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臟話,不干出格的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越不讓孩子做什么,她們就偏偏喜歡做什么。比如我們不想孩子吸煙喝酒,她們就偏偏做給我們看。我們不希望孩子滿口臟話,她們就非要說給我們聽。也許,你會說,叛逆期的孩子都這樣。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俗話說,養成好習慣難,改掉一個壞習慣更難。如果我們把這些都解釋為叛逆期惹的禍,我們就可以不用費盡心思地管孩子了,這是教育的一大誤區。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她們沒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我家孩子剛上初中沒幾天,什么都還沒有學會,壞毛病倒添了不少,現在她幾乎一張口就帶臟字、動不動就會騙我,你說這是怎么回事呀?”
一個媽媽這樣問我。為此,我問了很多孩子,問她們為什么總是說臟話,沒想到她們竟這樣告訴我:“說話時帶臟字是一種潮流,如果有誰說話時一本正經,就會被人嘲笑為‘土老帽’‘假正經’。”
十幾歲的孩子是最愛趕時髦的,但當她們把說臟話也當作一種時髦時,這說明她們的是非觀存在嚴重的問題。在這種觀念下,她們不會覺得說臟話有什么不雅,更不會因為自己說臟話而感到難為情。所以,要想改掉孩子的這些壞毛病,家長先要讓她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的是非觀,需要我們適時引導。孩子說臟話,家長不在意;孩子說謊,家長還不在意,在這樣的家教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為所欲為,而到那個時候,家長想后悔都來不及了。因此,從現在開始,不管孩子的壞習慣有多么頑固,家長都要態度堅決地幫助她徹底改掉。
每個孩子都可能會犯錯,關鍵是,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一次,孩子帶同學來家里玩。在她們聊天的時候,我無意間聽到孩子每說一句話都會帶臟字,但當著孩子同學的面,我什么都沒說。等客人走后,我把孩子叫到面前,嚴肅地對她說:“你跟同學說話時怎么老是說臟話呀?媽媽是怎樣教你的?”
“媽媽,我們班同學都這樣說話。”
“我不管別人怎樣說話,我只知道,我優秀的女兒不能那樣說話!”我堅決地說。
見我沒有完全否定她,孩子沒說話,但低下了頭。“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太苛刻了?就這么點小事還干涉你?”為了徹底解決問題,我問女兒。
女兒點了點頭。
“說臟話是很不好的習慣,一個人的前途很有可能就毀在一個壞習慣上面,更何況說臟話已經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你不希望自己是個道德敗壞的孩子吧?”我耐心地給孩子講著道理。
那天以后,我再也沒聽到女兒講臟話。
壞習慣永遠都是孩子成長的障礙,對于還沒定型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讓她們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幫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大人都不可避免,更不用提孩子了。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多一點的寬容和耐心,少一點嚴厲和打罵。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更加不敢告訴家長事實的真相。相信孩子,給孩子一次自省和補救的機會,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要比打罵有用得多。作為家長,不妨放下你的威嚴,放下你手中的棍棒,耐心一點,使得孩子認識到自己犯的錯誤。
文明禮貌:家長要做好榜樣
文明禮貌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的友好關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養的水平。《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都明確地規定了中小學生的文明禮貌行為,各地還相應制訂了中小學生禮儀常規,對這些規定家長都應督促孩子認真遵守。少兒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早把孩子培養成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家長首先要教孩子學會禮貌用語:
對父母、老師和其他年長者要稱呼“您”,不能直呼其名;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吻說“請”“勞駕”,而不能用“喂”“哎”呼之;
當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而不能認為這種幫助是理所當然的;
當別人感謝時,要說“別客氣”,而不能以“恩人”“功臣”自居;
當妨礙了別人或給別人帶來麻煩時,要說“對不起”“麻煩您了”“請原諒”,而不能不表示歉意,更不能說“活該”;
當別人賠禮道歉時,要回答“沒關系”或“不要緊”,而不能得理不讓人,更不能不依不饒、無理取鬧;
在街頭巷尾碰到同伴、長者,要說“您好”,而不能低頭側身裝作沒看見;
與別人分別時要說“再見”,而不能只顧自己走開,毫無表示。
文雅的談吐必須與得體的舉止相匹配。因此,家長在教會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同時,還應堅持不懈地培養其得體優雅的舉止。
需要讓孩子知道并遵守的行為規范有:
站立時挺胸收腹,雙肩平放不搖晃,兩臂下垂不揣兜,腿部不顫動;
遇到熟人要打招呼;
遇到有人問路,要熱情地告訴他;
進入別人房間,要先輕輕敲門,得到允許后方可進去,不能隨便推門進入;
到別人家拜訪要預先通知,并注意時間,一般不在吃飯和午睡時間去,盡量避免妨礙人家的正常生活;
夏天不赤胳膊或穿短褲去串門,任何季節都不能身著內衣或睡衣到別人家,或在家這樣子接待來訪客人;
客人來訪時要主動讓座,倒茶時要雙手捧上,會客時坐姿要端正,不要左靠右歪,雙腳不要叉開太大或蹺“二郎腿”,也不能隨意搖擺或晃動;
與人談話時,不挖鼻孔、摳耳朵、剔牙齒、搔癢癢、脫鞋襪、摳腳趾;
在別人家做客,不亂翻人家的櫥桌抽屜和書籍、用具,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
就餐時,不在客人和長者之先動筷,不在菜盤中翻揀,餐具要輕拿輕放、減少碰撞,吃東西時不發出很響的咀嚼聲;
動用他人物品,必須先經他人允許;
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別人時要道歉;
在公眾場合,咳嗽、打噴嚏、吐痰需要用手絹或衛生紙掩住口鼻,不能沖著別人。
為培養孩子形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起碼在上述方面給孩子以示范。
培養女孩的日常社交禮儀
日常交往是培養孩子禮儀的絕好機會。生活中的你來我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人來訪,或到別人家做客時,家長就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節假日是人們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期。
有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獎聲和遞過來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會認識到這的確是一種樂趣。客人進屋后,可以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給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當有小客人時,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會讓小客人格外開心。
客人走時家長可以領著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和××說再見,有空再來!”即使是家長教孩子說的,從孩子嘴里說出來也會令客人感到快樂。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
領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讓孩子在回訪中體驗禮貌地回應是很實際的禮儀練習。在家長指導著孩子按了門鈴之后,要和孩子在門口安靜地等待直到主人開門。進門后,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后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告訴孩子隨便亂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書,一定要經過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時記住不要打擾大人談話,玩過之后,記著讓孩子把東西放好。
接聽電話是透視一個家庭是否具有禮儀的一個窗口,所以要借助這一載體,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
教育專家提出了九條基本禮儀要求,可供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借鑒——
(一)孩子接電話的時候要學會說“你好”“請問”“請等一下”這樣的禮貌用語。
(二)接電話時聲音要放輕一些,不要在電話中大聲嚷嚷。
(三)接電話時要有問有答,回答問題時要大方,不可以長時間不回應對方的問題,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時,把電話一扔跑到別處去。
(四)大人打電話時,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搶話筒。
(五)打電話時要先報上自己的名字,并說明要找的人。
(六)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接電話。
(七)掛話筒時,要輕拿輕放,不可以摔話筒,或重重地掛電話。
(八)接打電話時,要學會說“再見”,然后再掛電話,不要只管自己講完就掛電話。
(九)要注意打電話的時間,通話時間不可太長,也不要選擇太早或太晚的時間打電話,以免影響別人的休息。
為孩子挑選舞蹈特長班
舞蹈起源于勞動,與文學、音樂相伴而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
舞蹈活動不僅可以培養教育對象具有健美的身體姿態,動作的協調、靈活,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而且可以豐富、抒發、表達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對人們(表演者、欣賞者)的心態、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如何為孩子挑選舞蹈特長班?
第一,掌握孩子的真實舞蹈水平。
對此,給家長介紹兩個簡單的方法:第一,自己目測一下孩子腰腿的軟開度。測試腰時,因為孩子從未學習過舞蹈,一定要用臥式來測試;測試腿時,可采用坐式來測試。第二,給孩子一段音樂讓她自由起舞,觀察她的節奏感、表情和動作協調性。掌握了自己孩子的這些基本信息后,家長要再聽聽孩子的意見,有必要時去請教一下學習舞蹈的專業人士,然后再決定給孩子選擇哪種類型的舞蹈特長班。
第二,對幾個舞蹈特長班進行比較。
多作比較,自然就會有一個準確的評價。學習任何一項學科,啟蒙都是最重要的。家長有必要多考察幾個特長班,并同老師及學生家長進行交談,為孩子選擇具有啟蒙性質的舞蹈特長班。
第三,不妨先試課。
有的特長班提倡透明教學,家長可以先帶著孩子體驗一下,看看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這主要從兩方面來觀察:
(一)要看該教師上課是否正規。舞蹈課不是教師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而是每堂課都應有固定的套路。此外,一般舞蹈課的順序是基礎訓練—技巧訓練—表現力訓練—新課教學,當然各個年齡段的班的教學內容是不一樣的,前兩項一般家長是看不出好壞的,家長關鍵要看的是教師在教舞蹈表演時是否認真、講的語言孩子是否聽得懂、教師是否跳得好。有好多孩子學了一兩年舞蹈了,竟然跳不出來一個完整的舞蹈,這是因為有的教師為了不累,一堂課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讓學生練基本功和技巧,只有快下課時才領學生簡單地學習一些舞蹈的小組合。這樣的舞蹈班當然是不能選的。
(二)要看教師的專業素質和人品。有的老師自己跳得很好,可是根本就不會教或不用心教,所以家長領孩子試課時要看教這個班的老師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課堂的能力。當然,教師的表演能力也很重要,老師跳得好,學生模仿起來效果也會更好。
給女孩接觸音樂的環境
音樂是一門靈動的藝術,更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的世界豐富多彩,人類任何復雜的情感都可以在音樂中找到相似的感受。音樂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
音樂能夠開發兒童的智力。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證實,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的智商明顯高于其他同齡兒童;日本幼兒開發協會證明,給孩子聽《莫扎特小夜曲》能使他們更加活潑聰明;美國國會議員及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級主管中,近90%在幼年受過音樂教育。
另外,音樂還有助于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和提高,并對其一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傾聽音樂可以發展孩子的感覺和知覺,提高對于節奏、音色、音高、力度等的辨別力,提高對于旋律、情感和音樂結構的感知,而感知的發展是孩子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同時,音樂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在不斷傾聽、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得到鍛煉和發展。
如何讓孩子接近音樂?
第一,讓家庭沐浴在音樂中。
當我們去一家好的餐館時,我們注意到由于音樂的圍繞讓室內有了不一樣氣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添加音樂,使我們的家庭變得更加溫馨。同時,在家中播放一些音樂作為背景,相當于讓孩子在無意中上了一堂音樂課。正如孩子小時候不懂得她們周圍交談的內容,她們或許同樣不懂得周圍的音樂,而這種方式恰恰可以讓她們在潛移默化中領悟音樂的要素,并將這些要素融入到她們的理解中。
第二,和孩子一起聆聽音樂。
就像閱讀時我們需要精讀一些文章,也需要泛讀一些文章,聽音樂也是一樣。“讓您的家庭沐浴在音樂中”便是“泛讀”的過程,而“和孩子一起聆聽音樂”是指集中注意力與孩子一起欣賞音樂,可謂是“精讀”的過程。
挑選一些您真正喜歡的音樂,盡量挑選一些短小的,和孩子一起聽,并共同探討。討論各自喜歡音樂的什么地方,它使我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它是什么顏色……把你們對音樂的感受表達出來,不必擔心是對還是錯、音樂術語是否準確,或別的什么東西。家長要努力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我熱愛音樂,并想和你一起分享。
第三,和孩子一起感受現場音樂。
對于喜歡音樂的人來說,沒有什么可以和經歷、感受現場音樂相提并論。演奏者及他們的樂器、觀眾、燈光等,都是這一盛事的一部分。這些足夠使孩子們激動不已。
所以,如果孩子已足夠大,就應盡力時常帶她去參加音樂會。
帶女孩多見見世面
請看兩個教育故事:
第一個故事:
杜琴是一個挺聰明的女孩,可就是不踏踏實實學習。老師和杜琴的父母給杜琴作過多次思想工作,杜琴都聽不進去,仍然我行我素,想學的時候學一會兒,不想學就把學習的事兒扔到腦后不管了。
然而,初一暑假結束回學校后,杜琴仿佛變了一個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愛玩了。現在不用誰在旁邊督促,杜琴都會自覺地學習。是什么使得連老師、家長都無能為力的杜琴轉變了學習的態度呢?在老師的追問下,杜琴說:“暑假父母帶著我來了個全國城市游,每到一個城市,父母都會帶我去參觀當地的大學,并給我作詳細的介紹。旅游回來,我感到我的思想成熟了許多,原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原來大學是那樣的神圣,我在心里告訴自己以后一定要到高等學府去深造。而要考上大學,我從現在起就得好好學習。”
第二個故事:
瑾妍是一個愛計較得失的孩子,利用假期,父母帶她到山區農村去體驗生活。回來之后,這個孩子在日記上這樣寫道:“看到全國還有那么多的孩子上不起學,我覺得自己學習的機會真的很可貴。看到全國還有那么多的人生活在痛苦之中,我自己的那些小利益又有什么值得計較的?我要努力讓自己快點成長,長大后我一定要為那些貧困地區的人們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隨著孩子已慢慢長大成人了,思想也漸漸趨于成熟,對任何事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帶她去旅游,她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會像事例中的這兩個孩子一樣,積極地進行人生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加快孩子成長腳步的好方法。
如果有條件,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旅行,旅行除了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之外,還會讓孩子收獲很多課堂以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