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往開來話百年:師生回憶錄
- 汪宏駒 楊麗華
- 2907字
- 2019-01-03 06:32:31
人生的路在心中開創
1975年,我初中畢業于我的母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現在回想起那時的情景,心中無比激動和思念。從學校走上社會多年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又想學校,又不愿回學校。想學校是因為曾經在那里受教育,學知識,現在又覺知識不夠用,真想回學校再過上幾年學生的生活,多幸福。不愿回學校是因為從學校走上社會都帶著教師的期望,把學到的知識發揮在祖國的建設中,現在想來想去自己并沒有做出什么偉大的事,沒能為學校增光。另外,想起在校時因年齡小不懂事,給老師添了不少麻煩,所以不愿回學校。總想等做出點能為校爭光的事,再回校,見到老師、老同學時,才覺得沒有辜負老師的辛勤培育。
今天借母校100周年到來之際,首先祝賀母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才輩出。向老師說一聲:“謝謝您們把我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祖國的建設者。”另外,通過這次活動向老師和學弟學妹們匯報一下自己從學校走上社會2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1975年初中畢業,回鄉參加農村勞動,1976年年底應征入伍,在上海基地(東海艦隊)當戰士。1977年因病致殘,右大腿截肢。
我們這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接受黨的教育。特別是在中學的學習為我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生活賜予了我們每個人健全的肢體和無窮的樂趣,正值青春美好年華的我,18歲那年生活又無情地在人生的道路上釋放出災難——因病從胯骨截下右腿。那時我在部隊服役,手術后,我醒過來用手一摸,整條右腿都沒了,我當時兩眼雖然睜著,卻什么也看不見了。殘酷的現實就如晴天霹靂,我想了很多,世界在我面前變得沒有了聲音、沒有了歡顏、沒有了坦途,我感覺社會拋棄了我,自己將成為社會和家庭的累贅,宣告了我的人生將到此為止。我絕望了,又哭又喊:“我這輩子完啦!”從精神上脫離了世界,脫離了社會,就在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沒了魂兒的時候,部隊的首長、戰友們給我送來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曾經教育了幾代人的書。在學校時我曾讀過,那時只是佩服保爾,可在我人生路上遇到災難而成了殘疾人時再看這本書時,我心中的保爾和那時讀的就不一樣了。好像這本書是為我寫的,保爾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成了我學習的榜樣,從而產生了一種和保爾比的想法。保爾殘度重,條件艱苦還在奮斗、拼搏,我的殘度輕,條件優越怎么就不能生活下去呢?怎么會覺得被社會拋棄,成為累贅和廢物了呢?一個人遇到困難不去想辦法克服,那么他一定會被社會所拋棄,只有靠自己去奮斗、拼搏,才能從絕望中回歸到社會中來。通過學習保爾且周圍的人們用行動教育了我,我對生活有了信心、勇氣,有了主心骨!
殘疾為我的人生路上設下了障礙,使我的人生的起跑線落后,雖然有了勇氣、信心,但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我拼命地讀書,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理想,也和曾教過我的語文老師趙耀良老師聯系,想用文字來歌頌咱們的祖國,宣揚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雖因水平太差,在文學上沒有大的建樹,但知識充實了我的精神,給后來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基礎。
1980年從部隊回來,我被分到了北京市橡膠五分廠,當了一名工人,我覺得殘疾人要追求理想就得去拼、去干,要與別人平等,必須參與到社會的建設中,要承認殘疾的現實,才能更加努力克服困難,樹立新的人生觀。在工廠不論分配什么樣的工作,只要是自己能干的我就一定干好。我不能只想代表自己,干好干壞反映的是殘疾人的成功與否。新認識加行動帶來的效果是從入工廠以來,我年年是生產先進者,心中特別坦然。
1985年7月的一天,我到運河去游泳,自己游到中間時,突然發現一個小女孩從岸上兩米多的斜坡上滑到水中,自己拼命往回游并馬上潛入水下,尋找落水的小孩,想找到孩子后趕緊把她托出水面。在小女孩生命受到威脅時,她拼命地抓、掙扎,我的脖子被她緊緊抱住,使我喘不過氣來,一條腿在水里也站不住,因河邊的水泥坡上長滿了青苔,蹦來蹦去,滑倒了幾次,連喝了幾口水,我和小女孩的生命都面臨著危險,我喊了一聲:“快來人!”一個青年還沒脫下衣服就跳下來把小孩抱上了岸。我累得很,一點點地爬上了岸,過路的人和在河邊玩的人都圍上來,看到我只有一條腿,都挺佩服的,有人問:“當時想什么了?”我說:“想救小孩,別的沒想。”確實沒想別的,連自己只有一條腿都忘了。過后再想,也覺得自己能做到這一步,也不是偶然的,是黨和部隊的教育,特別是在學校聽過很多英雄的故事,留下很深的烙印,想的是老師培養教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為人民做點好事。是全社會對我的關心,才使我有這種勇氣。能救這個孩子,是對自己的最大安慰,沒有辜負老師當年的期望。自己救了孩子就是為報答黨和人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恩情。我可以告訴大家,老師們的教育成就了我,這是心里話。
1984年北京市成立輪椅籃球隊。經過教練挑選,我被錄取開始打前鋒,后又打后衛。1986年擔任隊長.我們的訓練很艱苦,訓練時間都是專業運動隊中午休息的時間,這樣我們的吃飯規律就被打亂了,平時就是燒餅加開水,沒有補貼,就連專業隊的運動員、教練都很感動,佩服我們這種拼命的精神。訓練地點在先農壇,從海淀去要換幾次公共汽車,幾年來,我拖著假肢克服了很多困難,沒請過一次假,星期日都是在運動場上度過的。記得有一次,冬天大雪過后,公路上都結了冰,汽車都像在爬,我等了幾個小時的車,中午1點多才到先農壇,教練講:“打個電話,說一聲就行了。”我想我是隊長,我有困難不來怎能要求隊員呢?訓練時我們用輪椅代替兩條腿,所以沖沖撞撞、人仰車翻的事經常出現,身上滿是傷痕。苦,我不怕。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第一次我們獲得勝利,激動得睡不著覺,我把每次勝利并不單純看成一場球的勝利,而是看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向前邁了一步,證明我能行。這對我后來的人生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告訴自己,要努力,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周圍的人給予了我認可,即使我失敗了也鼓勵過我。失敗時我流過眼淚,但和勝利時不一樣,我的教練,全國籃球界最高權威教育我們:“要勝得起,敗得起,輸球不能輸志氣,要同人生連起來。”我照著去做了,承認自己存在的不足,決心把這項運動當成事業來干,在人生的路上重新爬起來前進。我覺得如果在困難面前退縮了,我和我們的球隊也不會有今天,也不會對人生的認識、體會這樣深。一勝一負告訴我,勝利要變成加油站,挫折要變成前進的動力,這才是人生的哲理。
甭管怎么苦、怎么累,我們終于獲得了好的成績:
輪椅籃球比賽
1984年,獲第一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二名;
1985年,獲廣州邀請賽第一名;
1987年,獲第二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一名;
1988年,獲中國香港邀請賽第一名;
1992年,獲第三屆全國傷殘人運動會第一名。
【作者簡介】
高寶信,1975年初中畢業,1976年年底參軍,在東海艦隊的航海基地工作。1979年復員回北京在橡膠五金廠工作。1982年從事殘疾人體育活動和訓練,先后參加過游泳、田徑、乒乓球、輪椅籃球運動,曾代表國家隊、北京隊取得過好成績,獲得亞洲及遠南運動會輪椅比賽亞軍和十次全國輪椅籃球比賽冠軍,曾擔任殘疾人輪椅籃球國家隊隊長。1991年,任海淀區政協委員。2000年,榮獲北京市“自強模范”稱號。2010年,榮獲北京市“群眾心目中的好黨員”稱號。現工作在北京民福實業總公司工會,任副主席。1991年,以福利企業代表的身份受到時任總理李鵬同志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