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部分殘疾人運動員參訓過程及保障
- 陸貝
- 692字
- 2019-01-03 07:03:31
1 文獻綜述
從殘疾人社會學的觀點看,殘疾人問題是人類社會固有的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在政府、社會,還是學術界,殘疾人問題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邊緣化現象嚴重。
然而,殘疾人同樣是社會的主體,同樣可以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然而,殘疾人同樣是社會的主體,同樣可以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作貢獻。殘疾人具有公民的權利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完全應當和健全人在一起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因此,全社會必須要尊重殘疾人的根本利益,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使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正因為如此,有關殘疾人事業的相關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其中關于社會保障的研究就更令人關注。
1.1 國內學者關于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研究
根據查閱的相關資料,各位學者對社會保障的界定還存在不同的解釋。本根據查閱的相關資料,各位學者對社會保障的界定還存在不同的解釋。本研究主要采用鄭功成對社會保障的界定。鄭功成在綜合考察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主要采用鄭功成對社會保障的界定。鄭功成在綜合考察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各國的發展實踐,以及國際性組織、部分國家政府、有關學者對社會保障的在各國的發展實踐,以及國際性組織、部分國家政府、有關學者對社會保障的界定后,提出了對社會保障的定義,即:社會保障是國家或社會依法建立的、界定后,提出了對社會保障的定義,即:社會保障是國家或社會依法建立的、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在中國,社會保障則是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在中國,社會保障則是各種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軍人福利、醫療保障、福利服務以及各種政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軍人福利、醫療保障、福利服務以及各種政府或企業補助、社會互助等社會措施的總稱。從各個國家的實踐狀況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構成是有差異的,但基本內容則大致相似,只是有些制度要素的健全程度和組合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實際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規定,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內容分為康復保障、教育保障、就業保障、生活保障等。
各學者對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非常關注。經統計分析,相關研究時間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這說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殘疾人問題日益關注,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有了更雄厚的理論支持。經過分析和整理,目前,關于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殘疾人生活保障
在研究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文獻中,研究多傾向于描述殘疾人的生存質量、需求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如:杜鵬等在《中國農村殘疾人狀況及政策建議》一文中,分析我國農村殘疾人的人口學特征、殘疾狀況、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社會保障和社會支持需求情況,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張延輝等在《吉林省城鄉殘疾人生存狀況比較研究》一文中,以吉林省城鄉殘疾人的生存狀況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差距,并以此為標準提出整體改善吉林省城鄉殘疾人生存狀況對策建議。
鄭功成教授認為殘疾人因其身體情況特殊,僅有面向大眾的一般性保障制度安排、經濟保障、生活保障是不可能滿足其需求的。只有在一般性保障制度安排、經濟保障、生活保障的基礎上,根據殘疾人的條件設計相應的專項保障、服務保障及其他保障性措施,才能真正幫助殘疾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發展目標。
對殘疾人生存狀況的研究表明,目前殘疾人生活保障不夠健全,殘疾人貧困問題突出,生活仍舊十分困難,必須通過進一步推進殘疾人一般性社會保險制度,保證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1.1.2 殘疾人就業保障
在相關文獻中,關于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問題最引人注目。這是因為“就業權、生存權、發展權,就業保障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首要內容”。殘疾人就業保障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類是對現有就業模式、政策的問題研究和對策研究。此類研究占據絕大多數。目前,我國殘疾人就業主要采取兩種方式:福利企業就業與按比例就業。同時也包括殘疾人自主創業。在這些就業形式的實施方面,都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余冬林等在《淺論我國殘疾人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一文中認為,殘疾人就業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問題:殘疾人就業總體水平較低,整體質量不高;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就業市場建設滯后;殘疾人自身素質和就業觀念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社會福利企業數量減少,部分企業對殘疾人就業問題認識不到位。周云騰在《關于殘疾人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的問題與思考》一文中認為:福利企業落后的經營和管理方式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多企業倒閉或不景氣,難以再安置殘疾人。其他學者也大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執行過程中被商業利益驅使的各種經濟組織以維護企業利益和減輕企業負擔為借口進行規避,而因缺少相應的強制和懲罰機制,政策法規的執行缺少剛性,殘疾人分散安置難度加大。王雪梅、莫明在他們的文章中都認為,按比例就業成了按比例“救濟”、按比例“收錢”,殘疾人就業率成了執行部門的“推薦率”。
祝桂梅在《吉林省殘疾人就業保障研究》一文中指出,殘疾人分散就業法律不夠完善,現行法規、規章沒有明確殘聯及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的執法主體資格,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權限不足,手段不強,缺乏權威性,使得有關政策在執行時難以到位,力度不夠。
第二類是關于殘疾人就業發展方向和責任主體的研究。趙曉芳認為“實現殘疾人就業不能僅靠強制和輿論,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協同作戰。政府主導是殘疾人就業的內在要求,是政府履行公共職責的體現,除此還要理性利用市場,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引導殘疾人發揮自身潛力。”王芳認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前景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必須運用社會化工作方法,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必須大力推進法制建設,納入法制化的發展軌道;必須適應國情,講求實效,分類指導;必須充分發揮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的作用。唐鑛也認為應從就業能力角度探討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殘疾人就業中的作用。他認為造成殘疾人就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會機會缺乏,這表現為殘疾人受教育機會的缺乏和殘疾人運用機會的缺乏。研究殘疾人就業問題,應該從殘疾人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層面入手去分析殘疾人就業能力建設中的特殊學校教育、殘疾人學習能力、殘疾人就業轉換能力、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以及殘疾人就業能力建設的政策評估等。
另外,還有一些文獻著重介紹了國外殘疾人就業方面的措施,并與我國殘疾人就業模式等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國殘疾人就業的措施。如沈培建博士通過考察加拿大政府在平等就業方面的實踐,為中國殘疾人就業問題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和思路。
總之,目前,我國殘疾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仍面臨眾多的挑戰。而關于殘疾人就業的研究也尚處于現狀描述性研究,未能從多元化的研究視角提出更多切實可行的措施。
1.1.3 殘疾人教育保障
鄧樸方先生指出:接受教育是殘疾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基本條件;教育是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關鍵,殘疾人的“四自”精神源于教育,基于教育;另外,從一定程度上說,殘疾人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即都強調對個體差異和尊嚴的尊重,強調對殘疾人平等受教育權利和機會的尊重。人才的培養是不分殘健的,采用特殊或者個性化的手段針對的不僅僅是殘疾兒童,也適用于其他人群。因此,關于殘疾人教育的相關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關于殘疾人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殘疾人教育保障的研究多從法律角度強調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鄧樸方先生指出:接受教育是殘疾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基本條件。教育機會的平等是殘疾人全面實現平等的起點。教育機會平等了,殘疾人才可能有平等的條件來融入社會,才有可能共享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目前,殘疾人與健全人最大的差距,不僅是先天身體條件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教育上的差距。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是縮小殘健差距的關鍵手段。
其次,是關于殘疾人教育保障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如,有的研究對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發展進行評價,專門研究了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現狀及發展趨勢,提出大力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和殘疾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借鑒國際全納教育理念與國內人本特教新理念,提出要對普通學校進行改革。《殘疾人全納教育的理性分析》一文指出,全納教育理念的出現并且逐步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圍內對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殘疾兒童的父母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正在盡力為殘疾兒童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創造各種便利的條件,以便最終讓其享受到與健全兒童一樣多或者相差無幾的教育資源。
另外,學者們也越來越注重國外殘疾人教育的相關對比研究,并從中獲得啟示。如楊柳、李繼剛、肖非等人都對美國殘疾人教育立法進行了解讀。
1.1.4 殘疾人康復保障
殘疾人康復工作是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改革開放而被引進、消化并逐步發展起來的新型社會工作。殘疾人康復工作的健康發展不僅對于為殘疾人創造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完善我國社會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實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殘疾人事業的推進,殘疾人康復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首先,社區康復研究成為目前殘疾人康復研究的主流。隨著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開展,社區康復成為殘疾人康復事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也就催生了各領域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社區康復的熱潮。龔文君等在《社區康復——我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對社區康復的主要內容、面臨的難題以及發展社區康復的建議進行了闡述。李莉強調殘疾人社區康復模式是社會保障管理及運行社會化的體現,它強調以社區為依托,在社區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對殘疾人生活的物質環境、心理機制進行調整,實現殘疾人全面康復、參與社會生活。殘疾人社區康復模式的資源基礎、籌資機制、管理協調、服務提供、技術指導以及支付方式是這種模式持續、合理發展的關鍵要點。
其次,殘疾人康復需求狀況以及影響殘疾人康復事業開展的因素研究仍占相當比例。了解殘疾人康復需求才能更好地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因此學者們針對不同殘疾類別的殘疾人群體展開調查。如賈宏亮等人就對上海市閘北區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為殘疾人康復服務資源配置及其他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林誠等人抽取福州市臺江區8個社區的305名殘疾人進行調查,分析該地區殘疾人康復需求基本情況,并探討影響康復服務的因素。結果顯示康復認知狀況是接受康復服務的主要影響因素。
另外,殘疾人康復研究還針對不同人群展開調查,如針對殘疾老年和殘疾兒童的康復,以及研究不同殘疾類別的殘疾人康復狀況。
1.1.5 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存在的問題
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到目前為止,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仍偏重于對我國現階段如何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研究,忽視對社會保障基本理論的研究。很多研究就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對策雷同,建議中并未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一些研究雖然提到了政府應該承擔主導責任,但是政府和家庭、社區分工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其次,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偏重于具體內容研究,忽視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健全人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研究。再次,殘疾人社會保險研究相對較少,很多對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研究仍然采用救助模式的視角并提出對策建議,這些對策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強殘疾人負面形象并掛上社會標簽,不利于殘疾人的社會融合。最后,各位學者都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或對策,但是并沒有進行相關的跟蹤調查,理論的指導與實踐未能真正地契合,還是基于現狀調查的層面。
1.1.6 殘疾人社會保障仍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需要進一步拓寬研究視角。如,殘疾人的各項保障的定量研究;如何讓殘疾人享受到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待遇的制度研究;為貧困的殘疾人設計特殊的補償措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農村殘疾人在養老、醫療及康復、教育、救濟等方面的保障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需要進一步研究;對不同類別殘疾群體的研究還需進一步細化;加強對國外先進、成熟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的研究,為構建“平等、參與、和諧、共享、發展”理念的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