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重熱潮:跨城出行的千億藍海

前面提到的更多是分享經濟在城內出行領域的應用,放眼望去,跨城出行領域也已經掀起波瀾。現在可以暢想下未來的某個場景。

2020年的某天,一位北京的白領需要到云南出差。或許他不再需要在各個訂票軟件上比較汽車、火車和飛機的價格之后再下單。他需要做的只是打開手機,向智能助理提出需求。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手機能夠向他提供所有可能的出行組合,并且根據價格、舒適度和時間等給出最優方案。

這種智能化、一站式的交通解決方案,有賴于統一資源平臺的形成。這個平臺會具備所有的交通工具、所有的交通服務者、所有的交通路線。眼下,已經有公司著手于這個領域的創新和研究,嘗試將全國的航空和鐵路兩大系統的數據完全打通,接下來,著手于全國的公路系統,尤其是巴士數據的整合。

行業預測上述場景將在5年內具備成為現實的可能。那么,現有的技術與市場準備好了嗎?

跨城出行正在悄悄發生一場革命

跨城出行包括民航、鐵路、公路、水運等客運方式,其中公路客運仍然是絕對的主力。這一點可以從客運量統計數據看出,2014年公路客運量是鐵路的8倍、民航的49倍、水運的73倍。然而在高鐵、廉價機票、私家車的步步緊逼以及消費者對于服務越來越個性化的要求下,公路客運行業的互聯網變革成為必然趨勢,而分享經濟與傳統公路客運結合勢在必行。

從客觀情況來看,由于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傳統的跨城出行領域需要來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可以歸納為兩個詞:需求的網絡化和供應的網絡化。

市場變革自然最好從市場需求出發。因此,這場變革的最佳起點在于實現需求的網絡化,即聯網售票,目的是整合車票價格、班線、班次的信息,將消費者碎片化的客運需求通過互聯網集中在一起。

政府交通部門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并且按下了變革啟動按鈕。2013年年底,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聯網售票的建設進程,目標之一就是完善班線、班次、售票等信息數據庫,實現全省道路客運信息查詢、聯網售票、票款清分結算、統計分析等功能。2015年6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道路客運聯網售票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先聯網,再實現全國聯網。

照此規劃,2016年年底,全國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將建設完畢,并可正式投入運營。

全國出行需求的網絡化邁出了第一步,而接下來的變革在于實現供應的網絡化,即把同樣碎片化的客運能力,包括車隊、車輛信息整合到互聯網平臺上,與消費者的客運需求進行匹配、調度。

大幕已經拉開,這場革命的創新主力——互聯網城際定制巴士悄然登臺,可以將之想象為城際之間的滴滴巴士。

在2016年的一次調研中我們發現,跨城出行交通的潛在市場體量巨大,2014年可統計的僅出行汽車票的需求規模超過3600億元,而業內人士估計整個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400億元。市場規模大,但開發程度極低。2015年網售汽車票行業規模估計為18億元,占傳統汽車票市場份額不到1%。網售汽車票平臺僅有30多個,且大多數剛剛起步沒多久。

跨城出行的下一件大事:供應網絡化

供應側的現狀是大量運力閑置,找不到需求。中國道路協會網站上的一篇分析報告指出,傳統的道路客運目前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道路客運相關運輸服務產品供給大多數仍以政府宏觀調控、企業主動參與為主要供給模式。在供大于求的局勢下,競爭該有多激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客運供給的特點之一是非常分散。負責不同地區的客運班車的企業各不同,而且旅游客運、包車客運公司更是多種多樣。

因此,運力供應的網絡化必然是“互聯網+汽車票”之后的另一件大事,即“互聯網+車隊”,為滿足在線集中的碎片化需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必然要實現運輸能力的網絡化。

運力供應如何網絡化?

“互聯網+車隊”是一個用互聯網“連接”車隊、車輛、司機的過程,利用閑置車輛資源、人力資源,基于乘客的個性化需求數據推出合理的公路客運路線,將同一線路上的乘客串聯起來,提高客運效率。這是信息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行業云化的過程。

目前,據《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從經營方式上來看,目前主要的任務就是將下面三種經營方式“云化”:

第一種,班車(加班車)客運。班車客運是指營運客車在城鄉道路上按照固定的線路、時間、站點、班次運行的一種客運方式。加班車客運是班車客運的一種補充形式。

第二種,包車客運。包車客運是指以運送團體旅客為目的,將客車包租給用戶安排使用,提供駕駛勞務,按照約定的起始地、目的地和路線行駛,按行駛里程或者包用時間計費并統一支付費用的一種客運方式。

第三種,旅游客運。旅游客運是指以運送旅游觀光的旅客為目的,在旅游景區內運營或者其線路至少有一端在旅游景區(點)的一種客運方式。

行業云化之后,可提供個性化產品服務,即實現路線定制功能。例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客運需求進行搜集和分析,以多人共同乘用客運汽車的形式,為處于相同區域、具有相同出行時間、出行路線重合的人群定制出行服務。

這也是比較有分享經濟創新點的一類模式,目前有人將之稱為城際互聯網定制巴士。它在出行方式上類似于“班車”,不過出行更加靈活,不需要定時定點;在支付方式上類似包車,但是車上的人是通過互聯網聚集在一起的,原本是比較分散的一批人,而包車的一群人是本身有一定聯系的人。

從全國來看,2016年已經出現了星星之火,國內部分平臺開始試水周邊區域的網絡大巴線路定制的業務。

同時,從線路定制的需求來看,目前主要針對大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返工、高校學生返鄉返校、周邊游等客運需求。

平臺對于線路的規劃其實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對由用戶發起的特色線路進行規劃,另一種是通過跨城出行整體需求去規劃,需要進行實地考察、熱點分析、人流分析和大數據分析,主動挖掘未被滿足的客戶需求。

目前,城際互聯網定制巴士的玩家具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網售汽車票平臺,主要有12308、巴士管家等。第二類是本身從城際互聯網定制巴士起步的公司,這類公司數量較少,主要有淘巴士。第三類是城內互聯網定制巴士公司,例如滴滴巴士。

正在醞釀中的四個風口

不難看出,跨城出行是一個“互聯網+交通”領域的藍海,蘊藏至少四個風口。

第一,實現人、車、道路等碎片化信息在云端匯總。

需求是龐大而碎片化的需求,供應是龐大而分散的供應,雙方必須借助分享經濟模式,通過網絡平臺才能“連接”到一起,最終實現智慧交通的未來場景。

此外,在公路客運碎片化供需的信息集中到云端后,車聯網的發展也會促進車輛信息、交通信息的云端上傳,并最終實現人、車、云端及移動終端的實時互聯。暢想一下,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家打開網絡就可以了解到大巴行駛到何處,預訂的大巴何時來,告訴大巴車自己在什么地方,以及下一目的地還有多久到等信息;而對于司機來說,可以知道去接下一個消費者該怎么走,了解車況信息、耗油情況、停車位置、安全信息等。

第二,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對云端的信息進行供需匹配。

一旦信息云端化了,那么通過大數據分析、線路擬合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電腦可瞬間自動進行供需匹配。例如,如果多個乘客在平臺上反映相似的出行路線需求,那么根據這些集中的碎片化需求,云端會在碎片化供給中搜尋附近閑置的、可使用的大巴以及空閑、愿意接活的司機等進行匹配,最終在線上達成交易。

第三,不同的交通方式通過聯程聯運相聯系,而乘客的一段段旅程也會被無縫連接起來,送乘客就像送快遞。

乘客快遞化即業界談的聯程聯運。因為當供需匹配完成后,乘客就像是一個會走路的“快遞”,不用去想我要怎么走,在平臺上選定路線、乘車時間、乘車方式之后,乘客基本上就可以一勞永逸。

乘客快遞化,或者說客運的聯程聯運,意味著整個交通平臺已經成為一站式智能交通平臺,在這個一站式平臺上,你可以最優定制出行方式、出行路線,把原本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同而被截斷的行程重新組織起來,實現一站式出行。

第四,搭上分享經濟快車的城際公路客運行業,將會進一步利用閑置資源,并與其他行業進行業務多元化發展。

搭上分享經濟的快車,城際公路客運還會與其他行業聯合發展。例如與旅游業相適應的周邊游巴士定制服務,利用閑置巴士滿足城市人群對于周末、短假等休閑時間中短期旅行的出行需求;與快遞業合作的小件快運,利用跨城出行巴士的空余行李空間來運送快遞,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節省成本。

總體而言,出行領域的變革,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智能出行服務是從技術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按照最簡單的出行路程角度來分析,又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現城內出行。聚合一個城市所有交通資源,實現一站式客運,這是滴滴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第二階段,實現跨城出行。聚合省內各種長途交通工具,提供無縫的跨城出行解決方案。

而未來的第三階段,全國出行。聯合全國海陸空各種公私交通資源,通過互聯網實現一站式出行選擇。這個階段就是前面提到的暢想場景,雖然還比較遠,但目前已經有了雛形。

位于中關村西村的邁維出行等企業已經在進行運力供應的大數據整合,在開發的平臺上,全國的飛機、火車和部分城市巴士數據已經整合到一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剑河县| 甘孜县| 丰宁| 正宁县| 伊通| 宜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遵义县| 同德县| 攀枝花市| 纳雍县| 德昌县| 左贡县| 沙河市| 尚志市| 武宣县| 宜春市| 龙陵县| 榆中县| 浏阳市| 东辽县| 牟定县| 顺平县| 华坪县| 调兵山市| 虎林市| 罗江县| 曲沃县| 芷江| 特克斯县| 新昌县| 微博| 怀仁县| 肥西县| 沙洋县| 博罗县| 庆城县| 类乌齐县| 如东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