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都會催眠嗎?
催眠術源自18世紀的麥斯麥術。19世紀,英國醫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結論,讓患者凝視發光物體會誘導其進入催眠狀態。他認為麥斯麥術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經性睡眠,因此另創了“催眠術”一詞。但催眠的內在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術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徹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諸如晃動的鐘擺和閃爍的燈光等某個小東西上,引導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誘發出昏睡狀態。催眠前要先測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此類人的催眠治療效果較好。在催眠狀態下,人會按照治療師的暗示行事,可能會有不良副作用,因此應該由經驗豐富的催眠師來實施。
催眠術并非所有心理學家必會的“招牌本領”,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實際上,大多數心理學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術的,他們更傾向于運用實驗和行為觀察等更為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