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五千年中國書法
- 張兆峰
- 979字
- 2018-11-08 17:46:32
大盂鼎——金文書法代表作
書法賞析
大盂鼎是周康王時期的器物,同時也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的最大型器,造型渾厚,文物價值很高。
該鼎于清道光年間,也即公元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的禮村(今寶雞眉縣),隨即被賣往文物市場。之后,岐山首富宋金鑒將大盂鼎買下。結果,因該鼎器型巨大,分外引人注目,很快就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占有,之后又被轉賣給北京的一位古董商人。
不過,在考中翰林后,宋金鑒花3000兩白銀重新購回了大盂鼎。宋金鑒去世后,后代以700兩白銀賣給了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保恒隨即將鼎獻給了左宗棠。

▲大盂鼎銘文
咸豐九年,也即公元1859年,左宗棠因他人讒言遭朝廷問罪,幸得當時的侍讀學士潘祖蔭援助,才逃脫牢獄之災。之后,左宗棠將大盂鼎贈給了潘祖蔭。
20世紀30年代中葉,國民黨當局在蘇州新建了一幢大樓。之后,國民黨官員計上心來,準備在大樓落成后辦一場展覽會,力邀潘家攜大盂鼎參展,企圖無限期占有大盂鼎。然而,這一伎倆被潘氏識破,潘氏婉言拒絕了參展。
新中國成立后,潘家后人見政府極為重視對文物的保護,經全家商議后,由潘祖蔭的孫媳潘達于執筆,于1951年的7月6日寫信給華東文化部,希望將大盂鼎捐獻給國家。當月26日,文管會派專員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趕赴蘇州迎寶。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即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大盂鼎被收藏于其中,直到今天。
大盂鼎銘文內壁共有銘文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人名)之事,內容是周王告誡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因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傳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該書法體勢嚴謹,字形以及布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雄壯而不失秀美,體現出端莊凝重的藝術效果。從書法成就角度來說,大盂鼎堪稱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
趣味鏈接國博知多少
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對稱布局,是一座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國博于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并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有120余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該館文物收藏極為豐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文明,是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