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登山者的圣經(珍藏版)
- (美)喬恩·克拉考爾
- 4字
- 2019-01-05 02:22:47
推薦序一
登山,僅憑勇氣遠遠不夠
王石 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把我帶回到多年前攀登珠穆朗瑪峰時的場景。
那是2003年5月22日,在經歷了艱難跋涉后,我成功地登上了珠峰頂峰。從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其實,登頂那天云霧彌漫,能見度很低,還下著雪,什么都看不到。也曾有朋友問我:“登頂的那一瞬間是什么感覺?”
說實在話,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感覺。8000米以上屬于極度缺氧的環境,被稱為生命的禁區。按照高山醫學的判定,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環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當于6歲的小孩。一般人都認為人在這個高度肯定有恐懼感和危險意識。實際上,這兩種感覺都沒有。雖然在極度危險的攀登過程中隨時有可能滑墜,但由于頭腦遲鈍,人并不感到害怕,特別是體力消耗殆盡之時,人近乎于機械。
到達山頂后只能做兩件事。一是照相,這在登山行話中叫“取證”。另一件事是展旗。登頂,國旗必須展示出來。遺憾的是,我本來還帶了一面萬科的司旗,但剛準備拍照,向導就催促我們下山,不得不放棄了。
這次登珠峰的7個人都是業余隊員,最后有4個登頂,全隊中只有我毫發無傷地返回。是因為我有絕妙的登山技巧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我的生活閱歷。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海拔將近8000米的營地宿營時,夕陽血紅,非常漂亮。同伴們都出去看,大聲叫我說:“風景這么好,王總快出來。”
我沒吭氣。
過了20分鐘,他們又說:“你再不出來會后悔的,我們登了這么多山,這是最美的風景。”
我說:“老王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為什么呢?我是在保存體力。我的目標是登頂,任何與之無關的消耗體力的事都一概不做。整個登頂過程中,我一直保持這個態度。
這次登山過程中我體會到,52歲的年齡不僅不是問題,反而是優勢,正是因為豐富的生活閱歷,我才能達到這種狀態。事后我也感到很奇怪。下山之后,再回頭遠眺珠峰,她太高了,連我自己都不相信曾上去過。后來才慢慢體會到,在面對這個巨大挑戰的過程中,我人生積累的經驗都在無形中發揮出了它的作用。
此前,我登了5年山,自始至終伴隨著強烈的高山反應。1997年第一次在西藏待了一個月,進山時就發高燒,上吐下瀉,幾乎處于昏迷狀態。2002年登珠峰之前的熱身練習中,一到5000米的高度就會惡心,吃不下東西。5年的登山歷程我都非常痛苦,一進山就盼望著趕快登山,趕快下山。但這次登珠峰不同,到5200米時我不但沒感到頭暈,而且晚上睡眠很好,飲食狀況也很好,在整個登山過程中我一直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進山的第二周,我感覺自己的狀態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心靜如水。為什么在面臨這么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時,我的心態反而能保持平靜,而且身體狀態良好,高山反應的很多癥狀都沒有出現?
我只能這樣總結:面臨這么巨大的挑戰,我不得不調動全部精力、生活閱歷和對人生的感悟,并將它們集中到一起來面對珠峰,這正是恰到好處的戰術。盡管我自認為52歲的年齡不是問題,但我仍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體力畢竟不如30歲、40歲的人,所以我必須采取一種合適的戰術。這種戰術要求我心態平和,且始終以這種狀態堅持下去。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隨時會給你帶來危險,甚至讓你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1999年我攀登博格達峰,剛愎自用的態度險些讓我喪命,那是一輩子都會銘刻在心頭的經歷。
2003年,我們那批業余登山者成功登頂珠峰,鼓舞和激發了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參加登山活動。登山強健體魄、鍛煉意志,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登山不是僅憑勇敢就可以的。目前,戶外的圈子里確實存在一股浮躁的風氣,具體表現就是好高騖遠,還沒爬幾座山就想去攀登珠峰,體能訓練也不認真、不到位,準備不足,貿然行事,所有這些都是安全隱患。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給我們回放了1996年5月發生在珠峰上的一次山難,4支登山隊中共有12人罹難,令人觸目驚心。當然,造成災難的是難以預測的暴風雪,但是當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人為的因素也占據著相當關鍵的位置:假如領隊費希爾和霍爾始終堅持他們的原則,到了“關門”的時間,不管走到什么高度都必須下撤;假如作為向導的布克瑞夫能夠忠于職守,放棄自己無氧登頂的夢想而專心服務客戶;假如夏爾巴領隊始終在履行領路和制定路線的職責,而不是干了別的;假如費希爾不是一意孤行隱瞞自己的疾病;假如作者本人能夠跳出習慣性思維而不是對哈里斯的困惑熟視無睹……事情將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盡管這是10多年前的事故,但它對今天中國喜好戶外運動的人們,尤其是喜好登山的人們來說,仍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果即將啟程的戶外一族能夠擠出一點時間閱讀一下《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我想,防范風險的意識一定會注入你的腦海之中。這本書的出版,對于蓬勃發展的中國戶外運動無疑是十分有益的。