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建筑古鎮:十大古鎮建筑鑒賞

古鎮的面貌是由其古老的建筑所決定的,古建筑的布局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著古鎮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觀賞建筑是游覽古鎮的一個重要方面。

01 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是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

四合院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山西、陜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02 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厚,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他們多建立自己的家廟以祭祀祖先。

03 寺廟

在上古時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座寺廟來供奉他們的守護神。而多數的城市都會有多座寺廟來供奉其他的神明。

按照漢族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后行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獲取其所屬土地廟。

04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東方傳統建筑。是一種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寶塔”。

塔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發展起來,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

05 文昌閣

江南一帶古村鎮的村口常見到聳立于田間、橋頭的所謂“文昌閣”或寶塔,后來有佛塔的形式,但名為“文峰塔”。這兩種建筑都是風水建筑,用以招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文昌閣供奉的文昌帝君在中國的神仙中是主管文運的。

06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07

古村鎮大多倚水而建,橋梁自不可少,江南一帶古村鎮多建形態各異的石橋,山地古鎮則常見造型奇特的木橋。多雨地區的廊橋有遮風避雨的作用,常可作為當地人聚會買賣之地。在古村鎮,橋的作用不僅是聯系兩岸的通道,有時它還是調節風水的重要建筑。

08 戲臺

戲臺即戲劇舞臺,是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中國古代戲臺基本為木結構建筑,從高度講大致可分為單層、雙層兩種類型。單層指戲臺建在一個臺基上,臺基一般高度為1米左右;雙層指戲臺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為山門,高2米左右。從開口角度講,可分為一面觀、三面觀兩種,亦有介于二者之間者。

09 過街樓

過街樓專指有道路穿過建筑空間的樓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底下可以通行。過街樓專指有道路穿過建筑空間的樓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底下可以通行。矗立在北京南城宣武區官菜園的觀音院,是北京城現存的唯一一座過街樓,上部是三間亭廊式建筑,灰色單檐筒瓦,素樸簡潔,廊柱與下面的券洞邊墻均在一個垂直線上。觀音院過街樓除了下面券洞的通行功能,還有一個獨特功能:通過上半部的亭廊連接東西兩端的觀音院上院和下院。過街樓曾經矗立在北京西郊二十公里之外的群山之中,護佑著身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

數百年光陰荏苒,有些過街樓和整個村莊已經被人遺棄。

10

亭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水鄉山村,道旁多設亭,供行人歇腳,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園林作為藝術是仿自然的,所以許多園林都設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土默特右旗| 金阳县| 伊吾县| 无为县| 十堰市| 宝兴县| 水城县| 保亭| 乌鲁木齐市| 屏山县| 东兴市| 北碚区| 清镇市| 噶尔县| 静海县| 榆中县| 贞丰县| 四会市| 新兴县| 阳信县| 威海市| 吉首市| 高淳县| 丹东市| 恩施市| 佳木斯市| 崇明县| 都安| 邵东县| 舟山市| 湘潭市| 大化| 滨州市| 土默特左旗| 上思县| 新营市| 枝江市| 铜川市| 安国市|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