅使用一張街道地圖。而大部分歷史學家只是教授某個特定國家的歷史,甚至是特定農耕文明的歷史,從來不去過問整個過去究竟是什么樣子。所以什么才是歷史學家手中的世界地圖呢?是否有一張包含過去所有時間范圍的時間地圖呢?
現在提出這些問題恰逢其時,因為許多學科都產生了一個日益滋長的共同觀念,即我們要超越那些一個世紀以來主宰學術(同時服務于學術)的對現實支離破碎的敘述。科學家在這一方面進展得很快。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1988年)一書的成功也顯示了大眾的興趣在于試圖了解整個現實。在霍金自己的研究領域宇宙學中,“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的思想曾一度被認為荒謬可笑、野心勃勃。而現在它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由于20世紀60年代以來現代進化論模式與板塊構造論的統一,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主題也趨向于更為統一的敘述。
美國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這些相互聯系。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是該研究所的非正式會員,他從物理學家的角度出發,清晰傳神地論述了以更為統一的方式來描述現實世界的理由。
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化日漸增長的年代里,原因很清楚。人類一直在每一個研究領域孜孜以求,隨著專業的成長,它又分出下屬的專業。這個過程一再地發生,而且這是必需的、可取的。然而,目前以綜合化輔助專業化的需求也正在日益增長。原因在于,要描述復雜的、非線性的系統,通過將其分割為預先定義的子系統或方方面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對于這些彼此間處于強烈相互作用的子系統或各個方面只是分別加以研究,那么不管這種研究有多么細致,將其研究結果加在一起,也并不能獲得關于整體的有用的圖景。從這個意義而言,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蘊含著深刻的真理,即“整體要大于每個部分的總和”。
因此,人們必須舍棄這種想法,以為嚴謹的工作就是在一個狹隘的學科里將一個定義明確的問題弄個水落石出,而將廣泛的綜合性思維放逐到雞尾酒會中去。在學術生活里、在官僚機構里,在其他任何地方,綜合工作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位圣塔菲研究所學人還補充道:“要尋找那些有勇氣對系統展開整體性粗略觀察,而不僅僅是以傳統方法研究系統的某些局部行為的人。”
歷史學家應當去尋找類似的統一結構,或者一個“大統一的故事”,從史學家的觀點盡力概括關于起源的現代知識嗎?世界史新分支學科的出現,標志著許多歷史學家也開始認為需要對他們的目標有一個更為連貫的視角。大歷史就是對這一需要的回應。20世紀80年代晚期,大約和我差不多同時,約翰·米爾斯(John Mears)開始在南衛理公會大學(位于得克薩斯州達拉斯)開設了一門按照盡可能大的時間范圍講授的歷史課。從此之后,許多大學紛紛開設類似的課程——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堪培拉、珀斯,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美國的圣塔克魯茲。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弗雷德·施皮爾跨出了更遠的一步,撰寫了第一部關于大歷史的著作。書中他為構建一個基于各種時間范圍基礎上對過去進行統一敘述的計劃做了雄心勃勃的論辯。
與此同時,許多研究領域的學者正日益感受到我們在走向一種知識的大一統。生物學家威爾遜主張,我們需要著手研究從宇宙學到倫理學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之間的聯結點。世界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寫道:
看來人類實際上是屬于整個宇宙的,而且同樣具有多變的、不斷發展的特性……在人類中所發生的與在恒星中所發生的,具有一個進化的歷史,其特征就是自發地出現一種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能夠在每一層面的組織——從最小的夸克和輕子到星系,從長長的碳元素鏈到有生命的生物體和生物圈,從生物圈到人類生息勞作的那些符號性的宇宙——中產生出新的行為方式,這些組織各自都試圖想從我們周圍世界得到比我們所想要得到的以及所需要的更多的東西。
我希望這本書能有助于構建一個更為統一的歷史和普遍知識觀的宏大計劃。我完全意識到這一計劃所存在的困難。但我堅信這一計劃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也是值得嘗試一番的,希望別人最終能做得更好一些。我也相信,現代創世神話完全可以變得與早期社會那些創世神話一樣豐富而美麗。這個故事是值得講述的,即使講述本身并不完美。
結構與體系
絕對不可能的事件很可能是這樣一些事件:它們可能就像其他任何事件可能已經發生卻不為人知。
若用埃菲爾鐵塔代表地球的年齡,那么,塔尖小圓球上的那層漆皮就代表人類的年齡;任何人都會設想:這座大鐵塔原來就是為了那層漆皮才造出來的。我想他們準會那么想的,我不知道。
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之一埃爾溫·薛定諤在一部論述生命起源的生物學著作的前言中,描述了構建一個較為統一的知識圖景所存在的困難。在前言中,他也為實施這一計劃提出了我所知道的最佳辯護。
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了對于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渴望。正是給最高學術機構所起的名字提醒我們,從古代起歷經這么多個世紀,唯一得到贊許的乃是事物的“普遍性”(universal)。但是在過去100余年的時間里,知識的眾多分支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獲得不斷擴張,使我們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困境。我們清楚地感覺到,我們只是剛剛獲得可靠的材料,將一切已知的認識組織起來形成整體,但另一方面,僅僅依靠一個人的頭腦,就想要將超出一個小小的專業領域之外的思想統一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知道要擺脫這一困境并沒有其他的辦法(以免我們永遠喪失真正的目標),只有我們中的一些人敢于開始著手將各種事實與理論綜合起來,盡管所用的有一些二手的和不完全知識——而且要冒著自我愚弄的風險。
謹致以深切的歉意。
大歷史所面臨的某些最令人沮喪的問題是結構性的。現代創世神話該是什么樣子的?應該以什么立場來撰寫?而哪些對象應當占據舞臺中心?哪一個時間范圍將居于主導地位?
現代創世神話不會也別想指望它會“不偏不倚”。現代知識決不提供一個無所不知的“知者”,決不提供不偏不倚的觀察點,從而使所有事物——從夸克到人類自身到星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我們無法將所有事物放在一起論述。因此,沒有一定觀點的知識的想法是毫無意義的。(從技術角度說,這句話反映了一個哲學觀點,即尼采的視界主義。)這種知識論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一切知識都起源于知者和所知之間的關系。所有知者都希望他們的知識有某種用途。
創世故事也是如此,起源于特定的人類社會和他們所想象的宇宙之間的關系。它們從不同范圍解釋一些普遍的難題,這就是為什么它們有時看上去有著類似俄羅斯套娃(matryoshka)或托勒密宇宙觀那樣的嵌套結構,即有一個核心和許多層的外殼。最中心是那些試圖去理解的人,而最外圍的則是某種整體——一個宇宙或一個神靈,中間是存在于不同年代、不同空間和不同神話范圍里面的實體。因此,正是我們所提的問題決定了一切創世神話的普遍原型。因為我們是人類,所以可以確保人類在創世神話中占有比他們在現實宇宙中所占有的更大的空間。一個創世神話總是屬于某一類人的,本書所描述的創世神話是屬于一個接受過現代傳統科學教育的人。(有趣的是,這就意味著現代創世神話的敘事結構與所有創世神話一樣是前哥白尼的,而其內容則肯定是后哥白尼的。)
雖然涉及的范圍十分寬廣,但《時間地圖》并不想將讀者淹沒在無邊無際的細枝末節之中。我已經試著盡量不要將此書寫得太過冗長(雖然并不十分成功),希望不要讓細節掩蓋了重點。那些對于本故事的某些部分具有特定興趣的讀者會感到他們能發現更多的東西,每一章末尾都有“延伸閱讀”,以便指點迷津。
本書的話題、主題之間的準確平衡也恰好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本書不是以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或生物學家的觀點,而是以歷史學家的觀點對大歷史研究所做的嘗試。(在這篇導論的最后羅列了其他一些大歷史的研究方法。)這意味著,與斯蒂芬·霍金的著作或者普雷斯頓·克羅德的《宇宙、地球和人類》相比,人類社會在本書中被放大了。雖然如此,本書前5章仍包括了通常屬于宇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范疇的主題,論述了以下四個層面的起源與演化:宇宙、星系和恒星、太陽系和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本書的其余部分則論述了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以及我們與地球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第6章和第7章討論了人類的起源和早期人類社會的性質。它們試圖考證人類歷史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及人類與其他地球生物的不同之處。第8章考察了最早的農耕社會,在這一時期城市和國家尚未存在。大約1萬年前,隨著農業的出現,人類開始生活在密集的共同體里面,信息和物品的交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第9章和第10章描述了城市、國家以及農耕文明的出現與發展。第11章到第14章試圖就現代社會及其起源的問題構建一種前后連貫的解釋。最后,第15章是對未來的展望。大歷史不可避免地要關注大潮流,而這些大潮流并不會在此時此刻戛然而止。因此,大尺度歷史觀將不可避免地提出有關未來的問題,而且對于近期的未來(今后的100年之內)及遙遠的未來(隨后的數十億年之內)而言,至少一部分答案是現成的。提出這些問題應該成為現代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對未來的評估將會影響到我們現在所做出的決定,而今天的決定反過來又將塑造我們自己的子孫后代所居住的世界。若對這些指責掉以輕心,我們的子孫是不會感謝我們的。
第二個結構性難點在于主題。在涉及眾多學科的論述中似乎很難保持前后一致。但是有一些現象在各種范圍中都是存在的。畢竟主要演員都是類似的。在每一個層面上,我們感興趣的都是有序的實體,從分子到微生物,再到人類社會,甚至到一系列的星系。解釋這些事物如何存在、如何誕生、如何演化,以及最終如何走向毀滅,這就是各個尺度的歷史素材都要涉及的。當然,每個范圍都有它自己的規律——例如分子有化學規律,微生物有生物學規律——但令人驚訝的是,變化背后的某些原則卻是普遍的。因此,弗雷德·施皮爾論證到,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大歷史就是有關“統治方式”。就是有關在各個范圍內都會出現的脆弱的有序范型,以及它們發生變化的方式。因此,大歷史的核心主題就是在不同的范圍內探尋變化的規則有何不同。人類歷史與宇宙的歷史有所不同,但并非截然不同。我在附錄二中論述了一些變化的普遍原則,但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在不同范圍內發生變化的不同規律。
大歷史:贊同和反對
許多領域的專家,包括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和史前史學家,認為從一個極大的范圍內看待歷史是十分正常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認為值得從事大歷史的研究。尤其對于專業歷史學家來說,在如此宏大的時間范圍中探究歷史是一件基本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這將會偏離歷史學的真正目的。在這篇導論的最后,我將對我所遇到的四種主要的保留意見給出回答。
第一種意見在專業歷史學家中尤為普遍。他們認為從大范圍來看待歷史,歷史必然會顯得干癟。它肯定會喪失細節、結構、特性以及內容,而終將一無所獲。誠然,從大范圍的角度看,職業歷史學家所熟悉的那些主題和問題都可能不復存在,這就好比從飛機的窗口向外俯視,平時所熟悉的地貌風景都似乎消失不見了一樣。在大歷史的進程中,法國大革命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我們并非得不償失。隨著我們觀察歷史的框架逐漸擴大,那些太過宏大以至于我們無法窺其全貌的歷史事件將會在我們眼前一覽無余。我們可以看到歷史長河中的陸地與海洋,看到處于國家和區域歷史中的村莊與道路。任何框架中所隱藏的東西都比它們所顯露出的要多。而對于現代編年史所使用的從幾年到幾個世紀的傳統時間框架來說尤為如此。也許傳統框架所隱藏的最令人吃驚的東西,正是人類本身。即使從長達數千年的時間框架來看,也很難提出人類歷史在整個生物圈的進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全世界都充斥著核武器問題和生態問題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將人類看作一個整體。過去只是關注國家、宗教與文化之分野的那些歷史敘述,現在看來是狹隘的、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認為從大范圍的角度看待歷史將一無所獲,無疑是錯誤的。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對象可能會消失,但是重要的新目標和新課題將會躍入我們的眼簾,而它們的出現,無疑會大大豐富歷史這一門學科。
第二種反對意見可能是說歷史學家若要撰寫大歷史,就必須超出歷史學的范疇。事實也的確如此。像本書這樣的總綱性研究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作者依靠的是第二手資料,而且是以其他總綱性研究為基礎的。因此,錯誤和誤解在所難免:此項計劃天然植入了差錯。實際上,這就是知識過程的一個部分。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國家,就必須在你的有生之年至少出境旅行一次。雖然你不可能理解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但你會對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歷史也是如此。要想了解人類歷史的特點,我們就必須了解一些生物史和地質史的特點。我們不可能成為生物學家或地質學家,我們對這些領域的認識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必須巧妙運用其他領域專家的意見。他們對于過去的不同觀點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過于重視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將會阻礙學科之間學術合作的可能性。例如,我認為我們需要用生物學家的眼光才能看出人類作為一種動物——智人(Homo sapiens)的真正特征。
第三種反對意見是指大歷史會編造一種新的“宏大敘事”,而我們所知道的宏大敘事全都是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大歷史的元敘事是否會排除其他的歷史,即少數民族史、地方史、某些特定國家或種族的歷史呢?也許對過去采取一種支離破碎的觀點[用人類學家喬治·馬科斯(George Marcus)和邁克爾·菲舍爾(Michael Fischer)的話說就是“用珠寶商的眼光”看待過去]是唯一能夠真正公平對待人類經驗的豐富性的方法。
納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說得好:
問題在于一個大師的敘事是否就是全球史所追求的恰當目標呢?我不這么認為。大師的敘事很容易為歷史學家所特有的時間和地點的范型所取代,不管它們是多么有利于某些歷史證據的說明。如果一種新的非中心化的全球史正在發現一種與眾不同的重要的歷史路徑和軌跡,那么它也完全可以讓大歷史成為另一種與眾不同的研究方式,或者使之變得多樣化。全球史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創造性地將這些敘事置于一種互動的框架里面。
再者,這種指責也有它的可取之處。在從大范圍的角度觀察歷史的時候,某種類型的敘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一定會受到當時所關切事物的限制。然而,不管這些大敘事看上去有多么宏大,歷史學家都不應該回避。無論喜歡與否,人們都會去尋找并最終找到這些大歷史,因為它們能夠提供某種意義。就像威廉·克羅農(William Cronon)在一部關于環境歷史的著作中所寫:“當我們將人類活動放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加以描述,那應該總是會涉及有關這些活動的故事。和所有的歷史學家一樣,我們將歷史事件置于一連串的因果關系——亦即故事——之中,使這些事件變得有序而簡單,以便賦予其新的意義。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敘事乃是試圖在極其混亂的歷史現實中尋求意義的主要文學形式。”即使那些帶薪的知識分子過于講究細節而不去創作這些故事,這些故事仍然廣為流傳,而他們自己將被遺忘,最終被剝奪作為知識分子的權利。這其實是放棄責任,尤其是知識分子在創造當今許許多多元敘事話語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時候。元敘事存在著,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我們或許可以馴化它們,但決不能把它們一筆抹殺。此外,雖然宏大敘事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潛意識的宏大敘事影響力更大。不過在現代知識下面已經潛伏著一種“現代創世神話”了。它以一種危險的形式存在,亦即對支離破碎的現代知識的拙劣的敘述和鄙陋的理解,敗壞了關于現實的傳統敘述而未能將其綜合成為一種關于現實的新觀點。只有理清現代創世神話的脈絡,使之成為一個連貫的故事,才有可能真正采取下一個步驟:批評它、解構它,或改進它。歷史就像造房子,解構之前必先建構。我們必須先看到現代創世神話,然后才能去批評它。我們必須先把它清晰明白地表述出來,然后才能看清楚它。歐內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在他那本試圖用一種總綱性的觀點看待歷史的著作《犁、劍與書》(1991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通過最明確的甚或最夸張的概括,來清楚表述關于人類歷史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形成雖晚,但是尚未得到恰當的整理。甚至都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嘗試,因為作者還錯誤地認為它應當是正確無誤的,但他并不知道其實他錯了。普遍的理論未必能確保其獲得確定和最終的真理。特別是理論根本無法涵蓋有著無窮變化的復雜事實,任何一位學者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之所以要闡明這個觀點,是希望對其進行簡潔而有力的闡述可以使這個觀點接受批判的檢驗。
此外,本書提供的這一類“宏大敘事”具有驚人的包容能力。在21世紀的全球“真理”市場上,所有的敘事都面臨著殘酷競爭。已經在中學與大學里所講授的那些詳細的歷史故事,確保了一個現代創世神話不會是完整的故事,而是一連串龐大而隨意的故事,其中每一故事都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許多不同的變化進行敘述。實際上,正是宏大敘事為那些在當今(不太豐富)的歷史教學課程中苦苦掙扎的其他歷史敘述創造了更大空間。就像帕特里克·奧布賴恩(Patrick O’Brien)所寫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大膽地從全球范圍的角度進行寫作,這個領域將聲名鵲起,產生許多頗具競爭力的元歷史敘事,從而使得教區史、地方史及國家史的滾滾洪流能夠匯合在一起,對此我們充滿希望。”
第四個反對意見與第三個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如此寬廣的范圍來敘述是否會導致對真理過度的自居呢?在向學生講授大歷史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會努力在兩個極端立場之間尋找平衡點。一方面,他們會假設關于起源問題現代的、“科學的”敘述是正確的,而在這之前的任何敘述或多或少都存在錯誤;另一方面,面對現代歷史敘述的某些不確定性,他們又試圖把這“僅僅當作是一個故事”。
將大歷史敘事當作一個現代創世神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它可以幫助學生在這些極端之間找到認識論上的平衡點。因為首先它指出一切有關現實的描述都只是約定俗成。今天在我們中間所流傳的一些故事,在幾個世紀之后將會顯得十分離奇和幼稚,如同傳統創世神話的一些成分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天真一樣。但是承認這一點,我們卻也不自認為是虛無的相對主義者。從現代科學到最古老的創世神話,所有的知識體系都可以被看作是描繪現實的地圖。它們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對于現實的完美描述是不可企及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懂得學習的生物體來說實在也是非常昂貴的。不過可操作性的描述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知識體系就像地圖一樣,乃是一個由現實性、靈活性、有用性以及靈感所混合而成的復雜事物。它們必須對現實做出某種程度上與常識經驗相符合的描述。但是這種描述也必須是有用的。必須有助于解決那些每個共同體都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無論是精神的、心理的、政治的或者是機械的問題。
任何創世神話都在各自的時代提供了關于現實的有用地圖,因此它們才會被人們相信。它們說明了當時人們所認識的事物的意義。它們包含許多好的、經驗的知識,它們的龐大結構幫助人類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現實世界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每一幅地圖都必須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滿足特定的社會需要。正因如此,它們在發祥地以外就不一定會被視為“真理”。同樣,現代創世神話也不必為它的局限性而致歉。它必然是從現代知識以及現代問題出發的,因為它是為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人們而設計的。即使所付出的努力永遠不可能完全成功,我們也要試著去理解我們所在的宇宙。因此,關于現代創世神話的真理問題,我們所能提出的最大要求,就是它要從21世紀早期的視角提供一個關于起源問題的統一的敘述。
關于大歷史的延伸閱讀
下面羅列了一些英文著作,它們或從一個比世界歷史更為寬廣的角度去探究歷史,或嘗試在一個更廣闊的環境來觀察人類歷史,或者為這些嘗試提供一個方法論的框架。這些著作是對“大歷史”的寬泛定義,無疑還有其他許多著作可以包含這個大歷史。作者來自許多不同領域,他們的著作在研究路徑和性質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哪些是屬于大歷史方面的書籍,哪些則不是,還有很大的討論余地。這一基本的參考書目是以弗雷德·施皮爾最初編撰的一份書目為基礎的。刪除了一些太過專業的書籍,它們對于歷史學家和大眾讀者來說不大可能有什么用處。還刪除了一大批從大范圍角度撰寫的書籍,主要是給歷史學家看的,但并未試圖兼顧多個時間范圍。
Asimov, Isaac.Beginnings: The Story of Origins —— of Mankind, Life, the Earth, the Universe. New York: Walker, 1987.
Blank, Paul W., and Fred Spier, eds.Defining the Pacific: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Aldershot, Hants: Ashgate, 2002.
Calder, Nigel.Timescale: An Atlas of the Fourth Dimension.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83.
Chaisson, Eric J.Cosmic Evolution: The Rise of Complexity in N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The Life Era: Cosmic Selection and Conscious Evolu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87.
——. Univers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Astronom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88.
Christian, David. “Adop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InThe Humanities and a Creative Nation: Jubilee Essays, edited by D. M. Schreuder, pp.249-62. Canberra: 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 1995.
——. “The Case for ‘Big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2, no.2(fall 1991): 223-38. Reprinted inThe New World History: A Teacher’s Companion, edited by Ross E. Dunn(Boston: Bedford/St. Martin, 2000), pp.575-87.
——. “The Longest Durée: A History of the Last 15 Billion Years.”Australi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Bulletin, nos.59-60(August-November 1989): 27-36.
Cloud, Preston.Cosmos, Earth, and Man: A Short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 Oasis in Space: Earth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New York: W. W. Norton, 1988.
Crosby, Alfred W.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2.
——.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Delsemme, Armand.Our Cosmic Origins: From the Big Bang to the Emergence of Life and Intellige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iamond, Jared.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London: Vintage, 1998.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Chimpanzee. London: Vintage, 1991.
Emiliani, Cesare.Planet Earth: Cosmology, Ge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Life and Environ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lannery, Tim.The Eternal Frontier: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North America and Its People.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1.
——. The Future Eaters: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Lands and People. Chatswood, N.S.W.: Reed, 1995.
Gould, Stephen Jay. Life’s Grandeur: The Spread of Excellence from Plato to Darwin.London: Jonathan Cape, 1996. [The U. S. edition is titledFull House.]
——. 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 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 London: Hutchinson, 1989.
Gribbin, John.Genesis: The Origins of Man and the Universe.New York: Delta,1981.
Hawking, Stephen.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New York: Bantam, 1988.
Hughes-Warrington, Marnie. “Big History.”Historically Speaking,November 2002, pp.16-20.
Jantsch, Erich.The Self-Organizing Universe: Scientific and Human Implications of the Emerging Paradigm of Evolu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0.
Kutter, G. Siegfried.The Universe and Life: Origins and Evolutio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1987.
Liebes, Sidney, Elisabet Sahtouris, and Brian Swimme.A Walk through Time: From Stardust to Us: The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New York: John Wiley, 1998.
Lovelock, James C.The Ages of Gai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 Gaia: The Practical Science of Planetary Medicine. London: Unwin, 1991.
Lunine, Jonathan I.Earth: Evolution of a Habitable Worl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cdougall, J. D.A Short History of Planet Earth: Mountains, Mammals, Fire, and Ice. New York: John Wiley, 1995.
Margulis, Lynn, and Dorion Sagan.Microcosmos: Four Billion Years of Microbial Evolution.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7.
——. What Is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Maynard Smith, John, and E?rs Szathmáry. The Origins of Life: From the Birth of Life to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cNeill, J. R., and William H. McNeill.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McNeill, W. H. “History and the Scientitic Worldview.”History and Theory37, no.1(1998): 113.
——. Plagues and People. Oxford: Blackwell, 1977.
McSween, Harry Y., Jr.Fanfare for Earth: The Origin of Our Planet and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
Morrison, Philip, and Phylis Morrison.Powers of Ten: A Book about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Effect of Adding Another Zero. Redding, Conn.: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San Francisco: dist. by W. H. Freeman, 1982.
Nisbet, E. G.Living Earth——A Short History of Life and Its Home.London: HarperCollins Academic Press, 1991.
Packard, Edward.Imagining the Universe: A Visual Journey.New York: Perigee, 1994.
Ponting, Clive.A Green History of the World.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92.
Prantzos, Nikos.Our Cosmic Future: Humanity’s Fate in the Univers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iem, H. N. A.Aarde en leven: Het leven in relatie tot zijn planetaire omgeving/Earth and Life: Life in Relation to Its Planetary Environment. Dordrecht: Kluwer, 1993.
Rees, Martin.Just Six Numbers: The Deep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vers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Reeves, Hubert,Joёl deRosnay, Yves Coppens, and Dominique Simonnet.Origins: Cosmos, Earth, and Mankind.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1998.
Rindos, David. Origins of Agricultur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4.
Roberts, Neil. The Holocene: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nd ed. Oxford: Blackwell, 1998.
Simmons, I. G.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 Culture, Environment, History.2nd ed. Oxford: Blackwell, 1996.
Smil, Vaclav.Energy in World History.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4.
Snooks, G.D.The Dynamic Society: 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Glob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1996.
——. The Ephemeral Civilization: Exploring the Myth of Social
Evolution.London: Routledge, 1997.
Spier, Fred.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 From the Big Bang until Toda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6.
Stokes, Gale.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A Review of Recent Macrohistorie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6, no.2(April 2001): 508-25.
Swimme, Brian, and Thomas Berry.The Universe Story: From the Primordial Flaring Forth to the Ecozoic Era: A Celebration of the Unfolding of the Cosmos.San Francisco: HarperSan Francisco, 1992.
Wells, H. G.The Outline of History: Being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 2 vols. London: George Newnes, 1920.
——.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 Cassell, 1922.
Wright, Robert.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