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網絡與移民生計的分化發展:以桂西北集中安置扶貧移民為例
- 覃志敏
- 2377字
- 2019-01-03 06:26:49
序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和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標志,我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進行安排部署,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5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部署“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要求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稕Q定》明確,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因此,研究扶貧移民搬遷的相關問題,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均有較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部分地區就開始了扶貧移民搬遷的實踐與探索,并逐步發展成為扶貧開發進程中的一項“非常規”舉措。進入脫貧攻堅階段,扶貧移民搬遷更是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部委聯合頒布實施的《“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在“十三五”期間要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力爭搬遷1000萬人口。與自發性移民不同,扶貧移民搬遷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參與原則。作為一項涉及多方面內容的系統性工程,扶貧搬遷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在于搬遷后移民生計實現可持續發展。廣西大學覃志敏博士的《社會網絡與移民生計的分化發展——以桂西北集中安置扶貧移民為例》正是這方面研究的新作。
該書以社會網絡作為切入視角,以桂西北農業集中安置扶貧移民實踐作為經驗材料支撐,系統論述了搬遷安置后移民的生計分化發展狀況,全面分析了導致生計分化的原因,提出了促進貧困移民生計發展的機制與對策。
該書的主要內容及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構建了基于社會網絡的扶貧移民生計發展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由遷出區脆弱性背景、扶貧移民、安置地結構和過程轉變、社會網絡與生計資源、生計模式、生計發展結果六個部分構成。其邏輯思路是:在遷出地脆弱性背景下,農村貧困家庭人力資本水平低下,社會網絡資源有限,通過原住地的農業生計條件和生計方式很難擺脫貧困。搬遷后,扶貧移民在安置地的生計恢復發展依賴于社會網絡資源,并從社會網絡中獲取生計資源(包括生計基本資源和發展性資源)。移民在具體的、正在進行的社會網絡中實現了生計方式向以經濟作物為主的相對高價值農業生計轉型,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二是分析了社會網絡變化狀況對搬遷后移民生計的影響路徑?;诜鲐氁泼裆鐣W絡變化的考察與分析,該書將扶貧移民社會網絡的變動過程概括為從搬遷的破碎狀況,變為安置過渡時期的調整重構,再到安置后扶貧開發的向安置地經濟社會結構網絡拓展。扶貧移民社會網絡向安置地經濟網絡結構拓展情況則促成了移民生計的分化發展。一部分移民在安置地扶貧開發過程中通過社會網絡拓展(即社會網部分嵌入或完全嵌入安置地經濟發展結構),實現生計向相對高價值的生計模式轉變并成功脫貧。另外少數移民因缺乏社會交往經驗、由政府等構成的社會支持網絡還難以做到扶貧移民全覆蓋等原因,其社會網絡并沒能向安置地經濟網絡結構拓展,甚至是脫嵌于安置地經濟發展網絡。這些少數移民在安置地仍維系了原有的低價值生計方式,收入水平提高有限,很難走出貧困。
三是以桂西北農業安置移民的生計實踐案例充分驗證了以上所建立的理論分析邏輯。通過對搬遷前相似條件(家庭結構、勞動力素質、貧困狀況等相近)的扶貧移民在同一安置地的生計分化發展乃至于形成貧富分化(分化為貧困移民、一般移民和富裕移民)的比較分析,論證了社會網絡向安置地拓展對移民生計分化的重要影響。另外,通過貧困移民在安置地實現生計發展的案例分析,揭示出鄉村“經濟能人”這一促進貧困移民生計發展的社會機制。鄉村“經濟能人”的農業專業性技術和豐富市場經驗,使其能深得貧困移民信任,并建立起緊密社會經濟聯系;同時,鄉村“經濟能人”與企業、商業伙伴等市場主體的穩定聯系,也為貧困移民社會網絡向安置地經濟發展網絡拓展提供路徑。鄉村“經濟能人”是推動搬遷后仍貧困的移民實現社會網絡拓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社會機制。
四是系統論述了扶貧移民的貧困風險。借鑒國際著名移民研究學者邁克爾·塞尼(Michael Cernea)等專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扶貧移民可能面臨7個方面的貧困風險:搬遷后,移民在原住地的生計資源(耕地、林地等)減少甚至消失,同時缺乏與安置地相適應的生產經驗,如不能在安置地盡快為移民重建生產系統,那么移民生計風險將加大;搬遷后,扶貧移民固有社會網絡弱化,貧困風險加大;依靠遷出地社會網絡和市場機會獲得非農機會的扶貧移民,失業風險增強;移民原有的房屋棄用和在安置地建設住房,既減少了其生計資源,也增加了債務負擔;扶貧移民生計發展存在“邊緣化”的風險;扶貧移民健康和疾病的風險也可能增加。
五是對扶貧移民安置類型進行了探討。論證了以移民在安置地有無農業用地和居住分布作為移民安置類型劃分的重要依據。根據這些依據,將扶貧移民安置劃分為有土集中安置、有土分散安置、無土集中安置、無土分散安置四種移民安置類型。對不同安置方式下扶貧移民的社會網絡和生計發展做了比較分析。
總體來看,上述基于實踐觀察、分析形成的研究結論以及以此為基礎提出的政策建議,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指導意義。對于相關研究的深入,切實提高新階段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的精準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梢灶A料,隨著未來幾年國家一系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扶貧移民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希望覃志敏博士以本書的出版為動力,就這一領域開展更深入的研究,產出更多的理論成果。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黃承偉
2016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