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青少年法律看圖一點通作者名: 馮美華本章字數: 593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6:09:30
第1章 憲法與依法治國法律知識
1 學校有權拒絕接收殘疾學生入學嗎?

案例背景
小軍因兒時發生意外導致右腿殘疾,平時走路都需要他人幫助,每天上學都是被父母送到學校,然后再由同學攙扶到教室里。2015年3月,由于父母工作單位調動,小軍不得不轉學到另一所中學學習。可是學校方面以小軍身患殘疾為由不同意小軍進入學校學習。
學法有疑
殘疾能成為學校拒絕學生接受教育的理由嗎?
法律講堂
小軍由于身患殘疾,在日常生活方面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學校不能就此將小軍接受教育的權利隨意剝奪。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法定權利,不得因政治、民族、家庭出身、身體素質等原因而遭受歧視。所以,學校不得因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接收小軍,相反,學校應為像小軍這樣的特殊孩子創造適合的學習條件,保證他們正常而平等地接受教育。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五十七條 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
(二)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
(三)違反本法規定開除學生的;
(四)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
一句話說法
為了保護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利,我國已形成了專門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學校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接收殘疾人入學,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
2 未成年人有權自己選擇信不信宗教嗎?

案例背景
樂樂14歲,剛剛步入初中,其父母信仰基督教,是某市基督教協會的會員。樂樂從小就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父母覺得樂樂的性格非常適合成為基督教的教徒。于是,父母經常會和樂樂長時間聊天,希望樂樂信仰基督教。可是樂樂自己對信教一點興趣都沒有,他認為信不信教是自己的自由,自己有權利選擇信不信教。
學法有疑
樂樂有權自己選擇信不信教嗎?
法律講堂
根據《憲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由此可見,在我國,每個公民都有選擇信仰宗教還是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選擇信仰何種宗教的自由。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所以,樂樂自己信不信教,是由其自己來決定的。如果他覺得自己對信教沒有興趣,可以不用考慮父母的話。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一句話說法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同憲法相抵觸的做法都是無效的。未成年人平等地享有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利,受我國憲法所保護。
3 未成年人有選舉權嗎?

案例背景
明明是一名初三年級的學生,16歲。他所在的村子進行村干部的選舉,明明的爸爸、媽媽和姐姐都拿到了選民證,明明卻沒有,于是明明到村委會詢問這件事。
學法有疑
明明為什么沒有選民證?
法律講堂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所賦予的基本政治權利。選舉權是指公民可以參加選舉活動,按照本人的意志投票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被選舉權是指公民可以被提名為代表候選人,進而有可能被選舉為人大代表。
根據《憲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選舉法》第三條也有類似規定。也就是說,年滿18周歲的公民,除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外,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明明因為還未滿18周歲,所以不具有選舉權,也不具有被選舉的權利。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一句話說法
在我國,未成年人是不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因為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達到獨立思維階段,缺乏系統全面的政治觀念,不能正確判斷政治事務,所以難以承擔起法律賦予的選舉重擔。
4 言論自由權有限制嗎?

案例背景
小晨對自己的哥哥非常崇拜,總是在同學們面前提起自己的哥哥在中科院的研究中心工作,非常厲害。同學們都以為小晨在吹牛,就慫恿他把哥哥約出來一起聊聊。于是,小晨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吹牛就將哥哥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某日,小晨哥哥和大家聊著自己的職業,大家都對其贊不絕口,由于心情太激動,他把工作中一些不能透漏的機密也說了出來。
學法有疑
言論自由權的行使有什么限制?
法律講堂
上述案例涉及言論自由權。言論自由權指公民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等各種語言形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
根據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和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我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的自由。但是,法律也規定了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一般表現為:(1)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否則構成誹謗;(2)不得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否則構成侵權;(3)不得有淫穢等違反善良風俗的言論;(4)不得泄露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
小晨哥哥泄露了國家機密,損害了國家利益,危害到國家安全,依照我國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一句話說法
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言論自由權利的行使也不例外。言論自由只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一旦行使言論自由損害到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就會承擔法律責任,受到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