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相長,且行且思:教職工教科研成果集
- 檀晉軒 王天紅主編
- 2586字
- 2019-01-03 06:39:27
十九中信息化發展核心特征及運作方式
一、學校概況
1.辦學歷史悠久、辦學條件一流
經過近百年的開拓與發展,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現在擁有一流的硬件設施和師資,為孩子們在這里快樂、幸福地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已發展成為擁有78個教學班、近3000名學生的海淀區首批示范性高中學校。學校在編在崗教職工共286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高。
2.藝、體、科技特色教育是學校的品牌
學校曾先后被教育部、北京市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全國計算機教育實驗學校”“北京市足球、手球、壘球體育項目傳統學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藝術教育示范學校”“教育系統對外參觀窗口學校”,學校還成立了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北京市金帆少年廣播民族樂團”和“北京市金帆書畫院”分院。
近年來,學校致力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早在2005年,學校就成立了心理咨詢室,對學生、教師、家長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隨后相繼啟動了每年一屆的心理文化周、文化月活動。2008年學校被評為海淀區心理健康教育優秀學校。2009年學校成立了“積極心理健康教研組”,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國家級重點課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項目”的重點實驗校。
3.辦學理念先進、辦學目標明確
新時期,學校在秉承優良傳統的同時,明確提出并踐行著“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和“建設全面優質的理想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并掌握1~2門特長,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潛力顯現、優勢發揮、學有所長、奮發向上并具有國際眼光的人才。
二、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
1991年,我校開始舉辦計算機實驗班,對計算機教學進行探索性實驗。1994年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實驗學校”(全國共10所),1998年又被命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2004年學校被授予“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榮譽稱號。2011年又獲得科技教育最高獎——北京市金鵬科技獎。
目前,我校在師生中實現了計算機教育普及化,全體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使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應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中。初中三個年級開辦了“筆記本電腦網絡教學班”,教學成績突出。部分專業教室配備了電子交互白板,全部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
學校自2008年起開始建設校園網,確定網絡核心節點的傳輸速度為千兆,并逐步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互聯網出口帶寬52M;學校建設有學校門戶網站、辦公平臺系統、信息發布系統、常態課錄播系統、評教評學系統、網上閱卷系統等應用軟件,積極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美苑之窗等各類網站,為數字化校園的網絡服務提供了足夠的擴展能力。
三、學校信息化核心特征
1.學校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基礎條件較好
學校已經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校園網基礎設施,自2008年起開始建設校園網和學校門戶網站,網絡內部有線、無線一體化;校園內部主要滿足兩校區教學樓、留學生樓、食堂、禮堂、實驗樓、行政辦公樓的用戶接入;建設了部分應用系統,積累了一些數字化資源,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教職工的教學、工作、學習的條件,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2.始終以用戶需求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方向
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始終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的需求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關心并注意培養用戶的新需求,在需求調研、軟件研發、測試過程中能夠讓終端用戶參與其中,實際應用時關注用戶的使用反饋,并及時進行修正。這樣使得信息技術更適合用戶的需要,并且因為用戶的親身參與而使得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容易接受和歡迎。以用戶為中心的另一個方面是引導用戶創新地使用好現有技術,并在此過程中發現新的需求和技術應用的方向。技術引用到學校中,如何應用好并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是更重要的。例如我校多媒體互動教室、評教評學系統、網上閱卷系統、心理自助系統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校管理
學校的管理理念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應用在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我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本著“常態工作網絡化,重點工作項目化”的原則,先后建立學校門戶網站、辦公平臺系統、網上招生報名系統、教學資源庫系統、信息發布系統、常態課錄播系統、評教評學系統等,在辦公平臺中更是將學校周安排、場館預約、維修服務等集成在一起,還有目前正在建設的教師電子化檔案管理系統,都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校管理的體現。
四、學校信息化運作模式
1.領導重視,統一規劃,全員參與
學校信息化及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全校共同努力,更需要從學校層面上對硬件建設、資源建設、網絡安全和人才培養等進行統一規劃與整合,使各方面協調發展。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并將此項工作列為學校的重點工作寫入學校八年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及目標管理工作,由校長余曉靈親自主抓,教學服務處和黨政辦公室牽頭,各部門通力配合,學校師生員工全員參與,本著“從易到難、由簡至繁、分步實施”的原則,分別從網絡基礎設施及應用系統等方面對數字化校園及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從學校層面統一進行規劃。對提出的建設方案分別與各部門、學部師生進行調研,隨之進行反復的論證和修改,提交校務會討論通過后形成定稿,而后實施。
2.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有效整合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興技術的涌現不斷地催生新的需求,學校的各項應用系統面臨升級,而現有的網絡設備經過數年的使用開始頻現故障,已無法滿足這種龐大訪問量需求,各類硬件設備逐步需要更新,整合學校的各種資源以及新設備與新技術的培訓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續資金作為基礎,僅憑學校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采取的措施是積極向上級部門尋求幫助。作為學校上級管理部門的海淀區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區教委財務科等部門,在技術、培訓和資金兩個方面給予了學校很多支持,如我校的多媒體互動教室、學情分析體系、常態課錄播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等都是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完成的。
3.重視制度建設和過程管理
除學校八年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和部門目標管理外,學校先后出臺了《學校網絡及辦公平臺使用管理規定》《網絡安全預案》《筆記本使用管理規定》《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信息化建設工作進行規范。在信息化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還特別注意嚴格遵守財務管理制度、公開招標采購制度等相關的制度法規。
(本文發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