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一、起源與主題:大學為學生

從2001年起我經常回國到高校講學,轉眼已經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至今已經10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簡稱清華經管學院)成立于1984年。在清華經管學院前22年的歷史中,頭17年由朱镕基擔任院長。從2006年起,經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換屆,我進入了連任院長的第四個任期。

作為“文革”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我是清華大學1977級本科生。自1981年從清華提前畢業(yè)出國留學到2006年回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其間25年我一直在美國大學中學習(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任教(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在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在國內頂尖的清華,在備受矚目的經管學院,擔負起院長之責對長期在海外任教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我并不是第一個從海外回國擔任學院負責人的學者,我也不敢說我是最有成績的,但我可能是辦學最投入的。從經濟學者轉換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這是一個人生的選擇。從一開始我就認識到,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事業(yè)。

這與我們這一代人的特殊經歷,以及強烈的改革情結密切相關。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有在農村插隊、在工廠當工人、在部隊當兵的社會經歷,由此而來的是我們根植于追求中國現代化的改革情結。我是這一代人中幸運地成為改革開放后最早出國學習現代經濟學的留學生之一。這些留學生中的多數在國內的本科專業(yè)是數學、物理等理工學科,之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轉學現代經濟學,就是受到當時中國經濟改革浪潮的感召。

經濟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會改革,都是為了推動中國現代化。為推動經濟改革學習現代經濟學,為推動教育改革而投身辦學,是同一個改革邏輯下的選擇。經濟學者對教育改革格外投入,還有其學科特點的因素: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社會科學,不僅研究經濟,而且對其他基礎社會科學和應用社會科學領域,比如與大學改革相關的教育和管理等領域,都有直接的相關性。

這些年來,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沒有帶過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過一筆科研經費,也沒有主持過一個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擔任院長后,雖然很少發(fā)表經濟學學術論文,但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fā)表了多篇有關大學改革的學術論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辦學上,因為在我看來,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一樣,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同等重要。

我的辦學理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目的,就是“大學為學生”。在兩年前出版的《新清華》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專刊的首頁上,沒有傳統(tǒng)習慣上的領導題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了七個大字:“經管學院為學生”。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兩卷書的封面照片,沒有其他內容,就是校園中和教室中的學生。大學為學生,這是本書的主題。

這樣一個主題并非顯而易見,也遠非共識。事實上,學生、教師、社會、國家都是大學的“利益相關者”;教書育人、研究探索、服務社會、服務國家都是大學使命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在兼顧四個方面的同時,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優(yōu)先和側重。中國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環(huán)境中,教師和研究、服務國家和社會更容易獲得優(yōu)先考慮,而學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視。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很有必要強調“大學為學生”的辦學理念,并把它作為《大學的改革》這本書的主題。

二、思想與行動:思行合一

本書中的文章與我之前的經濟學論文的最大不同,不僅在于內容是教育問題而非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的文章是用行動寫成的。本書當然是有思想性的,不過畢竟有關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書已經很多了。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這是一本基于理念而行動的書,是一本真實記錄教育改革和實踐的書。雖然記錄中國經濟改革、企業(yè)改革、創(chuàng)業(yè)的書有不少,但是記錄中國教育改革的書就少見了。辦學不僅要有改革思想,還要有改革行動,“思行合一”正是本書的重要特點。

這是一本思想的書。雖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動寫就的書,但這些行動是基于理念的,基于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時間思考問題,力求想透徹,想清楚。因為行動不落實除了沒有執(zhí)行力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動過程中無法推進。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來,思想取決于眼光。具體地說,我相信辦學必須要有三種眼光:長遠眼光、世界眼光、現代眼光。這與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一致的。

長遠眼光就是教育要考慮學生的一生,不僅僅是當下的知識掌握和眼前的就業(yè)。長遠眼光的對立面是急功近利。雖然急功近利在各行業(yè)都很顯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后果遠比在其他行業(yè)更加嚴重,因為教育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并且改變很難。長遠眼光就是要立足于教育育人的長遠目標。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經驗,吸收全人類文明的智慧。歷史的事實是,在過去幾百年中,先是西歐的大學、后是北美的大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領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創(chuàng)造和建設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

現代眼光就是要學習先進的和前沿的辦學經驗,并且在學習中不斷創(chuàng)新。現代眼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現代教育理念,二是現代大學制度。現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現代化置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之中,并以教育現代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這更是一本行動的書,是一本以講話和文章原稿為內容,記載辦學行動的書,實錄教育改革的書。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并非原創(chuàng),但是基于這些理念的一系列辦學和改革行動就需要創(chuàng)造性了。

辦學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理想”、“激情”、“行動”,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標,激情是為了實現理想不計眼前得失的投入,而最終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實到行動上。

既然是行動而不單純是理念,就必須考慮到中國現實條件的約束。本書的重要特點,就是展示如何在國情、校情、院情的約束條件下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改革路徑。這條路徑中有大量的辦學和改革的細節(jié)。細節(jié),每一步的細節(jié),都關系著改革的成敗。這本書提供了從思考到行動,從教師職員到教學項目,從內部管理到外部關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各種細節(jié)。

有一種說法:“北大有想法,清華有辦法”。辦學和改革,僅有想法或僅有辦法都不夠,必須既要有想法,又要有辦法,尤其要有充分考慮各種制度和文化約束條件下的辦法。把改革理念付諸改革實踐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動,就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三、結構與內容: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大學制度

在我看來,大學的改革包含兩項主要內容:一是實踐現代教育理念,二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現代教育理念涵蓋現代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現代大學制度包括政校關系、治理結構、管理方法等。《大學的改革》就圍繞這兩項內容展開。

《大學的改革》由《第一卷·學校篇》與《第二卷·學院篇》組成,共收錄我的文章和講話211篇。《學校篇》的內容涵蓋各種類型的學校,《學院篇》的內容聚焦清華經管學院。《學校篇》收錄了我從2001年至2016年15年間的52篇文章和講話,包括了2006年我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之前和2006年之后在清華外的場合并且不是以清華師生校友為主要受眾的文章和講話。《學院篇》收錄了我自2006年至2016年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期間,在清華內或在清華外但以清華師生校友為主要受眾的講話和文章159篇。在這211篇中,有22篇是由英文原文翻譯成中文的,有四篇是與他人合著的,有四篇是集體完成并經過我最后定稿的學院規(guī)定和報文,這些在腳注中均有說明。本書中有些文章和講話中的一些內容重合或相似。由于它們是在不同場合并針對不同受眾發(fā)表的,為了保持完整性,在收入本書時保持原樣。

就結構而論,本書首先按照主題分編,在每編中按照內容分章,在每一章中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文章。這種排列方式本身有一定信息量。改革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認識也是逐步提高的。在每一章中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文章可以體現出思想和行動在時間上的演化進程。我希望這種先按照主題和內容,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組織方式,比全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更具有結構性,同時又比完全打亂時間順序更具有動態(tài)感。

就文章特點而言,《學校篇》包括一些系統(tǒng)性強的文章,而《學院篇》較多情景性強的講話。兩卷集合在一起,既展示了教育改革具有一定高度和系統(tǒng)的理論,又記載了教育改革翔實的脈絡和細節(jié)。

《學校篇》分為兩編八章共52篇。兩編分別是“思想與思路”、“行動與實踐”。

第一編“思想與思路”包括“教育本質”、“歷史視角”和“改革思路”三章。“教育本質”一章中共七篇。其中第三篇是我為擔任主編的《教育》雜志創(chuàng)刊號寫的主編寄語,它簡練地表達了我投身中國教育改革事業(yè)的初衷。其余六篇講話探討當前中國的四類教育問題:一是追究什么是“大學”、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研究”這三個有關大學使命的根本性問題;二是以“均值”和“方差”刻畫中國教育在“人”與“才”兩個維度上的四個特點;三是把教育的問題聚焦于“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學”這三個基本問題;四是強調“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精神”、“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能力”在中國教育中的重要性。“歷史視角”一章中有五篇。前兩篇分別追溯大學理念和美國大學的演變歷史,以及中國大學的改革歷程,特別是梳理近十幾年來中國大學的變化。之后兩篇試圖提煉出老清華與西南聯(lián)大的傳統(tǒng),并概括出老清華社會科學四個學系的學術特點和治學精神。最后一篇是收錄在《牛津中國經濟指南》中的文章,講述中國的經濟和管理教育的改革。“改革思路”一章中的五篇均是我發(fā)表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的文章,是本書中較為嚴謹的學術性論文。它們針對中國大學中的“學科布局”(第一篇)、“本科教育”(第二篇)、“治理制度”(第三、四、五篇)這三類最重要的問題逐一分析,并提出大學改革的具體思路和建議。這五篇是本書中最為系統(tǒng)和核心地論述大學改革之道的文章,這里的“道”包括“道理”和“道路”兩個方面。

第二編“行動與實踐”分為“通識教育”、“經濟學科建設”、“經濟學教育”、“管理教育”和“清華案例”五章。它們既是第一編中提出的大學改革思想的行動,又是大學改革思路在實施中的細化和深化。“通識教育”一章中的六篇有關本科教育中通識教育的改革實踐。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也是大學中就學人數最多,對育人影響最大,同時也是最具一般性的教學項目。這些講話從不同角度講解了大學本科教育中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通識教育的進程。這是我認為的大學本科教育改革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內容,不論是什么專業(yè)。“經濟學科建設”一章中的九篇有關我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經濟學。它們既有對經濟學科在美國的介紹,也有對經濟學科建設在中國演化的追蹤。經濟學科在中國的演化進程也折射出中國大學改革落到學科實處的具體路徑。“經濟學教育”一章中既有我介紹經濟學教育,特別是現代經濟學的精髓,也有我介紹自2002年秋季學期開始持續(xù)在清華經管學院開設《經濟學原理》課的情況,以及講解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原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管理教育”中的10篇特別關注MBA(工商管理碩士)教育、E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企業(yè)家精神教育。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國的管理教育學習先進國家的辦學經驗,堅持國際化的辦學方式,同時又密切結合中國的實際,取得了突出進展。“清華案例”一章中的六篇文章分別概括呈現清華經管學院對所有學位項目,即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五大類教學項目的改革進程。

《學院篇》分為四編19章共159篇。四編分別為“學院”、“教學”、“研究”和“治理”。

第一編“學院”包括“使命”、“傳承”、“期望”以及“成果”四章。“使命”中的兩篇文章分別是我在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任命宣布大會上的講話和我最初為《學院院冊》寫的院長致辭,它們勾畫出我對學院使命的理解。對清華經管學院而言,有兩個人地位顯著。一位是首任院長朱镕基(任期為1984—2001年),一位是學院的源流、成立于1926年的清華經濟學系系主任陳岱孫(任期為1928—1952年)。“傳承”一章中的前三篇是我分別在朱镕基三套書出版發(fā)行座談會上的講話,談他的改革魄力、辦學思路以及人格魅力。第四篇是我在清華經濟學系建系九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寄語學院傳承陳岱孫教書育人的敬業(yè)精神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期望”一章中的九篇有關學院統(tǒng)一舉辦的畢業(yè)典禮。每年一次的學院畢業(yè)典禮是學生一生中的難忘時刻,也是教育中刻骨銘心的課堂。這章中前兩篇是我在學院畢業(yè)典禮上的講話,之后學院畢業(yè)典禮邀請學院以外的人士前來演講,后七篇是我對畢業(yè)典禮演講人的介紹詞和在他們演講后的結束語。“成果”一章中的七篇是報告學院在一些時間節(jié)點上的階段性工作成果,包括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之際、2014年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際,以及2016年我擔任經管學院院長十年之際對學院辦學成果的梳理和概括。

第二編“教學”共有八章,按照學院的教學項目分為“本科教育”、“博士教育”、“碩士教育”、“MBA教育”、“EMBA教育”、“后EMBA教育”以及“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國際化辦學”。“本科教育”一章中的21篇從招生介紹到致新生的信,從開學典禮講話到入學導向講課,從講座導言到外聘教師介紹,再到與畢業(yè)生的談話,在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中體現出本科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博士教育”一章中的五篇突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博士培養(yǎng)之路的取向和培養(yǎng)方法。“碩士教育”一章中的六篇則展現碩士教育轉型,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過程。“MBA教育”一章中的10篇描述了包括課程改革、招生改革、國際化辦學以及依托清華大學優(yōu)勢辦學的歷程,顯示了清華經管學院在中國MBA教育中的引領作用。“EMBA教育”一章中的12篇詳錄學院EMBA教育服務于中國經濟改革和企業(yè)發(fā)展,EMBA中文班開創(chuàng)全新課程體系,EMBA國際班從零開始歷經九年獲得全球排名第一的進程。“后EMBA教育”一章中的四篇記述清華經管學院開創(chuàng)后EMBA項目(企業(yè)家學者項目)的歷程,包括項目定位、課程設計,以及該項目與海外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銜接。“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一章中的九篇記錄了學院開辟如今成為熱潮,但起步時并非如此的教育領域。自創(chuàng)辦“清華x-空間”(清華x-lab)和“清華經管創(chuàng)業(yè)者加速器”伊始,學院就明確了這都是以育人為中心,而非以育項目為中心的教育平臺。“國際化辦學”一章中的11篇全方位展示學院英文授課、與全球頂級大學合作、請全球頂級人物講課,從“請進來”到“走出去”的雙向國際化辦學之路,詮釋出“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向最好的學習”。

第三編“研究”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和“學院與大學融合”三章。與一些理工學科依靠大項目或大實驗室不同,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主要是教師個人研究,學院的研究支持主要體現在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而非直接組織研究或提供經費。“經濟學”一章中的16篇內容包括邀請國內外經濟學家來講學,邀請國內外經濟金融政策決策者和金融實踐者來交流,以及開辦學術期刊《經濟學報》。“管理學”一章中的八篇展示學院與企業(yè)管理者和企業(yè)家的密切聯(lián)系,支持應用研究平臺“案例中心”,以及創(chuàng)刊對管理實踐有引導作用的《清華管理評論》。“學院與大學融合”一章體現了清華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優(yōu)勢,就是要把學院中的學科與大學中的其他文科以及理、工、醫(yī)學科相融合。這一章中的九篇就是學院組織這些跨學科、跨院系的舉措,既有社會科學中的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也有理工醫(yī)科中的機械、信息、環(huán)境、設計、醫(yī)學等。

第四編“治理”包括“教師人事”、“學院治理”、“校友工作”和“顧問委員會”四章。這編中的前兩章涉及學院的“內部治理”。在人事制度上,學院率先系統(tǒng)性地改革了教師人事制度。“教師人事”一章中的六篇細述清華經管學院的教師招聘制度改革、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教師薪酬制度改革,以及學院推動人才引進,建立教師行為準則規(guī)范。“學院治理”一章中的四篇記錄了學院率先提出并實踐學院治理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改革的細節(jié)。這編中的后兩章涉及學院的“外部治理”。校友關系是學院外部治理中范圍最廣泛的部分。“校友工作”一章有11篇,內容涵蓋學院按照項目、地區(qū)、行業(yè)和興趣成立和建設校友會等校友工作。顧問委員會是學院外部治理中在國內外最具顯示度的部分。學院顧問委員會于2000年在朱镕基院長推動下成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16次年會。這個顧問委員會堪稱世界一流、舉世無雙。2007年以來,學院借顧問委員會會議召開之際舉辦面向師生校友的“清華管理全球論壇”和“顧問委員走進清華經管課堂”等活動。“顧問委員會”一章中的五篇有關其中的三場活動,兩場是關于全球管理教育新趨勢,一場是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用中文授課。這些活動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顧問委員會推動學院發(fā)展的作用。

就寫作風格而言,這本書有兩個特點。一是講實話、講真話,不講官話、不講俗話。我不認同兩種講話傾向:一種是空話、套話、官話,另一種是媚俗話。前者是官氣,后者是俗氣,都不是大學應該有的學府風氣。二是力求簡單、簡潔、簡約。我崇尚喬布斯的理念,極簡主義,簡單就是美。我也追隨愛因斯坦的信念,世界的根本道理應該是簡單的,如果不能用簡單的道理說清楚,說明你還沒有理解透。這都是與老子的哲學思想“大道至簡”相一致的。

四、一般性:超越經濟與管理

雖然我是經濟學者,在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并在學院推動改革,但是,清華經管學院的改革理念、經歷和實踐,具有超越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一般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對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有意義,還能夠對所有從事并關注中國教育改革和大學改革的讀者都有意義。

為什么這本書對除了經濟和管理之外的其他文科,對理科、工科、醫(yī)科等也有一般性意義呢?有三個基本原因。

第一是學院特點。雖然清華經管學院通常被認為是一所管理學院,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三合一”的學院:除了管理學院之外,它還包含一個經濟學院(經濟系),以及一個事實上的本科生院。在美國的大學中,這三者通常是分開的。在中國的大學中,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有合在一起成為一所學院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也有分開為兩所學院的(比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此外,本科生院的概念在美國很普遍,但在中國還不多見。之所以說清華經管學院事實上還包括一個本科生院,不僅是因為經管學院本科招生文理兼招,也不僅是因為它是全國高考中最被考生青睞的學院之一,更重要的是因為學院的本科培養(yǎng)方案改革是按照本科生院模式來設計的,其性質和意義遠遠超出經濟學專業(yè)或管理學專業(yè)。這就使得清華經管學院的辦學經歷對其他專業(yè)都具有相當的一般性意義。當然,理科、工科、醫(yī)科和其他文科在專業(yè)教育和學科建設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第二是學科特點。雖然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并不是研究教育的專家,但他們在思考教育問題和實施教育改革上有一些不同于教育學家的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分析思路是經濟學的,特別是有了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經濟學家對教育制度和大學制度的分析就具有比較系統(tǒng)和嚴謹的思維方法,包括制度設計的思路、關于人對激勵反應的分析等。同樣,在經驗實證方面,中國經濟改革和企業(yè)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參照。雖然教育與經濟不同,學校與企業(yè)也不同,但是它們在改革邏輯上有相通之處。二是作為管理學家研究管理實踐的道理,其中不少對大學治理和管理的改革有參考價值,很多改革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運用管理學中的智慧。三是因為經濟學和管理學分別是基礎社會科學和應用社會科學,它們研究的對象是人和社會,而研究的方法又是科學的和經驗的,所以經濟管理學院與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醫(yī)科等學科的溝通相對通暢,其經驗也更容易被聽取。

第三是現實特點。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已經是全球最大。2015年,中國高校普通本科專科在校學生2625萬,研究生在校學生191萬;中國普通本科專科招生738萬,研究生招生64.5萬;而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即18—22周歲高校在校學生總數與該年齡段人口總數之比)已經高達40%(《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16》)。在此情況之下,大學教育的質量問題成為重要的問題。清華經管學院面臨的問題正是當今中國教育界面臨的共同現實問題。一方面是壓力。當前全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程度遠遠超出以往任何時期,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不多的批評,二是對學生“素質”整體不高的批評。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和“以人為本”的大趨勢中,教育問題更是成為眾矢之的。另一方面是制約。盡管大學和學院的領導們兢兢業(yè)業(yè),工作極其忙碌,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中相當多的人主要心思很難集中在辦學上。在大學,政治上需要“維穩(wěn)”,學術上需要“評優(yōu)”,經濟上需要“創(chuàng)收”,這些既為辦學創(chuàng)造條件,但也要占去很多精力,難免影響辦學。這種壓力和制約是中國所有大學和學院面臨的共同現實問題,而本書正是針對這些共同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行動。


《大學的改革》是我過去10年在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過去15年在中國教育領域耕耘的實錄。這本書最重要的特點可用下面兩句話概括:

● 大學改革的一個主題是“大學為學生”;大學改革的兩項內容是“實踐現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 這本書在闡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時,真實記述教育改革行動,重點體現“思行合一”。所以,它不僅是一本理念上“為何改革”的書,更是一本實踐中“如何改革”的書。

我很幸運,改革時代給了我好的機會,我趕上了一段好時光。這些年來我心懷理想主義,盡力做事,干成了一些事兒。同時我也要坦誠地說,由于各種制約因素和我本人能力所限,還是有不少事或是不能干,或是干了但沒干成,或是干了但干得不徹底,或是干成了又退回去了。這是我的遺憾,也是時代的特征。

我深感慶幸的是,我仍然還是一個“把一些事兒干成的理想主義者”。


2016年9月于清華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普宁市| 承德市| 高碑店市| 阳春市| 晋江市| 东源县| 丽江市| 密云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镇远县| 新源县| 扬州市| 鲁山县| 弋阳县| 广南县| 东兰县| 苍溪县| 肇源县| 丹江口市| 九龙坡区| 梁平县| 新密市| 无为县| 洪洞县| 大新县| 阜宁县| 祁阳县| 福清市| 承德县| 延安市| 中方县| 临汾市| 新竹县| 舟山市| 英山县| 历史| 商城县| 吉木萨尔县| 金乡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