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膽有識,做得大生意
- 站對風口,找對幫手:胡雪巖的商道
- 蔡富強
- 3627字
- 2017-09-05 13:24:05
商人圖利,只要劃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
風險總有人背的。要緊的是一定要有擔保。
——胡雪巖
在生意場上,經營者的眼光、膽識、技巧決定了其能否成功地賺到大錢。任何人在開創(chuàng)或經營自己的事業(yè)時,總有許多時候可能會缺乏資源,這時的確需要有膽有識地去尋求急需的資源,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沒有足夠的膽略,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生意人。要想成為一位在生意場上總是贏的人,就更加要學會經營自己的膽略。
胡雪巖作為生意場上的“常勝將軍”,膽略自然要比一般大得多。在遇到難關的時候,他的做法是“壯起膽子闖過去”。遇到危機時,他能夠沉著冷靜,保持足夠的膽識,從容應對,努力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我們學習胡雪巖的商道時,既要學習他是如何賺到大錢的,更要學習他是如何面對困難與危機的。
1、膽與識,商界強者的最有力武器
無論是誰,在做生意過程中都難免會遇到困難。生意場上,成功總是相對而言的,世界上沒有必然的成功。沒有人希望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意出現危機,但自古以來也從沒有過一個不遭遇過危機的生意人。
當問題出現時該怎么應對呢?胡雪巖認為,越害怕就越會誤事,還不如放膽去闖,反倒沒事。因此,胡雪巖擺脫危機的策略很與人不同,他總是敢闖敢拼,所以他選擇的做法是:遇到難關,壯起膽子闖過去。
那一年,當杭州城被太平軍包圍時,王有齡已經做到了浙江巡撫。當時,他率領杭州的軍民據城堅守了一個多月。眼看糧食快沒了,王有齡于是派胡雪巖冒死出城去籌辦糧食,自己則守在城里,絕不棄城以求生存。
王有齡之所以這樣做,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杭州城軍民的眼睛都盯在他身上,容不得他逃離;二是即便他有機會逃出去,之前吃過的苦頭也算是白吃了,而且還很可能會像在常州做了逃兵的何桂清那樣被朝廷定罪嚴辦,落得一個菜市口斬首示眾的下場。換言之,王有齡實際上已是逃無可逃。
第三點是,他們被包圍在城中,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因而也不知道事態(tài)的嚴重。在王有齡的心里,其實還存在著一絲僥幸,認為朝廷絕不會看著杭州被圍而不管的,一定會派援軍來解救杭州城。只要援軍一到,自己和軍民們自然就能獲救。
實際上,那時候的杭州已經沒救了。當時,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帶著主力大軍進攻浙江,就是為了鞏固江浙根據地,同時解決南京被圍的壓力的,所以他志在必得。在這樣的決心下,太平軍真可謂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當杭州被包圍后,清朝官軍雖然有李元度率領衢州新軍前來支援,但實際上在太平軍的全力攔截之下,很難向杭州進兵。更何況,即使李元度的軍隊能打到杭州城外,也很難擊退重重圍住杭州城的太平軍。
從杭州歷經艱辛去到上?;I辦糧食的胡雪巖,結合各種情況,心里已經清楚杭州城被攻破那是早晚的事,他也知道王有齡和杭州玉碎“殉節(jié)”已成定局。不過,他仍然不顧古應春夫婦的勸說,毅然要把從上海采辦到的1萬石大米,冒死運往杭州城。
古應春夫婦自然是死命地勸說胡雪巖,讓他千萬不要再去杭州城,因為他要真是去了,必定兇多吉少。
這時候的浙江與江蘇,大部分地區(qū)都已經被太平軍占領。從上海到杭州,一路上太平軍設置了重重關卡,而胡雪巖的大名在江浙一帶早就廣為流傳,幾乎無人不知,甚至很多太平軍將領和士兵都知道他,因而他沒有辦法隱藏自己的身份。
他一旦被太平軍認出,而且被知道是在為杭州城里的軍民運送糧食,他必死無疑。另外,杭州城被包圍,與外界幾乎斷絕了聯系,即使把糧食運到了城下,也沒有辦法送進去。
但胡雪巖依然認為,一來信用所在,二來還要盡全力,無論如何此行都沒有取消的道理,因而必須要“闖”。至于危險,胡雪巖對古應春夫婦說了一段話,這段話既是安慰之詞,同時也是比較有道理的話。胡雪巖說:“我當然不會闖到死路上。我說的闖,是遇到難關,要壯起膽子來……這路上,遇到太平軍實在是有點害怕,但現在我不怕了。越怕越會誤事,索性大膽地去闖,反倒沒事?!?
胡雪巖這番話,當然不是指在商業(yè)活動運作過程中發(fā)生不利的情況時應怎樣去做。但他從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經驗,知道所謂的“遇到難關,壯起膽子來闖”,所謂的“越怕越誤事,索性大膽地去闖,反倒沒事”,這些用在商事運作過程中危機到來時,也是比較合適的。
當然,最后胡雪巖還是被古應春夫婦說服,留在了上海。然而,從這件事上我們仍能看出,胡雪巖對待困難和危機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
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一個人在困境中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的問題。在危機到來時,確實應該要有足夠的膽量和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
只有具備足夠的膽量,才能鎮(zhèn)定,才能從容應對,才能真正地冷靜下來,并正確地判斷出局勢在如何發(fā)展,并為自己找到一條度過危機的路來。如果不能處變不驚,反而驚慌失措,就一定會導致手忙腳亂,從而令自己在危機中越陷越深,以致于無法自拔、無可救藥。
所以,當危機出現時,與其驚慌失措,還不如大膽地闖一闖,也許還會有一線生機。關鍵時刻勇往直前,勇敢地面對困難,想方設法解決危機,永遠都是強者的有力武器。商界強者如是,其它領域的強者何嘗又不是呢。
2、只要劃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
面對迫在眉睫的問題時,一般人往往會不知所措。但有些人則會沉著應對,想方設法度過難關。胡雪巖就屬于后一種人。能夠沉著冷靜,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膽識,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經營之道。
我們不妨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來看一看胡雪巖是怎樣沉著冷靜地解決迫在眉睫的難題的。
在做生絲生意時,胡雪巖和阿珠的父親老張談妥,自己拿出一千兩銀子作為本錢,讓阿珠的父親回老家湖州,在湖州開一家絲行,當“絲主人”,坐地收絲。老張在籌措絲行過程中,很快便遇到了一樁麻煩:按定規(guī),開絲行要領牙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營業(yè)執(zhí)照。
按照慣例,絲行牙貼要從京城里發(fā)下來,因而手續(xù)非常繁雜。首先,要由打算開絲行的人提出申請;接著,由當地州縣層層上報到京城里;最后,由京城朝廷相關部門審批后,再發(fā)照本。這樣一來,要領到一張牙貼,來來去去最快也要3個月。
新絲大多數是在四、五月間上市,這時鄉(xiāng)下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蠶農都等著錢用。同時,蠶農即使不等著錢用,也會著急著把新絲賣出去,因為新絲放的時間久了就會變黃,價格上就會大打折扣。對絲行來說,這時開秤收購,自然就會有一個好的進價。
如今已經是3月末了,如果按照正常手續(xù)去辦理絲行牙貼,一定會耽誤收絲。絲行生意通常是一年做一季,如果錯過了這一季,就只能等到來年。
所以,當老張把這些情況告訴了胡雪巖時,胡雪巖當時就有點著急。他讓老張回到湖州想辦法,哪怕是花上三五百兩銀子的租金租一張牙貼,也在所不惜,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定要把門面先擺開,他一個半月后就要到湖州收絲。
為什么胡雪巖此時會有些著急呢?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周密的盤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代理官庫的銀子,就地買絲。王有齡這時已經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州的肥缺,正準備走馬上任。而這時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也建立起來了,王有齡到湖州,必定會讓他的阜康錢莊來代理湖州府庫的“收支”。
這正是胡雪巖開辦錢莊之初就想好的辦法。只要王有齡一到湖州,第一件事就是征收錢糧,因而會有大筆需要解往省城杭州的現款存入他的阜康錢莊來。他要來一次“移東補西、移花接木”的生意運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現銀,就地購絲,運到杭州再脫手變現,解交藩庫。反正只要到時候有銀子解交藩庫就可以了,不損公家一毫一兩,對自己也是無本萬利的買賣。
既然已經有了這樣好的計劃,他哪里肯白白耽誤一年的時間。胡雪巖這個“移花接木”的招術,其實也是一種“借雞生蛋”的方式。不過,這種“借雞生蛋”,要比單純用一筆資金做一樁生意,如按原來的想法,用代理公庫的銀子來經營錢莊兌出兌進的業(yè)務,高明很多。一筆資金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增值,用胡雪巖的話說就是:“放在那里不用,大元寶不會生出小元寶來。”
當然,無論是租借別人的牙貼,還是用“移花接木”、“借雞生蛋”的方法,用公庫的銀子來為自己做生意生錢,都是一種極為大膽的行為,絕大多數人即使敢想,也肯定不敢去做。只有那些很有膽識的人,才敢做得了。
因為這種“移東補西”的做法,是有穿幫的風險的。萬一穿幫了,就是大罪啊。但胡雪巖就是有這樣的膽略,敢于用公庫的銀子來幫自己辦事,讓自己無本萬利。
最終,胡雪巖搞到了牙貼,并憑著大膽識,采用借雞生蛋的手法,收到了大量的新絲,然后運到杭州變現,大賺了一筆。
胡雪巖曾說過這樣一句世人熟知的名言:“商人圖利,只要劃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風險總有人背的,要緊的是一定要有擔保。”胡雪巖就是擁有“只要劃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的膽識的商人。所以,他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而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膽有識的胡雪巖啟示我們,面對難關與危機,需要我們有膽有識,想方設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助自己度過難關,達成目標。胡雪巖的“越怕越會誤事,索性大膽地去闖,反倒沒事”這句話,對于害怕困難和危機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很好的鼓勵與指導作用。
生活是隨著人的膽量大小而不斷變化的。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勇者不是不懂得害怕的人,而是面對一切風云變幻時還能保持鎮(zhèn)定、堅強還能發(fā)揮智慧去解決危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