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0

11 耶穌基督 公元10年—公元40年

施洗者約翰和加利利之狐

約翰的雙親——圣殿祭司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住在城外的安凱倫村。撒迦利亞可能是地位低下的祭司之一,他必須通過抽簽才能決定自己在殿中的職責,與圣殿顯貴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約翰孩童時經常造訪圣殿。成為一個好猶太人有許多種方法,他選擇的是像以賽亞規勸的那樣在荒野里過苦行僧生活,“在沙漠里為耶和華開路”。

公元1世紀20年代晚期,約翰開始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沙漠里贏得第一批追隨者——“所有人都在心里揣測約翰是不是救世主”——后來他的影響擴展到希律·安提帕斯統治下的加利利,他的家人就住在這里。馬利亞是約翰母親的表親,她懷兒子耶穌時與約翰的雙親待在一起。耶穌從拿撒勒過來傾聽他的表兄約翰布道,而約翰則在約旦為耶穌施洗。表兄弟二人開始一塊兒布道,提出洗禮免罪說,他們的新儀式從在浸禮池中洗凈自己的猶太教傳統演變而來。與此同時,約翰開始譴責希律·安提帕斯。

加利利小王過著皇帝般的生活,為他的奢侈揮霍提供資金的是人們普遍憎恨的收稅員。安提帕斯不斷游說新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憂郁孤僻的繼子提比略把他父親的王國賜給他。他以奧古斯都的寡婦、提比略的母親、希律家族之友的名字給他的首都起名為“利維婭”。接著,公元18年,他在加利利海岸建立了一座名叫提比里亞的新城市。耶穌和約翰一樣鄙視他,視他為貪財浪子、羅馬人的走狗,“那只狐貍”是耶穌對他的稱呼。

安提帕斯娶了納巴泰阿拉伯國王阿雷塔斯四世的女兒,從而建立了一個旨在保證猶太人和阿拉伯之間和平的聯盟。在位三十年后,已是中年人的安提帕斯不幸地愛上了自己的侄女希羅底。希羅底是大希律被處死的兒子阿里斯托布魯斯的女兒,已經嫁給她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現在,她要安提帕斯同他的阿拉伯妻子離婚。安提帕斯傻傻地同意了,但納巴泰公主并沒有安靜地離開。施洗者約翰當著一大群人的面嘲笑這對奸夫淫婦,稱他們是當代的亞哈和耶洗別,直到安提帕斯下令逮捕他。先知約翰被關押在大希律位于約旦對面、死海上方2300英尺(約701米)處的馬卡魯斯要塞。關在這些牢房里的不光有約翰,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囚犯——安提帕斯的阿拉伯妻子。

安提帕斯和他的侍臣設宴慶賀自己的生日,作陪的還有希羅底和她的女兒、嫁給小王菲利普的撒羅米。(馬卡魯斯宴會廳的馬賽克地板仍有部分留存至今——地板下面的一些牢房亦是如此。)撒羅米“進來跳舞,取悅希律”,可能還表演了有七層遮蔽物的脫衣舞,舞者撒羅米是冷血善變、女性墮落的象征,馬可和馬太兩部《福音書》從未賦予她名字。約瑟夫斯在別的語境中告訴我們希律女兒的名字,但他只說安提帕斯下令處死約翰,并沒有說他受哪個舞蹈家慫恿。七紗舞是很久以后經過加工的作品。希律家有許多人叫撒羅米(Salome,耶穌的妹妹也叫Salome)。但這個舞蹈家最有可能是特拉克尼小王希律·菲利普的妻子,菲利普死后,她嫁給另一位表兄,她的這位表兄后來被任命為小亞美尼亞的國王,這個舞蹈家最終成為王后。后來,約翰之首成為最珍貴的基督教圣物之一。至少有五個圣地聲稱保有約翰之首的原件,大馬士革倭瑪亞清真寺里面的約翰之首神龕還受到穆斯林的尊崇。她跳得如此優美,以至于安提帕斯情不自禁地說:“隨你向我求什么,我必給你。”在母親的教唆下,撒羅米回答說:“我要施洗者約翰的頭。”過了一會兒,約翰的頭被從地牢里呈上來,“放進盤子里,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

意識到自己處境危險的耶穌逃到了沙漠,但他也經常拜訪耶路撒冷——他是三大亞伯拉罕宗教創始人中唯一一個曾在耶路撒冷街上漫步過的。耶路撒冷和圣殿是他自我展望的核心。一個猶太人的生活是以研究先知、遵守律法和去耶路撒冷朝圣為基礎的,耶穌稱這個城市是“偉大國王的京城”。盡管耶穌前三十年的生活我們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他沉湎于猶太《圣經》的學習當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一絲不茍地實現《圣經》預言。因為他是一個猶太人,圣殿是他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一部分。耶穌非常關注耶路撒冷的命運,十二歲時,父母曾帶他到圣殿過逾越節,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據路加說,耶穌與父母走散,經過三天的焦慮尋找之后,父母“遇見他在殿里,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耶穌受魔鬼誘惑,站到了殿頂上。當耶穌向信徒公開他的使命時,他強調他的命運將在耶路撒冷展開,“從此耶穌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許多的苦,并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而耶路撒冷會為此付出代價:“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包圍,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在他的十二門徒(包括他的弟弟雅各)的支持下,耶穌再次出現在他的加利利老家,一邊用他巧妙的、樸素的方式(經常使用比喻)宣揚他所說的“好消息”,一邊向南行走。他的訊息是直接而激動人心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懺悔。”耶穌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教義被人們沒完沒了地分析,但四部《福音書》揭示了他傳道生涯的精髓在于他對即將來臨的世界末日——最后審判——和天國的預言。

在這個可怕而激進的愿景中,耶穌本人作為神秘的半彌賽亞性質的人子將起到核心作用。“人子”是《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中的一個詞匯:“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里挑出來,丟在火爐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里,要發出光來。”他預見到所有人類關系的毀滅:“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這不是一場社會或民族主義革命:耶穌最關心的是末日后的世界;他所宣揚的社會正義更多是在來世而非此世。“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妓女和收稅人會在權貴和祭司之前進入上帝之國。當耶穌說舊的律法將不再重要時,他令人震驚地召喚起了世界末日:“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當世界終結時,“人子將坐在他的榮耀寶座上”,所有的民族聚集在他面前聽候審判。惡人得永罰,義人得永生。

然而,耶穌在大部分情況下謹遵猶太律法,事實上,整個傳道生涯中他都強調他在實現《圣經》預言:“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與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死守猶太律法是不夠的:“你們的義若不勝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入天國。”耶穌并未魯莽地直接挑戰羅馬皇帝,就連希律他也不輕易冒犯。如果說《啟示錄》主導他的傳教,那么他為自己的神圣提供了一個更為直接的證據:他是一名醫師,他使瘸子正常行走,使死人復生,成群的人聚集在他身邊。

據約翰所言,在最后一次訪問耶路撒冷之前,耶穌至少在逾越節和其他節日三次拜訪耶路撒冷并有兩次僥幸逃脫。住棚節期間,當他在圣殿布道時,他被一些人稱為“先知”,被其他人稱為“救世主”——盡管勢利的耶路撒冷人譏笑說:“救世主豈會從加利利出來?”當他同權威辯論時,群眾駁斥他:“于是他們拿石頭要打他,耶穌卻躲藏,從殿里出去了。”耶穌回來過哈努卡節(凈殿節),但是,當他聲稱:“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頭要打他……他卻逃出了。”他知道拜訪耶路撒冷意味著什么。

與此同時,在加利利,被安提帕斯拋棄的阿拉伯妻子從馬卡魯斯的監牢逃到她父親阿雷塔斯四世的王宮。阿雷塔斯四世是納巴泰最富有的國王,著名的卡茲尼神殿和“玫瑰紅”城市佩特拉的皇家陵墓就是他建造的。阿雷塔斯對此等侮辱極為震怒,他武裝入侵了安提帕斯的公國。希羅底先是害死一名先知,現在又引發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戰爭。安提帕斯在這場戰爭中敗北。羅馬盟國間是不允許發動私人戰爭的:在卡普里島享受晚年放蕩生活的提比略皇帝雖然被安提帕斯的愚蠢行徑所激怒,卻仍然支持他。

如今,希律·安提帕斯已經對耶穌有所耳聞,人們也想知道耶穌到底是誰。一些人認為他是“施洗者約翰,一些人說他是伊利亞斯,另外一些人說他是一位先知”,而他的使徒彼得相信他就是彌賽亞。耶穌在女人中特別受歡迎,其中一些婦女是希律家的——希律管家的妻子是耶穌的信徒。安提帕斯知道這與施洗者約翰有關:“是我所斬首的約翰,他復活了。”他威脅要逮捕耶穌。但有意思的是,一些對耶穌友好的法利賽人卻警告耶穌:“離開這里吧,因為希律想要殺你。”

耶穌不僅沒有離去,反而向安提帕斯發起挑戰:“你們走吧,告訴那只狐貍。”在接下來兩天里,他將繼續治病、傳教,第三天他會到一個猶太人子實現命運的唯一地方:“一個先知不可能在耶路撒冷之外消逝。”他給建造圣殿的國王之子捎去崇高而有詩意的訊息,當中充滿了他對這個注定被毀的城市的愛:“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里來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兒女,就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愿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

拿撒勒的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三天

公元33年的逾越節,沒有人知道耶穌具體是在什么時候來到耶路撒冷的。路加認為耶穌的傳道生涯始于約翰為他施洗,大約是在公元28年到29年前后,路加說他大約三十歲,暗示他死于公元29年到公元33年間。約翰說他的傳道生涯持續了一年;馬太、馬可和路加說它持續了三年。耶穌可能是在公元30年、公元33年或公元36年被殺死的。他的歷史存在不僅在《福音書》中還在塔西佗的著述中得到印證,約瑟夫斯也提到過施洗者約翰。至少,我們知道耶穌是在提比略(公元37年去世)、安提帕斯(公元39年之前)和大祭司該亞法(公元18年—公元36年)統治期間的某個逾越節來到耶路撒冷的,此間彼拉多作為羅馬總督到來(公元26年)又離開(公元36年):最有可能是在公元29年—公元33年間。彼拉多的性格也在約瑟夫斯和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尤迪厄斯那里得到證實,他的存在在凱撒利亞發現的碑文中得到證實。耶穌和希律·安提帕斯幾乎同時抵達耶路撒冷。耶穌領著一群人前往橄欖山上的伯大尼,從那里可以看到圣殿山上閃閃發光的壯麗雪景。他派使徒進城,帶回一頭驢——不是我們一般用的驢子,而是國王的健壯坐騎。我們的消息都是來自《福音書》,而《福音書》對接下來三天發生之事的記述有些許出入。“這事成就,”馬太解釋說,“是要應驗先知的話。”

預言中說,彌賽亞將騎驢進入這個城市,而當耶穌走近時,他的信徒為他沿途鋪下棕櫚樹葉,稱他為“大衛之子”“以色列的王”。他可能和眾多參觀者一樣,從西羅亞池附近的南大門入城,然后經由羅賓遜拱門的巨大樓梯爬上圣殿。他的使徒,從未到過這個城市的加利利鄉下人為圣殿的富麗堂皇所傾倒:“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經常拜訪圣殿的耶穌回答說:“你們不是看到這些殿宇了嗎?將來在這里,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耶穌表達了他對耶路撒冷的愛和失望,但他也預見到那些行毀壞可憎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預言是后來加上去的,因為《福音書》是在提圖斯摧毀圣殿之后書寫的。耶路撒冷之前確實被摧毀并重建過,耶穌也在思考當時流行的反圣殿傳統。比如那些艾塞尼人,可能是最初支持馬卡比的虔誠的哈西德信徒的一個分支。約瑟夫斯解釋說,他們是公元1世紀猶太教的三個教派之一,但我們從1947年—1956年在死海附近庫姆蘭地區的十一個洞穴里發現的《死海古卷》中得知了更多的東西。《死海古卷》包括《圣經》中一些書卷的最早的希伯來語版本。基督徒和猶太人長期爭論《七十子圣經》譯本(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1世紀間,以基督教舊約為基礎,將一種消失的希伯來語原文翻譯成希臘文)和現存最早的希伯來語《圣經》(公元7世紀—10世紀的馬索拉抄本。阿勒頗抄本是最古老的,但不完整;圣彼得堡抄本的日期是1008年,它是完整的)的不同。《死海古卷》揭示了兩者的不同,但證明馬索拉是相當準確的。然而,《死海古卷》證明,截至耶穌時代,仍有許多版本的《圣經》書卷流傳。艾塞尼人是生活清苦的猶太人,他們發展了耶利米和但以理的末日觀念,視這個世界為善與惡的斗爭,以戰爭和審判告終。他們的領袖是神秘的“正義之師”,他們的敵人是“邪惡的祭司”——其中一個馬卡比。他們在許多關于基督教起源的荒誕理論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們只能說,施洗者約翰可能曾和這些人一起住在沙漠里,而他們對圣殿的敵意以及對末日啟示的想象可能影響了耶穌。“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耶穌這句話應和了給他帶來靈感的先知以賽亞的說法。兩人的視線都越過現實中的城市投向天上的耶路撒冷,這個耶路撒冷將有能力撼動這個世界,而耶穌承諾在三天內重建圣殿,可能是為了表明他反對的是腐敗,而不是圣所本身。

白天,耶穌傳教,在圣殿北部的畢士大池、圣殿南部的西羅亞池治療病人,兩個水池邊都擠滿了為進圣所而凈身的猶太香客。夜晚的時候,他回到伯大尼的友人之家。星期一早上,他再次入城,但這次他走進了圣殿的皇家柱廊。

逾越節是耶路撒冷最擁擠、最危險的時候。權力是建立在金錢、地位和與羅馬的關系之上的。但是,猶太人不認同羅馬對軍事榮耀和冷冰冰的金錢的尊重。在耶路撒冷,尊重是以家族(圣殿權貴和希律王子們)、學識(法利賽教師們)和神圣靈感的天然名片為基礎的。在與圣殿隔谷相對的上城,權貴們住在具有猶太特征的希臘-羅馬式豪宅里,在那里發掘的所謂的宮殿似的住宅有著寬敞的接待室和浸禮池。安提帕斯和大祭司約瑟·該亞法的宮殿就坐落在這里。但耶路撒冷的真正權威是總督龐修斯·彼拉多,他一般在沿海城市凱撒利亞發號施令,但經常在逾越節過來視察,視察時他就住在希律的城堡里。

安提帕斯不是耶路撒冷唯一的猶太王族。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一個小王國阿迪亞波納這個伊拉克王國直到下一個世紀仍然保持著猶太特征。海倫娜女王和她的兒子們就葬在耶路撒冷舊城的三座金字塔下面,華麗的王陵位于大馬士革門北部的納布盧斯路上,該路經過美利堅社群飯店。19世紀,一位法國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挖掘后,宣布它曾是大衛王的陵墓。阿迪亞波納不是該地區唯一的猶太封地:兩個反抗帕提亞的猶太造反者阿西那烏斯和亞利流在巴比倫附近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王國,該猶太王國存在了將近十五年。的女王海倫娜改信了猶太教并搬到耶路撒冷,她在大衛之城建造了一個王宮,為圣殿圣所的門廊捐贈黃金燭臺,并在農業歉收時購買食物賑災。海倫娜女王也在那兒過逾越節,她可能佩戴了最近在耶路撒冷發現的一件珠寶:一顆大珍珠鑲嵌在帶有兩個墜片的黃金里,每個墜片上都鑲著翡翠。

約瑟夫斯猜測可能有二百五十萬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個數字確實有夸張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各邦”都有猶太人過來,從帕提亞和巴比倫到克里特和利比亞。想象這樣一群人的唯一方法就是看看朝圣期間的麥加。逾越節時,每個家庭都要奉獻一只羊,所以這個城市擠滿了咩咩叫的綿羊——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只羔羊被奉獻出去。有許多事要做:每次靠近圣殿并在皇家柱廊購買獻祭用的羔羊前,朝圣者都必須在浸禮池沐浴。不是每個人都能待在城里,成千上萬的人像耶穌一樣住在附近的農村,或者在城墻周圍露營。當燒肉味和令人沉醉的焚香味道飄來時,宣告祈禱和祭祀開始的號角聲便在城市回蕩,一切都以圣殿為中心,從安東尼亞要塞過來的羅馬士兵緊張地注視著這一切。

現在耶穌走進高聳的、柱廊林立的皇家柱廊,這里擁擠、忙亂、熱鬧非凡,是所有生活的中心,朝圣者聚集在這里安營扎寨,會見朋友,兌換推羅銀幣,以購買祭祀用的羊羔、鴿子,富人的祭品則是公牛。這里不是圣殿,也不是圣殿的某個內院,而是整個建筑群中最易自由出入的公共部分,旨在充當集會的場所,交流的平臺。在皇家柱廊里面,耶穌抨擊圣殿建制:“這個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殿豈不成了賊窩嗎?”他一邊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一邊引述、轉達耶利米、撒迦利亞和以賽亞的預言。他的抗議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但還不足以引發圣殿衛隊或羅馬士兵的介入。

又在伯大尼待了一個晚上后,耶穌在第二天早上回到圣殿金門(Golden Gate)是傳統所說耶穌進入圣殿的大門,在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神秘主義的說法中,彌賽亞將通過此門進入耶路撒冷。但耶穌可能不是從這兒進入的:此門始建于六百年后,而附近的書珊門不對公眾開放,只偶爾供大祭司本人使用。在另一則基督教傳說中,耶穌是通過另一側的美門(Beautiful Gate)進入圣殿的,美門可能挨著今天城西面的巴布·希爾西拉(鏈門,Gate of Chain)。這種可能性更大。美門也是彼得和約翰在耶穌死后行使奇跡的地方。“金門”這個名字可能就是“美門”的一種訛傳,因為拉丁語中的金(aurea)和希臘語中的美(oreia)非常近似。耶路撒冷的圣潔就是與這些誤解交織在一起的,信徒們總是用在同一個地點發生的多個傳說來加強、渲染它的神圣性。同他的批評者們進行辯論。《福音書》把法利賽人界定為耶穌的敵人,這可能反映了十五年后《福音書》作者們寫書時的情況。法利賽人是更加靈活、更加平民化的教派,它的一些教義可能與耶穌的教義類似。耶穌的真正敵人是圣殿貴族。現在希律們斥責耶穌給羅馬交稅,而耶穌則巧妙地回答:“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然而,他并沒有稱自己是彌賽亞,他強調猶太人對唯一上帝的基本祈禱“示瑪”和同胞之愛:他絕對是一個猶太人。但是,他警告激動的人群即將蒞臨耶路撒冷的世界末日:“你們離神的國不遠了。”盡管猶太人對彌賽亞的降臨各持己見,但大部分人同意上帝將負責終結這個世界,然后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彌賽亞的王國的說法:“錫安山上響起召喚圣徒的號角聲,”在耶穌死后不久出現的《所羅門詩篇》中說,“帶來好消息的那個人的聲音在耶路撒冷響起,因為以色列的上帝是仁慈的。”于是他的追隨者們請求他:“請告訴我們,什么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日,有什么預兆?”“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到來。”耶穌回答說。但接著他預言了即將來臨的世界末日:“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瘟疫和地震”,而后他們才會看見“有能力和大榮耀的人子駕著天上的云降臨”。耶穌煽動性的話語令羅馬總督和大祭司們驚恐不安,他警告說,這些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將得不到寬恕:“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逾越節時的耶路撒冷一如既往地緊張忙亂,但當權者比平時更惶惶不安。《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在幾句很少有人留意的詩節中說,當時的耶路撒冷剛剛爆發了加利利人的叛亂,該叛亂后來被彼拉多鎮壓了下去,他在圣殿南面的西羅亞塔附近殺了十八名加利利人,其中一個活下來的造反者就是耶穌很快就會遇到的“在起義中犯了謀殺罪”的巴拉巴。大祭司們決定對另一個預言他們將在即將來臨的世界末日中遭到毀滅的加利利人保持警惕,該亞法和頗具影響的前大祭司亞那討論該怎么辦才好,該亞法在《約翰福音》中說:“一個人為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他們訂下了計劃。

第二天,耶穌在上房為逾越節作準備——耶穌享用最后晚餐的房間——在耶路撒冷的西山上(后來以“錫安山”著稱)。晚宴上,耶穌不知如何得知他的使徒加略人猶大為了三十塊銀幣背叛了他,但他并沒有改變從圣殿出發,繞城一圈到汲淪峽谷對面客西馬尼花園寧靜的橄欖樹林的計劃。猶大悄悄溜走,我們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原因背叛基督的——因為太過激進或不夠激進?還是因為貪婪或嫉妒?

猶大帶著一群高級祭司、圣殿警衛和羅馬軍團士兵歸來。黑暗中耶穌并沒有被立刻識別出來,于是猶大通過親吻來指認耶穌,以泄露他的身份。在這僅以火把照明的混亂場景中,使徒們拔出了劍,彼得砍掉大祭司一個仆人的耳朵,一個無名小兒一絲不掛地跑進夜色里,其行為是如此怪異以至于聽起來貌似真實。耶穌被逮捕起來,使徒們作鳥獸散,只有兩人遠遠追隨。

此時差不多已近午夜。耶穌在羅馬士兵的押送下繞過南城墻,穿過西羅亞門(Siloam Gate),進入幕后智囊亞那在上城的豪宅。這個故事中的每一個事件都在耶路撒冷發展了自己的地理方位,盡管這些地址中有許多在歷史上是錯誤的。錫安山上的上房是傳說中最后晚餐的地點;而真正的地點可能離西羅亞池附近的廉價房子比較近,因為馬可提到那里“有人提著一罐水”。后來,最后晚餐的傳說在5世紀時得到發展,并在十字軍東征時期變得更加具有說服力。一則更具說服力的傳說暗示這是圣靈在耶穌死后的逾越節造訪使徒們的地方:這當然是最古老的基督教圣地之一。它的神圣是如此有感染力,以至于后來的猶太人和穆斯林也開始尊奉它。傳說中亞那豪宅最可能的地點是在亞美尼亞區圣天使教堂的下面。一塊用亞蘭語刻著“該亞法家之物”字樣的石頭在耶路撒冷被發掘出來,1990年,建筑工人還發現了一個密封的墓槨,里面裝著一個刻著“該亞法之子約瑟”字樣的骨灰罐——所以這些可能是大祭司的尸骨。擁有古橄欖樹林的客西馬尼花園一般被認為是最后晚餐舉行的地點。亞那統治著耶路撒冷,他是死板僵硬、狹隘排外的圣殿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本人是前任大祭司,他還是現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而他的兒子中成為大祭司的多達五人。但大部分猶太人看不起他和該亞法,視他們為貪贓枉法、野蠻兇狠的通敵者。猶太人的一段文字中抱怨說,他們的仆人“用棍子打我們”,他們的正義是腐敗的賺錢騙局。另一方面,耶穌撥動了民眾的心弦,他甚至在猶太教公會中擁有崇拜者。對這個受歡迎的、大膽的傳道者的審判不得不在夜間秘密進行。

午夜過后的某個時間,當衛兵們在院子里生火時(而耶穌的使徒彼得三次否認認識他的主),亞那和他的女婿找來忠誠的猶太教公會成員——不是所有人,但至少有一個人,亞利馬太的約瑟是耶穌的崇拜者,他從未同意逮捕耶穌。耶穌被大祭司仔細盤問:他威脅要摧毀圣殿并在三天后重建嗎?他聲稱是彌賽亞嗎?耶穌一言不發但最終承認:“你們要看到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云降臨。”

“他說了僭妄的話。”該亞法說。

“他是該死的。”夜深時仍聚集在圣殿的人群回答說。耶穌被蒙住眼睛,在庭院的奚落聲中度過這一夜,直到黎明時分,重頭戲開始。彼拉多正等著他。

龐修斯·彼拉多:對耶穌的審判

羅馬總督在輔助部隊的保護下,在緊張的人群的注視下,在今雅法門(Jaffa Gate)附近的羅馬司令部,希律城堡外高聳的總督府平臺上,開庭審判耶穌。龐修斯·彼拉多是一個行事大膽但缺乏策略的人,他完全不了解猶地亞的情況。他已經在耶路撒冷備受憎惡,因“貪贓枉法、暴力、偷竊、毆打他人、濫用職權、大肆處決和野蠻兇殘”而臭名昭著,就連希律家族的一個王子都說他報復心強,脾氣暴躁。

彼拉多令軍隊舉著畫有皇帝肖像的盾牌挺進耶路撒冷,此舉激怒了猶太人。希律·安提帕斯率代表團前來請求他抹去這些肖像,但“頑固而殘忍”的彼拉多拒絕了。當更多的猶太人提出抗議時,他把自己的衛兵派出去,但代表們躺在地上,亮出自己的脖子。之后彼拉多移去了得罪猶太人的肖像。這之前不久,彼拉多還處死了加利利反叛者,并且“使加利利人的血摻雜在他們的祭物中”。

“你是猶太人的王嗎?”彼拉多問耶穌——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他的追隨者們曾擁立他為王。耶穌回答:“你說的是。”然后便一言不發。而彼拉多知道他是加利利人。“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彼拉多立刻把他送到希律·安提帕斯那里,以示對這個加利利統治者的尊重;而且此人對耶穌懷有特殊興趣。到安提帕斯王宮的路不長。《路加福音》說,希律·安提帕斯“很歡喜”,因為他早就想會見施洗者約翰的繼承人,“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跡”。但耶穌是如此鄙視這個殺死約翰的“狐貍”,根本就不屑于同他說話。

安提帕斯戲弄耶穌,要他表演戲法,給他奉上王袍并稱呼他為“國王”。這個小諸侯王不可能放過施洗者約翰的繼承人,但他珍視同耶穌見面的機會。彼拉多和安提帕斯長期為敵,但現在他們“成了朋友”。然而,耶穌是羅馬人的事情,希律·安提帕斯又把他送回總督府。彼拉多在那里審判了耶穌、兩個所謂的盜賊以及巴拉巴。《馬可福音》說:“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這表明有一群叛亂分子(可能包括兩個盜賊)和耶穌一起接受了審判。

彼拉多動了釋放其中一個囚犯的念頭。有些群眾呼吁釋放巴拉巴。據《福音書》所說,巴拉巴被釋放了。這個故事聽起來不大可能,因為羅馬人通常都會處死殺人不眨眼的叛亂分子。耶穌被判處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據《馬太福音》說,彼拉多“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

“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眾人說。

彼拉多絕不是一個說話拐彎抹角、做事猶豫不決的人,以前暴力頑固的他從未覺得有必要在殺人前凈手。在之前同猶太人的糾紛中,他派軍隊著便衣混入和平的耶路撒冷人當中;伴隨著彼拉多一聲令下,這些人抽出刀劍,清理街道,殺了許多人。如今,面對的是當周才發生的巴拉巴叛亂,彼拉多明顯害怕自希律去世以來一直便給猶地亞制造麻煩的“國王”和“假先知”卷土重來。耶穌在拐彎抹角地煽動群眾,而他無疑是受歡迎的。即使在許多年后,身為法利賽人的約瑟夫斯仍說耶穌是一位聰明的老師。

因此,傳說中對判決的描述聽起來并不真實。《福音書》中聲稱,祭司們說他們沒有權力判處死刑,但這真實與否我們并不清楚。約瑟夫斯在著述中說,“倘若有爭議,大祭司將作出裁決,懲罰被判有罪之人”。公元70年圣殿被毀后書寫或修訂的《福音書》把罪歸到猶太人身上,而為羅馬人開脫罪責,顯然是為了向帝國效忠。然而,對耶穌的指控以及懲罰本身證明:這是羅馬人主持的審判。

耶穌和大部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一樣,被用頂端纏著骨頭或金屬的皮鞭抽打,這種刑罰是如此殘忍,以至于它經常使受刑者被活活抽死。戴著羅馬士兵準備的“猶太人的王”的牌子——士兵中許多人來自敘利亞和希臘的輔助部隊——鞭刑后鮮血淋漓的耶穌可能是在尼散月14日早上或公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早上被帶走的。他和其他兩名受害者一起扛著用來釘死自己的橫木走出希律城堡監獄,穿過上城大街。他的追隨者勸說古利奈人西門來幫他扛橫木,他的女性崇拜者悲痛不已。“耶路撒冷的女子,”耶穌說,“不要為我哭,當為你們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末日已經臨近——“日子到了”。

耶穌最后一次離開耶路撒冷,向左轉穿過花園門,進入一個由丘陵花園、巖窟墓和耶路撒冷的死刑山組成的區域,它被貼切地命名為“髑髏地”(Place of the Skull),又叫“各各他”(Golgotha)。這是一條跟經外傳說中的苦路完全不同的路徑。約瑟夫斯提到的花園門(Gennath Gate)被以色列考古學家納曼·阿維加德在猶太區北部第一城墻的一部分中找到。在穆斯林時期,基督徒錯誤地認為安東尼亞要塞就是總督府,是彼拉多作出判決的地方。中世紀的方濟各會修士發展了在苦路上確定十字架站的傳統,從安東尼亞遺址到圣墓大教堂——幾乎可以肯定是錯誤的路線。“各各他”來自亞蘭語中的“頭骨”,“髑髏地”出自拉丁語中指代“頭骨”的詞“calva”。

耶穌基督:受難

一群人跟著耶穌走出城市,觀看恐怖的、技術性的處決,他們中既有敵人也有朋友,而處決犯人一直是吸引人的表演。當耶穌到達處決地時,太陽已經升起,直立的柱子正等著他:柱子在他之前就被用過,在他之后還會被繼續使用。士兵拿傳統的摻著沒藥的酒給他喝,以鎮定他的神經,但他拒絕了。接著,他被綁到橫木上,然后被抬上刑柱。

約瑟夫斯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最痛苦的死法”,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罰起源于東方——大流士將巴比倫叛軍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做法后來被希臘人采用。正如我們已知的,亞歷山大大帝將推羅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神顯者安條克和猶太國王亞歷山大·詹尼亞斯將反叛的耶路撒冷人釘死在十字架上;迦太基人將謀逆將領釘死在十字架上。公元前71年,羅馬對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的鎮壓是以將囚犯大規模釘死在十字架上告終的。據說,十字架的木材取自11世紀防衛森嚴的十字架修道院的所在地,即今以色列議會附近。該修道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格魯吉亞正教駐耶路撒冷總部。旨在公開羞辱受害者。所以,彼拉多才命令將耶穌的牌子——“猶太人之王”系在他的十字架上。受刑者可以被捆綁或釘住。該技術是為了保證受害者不會流血至死。釘子通常打穿小臂——而不是手掌——和腳踝。在耶路撒冷北部的一個墓室里發現了一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猶太人的尸骨,一個長4.5英寸(約11.4厘米)的鐵釘還留在一塊腳踝的骸骨里。從受害人身上取下的鐵釘一般會被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當作飾品掛在脖子上,以抵擋疾病,所以后來基督徒對十字架紀念品的癡迷實際上是這一悠久傳統的延續。受害者通常赤身裸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男人面朝外,女人面朝里。

行刑者在延長痛苦還是快速終止痛苦方面是個專家。行刑的目的不是快速殺死耶穌,而是證明反抗羅馬權威是無用的。耶穌最有可能是像基督教藝術中展示的那樣手臂伸開,靠屁股下的一個小楔形物和腳下的一個突出物支撐著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安排意味著他可以活幾小時,甚至幾天。加速死亡最快的方法是打斷腿,讓身體的重量由手臂來承擔,這樣,受刑者將在十分鐘內窒息。

幾個小時過去了,敵人嘲弄他,路人取笑他。他的朋友抹大拉的馬利亞還有他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未提名字的‘他所愛的那門徒’(或許是他的弟弟雅各)一直守候著。他的支持者亞利馬太的約瑟也來看望他。天氣越來越熱,耶穌說“我渴了”,他的女門徒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舉到他的唇邊,使他能夠吸到。有時他似乎絕望了:“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離棄我?”他大聲呼喊,引用《詩篇》第22章中的相應經文。而耶穌說上帝離棄他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期待上帝帶來末日嗎?

耶穌越來越虛弱,他看到他的母親。“看你的兒子。”耶穌說。他還請求他心愛的門徒照顧她。如果這個門徒是他弟弟的話就相當合理了,因為這個門徒陪著馬利亞離開,去休息了。人群想必散開了,因為夜幕已經降臨。

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一種由中暑、饑餓、窒息、休克或脫水引起的慢性死亡。耶穌可能會因鞭刑而流血不止。他突然嘆了一口氣說:“成了。”然后就失去了意識。考慮到耶路撒冷的緊張局勢和即將到來的安息日及逾越節,彼拉多想必命令行刑者加快了步伐。于是士兵們打斷了兩個強盜或造反者的腿,讓他們窒息身亡,但輪到耶穌時,他似乎已經咽了氣,所以,其中一個士兵用長矛刺穿他的肋骨,血水立刻流了出來。真正殺死耶穌的可能就是那根長矛。

亞利馬太的約瑟趕到總督府,他向彼拉多求取耶穌的尸體。受害者通常被丟在十字架上腐爛變質,供鷹啄食,但猶太人講求快速安葬。彼拉多同意了。

公元1世紀時,猶太死者不是葬在土里,而是被裹上裹尸布放進巖墓里,他們的家人總要核查一下巖墓,部分原因是確保死者確實去世,而不只是昏迷不醒:發現“死者”第二天早上醒來的事件盡管少見,但并不是聞所未聞。接著,尸體被留在那里一年以脫水干燥,然后放進巖墓中以“藏骨罐”著稱的骨灰盒里,骨灰盒外面通常會刻上死者的名字。

約瑟和耶穌的家人及追隨者將耶穌的尸體抬了下來,他們很快就在附近的花園里發現了一座未曾動用的墳墓,便把耶穌放進那里。他們用昂貴的香料將尸體熏香并裹上裹尸布——裹尸布與在城南“血田”(Field of Blood)的一座墳墓里發現的1世紀的裹尸布無異,上面還有一叢發絲(但并不像著名的都靈裹尸布,如今該裹尸布已經被鑒定為1260年—1390年間的物品)。現在將耶穌受難地和埋葬地囊括在內的圣墓大教堂可能是真正的遺址所在地,因為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當地基督徒一直在講述關于它的傳說。應該亞法之請,彼拉多在耶穌墓的周圍安置了警衛,“以防他的信徒夜間過來將他偷走,并對群眾說他會復活”。

到此刻為止,關于耶穌受難(Passion一詞出自拉丁語patior,是“受難”的意思)唯一的資料依據就是《福音書》,但相信一個猶太先知和魔術師的生與死并不需要信仰。然而,據路加所說,在耶穌遇難三天后,即星期日早上,耶穌的一些女性家人和信徒(包括他的母親和希律·安提帕斯管家的妻子約亞拿來到他的墳墓:“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上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突然有兩個人站在他們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那兩個人對她們說:‘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里,已經復活了。”心驚膽戰的信徒在逾越節當周藏在橄欖山上,而耶穌幾次在他們和他的母親面前顯現,并對他們說:“不要害怕。”當托馬斯懷疑耶穌的復活時,耶穌向他展示了他手上和身側的傷口。幾天后,耶穌領著他們登上橄欖山,他在那里升了天。這個將悲慘的死亡轉變成生戰勝死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決定性時刻,從此人們便開始在復活節的星期天慶祝耶穌的復活。

對于那些不信基督教的人而言,這些事件是無法證實的。馬太透露了事件發生時的另一個版本,“直到今日仍在猶太人中廣泛傳播的版本”——大祭司們立即賄賂守衛墳墓的士兵,并囑咐他們告訴每一個人:“夜間我們睡覺的時候,他的門徒來把他偷去了。”

考古學家傾向于相信耶穌的尸體只是被他的家人和朋友挪走,并安葬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個巖墓里。他們已經發掘出骨灰盒上刻著諸如“耶穌的弟弟雅各”“約瑟的兒子耶穌”之類字樣的墳墓,這些都成為媒體關注的新聞頭條。其中一些已經被曝光是偽造的,但大部分是真實的——確實是公元1世紀有著非常普通的猶太名字的墳墓——只是與耶穌沒有半點關系。《彼得福音》,一部始于公元2或3世紀的諾斯替抄本,在19世紀的埃及被發現,它里面有一則關于遷移尸體的神秘故事。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是在四十年后即公元70年左右書寫的,它以耶穌被放進墳墓里結束,從未提到耶穌復活。可見馬可對復活的記述是后人加上去的。《馬太福音》是在公元80年左右書寫的,而《路加福音》是基于《馬可福音》和另外一些未知材料。因此,這三本《福音書》是以“對觀福音書”(Synoptics)著稱——源自希臘語,意思是“一起看”。路加把耶穌家人在耶穌受難中的作用最小化,但馬可提到雅各的母親馬利亞、約西和耶穌的妹妹。《約翰福音》是最后出現的《福音書》,可能成書于1世紀末,該《福音書》描繪的耶穌比其他《福音書》中的更具有神性,但該《福音書》參考了其他資料來源,它對耶穌早年造訪耶路撒冷之事記述得更加詳細。

耶路撒冷在慶祝逾越節。猶大將他的銀錢投資在地產行業——城市南部阿克爾達瑪的窯戶的一塊田,正好就在地獄谷——然后他“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使徒行傳》講述了這則故事,但《馬太福音》有另一種說法:懊悔不已的猶大在圣殿里扔了他的銀幣,圣殿里的大祭司(他不能將銀幣放進圣殿金庫,因為這是帶血的錢)將銀幣投資到窯戶的一塊田,“以埋葬外鄉人”。爾后,猶大上吊自殺。阿克爾達瑪——“血田”——直到中世紀仍然是一個墳地。門徒們從躲藏地走出來過五旬節,他們在錫安山上耶穌享用最后晚餐的上房會面,“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圣靈允許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對在耶路撒冷居住的眾多民族講話,并以耶穌的名義治病救人。彼得和約翰經美門進入圣殿,進行每日祈禱,這時一個腿腳不便的人向他們乞討,他們說:“叫你起來行走。”這個跛腳人便應聲而立。

門徒們推舉耶穌的弟弟雅各擔任“耶路撒冷的監督者”與這些以拿撒勒派著稱的猶太門徒的領導人。拿撒勒派必定有所壯大,因為耶穌死后不久,“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耶穌的一個說希臘語的門徒司提反譴責圣殿,他說“至高者不住人手建的圣殿”。為了證明大祭司能夠判處死刑,司提反經猶太教公會審判后,在城墻外面(可能是今大馬士革門的北部)被亂石砸死。他是第一個基督教“殉道者”——該詞源自希臘語詞匯“目擊者”。而雅各和他的拿撒勒派依然信奉猶太教,他們忠于耶穌,但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里繼續在圣殿教學、祈禱。作為一個猶太圣人,雅各在那里廣受崇拜。很明顯,耶穌的猶太教并不比他之前和之后出現的其他傳道士的猶太教更特殊。

耶穌的敵人并沒有發跡。在他受難后不久,彼拉多就被一個撒馬利亞的偽先知拉下馬。此人向心潮澎湃的人群宣揚他在基利心山上發現了摩西的骨灰甕,彼拉多派騎兵過來殺了他的許多追隨者。這個總督已經將耶路撒冷逼上公開反叛的邊緣;現在撒馬利亞人也指責他殘酷無情。

敘利亞總督不得不在耶路撒冷恢復秩序。他罷免了該亞法和彼拉多,將這兩人遣送回羅馬。這項舉動是如此受歡迎,以至于耶路撒冷人都歡欣鼓舞地歡迎這個羅馬總督。彼拉多就此從歷史上消失了。與此同時,提比略厭倦了希律·安提帕斯,但這個王朝并沒有因此而終結:希律們即將迎來非同尋常的復辟,而這要感謝猶太王子中最冒險的一個,他同精神錯亂的羅馬皇帝結交并重新奪回了耶路撒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稷山县| 绿春县| 台前县| 宁城县| 博湖县| 康马县| 馆陶县| 甘孜县| 新绛县| 苍梧县| 平谷区| 卢湾区| 灵山县| 博乐市| 达日县| 阿尔山市| 郯城县| 泸州市| 砚山县| 津南区| 阿荣旗| 肇州县| 闽侯县| 舞阳县| 耿马| 苗栗县| 荔浦县| 鹤庆县| 蒲江县| 遂溪县| 北海市| 宜丰县| 明溪县| 滦平县| 吴堡县| 肇庆市| 芦溪县| 锡林浩特市| 湘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