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婚姻財產和家庭關系(1)

1.夫妻忠誠協議有效嗎?

情景再現

曾某系上海一家企業的營銷人員,與前妻離婚后,通過征婚結識了同樣離異的賈某。經過幾個月的接觸,二人登記結婚。由于雙方均為再婚,為慎重起見,2000年6月,夫妻經過協商簽署了一份“夫妻忠誠協議”,協議規定:夫妻婚后應互敬互愛。對家庭、配偶要有道德觀和責任感。如果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背叛了另一方(如發生婚外情),則要賠償對方名譽損失及精神損失費共計30萬元。

協議簽訂后不久,賈某就發現曾某與其他異性存在不正當關系。2000年10月的一天,賈某得知曾某去前妻家看望孩子時留宿其家中。次日凌晨,賈某便和親友前往曾某前妻家查看,發現曾某與其前妻同床共眠。2001年8月,賈某又發現曾某與一年輕女子同居。危機四伏的婚姻就此破裂。2002年5月,賈某以曾某違反“夫妻忠誠協議”為由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并要求法院判令對方支付30萬元賠償金。

案例解讀

本案是我國首例夫妻一方以另一方違反“夫妻忠誠協議”為由起訴離婚并要求按協議給予賠償的訴訟。

所謂“夫妻忠誠協議”,是指夫妻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簽訂的,雙方在婚姻存續期間互相恪守忠誠義務,如有違反,違約方將向另一方支付相應賠償的協議?!胺蚱拗艺\協議”是夫妻雙方通過經濟手段來互相約束,使對方不作出背叛婚姻的不道德行為。

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定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這被認為是夫妻忠實義務。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只是一個宣言性條款,換言之,夫妻忠誠只是一種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它具有的是道德上的約束力,而并無法律上的強制力,即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一方并不必然承擔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所以,以對方違反“夫妻忠誠協議”請求法院判令賠償金的,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依法予以駁回。

維權提示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3條規定:“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由此可以看出,本案中賈某要求曾某依協議支付賠償金30萬元的訴訟請求,應當被法院駁回。但是,若賈某能證明曾某確實與其他異性同居,違反了夫妻間的忠實義務,即使該忠誠協議得不到法院支持,法院依舊可以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判決二人離婚。并且,賈某作為無過錯的一方,可以在離婚時依照《婚姻法》第46條的規定請求賠償。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4條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32條 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準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準予離婚。

第4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3條 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2.夫妻對所有的財產都有平等處理權嗎?

情景再現

孫某與丁某系夫妻關系,二人共同經營一輛桑塔納轎車。二人因家庭矛盾發生爭吵,當晚丁某開車離家。之后,丁某在未與孫某協商的情況下,以8萬元的價格將桑塔納轎車賣給了李某(李某對此知情),并于當天辦理了汽車買賣手續,把車籍轉到李某名下,但雙方并未交付汽車和車款。后來,丁某覺得8萬元太少,又將該車以8.8萬元的價格賣給了第三人王某(亦知情),并當即交付了汽車和車款,但是未辦理手續。次日,孫某發現此事,隨即將車證扣留。同時向法院起訴稱:因家庭矛盾,夫妻發生口角,丁某與他人合謀,擅自把家庭共同財產轎車賣給李某,并辦理了車籍轉移手續,后又轉賣給王某,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決買賣合同無效。

丁某卻辯稱:該車是夫妻共同財產,我有處分的權利,買賣過程中不存在欺詐、違法等行為,屬于合法交易,沒有損害孫某的權益。

案例解讀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除另有約定的以外,所得財產為共同共有。夫妻對共同共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此處所謂“平等的處理權”,是指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都有權決定;但非因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作出重要處分決定的,夫妻雙方應該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具體而言,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事務而與第三人實施一定法律行為時,有權代理另一方,而無須雙方協商一致取得共同意見。反之,非因日常家庭生活需要,在未與對方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擅自處分共同財產的,一般認定為無效。

本案中,丁某處分夫妻共同共有的轎車,顯然不屬于因日常生活需要處分共同財產,因此其處分行為應當與孫某協商一致后才能作出。而丁某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處分夫妻共有的汽車,侵犯了孫某的合法權益,其處分行為無效。因此,丁某先后與李某、王某發生的交易行為均為無效。

維權提示

本案還涉及善意取得的問題,即李某、王某是否構成了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不法將其受托占有的他人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于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因此,若李某或王某構成了善意取得,即使法院判決丁某的處分無效,孫某也不可能要回汽車。

但是,我國法律規定了善意取得的條件,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第1款的規定,善意取得應當具備下列成立條件:(1)標的物須為動產或者不動產;(2)讓與人對處分的動產或不動產無處分權;(3)受讓人受讓財產時須為善意;(4)受讓人須支付合理的價格;(5)轉讓的動產或不動產已經交付或者登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案中李某和王某都是明知丁某是未經孫某同意擅自出賣汽車的,因此他們都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條件,因此不能取得汽車的所有權。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17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106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3.夫妻之間關于財產的約定,能對抗第三人嗎?

情景再現

2010年,李某(男)與王某(女)登記結婚。2011年4月,兩人對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關系作了約定,明確雙方婚前、婚后的財產均歸各自所有。2012年8月,李某辭去工作,并以個人名義向好友崔某借款10萬元后,以個人名義開辦了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廠。王某一直未參與工廠的經營,兩人于2012年11月針對食品廠的歸屬問題再次作出書面約定,食品廠歸李某個人所有,盈虧均與王某無關。

食品廠開張后便一直不景氣,后來,食品廠因質量問題被政府部門查封。2013年2月,崔某得知食品廠被查封的消息后,找到夫妻二人,要求其償還剩余6萬元欠款,多次交涉未果后,崔某訴至法院。審理過程中,王某表示自己和李某關于財產歸屬、食品廠歸屬早有約定,食品廠和自己無關,李某食品廠的收益也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自己不應承擔債務,但無法舉出證據證明崔某對此知情。而崔某表示自己從未得知他們夫妻二人有財產約定,所以該約定對自己沒有約束力。

案例解讀

我國法律規定,夫妻可以實行約定財產制,即約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但該約定屬于內部約定,只對夫妻雙方有約束力,對夫妻雙方以外的第三人不發生法律效力。

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在日常生活和經濟交往中,難免與其他人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為了保證交易安全以及維護第三人(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婚姻法作出了特別規定,夫妻約定財產歸各自所有的,一方對外所負債務,且債權人知道該約定存在的,以一方的財產清償。由此可見,只有當第三人知道約定存在時,約定才對其產生效力。

維權提示

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的規定,第三人是否知道夫妻之間存在財產約定這一事實,由主張的夫妻一方負舉證責任,也就是說,夫妻一方若以有財產約定在先作為理由提出抗辯,則必須證明債權人確實知道夫妻雙方存在財產約定。

在本案中,李某與王某雖然約定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而且食品廠盈虧與王某沒有關系,但是作為債權人的崔某表示對該約定毫不知情,王某又沒有證據證明崔某確實知道此事。所以王某的主張不能成立,崔某有權要求夫妻雙方以共同財產支付債務。

婚姻法司法解釋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實際上是延續了民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也有利于保護第三人的利益。但是,在經濟生活高度頻繁的今天,夫妻關系越來越受到經濟利益的挑戰,夫妻一方出于惡意或者揮霍,擅自對外借債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舉證責任的存在,無疑會使受害的夫妻另一方很難得到保護。但是在立法司法尚未得到修改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平時注意提防,學會保存證據。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19條 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18條 婚姻法第十九條所稱“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夫妻一方對此負有舉證責任。

4.以一方父母的出資為首付并貸款買房的房屋是否屬于共同財產?

情景再現

韓某(男)與王某(女)于2001年登記結婚?;楹螅藭鹤≡诔鲎馕輧取?012年1月,韓某花費60余萬元購買兩室一廳的商品房一套。購買時,韓某父母資助了他20萬元,并以他的個人名義繳納了首付款;同時,韓某又向銀行貸款20萬元,自2012年5月起,韓某開始以個人的工資償還貸款,每月還款1500余元。

后來,韓某與王某二人因感情不和決定離婚,但是對房屋的歸屬問題產生了分歧,韓某認為首付款是自己的父母出資支付的,貸款也是由自己的工資償還的,因此房屋應當歸自己所有。而王某認為房屋應當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雙方難以達成共識,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離婚并分割雙方爭議的房屋。

案例解讀

我國法律規定,婚前當事人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是對子女個人的贈與,但是父母明確表示贈與給雙方的除外;婚后當事人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應當認定為對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給一方的除外。

本案中,韓某的父母為其購置房屋而資助20萬元,該行為發生在結婚以后,且未明確表示是贈與韓某一方的,因此應當認定為是對雙方的贈與。此外,銀行貸款雖然由韓某一人的工資償還,但是我國法律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所得工資、獎金等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所以應當認定為是用夫妻共同財產償還貸款。

因此,本案中的房屋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法予以分割。

維權提示

本案中一個重要信息是,韓某父母出資繳納首付款的行為發生在結婚之后。若發生于結婚之前,則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如果房屋產權登記上只有韓某一個人的名字,那么法院將房屋判決歸韓某一人所有,而王某只剩下對房屋增值部分的求償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尖扎县| 来安县| 彭水| 德保县| 特克斯县| 邳州市| 枣强县| 旅游| 宜兰县| 新巴尔虎右旗| 信丰县| 德化县| 沾益县| 抚顺县| 芮城县| 东源县| 舟山市| 霍城县| 安宁市| 上虞市| 额尔古纳市| 惠东县| 广宁县| 兴城市| 历史| 潮安县| 全南县| 渭南市| 宁波市| 图木舒克市| 宁城县| 石河子市| 大冶市| 德令哈市| 祁东县| 麻栗坡县| 德令哈市| 巴南区| 施甸县|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