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震設計常用條文速查與解析
- 《抗震設計常用條文速查與解析》編委會
- 3079字
- 2019-01-03 06:20:04
1 烈度、場地和地基
1.1 抗震設防烈度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
1.0.3 抗震設防區的所有建筑工程應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設防類別不應低于本標準的規定。
【條文解析】
鑒于既有建筑工程的情況復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處理,故本標準的規定不包括既有建筑。本條主要明確以下兩點:
1)所有建筑工程進行抗震設計時均應確定其設防分類;
2)本標準的規定是最低的要求。
3.0.1 建筑抗震設防類別劃分,應根據下列因素的綜合分析確定:
1 建筑破壞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的大小。
2 城鎮的大小、行業的特點、工礦企業的規模。
3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對全局的影響范圍大小、抗震救災影響及恢復的難易程度。
4 建筑各區段的重要性有顯著不同時,可按區段劃分抗震設防類別。下部區段的類別不應低于上部區段。
5 不同行業的相同建筑,當所處地位及地震破壞所產生的后果和影響不同時,其抗震設防類別可不相同。
注:區段指由防震縫分開的結構單元、平面內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條文解析】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類別劃分的基本原則,是從抗震設防的角度進行分類。這里,主要指建筑遭受地震損壞對各方面影響后果的嚴重性。本條規定了判斷后果所需考慮的因素,即對各方面影響的綜合分析來劃分。這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從性質看有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社會影響等;
2)從范圍看有國際、國內,或地區、行業、小區和單位;
3)從程度看有對生產、生活和救災影響的大小,導致次生災害的可能,恢復重建的快慢等。
在對具體的對象作實際的分析研究時,建筑工程自身抗震能力、各部分功能的差異及相同建筑在不同行業所處的地位等因素,對建筑損壞的后果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進行設防分類時應對以上因素做綜合分析。
3.0.2 建筑工程應分為以下四個抗震設防類別:
1 特殊設防類:指使用上有特殊設施,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后果,需要進行特殊設防的建筑。簡稱甲類。
2 重點設防類:指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生命線相關建筑,以及地震時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后果,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的建筑。簡稱乙類。
3 標準設防類:指大量的除1、2、4以外按標準要求進行設防的建筑。簡稱丙類。
4 適度設防類:指使用上人員稀少且震損不致產生次生災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適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簡稱丁類。
【條文解析】
本條明確在抗震設計中,將所有的建筑按本標準3.0.1條要求綜合考慮分析后歸納為四類:需要特殊設防的、需要提高設防要求的、按標準要求設防的和允許適度設防的。
市政工程中,按《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 50032—2003設計的給排水和熱力工程,應在遭遇設防烈度地震影響下不需修理或經一般修理即可繼續使用,其管網不致引發次生災害,因此,絕大部分給排水、熱力工程也可劃為標準設防類。
3.0.3 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筑的抗震設防標準,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標準設防類,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達到在遭遇高于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預估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的抗震設防目標。
2 重點設防類,應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定。同時,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設防類,應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時,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且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確定其地震作用。
4 適度設防類,允許比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一般情況下,仍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地震作用。
注:對于劃為重點設防類而規模很小的工業建筑,當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設計規范對結構體系的要求時,允許按標準設防類設防。
【條文解析】
任何建筑的抗震設防標準均不得低于本條的要求。本條應注意以下兩點:
1)從抗震概念設計的角度,文字表達上更突出各個設防類別在抗震措施上的區別。
2)作為重點設防類建筑的例外,考慮到小型的工業建筑,如變電站、空壓站、水泵房等通常采用砌體結構,明確其設計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材料且結構體系符合抗震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時,其抗震措施才允許按標準類的要求采用。
房屋建筑所處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通常包括給定年限內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動參數,應由具備資質的單位按相關規定執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需要按規定的權限審批。
需要說明,本標準規定重點設防類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提高抗震措施,著眼于把財力、物力用在增加結構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只提高地震作用,則結構的各構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資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
1.0.2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
【條文解析】
本條要求處于抗震設防地區的所有新建建筑工程均必須進行抗震設計。
1.0.3 本規范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6、7、8和9度地區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以及隔震、消能減震設計。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設計,可采用本規范規定的基本方法。
抗震設防烈度大于9度地區的建筑及行業有特殊要求的工業建筑,其抗震設計應按有關專門規定執行。
注:本規范“6度、7度、8度、9度”即“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8度、9度”的簡稱。
【條文解析】
本條適用于6~9度一般的建筑工程。多年來,很多位于區劃圖6度的地區發生了較大的地震,6度地震區的建筑要適當考慮一些抗震要求,以減輕地震災害。
工業建筑中,一些因生產工藝要求而造成的特殊問題的抗震設計,與一般的建筑工程不同,需由有關的專業標準予以規定。
1.0.4 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頒發的文件(圖件)確定。【條文解析】
作為抗震設防依據的文件和圖件,如地震烈度區劃圖和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其審批權限,由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規定。
3.1.1 抗震設防的所有建筑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及其抗震設防標準。
【條文解析】
抗震設防是各類工程結構按照規定的可靠性要求和技術經濟水平所確定的統一的抗震技術要求,是對房屋進行抗震設計和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來達到抗震效果的過程。
3.1.2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本規范有具體規定外,對乙、丙、丁類的建筑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
【條文解析】
鑒于6度設防的房屋建筑,其地震作用往往不屬于結構設計的控制作用,為減少設計計算的工作量,6度設防時,除有明確規定的情況,其抗震設計可僅進行抗震措施的設計而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
3.2.2 抗震設防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對應關系,應符合表3.2.2的規定。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地區內的建筑,除本規范另有規定外,應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
表3.2.2 抗震設防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對應關系

注:g為重力加速度。
【條文解析】
一般情況下,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應采用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這里包括三個值,即抗震防烈度值、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
表3.2.2中所列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與《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A1》所規定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相當,即在0.10g和0.20g之間有一個0.15g的區域, 0.20g和0.40g之間有一個0.30g的區域,在這兩個區域內建筑的抗震設計要求,除另有具體規定外,分別同7度和8度,在表3.2.2中用括號內數值表示。表3.2.2中還引入了與6度相當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 GB 50949-2013 擴聲系統工程施工規范
- GB 50520-2009 核工業鈾水冶廠尾礦庫、尾渣庫安全設計規范
- GB 50633-2010 核電廠工程測量技術規范
-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論
- GB 50648-2011 化學工業循環冷卻水系統設計規范
- GB 50930-2013 冷軋帶鋼工廠設計規范
- SH/T3548-2011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蝕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T 50927-2013 大中型水電工程建設風險管理規范
- GB 50193-93 二氧化碳滅火系統設計規范(2010年版)
- GB/T 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
- GB 51060-2014 有色金屬礦山水文地質勘探規范
- 水電工技能數據隨時查
- GB 50468-2008 焊管工藝設計規范
- T/CCUA 002-2019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運維服務能力評價
- GB/T 51082-2015 工業建筑涂裝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