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場地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

3.3.1 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根據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的有關資料,對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做出綜合評價。對不利地段,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危險地段,嚴禁建造甲、乙類的建筑,不應建造丙類的建筑。

【條文解析】

在抗震設計中,場地指具有相似的反應譜特征的房屋群體所在地,不僅僅是房屋基礎下的地基土,其范圍相當于廠區、居民點和自然村,在平坦地區面積一般不小于1.0km2

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場地,是減輕場地引起的地震災害的第一道工序,抗震設防區的建筑工程宜選擇有利的地段,應避開不利的地段并不在危險的地段建設。嚴禁在危險地段建造甲、乙類建筑。還需要注意,按全文強制的《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嚴禁在危險地段建造住宅,必須嚴格執行。

場地地段的劃分,是在選擇建筑場地的勘察階段進行的,要根據地震活動情況和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評價。

 

3.3.2 建筑場地為I類時,對甲、乙類的建筑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對丙類的建筑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仍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條文解析】

抗震構造措施不同于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計算和抗力計算以外的抗震設計內容,包括抗震構造措施;抗震構造措施是指根據抗震概念設計原則,一般不需計算而對結構和非結構各部分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要求。

對于I類場地,僅降低抗震構造措施,不降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設計要求的內力調整措施。對于丁類建筑,其抗震措施已降低,不再重復降低。

 

3.3.3 建筑場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除本規范另有規定外,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條文解析】

對Ⅲ、Ⅳ類場地,除各章有具體規定外,僅提高抗震構造措施,不提高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設計要求的內力調整措施。

 

4.1.1 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按表4.1.1劃分對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的地段。

表4.1.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的劃分

【條文解析】

對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時地面無殘余變形的堅硬或開闊平坦密實均勻的中硬土范圍或地區;一般地段是指不屬于有利、不利和危險的地段,為可進行建設的場地;而不利地段,一般是指可能產生明顯形變或地基失效的某一范圍或地區;危險地段,一般是指可能發生嚴重的地面殘余變形的某一范圍或地區。

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根據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的有關資料,對地段做出綜合評價,宜選擇有利的地段,避開不利的地段,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適當有效的抗震措施;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甲、乙、丙類建筑。

本條中地形、地貌和巖土特性的影響是綜合在一起加以評價的,這是因為由不同巖土構成的同樣地形條件的地震影響是不同的??紤]到高含水量的可塑黃土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震陷,歷次地震的震害也比較重,當地表存在結構性裂縫時對建筑物抗震也是不利的,因此將其列入不利地段。

 

4.1.2 建筑場地的類別劃分,應以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為準。

【條文解析】

一般認為,場地條件對建筑震害的影響因素包括:場地土的剛性(即土的堅硬和密實程度)和場地覆蓋層厚度。

場地土的剛性一般用土的平均剪切波速表征,因為土的平均剪切波速是土的重要動力參數,是最能反映土的動力特性的。震害表明,土質越軟,覆蓋層厚度越厚,建筑震害越嚴重,反之越輕。因此,目前形成了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蓋層厚度作為評定指標的雙參數分類方法。

4.1.3 土層剪切波速的測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場地初步勘察階段,對大面積的同一地質單元,測試土層剪切波速的鉆孔數量不宜少于3個。

2 在場地詳細勘察階段,對單幢建筑,測試土層剪切波速的鉆孔數量不宜少于2個,測試數據變化較大時,可適量增加;對小區中處于同一地質單元內的密集建筑群,測試土層剪切波速的鉆孔數量可適量減少,但每幢高層建筑和大跨空間結構的鉆孔數量均不得少于1個。

3 對丁類建筑及丙類建筑中層數不超過10層、高度不超過24m的多層建筑,當無實測剪切波速時,可根據巖土名稱和性狀,按表4.1.3劃分土的類型,再利用當地經驗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圍內估算各土層的剪切波速。

表4.1.3 土的類型劃分和剪切波速范圍

注:fak為由載荷試驗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vs為巖土剪切波速。

【條文解析】

土層剪切波速的測量采用更富有物理意義的等效剪切波速的公式計算,即:

式中,d0為場地評定用的計算深度,取覆蓋層厚度和20m兩者中的較小值,t為剪切波在地表與計算深度之間傳播的時間。

 

4.1.4 建筑場地覆蓋層厚度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情況下,應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臥各層巖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層頂面的距離確定。

2 當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層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層,且該層及其下臥各層巖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時,可按地面至該土層頂面的距離確定。

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鏡體,應視同周圍土層。

4 土層中的火山巖硬夾層,應視為剛體,其厚度應從覆蓋土層中扣除。

【條文解析】

場地覆蓋層厚度,原意是指從地表面至地下基巖面的距離。從理論上講,當相鄰的兩土層中的下層剪切波速比上層剪切波速大很多時,下層可以看作基巖,下層頂面至地表的距離則看作覆蓋層厚度。覆蓋層厚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場地的周期和加速度。一般要求其下部所有土層的波速均大于500m/s,但執行中常出現一見到大于500m/s的土層就確定覆蓋厚度而忽略對以下各土層的要求,這種錯誤應予以避免。因此,當地面下某一下臥土層的剪切波速大于或等于400m/s且不小于相鄰的上層土的剪切波速的2.5倍時,覆蓋層厚度可按地面至該下臥層頂面的距離取值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波速不小于400m/s且該土層以上的各土層的波速(不包括孤石和硬透鏡體)都滿足不大于該土層波速的40%時才可按該土層確定覆蓋層厚度;而且這一規定只適用于當下臥層硬土層頂面的埋深大于5m時的情況。

 

4.1.5 土層的等效剪切波速,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υse——土層等效剪切波速(m/s);

d0——計算深度(m),取覆蓋層厚度和20m兩者的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至計算深度之間的傳播時間;

di——計算深度范圍內第i土層的厚度(m);

υsi——計算深度范圍內第i土層的剪切波速(m/s);

n——計算深度范圍內土層的分層數。

【條文解析】

建筑場地一般由各種類型土層構成,不能用其中一種土的剪切波速來確定土的類型,不能簡單地用幾種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來確定,而應按等效剪切波速來確定土的類型。

等效剪切波速是根據地震波通過計算深度范圍內多層土層的時間等于該波通過計算深度范圍內單一土層的時間條件確定的。

設場地計算深度范圍內有n層性質不同的土層組成(見圖1. 2),地震波通過它們的厚度分別為d1, d2, …, dn,并設計算深度為,于是:

經整理后即得等效剪切波速計算公式。

圖1.2 多層土等效剪切波速的計算

4.1.6 建筑的場地類別,應根據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按表4.1.6劃分為四類,其中I類分為I0、I1兩個亞類。當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蓋層厚度且其值處于表4.1.6所列場地類別的分界線附近時,應允許按插值方法確定地震作用計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表4.1.6 各類建筑場地的覆蓋層厚度

注:表中υs系巖石的剪切波速。

【條文解析】

本條中規定的場地分類方法主要適用于剪切波速隨深度呈遞增趨勢的一般場地,對于有較厚軟夾層的場地,由于其對短周期地震動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根據分析結果適當調整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動參數。另外,本條中的新黃土是指Q3以來的黃土。

 

4.1.8 當需要在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的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等不利地段建造丙類及丙類以上建筑時,除保證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穩定性外,尚應估計不利地段對設計地震動參數可能產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應乘以增大系數。其值應根據不利地段的具體情況確定,在1. 1~1.6范圍內采用。

【條文解析】

所謂局部突出地形主要是指山包、山梁和懸崖、陡坎等,情況比較復雜,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的地震動參數的放大作用都作出具體的規定是很困難的。從宏觀震害經驗和地震反應分析結果所反映的總趨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高突地形距離基準面的高度愈大,高處的反應愈強烈。

2)離陡坎和邊坡頂部邊緣的距離愈大,反應相對減小。

3)從巖土構成方面看,在同樣地形條件下,土質結構的反應比巖質結構大。

4)高突地形頂面愈開闊,遠離邊緣的中心部位的反應是明顯減小的。

5)邊坡愈陡,其頂部的放大效應相應加大。

 

4.1.9 場地巖土工程勘察,應根據實際需要劃分的對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場地類別和巖土地震穩定性(含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評價,對需要采用時程分析法補充計算的建筑,尚應根據設計要求提供土層剖面、場地覆蓋層厚度和有關的動力參數。

【條文解析】

勘察內容應根據實際的土層情況確定:有些地段,既不屬于有利地段也不屬于不利地段,而屬于一般地段;不存在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時,不判別液化,若判別結果為不考慮液化,也不屬于不利地段;無法避開的不利地段,要在詳細查明地質、地貌、地形條件的基礎上,提供巖土穩定性評價報告和相應的抗震措施。

場地地段的劃分,是在選擇建筑場地的勘察階段進行的,要根據地震活動情況和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評價。對軟弱土、液化土等不利地段,要按規范的相關規定提出相應的措施。

場地類別劃分,不要誤為“場地土類別”劃分,要依據場地覆蓋層厚度和場地土層軟硬程度這兩個因素。其中,土層軟硬程度一律采用“土層的等效剪切波速”值予以反映。

 

《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2009

4.1.1 6、7度時及建造于對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進行場地對建筑影響的抗震鑒定。

注:1 對建造于危險地段的建筑,場地對建筑影響應按專門規定鑒定;

2 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場地類別,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劃分。

4.1.2 對建造于危險地段的現有建筑,應結合規劃更新(遷離);暫時不能更新的,應進行專門研究,并采取應急的安全措施。

4.1.3 7~9度時,建筑場地為條狀突出山嘴、高聳孤立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陡坡、河岸和邊坡的邊緣等不利地段,應對其地震穩定性、地基滑移及對建筑的可能危險進行評估;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陡坡的坡度及建筑場地與坡腳的高差均較大時,應估算局部地形導致其地震影響增大的后果。

4.1.4 建筑場地有液化側向擴展且距常時水線100m范圍內,應判明液化后土體流滑與開裂的危險。

【條文解析】

巖土失穩造成的災害,如滑坡、崩塌、地裂、地陷等,其波及面廣,對建筑物危害的嚴重性也往往較重。鑒定需更多地從場地的角度考慮,因此應慎重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瑞安市| 页游| 阿克| 东光县| 项城市| 广元市| 湛江市| 屯昌县| 永顺县| 洪湖市| 泌阳县| 从化市| 米林县| 文昌市| 曲阜市| 大方县| 沐川县| 许昌市| 新田县| 光山县| 石楼县| 论坛| 呈贡县| 迭部县| 汝州市| 凉山| 贵阳市| 临城县| 海丰县| 纳雍县| 襄垣县| 尉氏县| 河间市| 长海县| 钦州市| 尚义县| 龙海市| 清远市| 兴化市|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