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萊子侯刻石——篆隸過渡里程碑

書法賞析

《萊子侯刻石》又稱《萊子侯封田刻石》《萊子侯封冢記》《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刻于新莽天鳳三年,也即公元16年,刻石長79厘米,寬56厘米,厚52厘米,現保存于山東省鄒城市博物館。

該碑為天然長方形青灰色層巖,上面刻有7行隸書,每行5字,共計35字,原文是:“始建國天鳳三年二月十三日,萊子侯為支人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孫毋壞敗。”

刻石字外有邊框,刻石字跡清晰,刻痕顯露,右側石面有清嘉慶年間發現這塊刻石的題記:“嘉慶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顏逢甲、同鄒孫生容、王補、仲緒山得此于臥虎山前,蓋封田贍族,勒石戒子孫者。近二千年未泐,亦無知者,可異也。逢甲記,生容書”。

公元前567年,萊子國被齊國消滅,萊子國部分貴族遷到今滕州西南的泥梨城遺址附近,并在當地繁衍生息。公元16年,萊子國一個貴族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偖子良為特使,召集一百余人舉辦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動。為告誡子孫珍惜這塊來之不易的封地,人們特意請人對此事撰文立石,是為《萊子侯刻石》。

▲萊子侯刻石

之后,碑石在山間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七年,也即公元1792年,一個叫王仲磊的人發現了它。后來,這塊刻石被留在了鄒城城南臥虎山前。清嘉慶二十二年,也即公元1817年,孝廉顏逢甲和友人孫生容、王補、仲緒山一起游鄒城城南臥虎山時,偶然發現了這塊碑,于是便在碑石右側刻了跋文,記述了發現碑石的經歷。再后,孟子的第七十代孫孟廣均先生出資得到《萊子侯刻石》,并將它存放于孟府。2002年,刻石入藏鄒城市博物館。

《萊子侯刻石》隸書尚處于樸質階段,字形、筆畫略存篆書意味。而此石之真偽,歷來有爭論。馮云鵬在《金石索》中稱:“此石雖非后人偽刻,亦系當時野制,無深長意趣?!辈贿^,即使是民間刻制,也不見得就沒有意趣。

該石書法古拙蒼簡,骨氣洞達,氣勢開張,豐筋力滿,趣味橫生,用筆圓勁有篆意。西漢的隸書流傳下來的書跡很少,清代以前發現的西漢石刻,只有《五鳳刻石》《麃孝禹碑》《萊子侯刻石》等。其中,萊子侯刻石尤為出色,它體現出了作者淵博嫻熟的傳統功力和勇于標新立異的卓越藝術才華。清代的楊守敬曾評其“蒼勁簡質”,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方朔則評價其“以為篆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為西漢隸書之佳品”。文化大師郭沫若甚至曾在20世紀60年代致函鄒城文物部門,稱《萊子侯刻石》“世所罕見,金石研究必從解讀此石開篇”。

總之,《萊子侯刻石》與《魯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墳壇石刻同為西漢著名刻石,借此可以考見漢隸從古隸向今隸過渡的蹤跡,被譽為“從篆到隸過渡的里程碑”,其書法價值非常突出。

對于該碑,書家評價很多,諸城王金策曾說:“不知原刻正以樸拙倍見古情;今人無事不勝古人,惟樸拙萬不可及?!鳖伔昙最}記稱此刻“與曲阜《五鳳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屬。”方朔在《枕經金石跋》中則說它:“以篆為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足與孔廟之《五鳳二年刻石》繼美。”瞿中溶在《金石文編》中則評其書法稱:“此刻結體秀勁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墳壇石刻之上,尚是西漢文字,可寶也。”

趣味鏈接亞圣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亞圣”,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著名命題,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不過,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石河子市| 民勤县| 仪陇县| 绥芬河市| 淳化县| 繁峙县| 姜堰市| 雅江县| 鹿泉市| 广平县| 阿瓦提县| 思南县| 宁南县| 察雅县| 长子县| 平泉县| 安新县| 准格尔旗| 永新县| 巢湖市| 上虞市| 右玉县| 海淀区| 锦屏县| 什邡市| 靖安县| 岫岩| 江永县| 姜堰市| 达孜县| 榆社县| 桂平市| 体育| 大兴区| 尤溪县| 城步| 夹江县| 台安县| 临漳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